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言

《楊敬齋針灸全書》~ 卷之上 (1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上 (10)

1. 標由賦

另見取穴之法,有分寸,先審自意,次觀肉分。

此言取量穴法,必以男左女右,中指與大指相屈如環,取內側紋兩角為一寸,各隨長短大小取之,此乃同身之寸,先審病者是何病,屬何經,用何穴,於我意次察病者瘦肥,長短大小,肉分骨節,髮際之間,量度以取之。

或伸屈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

伸屈者,如取環跳之穴,必須伸下足,屈上足以取之,乃得其穴。平直者,或平臥而取之,或正坐而取之,或直立而取之,自然安定,如承漿在唇下宛宛中之類也。

在陽部筋骨之側陷下,為真。在陰分郄膕之間,動脈相應。

陽部者,諸陽之經也,如合谷、三里、陽陵泉等穴,必取俠骨側指陷中為真也。陰分者,諸陰之經也,如萁門、五里、太衝等穴,在屈心之間,必以動脈應指乃始為真穴也。

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經,用一經而可正。

此言取穴之法,必須點取五穴之中,而用一穴則可為端的矣。若用一經必雖取三穴,而正一經之是非矣。

頭部與肩部,詳分督脈與任脈異定(異當作易)。

頭部與肩部則穴繁多,但醫者以自意詳審大小肥瘦而分之。督任二脈值乎背腹,行中而有分寸則易定也。

明標與本論刺深淺之經。

標本者非止一端也。有六經之標本,有天地陰陽之標本,有傳病之標本。夫六經之標本者,足太陽之本在足跟上五寸,標在目也;足少陽之本在竅陰,標在耳也;足陽明之本在厲兌,標在人迎、頰挾、項顙也;足太陰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標在背脾俞與舌本也;足少陰之本在內踝上三寸中,標在背腎俞與舌下兩脈也;足厥陰之本在行間上五寸中,所標在背肝俞也;手太陽之本在手外踝後,標在命門之上一寸也;手少陽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間上一寸,標在耳後上角下外眥也;手陽明之本在肘骨中上,別陽標在額下合鉗上也;手太陰之本在寸口之中,標在腋內動脈也;手少陰之本在銳骨之端,標在背心俞也;手厥陰之本在掌後兩筋之間二寸中,標在筋下三寸也。此乃十二經之行取也。

經云病有標本,刺有逆從淺深之理。凡刺之方必別陰陽,前後相應,逆從得施。標本相移,故曰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標,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本,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標,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本,故治有取標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故知逆從正行,無問明知標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標本者,從謂妄行。

夫陰陽標本,逆從之道也。小而言大,一而知百病之害;少而多,淺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以淺而知深,察近而知遠,標本易言而世人識見無能及也。治反為逆,治得為從。先病而後逆者,先逆而後病者,先病而後生寒者,先熱而後生病者,此五者俱治其本也。先熱而後中滿者,治其標;先病而後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後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調之,乃治其他病。

白話文:

標由賦

取穴的方法,要講究尺寸,首先要根據自己的判斷,其次觀察肌肉的分佈。

測量穴位的尺寸,必須遵循男左女右的原則,將中指和大拇指彎曲成環狀,內側紋路的兩個角之間為一寸,根據病人的身材高矮胖瘦來調整,這就是同身寸。首先要判斷病人是什麼病,屬於哪條經絡,用哪個穴位,然後觀察病人的胖瘦、高矮、肌肉、骨骼、髮際等,根據這些來測量取穴。

有的穴位需要伸展肢體才能找到,有的穴位則在肢體平直時取穴。

需要伸展肢體的,例如環跳穴,必須伸直下肢,彎曲上肢才能找到穴位。平直取穴的,可以平躺著取穴,也可以端坐著取穴,或者站著取穴,穴位自然就會找到,例如承漿穴就在嘴唇下方的正中間。

在陽經循行的筋骨側面的凹陷處,才是真正的穴位。在陰經循行的肌肉間隙,以及動脈搏動處,才是真正的穴位。

陽經指的是諸陽經,例如合谷、三里、陽陵泉等穴位,必須取在骨骼旁側的凹陷處才是真正的穴位。陰經指的是諸陰經,例如期門、脾俞、太衝等穴位,位於肌肉屈曲處,必須在動脈搏動的部位才能找到真正的穴位。

取五個穴位,用其中一個穴位就能達到治療目的。取三條經絡的穴位,只要取其中一條經絡的穴位就能達到治療目的。

意思是取穴時,雖然要考慮到五個穴位,但選取其中一個穴位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如果治療時涉及到三條經絡,只要選取一條經絡上的穴位就能收到治療效果。

頭部和肩部的穴位很多,醫生要根據病人的胖瘦高矮仔細判斷。督脈和任脈分別在背部和腹部,只要掌握了它們的走向和尺寸,就很容易確定穴位的位置。

這段文字闡明了針刺深淺的原則。

標與本,並非單指一件事物。有六經的標本,有天地陰陽的標本,也有傳病的標本。六經的標本是指:足太陽經的本在足跟往上五寸處,標在眼睛;足少陽經的本在竅陰,標在耳朵;足陽明經的本在厲兌(穴位),標在人迎、頰車、項顙(穴位);足太陰經的本在中封穴往上四寸,標在背部的脾俞穴和舌根;足少陰經的本在內踝往上三寸,標在背部的腎俞穴和舌下兩條脈絡;足厥陰經的本在行間穴往上五寸,標在背部的肝俞穴;手太陽經的本在手腕外側後方,標在命門穴上方一寸;手少陽經的本在小指與無名指之間往上約一寸,標在耳後上角下方、外眼角;手陽明經的本在肘關節的中上方,標在額頭下方、兩眉之間;手太陰經的本在寸口(手腕內側橈動脈搏動處),標在腋窩內的動脈;手少陰經的本在尺骨莖突的末端,標在背部的心俞穴;手厥陰經的本在手掌後方兩條筋之間的二寸處,標在筋下三寸處。這就是十二經的循行和取穴方法。

經書上說,疾病有標本之分,針灸也有逆順、淺深之別。針灸的治療方法必須區分陰陽,前後相應,逆順得當。標本可以互相轉移,因此,有的病症雖然在標,卻要在標上治療;有的病症雖然在本,卻要在本上治療;有的病症雖然在本,卻要在標上治療;有的病症雖然在標,卻要在本上治療。所以治療有時取標就能見效,有時取本就能見效,有時逆治就能見效,有時順治就能見效。因此,知道並運用逆順、標本的治療方法,就能百發百中;不知道標本,就只能是盲目施治。

陰陽、標本、逆順,是針灸治療的根本法則。用少量的治療方法就能治療很多疾病;用淺顯易懂的方法就能治療複雜的疾病。用淺顯的知識就能了解深奧的道理,由近及遠,標本的道理很容易理解,但世人卻往往不能領會。順治為從,逆治為逆。先得病然後逆治的,先逆治然後得病的,先得病然後產生寒邪的,先發熱然後生病的,這五種情況都應治療其本。先發熱然後腹脹的,治療其標;先得病然後腹瀉的,治療其本;先腹瀉然後產生其他疾病的,治療其本,然後再治療其他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