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言

《楊敬齋針灸全書》~ 卷之上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上 (9)

1. 標由賦

然是一寸六分,包含妙理。

言針雖但長一寸六分,能巧運神機之妙,中含水火回倒陰陽,其理最玄妙也。

或細𤙡於毫髮,何貫多岐。

𤙡針之干也,岐氣血往來之路也。言針之干雖如毫髮之微小,能貫通諸經血氣之道也。

可平五臟之寒熱,能調六腑之虛實。

平治也,調理也。言針能調治臟腑之疾,有寒則溫之,有熱則清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拘攣閉塞,遣八邪而去矣。

拘攣者,筋脈之拘速也。閉塞者,氣血不通也。八邪者,所以候八風之虛邪也。言疾有攣閉者,必驅散八風之邪也。

寒熱痛痹,開四關而已之。

寒者,身作顫而發寒也。熱者,身作潮而發熱也。痛者,疼痛也。痹者,麻木也。四關者,五臟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於四關,太衝合谷是也。

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後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氣隨神,不朝而勿刺,神已之而可施。

凡用針者,必使患人精神已朝而後方可入針,既刺之必使疾者精神才定而後施針,行氣若氣不朝,其針必輕滑,不知疼痛,如插豆腐者莫與進之,必死,之候如神,氣既至,針自緊澀,可與依法察虛實而施之。

定腳處,取氣血為主意。

言欲下針之時,必取陰陽氣血多少為主,見上文。

下手處,認水木是根基。

濟母裨其不足,奪子平其有餘,此言用針必先認子母相結之義,舉水木而不及土金火者省文也。

天地人,三才也。湧泉同璇璣,百會。

百會一穴在頭,以應乎天。璇璣一穴在胸,以應乎人。湧泉二穴在足掌心,以應乎地,是謂三才也。

上中下,三部也。大包與天樞地機。

大包二穴在乳後,為上部。天樞二穴在臍旁,為中部。地機二穴在足䯒,為下部,是謂三部也。

陽蹺陽維並督脈,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

陽蹺脈起於足跟中,循外踝上,入風池。陽維脈維持諸陽之會,如腑會太倉之類。督脈起自下極之腧,並與春里上行,風府過腦額鼻,入齦交穴也。言此奇經三脈屬陽,主治肩背腰腿,在表之疾也。

陰蹺陰維任沖帶,去心腹脅肋,在裡之疑。

陰蹺脈亦起於足跟,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衝脈。陰維脈維持諸陰之交,如足太陰之脈交出厥陰之前。任脈起於中極之下,循腹上至咽喉而終。衝脈起於氣衝並足陽明之經,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也。帶脈起於季脈,回身一周,如繫帶也。言此奇經五脈屬陰,能治心腹脅肋,在裡之疾也。

二陵二蹺二交,似續而交,五大也。

二陵者,陰陵泉,陽陵泉也。二蹺者,陰蹺,陽蹺也。二交者,陰交,陽交也。續接續也。五大者,五體也。言此六穴遞相交接於兩手兩足,並頭也。

兩間兩商兩井,相依而列,兩支。

兩間者,二間三間也。兩商者,少商商陽也。兩井者,天井肩井也。言此六穴相依而分別於手之兩支也。

白話文:

標由賦

一寸六分的針,蘊含著精妙的道理。

雖然針只有短短一寸六分長,卻能巧妙地運用神妙的技巧,其中包含著水火回旋、陰陽轉化的奧妙,其道理最為玄深。

針雖然細如毫髮,卻能貫穿多條經絡。

針身如同細微的毫髮,卻能貫通全身經絡氣血的運行通路。

可以調治五臟的寒熱,能調節六腑的虛實。

「平治」指調和,「調理」指調整。針灸可以調治臟腑的疾病,寒者溫之,熱者清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使拘攣閉塞的病症,驅散八邪而痊癒。

拘攣是指筋脈的拘緊,閉塞是指氣血不通。八邪是指感受外邪的八種風寒。患有拘攣閉塞的疾病,必須驅散外邪。

寒熱疼痛麻痺,只要打開四關穴位即可。

寒是指身體顫抖發冷,熱是指身體發熱,痛是指疼痛,痺是指麻木。四關是指與五臟六腑相關聯的十二經脈的原穴所在之處,例如太衝、合谷等穴位。

凡是施針,都必須等到患者的精神集中之後再下針;施針之後,也要等到患者精神平靜、氣息順暢後才算完成。如果患者精神不集中就下針,針會滑而不著力,感覺不到疼痛,如同插豆腐一般,這樣的人不可施針,否則必死。針灸的反應如同神明一般,氣血到達後,針感會變得緊澀,可以根據這個來判斷虛實並施治。

確定下針的位置,要以氣血的盛衰為依據。

要下針之前,必須以陰陽氣血的盛衰為主要的判斷依據。

下針的位置,要以水、木二經的循行路線為基礎。

滋補不足的,瀉去過多的,這指的是用針必須先認識子母經的關係,這裡提到水木,而沒有提及土金火,是為了簡潔起見。

天地人,是為三才。湧泉穴、璇璣穴、百會穴,各應天地人。

百會穴位於頭頂,應天;璇璣穴位於胸部,應人;湧泉穴位於足底,應地,這就是所謂的三才。

上中下,是為三部。大包穴、天樞穴、地機穴,各應三部。

大包穴位於乳房後面,屬於上部;天樞穴位於肚臍旁,屬於中部;地機穴位於足內踝下,屬於下部,這就是所謂的三部。

陽蹺脈、陽維脈、督脈,主要治療肩背腰腿部的表證。

陽蹺脈從足跟內側向上走,經過外踝,到達風池穴。陽維脈是維持諸陽經脈的會合之處,如同腑會太倉等穴位。督脈起於尾骶骨,向上經過脊椎,到達頭部,最後到達齦交穴。這三條陽經主要治療肩背腰腿部的表證。

陰蹺脈、陰維脈、任脈、衝脈、帶脈,主要治療心腹脅肋部的裡證。

陰蹺脈也從足跟開始,沿內踝向上到達咽喉,與衝脈相交。陰維脈是維持諸陰經脈的會合之處,如同足太陰經脈與厥陰經脈相交。任脈從腹部下部開始,向上到達咽喉。衝脈從氣衝穴開始,與足陽明經脈相伴而行,向上到達胸部而散開。帶脈環繞腰腹部一周,像一條腰帶。這五條陰經主要治療心腹脅肋部的裡證。

陰陵泉、陽陵泉、陰蹺、陽蹺、陰交、陽交,這些穴位相互聯繫,共同組成五體。

陰陵泉、陽陵泉,陰蹺、陽蹺,陰交、陽交,這些穴位相互聯繫,共同組成五體。

二間、三間、少商、商陽、天井、肩井,這些穴位相互依存,分佈在手部。

二間、三間、少商、商陽、天井、肩井,這些穴位相互依存,分佈在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