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敬齋針灸全書》~ 卷之上 (7)
卷之上 (7)
1. 標由賦
又言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陰中之陽,肝也。陰中之至陰,脾也。此皆陰陽表裡內外雌雄相輸應也。是以應天之陰陽,學者苟不明此經絡陰陽升降左右不同之理,如病在陽明反攻厥陰,病在太陽反和太陰,遂致賊邪,未除本氣受弊,則有勞無功,禁刺之犯,豈可勉哉。
既論臟腑虛實,須向經尋。
臟者心肝脾肺腎也,腑者膽胃大小腸三焦膀胱也。虛者癢麻也,實者腫痛也。臟腑居於內,經絡行乎外,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如心病虛則補肝木,實則瀉脾土。又且本經亦有子母,如心之虛取少海穴以補之,實則取少府穴以瀉之,諸經皆然,並不離乎五行相生之理矣。
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以太陰為始,至厥陰而方終,穴出雲門,抵期門而最後。
此言乎人氣象氣脈行於十二經,一周為身,除任督之外,計三百九十三穴。一日一夜有百刻,分於十二時,每一時有八刻二分,每一刻計六十分,一時共計五百分。每日寅時,太陰肺脈生自中焦,中府穴出於雲門,起至少商穴,至卯時,陽明大腸經自商陽穴,至迎香穴。辰時,陽明胃經自頭維,至厲兌。
巳時,太陰脾經自隱白,至大包。午時,少陰心經自極泉,至少衝。未時,太陽小腸經自少澤,至聽宮。申時,太陽膀胱經自睛明,至至陰。酉時,少陰腎經自湧泉,至俞府。戌時,心包絡經自天池,至中衝。亥時,少陽三焦經自關衝,至禾窌子。子時,厥陰肝經自大敦,至期門而終。
經十二別絡走三百餘支。
十二經者即手足三陰三陽之正經也。別絡者除十五絡,又有橫絡、絲絡、孫絡,不知其紀𤋲走於三百餘支之脈也。
正側偃伏氣,四有六百餘候。
此言經絡或正或側或仰或覆,而氣血循行孔一周於身。榮行脈中,三百餘候;衛行脈外,三百餘候。
手足三陽,手走頭而頭走足;手足三陰,足走腹而胸走手。
此言經絡陰升陽降,氣血出入之機,男女無以異矣。
要識迎隨須明逆順。
迎隨者要知榮衛之流注,經脈之往來也。明其陰陽之經逆順,而取之。迎者以針頭朝其源而逆之,隨者以針頭從其流而順之。是故逆之為瀉,為迎;順之為補,為隨。若能知迎知隨,令氣必和,和氣之方必通,陰陽升降上下源流往來逆順之道明矣。
況夫陰陽氣血多少為最,厥陰太陽少,氣多血太陰少,陰太陽少血多氣,而又氣多血少者,少陽之分;氣盛血多者,陽明之位。此言三陰三陽,氣血多少之不同,取之必記,為最要也。
先詳多少之宜,次察應至之氣。
言用針者,先明止文氣血之多少,次觀針氣之來應也。
輕滑慢而未來,沉澀緊而已至。
輕浮滑虛慢遲也,入針之後直此三者乃真氣之未到也。沉重澀滯緊實,入針之後直此三者是正氣之已到也。
白話文:
標由賦
又說,背部屬陽,陽中之陽是心;陽中之陰是肺。腹部屬陰,陰中之陰是腎;陰中之陽是肝;陰中之至陰是脾。這些都是陰陽表裡、內外、雌雄相互應對的關係。所以,要應和天地間的陰陽變化,學習者如果不明瞭經絡陰陽升降、左右不同的道理,例如病在陽明卻反攻厥陰,病在太陽卻反去調和太陰,就會導致邪氣未除,反而損傷了正氣,這樣就勞而無功,犯了針灸的禁忌,怎能勉強呢?
既已論述了臟腑虛實,就必須從經絡去尋找答案。
臟器包括心、肝、脾、肺、腎;腑包括膽、胃、大小腸、三焦、膀胱。虛證表現為癢麻,實證表現為腫痛。臟腑居於內,經絡行於外,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例如心臟病虛弱就補肝木,實證就瀉脾土。而且本經也有子母關係,例如心臟虛弱就取少海穴來補,實證就取少府穴來瀉,其他經絡也是如此,都不脫離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
本來,經氣的運行,從中焦的水液開始下降,以太陰經為始,到厥陰經才結束,經氣從雲門穴出來,到達期門穴而終止。
這段話講的是人體氣血在十二經脈中的運行規律,一周為一身,除去任脈和督脈,共有三百九十三個穴位。一日一夜有一百刻,分為十二個時辰,每一時辰有八刻二分,每一刻有六十分,每一時辰共計五百分鐘。每天寅時,太陰肺經之氣從中焦開始生發,中府穴從雲門穴出來,到達少商穴;到卯時,陽明大腸經從商陽穴開始,到達迎香穴;辰時,陽明胃經從頭維穴開始,到達厲兌穴;巳時,太陰脾經從隱白穴開始,到達大包穴;午時,少陰心經從極泉穴開始,到達少衝穴;未時,太陽小腸經從少澤穴開始,到達聽宮穴;申時,太陽膀胱經從睛明穴開始,到達至陰穴;酉時,少陰腎經從湧泉穴開始,到達俞府穴;戌時,心包絡經從天池穴開始,到達中衝穴;亥時,少陽三焦經從關衝穴開始,到達禾髎穴;子時,厥陰肝經從大敦穴開始,到達期門穴而結束。
十二經脈之外,還有三百多條分支絡脈。
十二經脈就是手足三陰三陽的正經。分支絡脈除了十五絡脈外,還有橫絡、絲絡、孫絡,其數量繁多,總計三百多條支脈。
經脈的走向或正或側、或仰或伏,氣血循行一周於全身,共有六百多個穴位。
這段話說明經絡的走向或正或側、或仰或覆,氣血在經脈中運行。營氣運行在經脈之中,三百多個穴位;衛氣運行在經脈之外,三百多個穴位。
手足三陽經,手部經脈循行至頭部,頭部經脈循行至足部;手足三陰經,足部經脈循行至腹部,腹部經脈循行至手部。
這段話講的是經絡陰陽升降,氣血出入的規律,男女並無不同。
必須懂得迎隨補瀉的技巧。
迎隨是指要了解營衛氣血的流注和經脈的往來。了解陰陽經脈的順逆,才能正確地選取穴位。迎是指針尖朝向經脈的起始方向,逆著經氣的流注方向進針;隨是指針尖順著經氣的流注方向進針。所以,逆著經氣流注方向進針為瀉法,稱為「迎」;順著經氣流注方向進針為補法,稱為「隨」。如果能掌握迎隨補瀉的方法,就能使氣血調和,氣血調和了,經絡就會通暢,陰陽升降、氣血運行順逆的道理也就明白了。
此外,陰陽氣血的多少也很重要,厥陰和太陽經氣血較少;太陰經氣多血少;少陰經血多氣少;少陽經氣血適中;陽明經氣血都多。這段話說明三陰三陽經氣血多少的不同,施治時必須記住,這是最重要的。
首先要詳細了解氣血的多少,其次觀察針刺的反應。
這段話說的是用針灸治療,首先要弄清楚患者的氣血虛實,然後觀察針刺後的反應。
針刺感覺輕、滑、慢,說明真氣還沒有到達;針刺感覺沉、澀、緊,說明真氣已經到達。
輕、浮、滑、虛、慢、遲,這些感覺說明針刺後真氣還未到達;沉、重、澀、滯、緊、實,這些感覺說明針刺後真氣已經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