孫炬卿

《宋本備急灸法》~ 諸發等證 (3)

回本書目錄

諸發等證 (3)

1. 定髮際法

凡灸髮際,如是患人有髮際整齊,依明堂所說易取其穴。如是患人先因疾患後脫落盡髮際,或性本額項無發,難憑取穴。今定患人兩眉中心直上三寸為髮際,以此為準。

白話文:

凡是要針灸髮際穴,如果患者髮際整齊,按照明堂穴的介紹來找穴位很容易。假如患者以前生病後頭髮掉光了,或是天生額頭和後腦勺就沒有頭髮,這樣就不容易依據髮際穴來找穴位。現在規定患者兩眉中心垂直往上三寸處就是髮際穴,以此為準。

2. 發灸瘡法

凡著灸療病,歷春夏秋冬不較者,灸炷雖然數足,得瘡發膿壞,所患即瘥。如不得瘡發膿壞,其疾不愈。《甲乙經》云:灸瘡不發者,用故履底灸令熱,熨之三日即發,膿出自然愈疾。今用赤皮蔥三五莖,去其蔥青,於煻灰火中煨熟,拍破,熱熨灸瘡十餘遍,其瘡三日自發,立壞膿出疾愈。

白話文:

凡是使用艾灸治療疾病,不分春夏秋冬,艾柱雖然數量充足,但是沒有能引發瘡口疼痛化膿和潰爛,患者的疾病就無法痊癒。《甲乙經》中說:艾灸後沒有出現瘡口時,可以用穿過的舊鞋底在火中燒熱後熨燙瘡口,連續熨燙三天就會使瘡口化膿,膿液流出後疾病自然會好轉。現在有另外一種方法,使用三五棵紅皮蔥,除去蔥青的部分,在燒熱的灰燼中烤熟後拍碎,然後趁熱熨燙艾灸的瘡口十幾遍,瘡口在三天後會自行化膿、潰爛,流出膿液後疾病就會痊癒。

3. 淋洗灸瘡法

凡著灸治病,才住火便用赤皮蔥、薄荷二味煎湯,溫溫淋洗灸瘡周迴約一二尺,以來驅令逐風氣於瘡口內出,兼令經脈往來不滯於瘡下,自然瘡壞疾愈。若灸瘡退火痂後,用桃樹東南梢枝、青嫩柳枝皮二味等分煎湯,溫溫淋洗灸瘡,此二味偏能護灸瘡中諸風。若瘡內黑爛潰者,加胡荽三味等分煎湯,溫溫淋洗,灸瘡自然生好肉也。

白話文:

凡是採用艾灸治療疾病的,要等到艾火熄滅後,便要使用赤皮蔥、薄荷這兩種藥材煎成的湯水,溫溫地淋洗灸瘡周圍約一二尺的範圍,這樣做是為了驅散風氣,使其從瘡口排出,同時也讓經脈的氣血流通,不會在瘡口下方滯留,這樣瘡口就能自然痊癒。如果灸瘡在艾火熄滅後,痂皮脫落,可以使用桃樹東南側枝條、青嫩柳樹皮這兩種藥材等比例煎成的湯水,溫溫地淋洗灸瘡,這兩種藥材可以有效地保護灸瘡中的諸風。如果瘡口內部有黑爛潰爛的情況,可以加入胡荽這三種藥材等比例煎成的湯水,溫溫地淋洗,這樣灸瘡就能自然生長出好的肉。

若灸瘡疼痛不可忍,多時不較者,加黃連四味等分煎湯淋洗,立有神勢。

4. 貼灸瘡法

春取柳飛花如鵝毛者,夏用竹膜,秋用新綿,冬用兔毛,取腹上白細膩者,蝥兒眼上者更佳。

白話文:

春天用柳樹上像鵝毛一樣飛散的花絮,夏天用竹膜,秋天用新的棉花,冬天用兔毛,取兔子腹部的白色細膩者最佳,蜘蛛眼上者更佳。

5. 騎竹馬灸法

治發背腦疽,腸癰牙癰,四肢下部一切癰疽、疔瘡、魚臍、鬼箭、瘭疽等,或胸腹不測,風癉腫瘤,緊硬赤腫,惡核瘰癧發奶之屬。先令病人憑几曲手男左女右,看臂腕節中間有一偃孔,令把臂相對者以朱點定了(有圖在後第一),次用挺直其臂,如持弓之直,卻見先來用朱點定偃孔處正在臂節橫紋上,就以篾自橫紋貼肉量至中指肉尖而止,不過指爪(有圖在後第二)。

白話文:

治療背部腦癰,腸癰牙癰,四肢下部一切癰疽、疔瘡、魚臍、鬼箭、瘭疽等,或胸腹不測,風癉腫瘤,緊硬赤腫,惡核瘰癧發奶之類。先讓病人憑幾曲手,男性左手女性右手,在手臂和手腕關節中間有一個凹陷,讓一旁拿著硃砂的人把凹陷處點上記號(請參閱圖一)。然後挺直手臂,像持弓之直,再看先前被硃砂點定的凹陷處,正好在手臂關節的橫紋上。將竹篾從橫紋開始沿著肉貼上,一直量到中指肉尖為止,不可超過指甲(請參閱圖二)。

次用屈中指,側看中節有兩斜橫縫,就用篾壓定截斷,此是一寸,須量橫紋各一則,乃各一寸也(有圖在後第三)。次用竹扛一條兩卓子前後閣起,以氈褥被帛等藉定令穩,令病人脫去衣,解開襯褲帶,騎定竹扛,用身壁直靠,尾閭骨坐於竹扛上,兩足懸虛,俱不要著地,懸身正直,要兩人左右扶定,勿斜側僵曲,要以尾閭骨正貼在竹扛上,卻就竹扛上用初頭自臂腕量至中指肉尖,竹篾子自尾閭骨量上背脊之心,盡其所壓之篾而止。

白話文:

接下來使用食指中指,側面觀察中節,會看到兩道斜橫縫,就在縫隙處用竹篾壓住,截斷竹篾,這便是「一寸」了。需要測量橫紋各一條,那就是各一寸了(後面第三幅圖中有圖例)。接下來使用一條竹扛,前後兩端用桌子撐起,再用氈子和棉被等物品墊穩,讓患者脫掉衣服,解開襯褲帶,騎在竹扛上,身軀和竹扛垂直,尾骨坐在竹扛上,兩腳懸空,雙腳都要離開地面,身體懸空保持豎直,需要兩個人左右攙扶,不要傾斜或彎曲,並且尾骨要正對竹扛。然後在竹扛上使用從手臂到中指尖端的竹篾,竹篾從尾骨量到後背,直到受壓的竹篾為止。

卻用前所壓橫紋二寸則子橫安篾盡處,用朱點定兩頭是穴,相去各一寸也(有圖在後第四),各灸五壯或七壯,艾炷及三分闊,以紙軸艾作炷,十分緊實方可用。壯數不可灸多,不問癰生何處,已破未破,並用此法灸之,無不安愈。

白話文:

在前一個穴位往下壓兩寸,則穴位橫向舒適。以硃砂在篾條的盡頭點上兩頭,相距各一寸(圖在第四頁)。各灸五次或七次,艾柱寬三分,用紙軸艾作艾柱,十分緊實纔可用。壯數不能灸太多,不問癰瘡生在哪裡,已破或未破,皆用此法灸之,沒有一個不治癒的。

蓋此二穴心脈所起(忽遇點穴近瘡,或正在瘡上,不問遠近,只要依法灸之,切莫生疑),凡癰疽只緣心火流滯而生,灸此二穴,心火即時流通,不過三日可以安愈,可謂起死救危,有非常之功,屢施屢驗。蓋《素問》云:諸瘡痛癢,皆屬於心。又云:榮血不調,逆於肉理而生癰腫,灸此二穴,心火調暢,血脈自然流通,勝於服藥多矣。

白話文:

這兩個穴位是心脈的起始點(如果突然遇到穴位在瘡口附近,或正好在瘡口上,無論距離遠近,只要按照方法艾灸,切勿懷疑),凡是癰疽都是因為心火流滯而發生的,艾灸這兩個穴位,心火就會立即使通暢,不用三天就能痊癒,可謂是起死回生,有非常好的功效,多次施用多次驗證。根據《素問》中所說:各種瘡痛癢,都屬於心。另外說:肌肉血脈運行不暢,逆於肉理,就會產生癰腫,艾灸這兩個穴位,心火通暢,血脈自然流通,比吃藥好多了。

灸罷謹口味,戒房事,依法將理,依前法一灸七壯了,經半日許灸,瘡內流水甚多,覺火氣遊走,周遍一身,蒸蒸而熱。再視正瘡釁腫已消減五六分矣,至第二日五更,艾火盛行,咽喉焦枯,口舌乾燥,小便頗澀,四肢微汗,略覺煩躁,當是艾火流通使然。遂投乳香綠豆托裡散(方在後)。

白話文:

艾灸完後,要注意飲食,避免房事,按照方法將身體調理好,再按照之前的艾灸方法艾灸七壯。灸了大約半天,瘡口流膿水很多,感覺火氣流動,遍佈全身,蒸騰出熱氣。再看原來瘡口的腫脹已經消退了五、六分,到了第二天的凌晨,艾灸的作用很盛,咽喉焦枯,口舌乾燥,小便不太順暢,四肢微微出汗,略微感覺煩躁,這是艾灸流通所致。於是服用了乳香綠豆託裡散(藥方在後)。

良久,諸證漸漸釋去,視其瘡釁已消,第三日果安愈矣。俱灸,瘡釁發異常,如蟲行狀,流清水,四五日方定,此誠可謂活人良法也。仍服五香連翹湯(方在後),此以疏散郁毒之氣,甚則轉毒散(方在後),或凡黃元,以防毒內攻(方在後)。更在識輕重緩急,分陰分陽而服藥。

白話文:

很久以後,各種症狀逐漸減輕,看他的傷口已經消失,第三天果然安穩痊癒了。都用艾灸,瘡口異常地發作,像蟲子爬行一樣,流著清水,四五天後才安定下來,這誠然可以說是救人的良方。繼續服用五香連翹湯(方子在後面),這可以用來疏散鬱積的毒氣,嚴重的時候可以轉用毒散藥方(方子在後面),或者凡黃元藥方,以防止毒素內攻(方子在後面)。更重要的是要識別輕重緩急,分陰分陽而服藥。

或膠醋熨散,或膏藥塗貼,如外科常法治之(醋熨法在後)。

先曲手看臂腕節中間,有一偃孔便是。臂節橫紋端的中心,令對坐,把臂之人以朱點定。

次用挺直其臂,如持弓之直,卻見先來用朱點定偃孔處,正在臂節橫紋上。就以竹篾自橫紋貼肉,量上至中指肉尖而止,不過指爪。

白話文:

然後將他的手臂伸直,像拿著弓一樣直。發現先來的人用朱墨點定位好刺血的地方,正好在手臂關節橫紋上。就將竹篾從橫紋處貼著肉,量到中指的肉尖為止,不超過指爪。

次用屈中指側看中節屈處,有兩斜紋,此是量寸法所用。兩頭各一寸之則以薄篾量二寸折斷篾。

次解衣褲等,用身壁直靠尾閭骨,坐於竹扛上,兩足懸虛,俱不著地,要兩人扶坐,以尾閭骨正貼在竹扛上,卻就尾閭骨上用初頭竹篾子量上脊背之心。蓋所量之篾而止用朱點定了,卻用前所量二寸,則子橫安點處,兩頭是穴。

白話文:

接下來脫去衣服褲子等,身體直立靠著尾閭骨,坐在竹扛上,兩隻腳懸空,都不著地,需要兩個人扶著坐,將尾閭骨正貼在竹扛上,然後就在尾閭骨上用最初的竹篾子量上脊背的中央。被用來量度的竹篾子,一定要用硃砂點定,然後再用先前量得的二寸,做記號的地方橫放,兩頭是穴位。

次用紙軸艾令實切為艾炷,身壁直坐,即安艾炷,難安時微用津唾占黏之。略才曲身,其穴便差,切不可曲身。

江西傳得元本云:余既躬獲異效,深願家家自曉,人人自理,不陷枉亡,亦仁人之用心也。每恨嬰此疾者,輕委庸人,束手待斃。余目睹耳聞,不知其幾人矣。此灸法流傳數十載,但人每意其淺近而忽之,且以其灸法之難,或疑而已之。今親獲異效,尋窮其原,如秦緩視晉侯之疾,確然知其在肓之上膏之下。

白話文:

江西傳來的元代版本說:我既然親自獲得了奇效,就深深希望家家戶戶自己瞭解,人人自己治療,不陷入枉死,這也是仁慈之人的用心。我常常感到遺憾的是,患有這種疾病的人,輕易地委託庸醫,束手待斃。我親眼所見,親耳所聞,不知道有多少這樣的人啊。這種灸法已經流傳了幾十年,但人們卻常常認為它是淺顯而忽視它,並且因為它的灸法難以掌握,或者對它有所懷疑。如今我親身獲得了意外的療效,追根究底,如同秦緩視診斷晉侯的疾病一樣,確實知道病症在肓之上、膏之下。

然攻達之難,藥石所不至,寥寥千載,至唐而孫真人出焉,始洞徹表裡,垂法萬世,以膏肓穴起人之羸疾,世皆稱驗。惟癰疽之酷,方論甚多,皆不保其全活。今予發明騎竹馬灸法之良,其殆孫真人發明秦緩膏肓之絕學,庶幾脫人於虎口之危而奔人之急,當如拯溺救焚也。膏肓之灸,固為良法,癰疽之灸,尤為效驗。

白話文:

可是攻克病竈的方法很難,藥物和針灸術都無法達到,幾千年來一直如此,直到唐朝孫思邈出現,才開始透徹地瞭解人體的裡裏外外,制定了惠及萬世的治病方法。他用「膏肓穴」來治療人的羸弱疾病,世人都稱道有驗。只有癰疽這種疾病,方法很多,但都不能保全病人的性命。現在我發明了騎竹馬灸法,這就像孫思邈發明秦緩膏肓的絕學一樣,可以把人從死亡的深淵中拉回來,就像拯救溺水的人和撲滅火災一樣重要。膏肓的灸法,確實是好方法,癰疽的灸法,療效更是明顯。

膏肓但能灸背穴於未危之先,而騎竹馬灸實能脫人之危於將死之際,故不得不委曲而備論之。蓋此二穴正在夾脊雙關,流注之所。凡人榮衛周流,如環無端,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一日一夜一萬三千五百息,晝夜流行,無有休息,故一日一夜脈行周身,共計八百一十丈。

白話文:

「膏肓」這個穴位,只能在危急之前進行灸療,而「騎竹馬」這個穴位,則能夠在將死之際,讓人起死回生,因此不得不詳細地討論它。這兩個穴位正好位於夾脊雙關,是氣血流注的地方。人的氣血運行周流,就像一個沒有起點和終點的圓環,每次呼氣,脈搏運行三寸,每次吸氣,脈搏運行三寸,呼吸之間,脈搏運行六寸,一天一夜,呼吸一萬三千五百次,晝夜不停地運行,沒有休息,因此一天一夜,脈搏在全身運行八十一次丈。

此即平人常經之數,唯癰疽之疾,血氣流滯,失其常經,況人一身榮衛循度,如河水之流,其夾脊雙關乃流注之總路,如河之正道也。皆自尾閭穴過,又復通徹百骸九竅大絡,布達膚腠,無所不周。灸法云:凡癰疽只緣心火留滯。《素問》云:諸痛癢瘡,皆屬於心。又云:榮血不調,逆於肉理則生癰腫。

白話文:

這是普通人一般的經絡運行規律,只有癰疽這種疾病,是血氣運行不暢,失去常規的運行規律,況且一個人身上的榮衛之氣按照一定的路線運行,就像河水一樣流動,在人體背部兩旁連接督脈和膀胱經的夾脊穴是榮衛之氣運行匯集的總路,就像河流的正道一樣。榮衛之氣都從尾閭穴流過,然後又運行到全身的骨骼、肌肉、九竅和大絡,遍佈皮膚和肌膚,沒有不周到的地方。灸法說:所有癰疽都只因為心火瘀滯。《素問》說:所有的疼痛、瘙癢和瘡癤,都與心臟有關。又說:榮血運行不調,逆於肌肉的紋理就會產生癰腫。

今此二穴所以為效者,使心火通流,周遍一身。蓋妙在懸一身騎於竹扛之上,則尾閭雙關,流注不得。俟灸罷二穴,移下竹扛,其艾火即隨流注先至尾閭,其熱如蒸,又透兩外腎,俱覺蒸熱,移時複流足湧泉穴,自下而上,漸漸周遍一身,奇功異效蓋原於此也。且遍搜百家議論,皆以癰疽發背之患為最慘,如治法則專以當頭灼艾為先嚐,一日二日三四五日灼艾者尚不保其全活,至十日以後,雖當頭灸之無及也。

白話文:

這兩個穴位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它使心火通暢,流遍全身。這個方法的妙處在於讓一個人騎在竹竿上,這樣尾閭的兩個孔道就會被堵住,氣血無法流動。等灸完這兩個穴位後,移開竹竿,艾火的熱力就會隨著氣血流動到達尾閭,如同熱氣蒸騰一般,這個熱氣還會透入兩邊的腎臟,讓人感覺到蒸熱。過一陣子,艾火的熱氣又會流到足底的湧泉穴,從下往上漸漸流遍全身,這就是艾灸的奇效所在。我遍覽各家討論,都認為癰疽發背是最嚴重的疾病,治療的方法都是先用艾灸灼燒頭部。如果一天、兩天、三天、四天、五天灼艾,還不能完全治好,那麼到了第十天以後,即使灼艾也沒用了。

然此法似未盡善,惟騎竹馬灸法,雖經日危甚,不問癰生何處,已破未破,一例灸之,無不全愈。此法最為簡易,而效驗異常,真神仙垂世、無窮之惠也,但恨得之之晚,慨念平昔觀其長往者哽然在唸,今遇此良法,躬獲大驗,豈收私秘,欲廣其傳,冀同志之士,見而勿嘆。或好生君子,轉以濟人,其幸尤甚。

白話文:

然而這個方法似乎還不夠完善,只有騎竹馬灸法,即使已經病入膏肓,不管癰瘡發生在哪裡,已經破了還是還沒破,一律灸之,沒有不痊癒的。這個方法最為簡單,但效果卻異常的好,真是神仙賜予世間的無窮恩惠呀,只是遺憾得知的太晚了,感嘆以前看到那些病入膏肓而死去的人仍然歷歷在目,如今遇到了這個良方,親自獲得了很好的驗證,難道要將它私藏起來嗎?我想要廣為流傳,希望有志之士,見此法而不嘆息。或者有仁慈的人,用來救助他人,那就更幸運了。

又云:餘三十餘年,每見患癰疽發背之疾甚多,十中僅得一二活者,惟是著灸早則猶有可治之理。倘始末不能灼灸,則瘡勢引蠹,內攻臟腑,甚則數日而至於不救。要之富貴驕奢之人動輒懼痛,聞說火艾,嗔怒叱去,是蓋自暴自棄之甚者。苟不避人神,能忍一頃之灸,便有再生之理,自當堅壯此心,向前取活以全膚體,不致枉夭,豈不誠大丈夫歟。

白話文:

另有說法:本人從開業超過三十多年以來,碰過無數患有瘡疽背疾的病人,十個之中只有一兩個能活下來,只有在初期針灸治療患者才還有得救的可能。如果從一開始就無法灼燒或針灸,那麼病勢就會蔓延,內攻臟腑,可能會在幾天之後死亡。問題關鍵在於富貴驕奢之人在遭逢病痛之苦時,往往害怕痛,一聽到火針這類治療方式,還會勃然大怒,怒罵治療師之後便離開,這是非常自暴自棄的舉動。如果能不畏懼鬼神,忍受短暫灸熱的痛苦,便有可能死而復生,因此要堅定自己的意志,積極地尋求治療以保全性命,不枉費生命,豈不才稱得上是大丈夫嗎?

又云:癰疽發背,要須精加度療之於示危之先,庶收萬全之效。勿以勢緩而忽視,勿以勢急而愴惶。其勢既見,不問其他,便先要隔蒜當頭灸之,使毒發越於外,則不致內攻殺人之速也。其患處當頭得灸,便成瘡口,良久火艾既透,則瘡口滋潤,或出惡水,痛勢亦定,兼服五香連翹湯。縱使未能頓減,其勢亦少緩矣。

白話文:

另外還說:癰瘡發作在背部,一定要在惡化之前,仔細並用心地治療它,才能收到完全的療效。不要因為病情緩和而忽視它,也不要因為病情危急而慌張。當病情已經出現時,不要管其他方法,先用蒜隔住患處,在患處上方進行艾灸,讓毒氣發散到體外,就不會在體內蔓延,快速導致死亡了。患處經過灸療後,就會形成瘡口,很長一段時間後,艾條的藥力已經滲透,瘡口就會變得滋潤,或者排出膿水,疼痛的症狀也會穩定下來,同時服用五香連翹湯。即使不能立刻減輕症狀,病情也會稍微緩和一些。

更以騎竹馬法灸之,則隨即見效。若得疾已過七日,則不須用蒜當頭灸之,只用騎竹馬法灸之,仍服五香連翹湯,甚則轉毒散,立見功效。此所謂要識輕重緩急也。

白話文:

更以騎竹馬法灸之,則隨即見效。若得病超過七天,那就不要用蒜頭來灸了,只用騎竹馬法來灸,仍然服用五香連翹湯。情況嚴重的話,加上轉毒散,立馬見效。這也就是所謂的要懂得如何判別輕重緩急。

又云:余親以灸法灸人甚多,皆獲奇效。如遇灸穴在所發之疽相近,則其灸罷良久便覺艾火流注,先到灸處,其效尤速。若離所發疽邊,則不甚覺其火氣流注,灸瘡亦發遲。然癰疽在左則左邊灸瘡先發,在右則右邊灸瘡先發。蓋艾火隨流注行於經絡使然也。灸者宜預知此意,不須疑惑,但要依法灸之,使毒散越,不致內攻,便有向安之望。

白話文:

又說:我親自用艾灸法為許多人艾灸,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果艾灸的穴位靠近發作的癰疽,那麼艾灸結束後不久就會感覺到艾火的熱流,首先到達艾灸的地方,效果尤為迅速。如果遠離發作的癰疽的地方,就不會強烈地感覺到火氣的流注,灸瘡也發作得慢。然而,癰疽在左側,則左側的灸瘡先發作,在右側,則右側的灸瘡先發作。這是因為艾火隨著流注在經絡中運行所引起的。艾灸的人應該預先知道這個意思,不必疑惑,只要按照方法艾灸,使毒氣散發出去,不致於內攻,就可以有康復的希望。

又云:嘗究癰疽之作,皆積微而至著。及其熱之驟也,如山源之水一夕暴漲,不能小決,使導乃築塞之勢則大決,傷人必多矣。勢既奔沖,治之宜急,苟徒以猛烈之藥外塗肌肉,閉塞毛竅,使毒氣無所從出,是謂閉門捕賊,必有傷主之害也。法當自外以火艾,引泄毒氣,然後分陰陽而服藥可也。

白話文:

又說:我曾經探究癰疽的形成,都是由小到大的積累。當它突然發熱時,就像山洪暴發一樣,不能小決,如果用導引的辦法,築成堵塞的勢頭,那麼就會大決,傷人的人一定很多。勢頭既已奔沖,治療宜急,如果只是用猛烈的藥物外敷肌肉,閉塞毛竅,使毒氣無處可出,這叫做閉門捉賊,必定會傷害主體。方法應該從外面用火艾,引泄毒氣,然後分陰陽而服藥是可行的。

分陰陽服藥說,備載紹興官庫所刊李迅與興明州醫家所刊李世英癰疽方論。

綠豆乳香托裡散方(托毒氣不入心)

綠豆粉(一兩),乳香(半兩)

上為末,和勻,生甘草水調下。

國老膏(使毒氣不入內)

甘草(大者,二兩,細銼,長流水浸一宿,揉令漿汁濃,去盡筋滓,再用絹濾過,銀石器內慢火熬成膏,以瓷器收貯)

白話文:

甘草(取用較大者,二兩,粗略切碎,用長時間流動的水浸泡一夜,揉搓使汁液濃稠,去除筋脈雜質,再次用絹布過濾,在銀或石製器皿中用文火熬成膏狀,以瓷器盛裝儲存)

每服一二匙,和酒調服,白湯調下亦得,微利為度。

五香連翹湯方(疏散郁毒之氣)

木香(三分,不見火),沉香(三分,不見火),連翹(全者,去蒂,三分),射干(三分),升麻(三分),木通(三分,去節),黃耆(三分),楝(無叉附者,生用),丁香(半兩,揀去枝,不見火),乳香(半兩,別研),大黃(微炒,半兩,銼),甘草(半兩,生用),麝(真者,一錢半,別研),獨活(三分,買老羌活用),桑寄生(三分,難得真者,缺之亦可)

白話文:

  • 木香(三分,不經過火烤)

  • 沉香(三分,不經過火烤)

  • 連翹(整顆,去掉花托,三分)

  • 射干(三分)

  • 升麻(三分)

  • 木通(三分,去掉節)

  • 黃耆(三分)

  • 楝樹(沒有叉子形的,生用)

  • 丁香(半兩,挑出枝,不經過火烤)

  • 乳香(半兩,另研)

  • 大黃(微炒,半兩,切碎)

  • 甘草(半兩,生用)

  • 麝香(眞的,一錢半,另研)

  • 獨活(三分,購買老羌活的)

  • 桑寄生(三分,難得是真的,缺了也可以)

上十四味為粉末,和勻,每服三大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服。並滓煎,用銀器煎藥,入銀一片同煎亦得。

轉毒散方(利去病根不動元氣)

車螯(紫背光厚者,以鹽泥固濟,煅通紅,候冷淨取末,一兩),甘草(一兩,生用),輕粉(半錢)

白話文:

  • 車螯(紫背光滑色澤濃鬱的,以鹽和泥土固定後,煅燒至通紅,等冷卻後研磨成粉,一兩)

  • 甘草(一兩,生用)

  • 輕粉(半錢)

上一處為細末,每服四錢匕,濃煎栝蔞一個,去皮,煎酒一碗調下,五更服,甚者不過二服。

礬黃丸(專托毒不攻內)

白礬(一兩,為末),黃蠟(半兩,溶開和白礬末)

上旋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十元,用溫酒和些煎熟麻油送下,不以時候醋熨法(未成膿熨之則散,已成膿熨之則出)。

白話文:

  • 上旋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用溫酒和一些煎熟麻油送下。

  • 不用醋熨法(未形成膿之前熨,則膿會散掉;膿已經形成之後熨,則膿會流出來)。

牛皮膠銚中略入水溶釋,攤刷皮紙上,中心開一圓竅,如此作數片,卻以膠紙貼瘡上,就以竅子出了瘡頭,以出毒氣。用好釅醋以小鍋煮在面前,令沸,用軟布手巾段兩條蘸醋,更互熨之(用竹夾子夾上)。須乘熱蒸熨數百度,就膠紙上團團熨,不住手,紙破再換。如癢愈熨,切不可以癢而止。

白話文:

牛皮膠碗中倒入少許水讓其溶解,塗抹在皮紙上,中間開一個圓形小孔,這樣做數片,然後用膠紙貼在傷口上,通過小孔露出瘡口,讓毒氣排出。用濃醋在小鍋中煮沸,放在面前,用柔軟的布手巾切成兩段蘸醋,交替熨燙傷口(用竹夾子夾著)。一定要趁熱反覆熨燙數百次,在膠紙上團團熨燙,不停手,紙破了就換新的。如果感到瘙癢就繼續熨燙,切不可因為瘙癢就停止。

如有膿從竅中流,更熨勿歇,落熨三五日,不妨暫時歇熨,時更以好拔毒膏藥貼之,仍出竅。子以泄毒氣,其熨時直候瘡有血水來,癢止痛止,然後住熨,或要住熨而膠黏於背,可煎貫眾湯洗之,即脫一面熨了,一面看陰陽證隨證用藥,此法甚簡而功甚大,委有神驗,切不可忽。釅醋,即米醋也。

白話文:

如果有膿從傷口中流出,就不停的熨,熨上三五天,可以暫時停止熨敷,適時用好的拔毒膏藥貼敷,等到膿從傷口中流出。以宣洩有毒的膿液,熨的同時,一直等待傷口出現血水,傷口的癢和疼痛消失,才能停止熨敷,有時想停止熨敷,但膠黏在背上,可以煎貫眾湯來清洗傷口,膠就會脫落。一面熨敷,一面觀察陰陽證的變化,並根據症狀用藥,這個方法很簡單,但是療效很大,確實有神效,千萬不要忽視。釅醋,就是米醋。

鷺鷥藤酒

李氏方云:病癰疽人適有僻居村疃,及無錢收買高貴藥材,只得急服鷺鷥藤酒。不問已灸未灸,連服數劑,並用盦法(方在後),候其疽破,即以神異膏(方在李氏集驗背疽方論)貼之。亦屢用取效應。發眉發頤發背,但是腫發,儘量多服,無不取效,前後用此醫,田夫野老,百發百中。

白話文:

李氏提出的治療方法:

患有癰疽的人,如果住在偏僻的村莊,且無錢購買昂貴藥材,可緊急服用鷺鷥藤酒。 無論是否已經灸過,連續服用數劑,並配合使用敷貼的方法(方子在後)等候疽子破裂,立即貼上神異膏(方子在李氏集驗背疽方論中)。此方法已經多次使用,效果顯著。無論是眉部、頤部、背部,只要出現腫脹,儘量服用,無不奏效。前後使用此方法,曾為農夫和鄉野老人治病,百試百中。

《蘇沈良方》云:鷺鷥藤一名忍冬草,葉尖圓,蔓生,葉背有毛,田野籬落處處有之。兩葉對生,春夏開,葉梢尖,面色柔,綠葉微薄,秋冬即堅厚色深而圓,得霜則葉卷而色紫,開花極芬芳,香聞數步。初開色白,數日則變黃,每枝黃白相間,故一名金銀花。花間曳蕊數莖如絲,故一名老翁須,一名金銀股。

白話文:

《蘇沈良方》記載:鷺鷥藤又名忍冬草,葉尖呈圓形,蔓生,葉子的背面有絨毛,田野間、籬笆旁到處可見。葉子兩片相對生長,春夏季節開花,葉梢尖銳,葉面柔軟,綠色的葉片略微薄脆,到了秋冬季節葉片就變得厚實,顏色深沉且呈圓形,被霜凍後葉片捲曲並呈現紫色,花朵極其芬芳,香氣可聞數步之遙。剛開始開花是白色,幾天後就會變黃,每枝花朵都呈現黃白相間的顏色,因此又名金銀花。花朵之間抽出的幾根花蕊細長如絲,因此又名老翁須或金銀股。

冬間葉圓,厚似薜荔,故一名大薜荔。花氣可愛,似末利、瑞香輩。古人但以為補藥,今以治疽奇驗。

白話文:

冬天的時候,葉子又圓又厚,很像薜荔,因此得名大薜荔。花朵的香氣很可愛,很像末利、瑞香類的花香。古人只認為它是補品,而現在用它來治療腫瘤卻奇效。

鷺鷥藤,嫩苗葉(五兩,不得犯鐵器,用木捶碎),甘草(一兩,生銼為粉末)

上二味同入瓦器內,用水二碗,文武火緩緩煎至一碗,入好無灰黃酒一大碗,同煎十數沸,濾去滓,分為三服,微溫,連進一日一夜,吃盡。病勢重者連進數劑。既云可作補藥,必然無慮傷脾,服至大小腸通利為度。

白話文:

將上面兩種藥物一同放入瓦器中,加入兩碗水,用文火和武火慢慢煎煮,直到還剩一碗湯藥為止。然後加入一大碗優質的無灰黃酒,繼續煎煮十幾次,將藥渣濾掉,分為三劑。溫熱藥液後,在一天一夜內連續服用,把藥全部喝完。病情嚴重者可以連續服用數劑。既然說它是補藥,那它一定不會損傷脾臟。服用到大小腸通暢為止。

鷺鷥藤圓形,又名甜藤

盦散癰疽法

鷺鷥藤取葉不拘多少,入砂盆內,爛碾,入無灰黃酒少許,調和稀稠得所,塗盦患處四圍,中心留一大穴,以泄毒氣,早晚換盦,不可間斷。

白話文:

將鷺鷥藤的葉子摘取,不拘多少,放入砂鍋中,搗碎碾爛,加入少許無灰黃酒,調配出適當的濃稠度,塗抹在患處周圍,中間留一個大洞,以便毒氣排出,早晚更換敷藥,不可間斷。

治頭腦上癰腫,川芎通氣散

天花粉(洗淨為細末),川芎(不見火,為細末),穿山甲(頭項上甲,炒為細末)

白話文:

天花粉(將其清洗乾淨並磨成細粉)。

川芎(不必加熱,磨成細粉)。

穿山甲(將穿山甲頭頸上的甲片炒熟,磨成細粉)。

上等分,每服五錢,重用栝蔞一個,取子並肉研細,入無灰黃酒一碗,浢之,濾去滓,重湯煎熟,卻將此酒來調藥食後,稍空服,連進數劑,並用前方鷺鷥藤酒每碗加川芎末三錢,重調下,與通氣散更互服之。及急,剃去發用前方盦法。大凡癰疽服藥,須是作急,連進方能救療。

白話文:

優質方劑,每次服用五錢,多用一個栝蔞,取籽和肉研磨成細末,放入一碗無灰黃酒中,攪拌,濾去渣滓,重新煎煮至熟,然後用此酒來調服藥物,飯後服用,稍為空腹,連續服用數劑,同時使用前面提到的鷺鷥藤酒,每碗加入川芎末三錢,重新調配服用,與通氣散交替服用。情況緊急時,剃去頭髮,採用前面提到的敷藥方法。一般來說,患有癰疽時服用藥物,必須抓緊時間,連續服用才能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