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敬齋針灸全書》~ 卷之下 (4)
卷之下 (4)
1. 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並治雜病歌
、手、足、不能舉、針入、看深淺、即自安。
列缺、在腕上、橫紋中、能除、頭痛、項強、手臂、攣急、手指、不能、屈伸、針入、看深淺、即自安。
三里、內庭、穴、曲池、合谷、徹、委中、配、承山、太衝、崑崙、穴、環跳、與、陽陵、通里、並、列缺、合、擔、用法、擔、合、截、用法、截、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訣、治病、如、神靈、渾、如湯澆雪、北斗、降、真機、金鎖、教開、徹、至人、可傳受、匪人、莫浪說。
三里、足膝、下三寸、兩筋間、能除、心腹、痛、善治、胃中、寒、腸鳴、並、積聚、腫滿、腳胵、酸、傷寒、羸瘦、損氣、蠱疾、諸般、人過、三旬後、針灸、眼重、觀取穴、舉足、取、去病、不難。
內庭、足指、內、胃脘、屬、陽明、善療、四肢厥、喜靜、惡聞、圭、耳內、喉鳴、痛、數穴、及、牙疼、瘧疾、不思食、針後、便醒、醒。
曲池、曲肘、里、曲骨、陷中、求、能治、肘中、痛、偏風、半不收、彎弓、開、不得、臂瘓、怎、梳頭、喉閉、促欲、死、發熱、更無休、遍身、風、迄䭇、針後、即時痊。
合谷、在虎口、兩指、岐骨間、頭疼、並、面腫、瘧疾、熱又寒、體熱、身、汗出、目暗、視朦朧、牙疼、並、鼻衄、口噤、更難言、針入、看深淺、令人病、自安。
委中、曲膕、里、動脈、正中央、腰重、不能舉、沉沉、俠脊梁、風癇、及、筋轉、熱病、不能、當膝頭、難伸屈、針入、即安康。
承山、在魚腰、臑腸、分肉間、善理、腰疼、痛、痔疾、大便難、腳氣、足下腫、兩足、盡寒酸、霍亂、轉筋急、穴中、刺便安。
太衝、足大指節、後三寸中、動脈、知生死、能除、驚癇、風、咽喉腫、心脹、兩足、不能動、七疝、偏墜腫、眼目、似雲朦、亦能療、腰痛、針下、有神功。
崑崙、足外踝後、跟、微脈尋、膊重、腰尻痛、陽踝、更連陰、頭疼、脊背、急、暴喘、滿中心、踏地、行不得、動足、即呻吟、若欲求安好、須尋此穴、針。
環跳、在足髀、則臥、下足舒、上足屈、乃得、針能、廢毒軀、冷風、並冷痹、身體、似纏拘、腿重、腨痛甚、屈伸轉側、噓、有病、須針灸、此穴、最蘇危。
陽陵泉、膝下、外廉、一寸中、膝腫、並、麻木、起坐、腰背重、面腫、胸中蒲、冷痹、與偏風、努力坐、不得、起臥、似衰翁、針入、五分後、神功。
白話文:
手腳無法抬舉,下針時注意深淺,就會自然安好。
列缺穴在手腕橫紋中,能消除頭痛、脖子僵硬、手臂抽筋、手指不能彎曲伸直等症狀,下針時注意深淺,就會自然安好。
足三里、內庭穴,曲池、合谷穴,委中穴配承山穴,太衝、崑崙穴,環跳穴與陽陵泉穴,通里穴和列缺穴,一起用、單獨用、或組合用,總共三百六十個穴位,不出這十二個穴位的用法,治病如同神靈般靈驗,像熱湯澆在雪上,北斗星下降,真機開啟,金鎖也打開了,這道理只有修行高深的人才能傳授,不是這種人就不要隨便亂說。
足三里穴在膝蓋下方三寸,兩筋之間,能消除心腹疼痛,善於治療胃寒、腸鳴、腹部脹滿、腳部腫痛、傷寒導致的虛弱、氣虛、寄生蟲病等各種疾病。人過了三十歲後,針灸眼睛也會感到明亮。取穴時,抬起腳來取穴,去除疾病並不困難。
內庭穴在腳趾內側,屬於陽明胃經,善於治療四肢冰冷、喜靜、討厭吵鬧、耳朵內有聲音、喉嚨痛、牙痛、瘧疾、食慾不振等症狀,針灸後人就會清醒。
曲池穴在彎曲手肘的骨頭凹陷處,能治療手肘疼痛、半身不遂、手臂無法彎曲伸直、手臂麻痺、難以梳頭、喉嚨阻塞、呼吸困難、發燒不止、全身長疹子等症狀,針灸後能立即痊癒。
合谷穴在虎口,兩指骨交接處,能治療頭痛、臉腫、瘧疾、忽冷忽熱、身體發熱、出汗、眼睛昏花、牙痛、流鼻血、口噤難言等症狀,下針時注意深淺,能讓人自然安好。
委中穴在彎曲膝蓋的腿部後方,動脈跳動的地方,能治療腰部沉重抬不起來、脊椎疼痛、癲癇、筋轉動、熱病、膝蓋無法彎曲伸直等症狀,下針後就能恢復健康。
承山穴在小腿肚子下方,肌肉分開的地方,善於治療腰痛、痔瘡、大便困難、腳氣、腳部腫脹、兩腳冰冷、霍亂、小腿抽筋等症狀,在此穴位下針就能安好。
太衝穴在腳大拇指後方三寸,動脈跳動的地方,能知道生死,能消除驚嚇、癲癇、咽喉腫痛、心臟脹痛、兩腳不能動、疝氣、眼睛模糊等症狀,也能治療腰痛,下針後有神奇的功效。
崑崙穴在腳外踝後方,腳跟上方,微脈跳動的地方,能治療肩膀沉重、腰部、尾椎疼痛、腳踝腫痛連帶陰部、頭痛、背部僵硬、呼吸急促、胸悶、腳踏地不能行走、動腳就呻吟等症狀,如果想康復,就必須在此穴位下針。
環跳穴在腿部外側,躺下時,把下面的腳伸直,上面的腳彎曲就能找到此穴位,下針後能去除體內毒素,治療風寒痹痛、身體僵硬、腿部沉重、小腿疼痛、屈伸轉動困難等症狀,如有疾病必須針灸此穴位,才能解除危險。
陽陵泉穴在膝蓋下方外側一寸的地方,能治療膝蓋腫脹、麻木、起坐時腰背沉重、臉腫、胸部悶脹、寒性痹痛、半身不遂、努力也坐不起來、起臥困難等症狀,下針五分深後,會有神奇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