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敬齋針灸全書》~ 卷之上 (8)
卷之上 (8)
1. 標由賦
既至也,量寒熱而留疾。
留住也,疾速也。此言正氣既至,必審寒熱而施之。故經云刺熱須至寒者必留針,陰氣隆至乃呼之去,徐其穴,不捫刺也。須至熱者,陽氣隆至,針氣必熱,乃吸之去,疾一穴,急捫。
未至也,據虛實而痏氣。
此言針氣之未來也。經云虛則推內進,搓以補其氣。實則循捫,彈怒以引其氣。
氣之至如魚吞釣餌之浮沉,氣未至如閒處幽堂之深也。
邃氣既至,則針自澀緊,似魚吞釣;或沉或浮而動,其氣不來。針自輕滑,如閒居靜室之中,寂然無所聞也。
氣至速而效速,氣遲至而不治。
言下針若得氣來速,則病則痊,而效亦速也。氣若來遲,則病難愈,而有不治之憂。故賦雲氣速效速,氣遲效遲,候之不至必死無疑矣。
觀夫九針之法,毫針最微,七星可應,眾穴主持。
昔黃帝制九針者,上應天地,下應陰陽四時。九針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鑱針以應天,長一寸六分,頭尖末銳,去瀉陽氣。二曰圓針以應地,長一寸六分,針如卯樣形,揩磨分肉間,不得傷肌肉,以瀉分氣。三曰鍉針以應人,長三寸半,鋒如黍粟之銳,主脈勿陷,以致其氣。四曰鋒針以應四時,長一寸六分,刃三隅以發痼疾。
五曰鈹針以應五音,長四寸,廣二分半,末如劍鋒,以取大膿。六曰員利針以應六律,長一寸六分,大如釐且員且銳,中身微大,以取暴氣。七曰毫針以應七星,長三寸六分,尖如蚊虻喙,靜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癢,以取痛痹。八曰長針以應八風,長七寸,鋒利,身薄,可以取遠痹。
九曰大針以應九野,長四寸,其鋒微員尖,如挺,以瀉機關之水。九針畢矣。此言九針之妙,毫針最精,能應七星,又為三百六十穴之備也。
本形金也,有蠲邪扶正之道。
本形言針也,針本出於金,古人以砭石,今人以鐵代之。蠲除也,邪氣盛,針能除之。扶輔也,正氣衰,針能輔之。
短長水也,有決疑開滯之機。
此言針有長短,猶水之長短也。人之氣血凝滯而不通,猶水之凝滯而不通也。水之不通,決之使流於湖海。氣血不通,針之使周於經絡,故言針應水也。
定刺象木,或斜或正。
此言木有斜正,而用針亦有或斜或正之不同。刺陽經者必斜臥,其針無中其衛。刺陰分者必正立,其針毋傷其榮,故言針應未也。
口藏此火,進陽補羸。
口藏,以針含於口也。氣之溫如火之溫也。羸瘦也。凡欲下針之時,必效方真人口溫,針暖,使榮衛相接,進己之陽氣,補彼之瘦弱,故言針應火也。
循機捫而可塞,以象土。
循者,用手上下循之,使氣血往來也。機捫者,針畢以手捫閒其穴,如用上填塞之義,故言針應土也。
實應五行,而可知。
五行者,金木水土也。此結上文,針能應五行之理,可知矣。
白話文:
標由賦
針灸時,首先要觀察病人的寒熱狀況,再決定針灸的策略。
如果正氣已至,必須仔細辨別寒熱,再施以針灸。經書上說,治療熱症需要等到寒氣到達才能留針,陰氣旺盛時才能拔針,緩慢地拔出針,不要用力按壓針刺部位。治療熱症時,陽氣旺盛,針感必然熱,才能拔針,迅速刺入穴位,並立即按壓。
如果正氣尚未到達,則要根據虛實情況調整針法。
這是說針氣尚未到達。經書上說,虛證則應推針向內,捻轉針柄以補益氣血;實證則應沿著經絡循摸,彈撥針柄以疏通氣血。
針氣到達時,如同魚兒吞食釣餌般沉浮不定;針氣未到時,則如同置身幽靜的深堂,寂靜無聲。
針氣到達後,針感會變得沉重而緊繃,如同魚兒吞食釣餌;或沉或浮而活動,氣血不暢通,針感會輕而滑,如同閒居靜室一般,寂靜無聲。
針灸見效快慢取決於針氣到達的快慢。
意思是說,如果針氣到達迅速,則疾病很快痊癒,療效也很快;如果針氣到達緩慢,則疾病難以痊癒,甚至有治不好的危險。所以有詩云:「氣速效速,氣遲效遲,候之不至必死無疑矣。」
觀察九針療法,毫針最為精細,可以應對七星,掌握眾多穴位。
黃帝制定的九針,上應天地,下應陰陽四季,九針名稱各異,形狀也不同。一曰鑱針,應天,長一寸六分,針頭尖銳,用於瀉去陽氣。二曰圓針,應地,長一寸六分,針形如卯,磨光後在肌肉間移動,不能傷及肌肉,用於瀉去部分氣血。三曰鍉針,應人,長三寸半,鋒利如黍粟,主要作用在脈絡上,不可過深,用於引導氣血。四曰鋒針,應四時,長一寸六分,針尖有三棱,用於治療頑固性疾病。
五曰鈹針,應五音,長四寸,寬二分半,針尖如劍鋒,用於治療膿腫。六曰員利針,應六律,長一寸六分,粗細如釐米,圓而銳利,中間略粗,用於治療暴病。七曰毫針,應七星,長三寸六分,尖如蚊虻的口器,操作要輕柔緩慢,針刺時間要長一些,以達到輕微搔癢的感覺,用於治療痛痹。八曰長針,應八風,長七寸,鋒利,針身薄,用於治療遠處的痹症。
九曰大針,應九野,長四寸,針尖微圓,如錐子,用於瀉去關節積水。九針到此就講完了。這段文字說明九針的精妙之處,毫針最精細,可以應對七星,並能應用於三百六十個穴位。
針的本質屬金,具有去除邪氣、扶持正氣的作用。
這裡說的本質是指針,針的材質來自金屬,古代用砭石,現代用鐵代替。蠲除是指去除,邪氣盛,針能除之;扶輔是指輔助,正氣衰,針能輔之。
針的長短如同水,具有疏通經絡、解除阻塞的作用。
這段意思是說,針有長短之分,如同水有深淺之分。人體的氣血凝滯不通,如同水流受阻不通。水流不通,就要疏通它,使之流向湖海;氣血不通,就要用針灸疏通它,使之周流於經絡,所以說針應水。
針刺的方向如同樹木,可以斜刺或直刺。
意思是說,樹木有傾斜和直立之分,針刺也有斜刺和直刺的不同。刺陽經時,病人應斜臥,針刺時避免刺中衛氣;刺陰經時,病人應直立,針刺時避免傷及榮氣,所以說針應木。
用針灸溫補,如同火一樣,可以溫補陽氣,治療羸弱。
口藏,是指將針含在口中。氣的溫熱如同火的溫熱。羸瘦是指身體瘦弱。凡是下針之前,都要效仿古人,用口溫暖針,使針變暖,使榮衛相接,補充自身的陽氣,治療病人的羸弱,所以說針應火。
循著經絡按壓穴位,如同用土填塞一樣。
循,是指用手上下循摸,使氣血流通。機捫,是指針灸完畢後用手按壓穴位,如同用土填塞一樣,所以說針應土。
針灸的運用,完全符合五行之理,可以由此而知。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這段總結了上文,針灸的運用符合五行之理,可以由此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