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敬齋針灸全書》~ 卷之下 (5)
卷之下 (5)
1. 四總穴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
白話文:
肚子和腹部的疾病,就取足三里穴;腰部和背部的疾病,就取委中穴;頭部和頸部的疾病,就取列缺穴;臉部和口部的疾病,就取合谷穴。
2. 千金十一穴歌
三里內庭穴,肚腹中妙訣;曲池與合谷,頭面病可徹;腰背痛相連,委中崑崙穴;胸項如有痛,後谿並列缺;環跳與陽陵,膝前兼腋脅;可補即留久,當瀉即疏泄;三百六十名,十一千金穴。
白話文:
足三里和內庭穴,是治療肚子和腹部疾病的巧妙方法;曲池穴和合谷穴,可以徹底治療頭部和臉部的疾病;腰部和背部疼痛相互牽連,可以針灸委中穴和崑崙穴;如果胸部和頸項有疼痛,可以針灸後谿穴和列缺穴;環跳穴和陽陵泉穴,可以治療膝蓋前面和腋下、脅肋部位的疾病;可以補益的穴位就留針久一點,需要瀉的穴位就要疏導宣洩;人體有三百六十個穴位,而這十一個穴位是千金難求的寶貴穴位。
3. 治病十一證歌
攢竹絲竹主頭痛,偏正皆宜向此針,更去大都徐瀉動,風池又刺三分深。曲池合谷先針瀉,水與除疴病不侵。依此下針無不應,管教隨手便安寧。
頭風頭痛與牙疼,合谷三間兩穴尋,更向大都針。眼痛太淵穴內用,行針牙痛三分針,呂細齒疼依前指上明,更推大都左之右,交互相迎仔細尋。
聽會兼之與聽宮,七分針瀉耳中聾,耳門又瀉三分許,更加七壯灸聽宮。大腸經內將針瀉,曲池合谷七分中,中醫者若能明此理,針下之時便見功。
肩背並和肩膊疼,曲池合谷七分深,未愈尺澤加一寸,更於三間次第行,各入七分於穴內,少風二府刺心經穴內,淺深依法用,當時㹱疾兩之經。
咽喉以下至於臍,胃脘之中百病危,心氣痛時胸結硬,傷寒嘔噦悶涎,隨列缺下針三分許,三分針瀉到風池,二足三間並三里,中衝返刺五分依。
幹出難來刺腕骨,五分針瀉要君知,獸際經渠並通里,一分針瀉汗淋漓,足指三開久三里,大指各刺五分宜汗至,如若通遍體,有人明此是醫師。
四肢無力中邪風,眼澀難開百病攻,精神昏倦多不語,風池合谷用針通,兩手三間隨後瀉,三里兼之與太衝,各入五分於穴內,迎隨得法有神功。
風池手足指諸間,右瘓偏風左曰癱,各刺五分隨後瀉,更灸七壯便身安,三里陰交行氣瀉,一寸三分量病看,每穴又加三七壯,自然瘓癱即時安。
瘧疾將針刺曲池,經渠合谷共相宜,五分針刺於二穴,瘧病纏身方得離,未愈更加三間刺,五分深刺莫憂疑,又兼氣痛增寒熱間,使行針莫用遲。
腿膝腰疼痞氣攻,臗骨穴內七分窮,更針風市兼三里,一寸三分補瀉同,又去陰交瀉一寸,行間仍刺五分中,剛柔進退隨呼吸,去疾除疴捻指工。
肘膝疼時刺曲池,進針一寸是便宜,左病針右右針左,依此三分瀉氣哥,膝痛三分針犢鼻,三里陰交要七次,但能仔細尋其理,劫病之功在片時。
白話文:
治病十一證歌
頭痛就找攢竹、絲竹穴,不論偏頭痛或正頭痛都適合在這裡扎針。接著再對大都穴稍作瀉法,然後風池穴也扎三分深。曲池和合谷穴要先用瀉法,這樣一來,水腫和其他疾病就不會侵擾身體。按照這些方法下針,沒有不靈驗的,保證你馬上就感到安寧。
頭風、頭痛和牙痛,可以尋找合谷和三間這兩個穴位,再在大都穴扎針。眼睛痛的話,在太淵穴內扎針;扎牙痛的穴位時,要扎三分深;針對齒痛,則要像之前說的那樣,清楚地在指尖上找到穴位,並用大都穴的左右交替來仔細尋找。
針對耳聾,可以針刺聽會和聽宮穴,扎七分深進行瀉法。耳門穴也瀉三分,然後在聽宮穴加灸七壯。針刺大腸經,在曲池和合谷穴扎七分深進行瀉法。如果中醫師能夠明白這個道理,下針的時候就能看到效果。
肩背和肩膀疼痛,在曲池和合谷穴扎七分深。如果還沒好,就再往尺澤穴加扎一寸,然後依序針刺三間穴,每個穴位都扎入七分。少府穴和心經穴也要扎,深度要依照情況而定。這樣扎針,就能夠治療肩背的疾病。
咽喉以下到肚臍一帶,胃脘部位的疾病都很危險。心氣痛導致胸部脹痛,傷寒引起嘔吐,可以針刺列缺穴三分深,並對風池穴進行三分瀉法。腳上的三間穴和足三里穴也要扎針,中衝穴則要反向扎五分。
手腕難以活動時,要扎腕骨穴,用五分針進行瀉法。接著針刺魚際、經渠和通里穴,用一分針進行瀉法,讓身體出汗。在腳趾根部扎三里穴,大拇指各扎五分,讓汗水通暢。如果能讓全身都出汗,這樣的人就可以稱得上是醫師了。
四肢無力,中了邪風,眼睛乾澀難以睜開,精神昏沉倦怠,話也說不多,可以扎風池和合谷穴。然後再瀉兩手的三間穴,以及足三里和太衝穴,每個穴位都扎入五分,如果能依照規律針刺,效果會非常顯著。
針對風池、手足指間穴位,右邊癱瘓稱為偏風,左邊癱瘓稱為癱。每個穴位都扎五分進行瀉法,然後再灸七壯,身體就會好轉。三里穴和陰交穴要瀉氣,深度要依照病情來判斷,大概是一寸三分。每個穴位再加灸三或七壯,自然癱瘓就能馬上痊癒。
治療瘧疾,可以針刺曲池、經渠和合谷穴,每個穴位都扎五分。瘧疾纏身就能夠離開。如果還沒好,就再加扎三間穴,扎五分深不要猶豫。如果同時有氣痛、忽冷忽熱,要及時下針。
腿、膝蓋、腰部疼痛,有脹氣,要扎髖骨穴,扎七分深。再針刺風市和足三里穴,扎一寸三分,用補瀉手法。然後再去扎陰交穴,瀉一寸,行間穴則扎五分深。扎針時要配合呼吸,用捻針的手法來去除疾病。
肘部和膝蓋疼痛,扎曲池穴,進針一寸最合適。左邊痛就針右邊,右邊痛就針左邊。按照這樣扎三分瀉氣。膝蓋痛就扎犢鼻穴三分深,三里穴和陰交穴則扎七次。只要能仔細找到這些道理,就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治好疾病。
4. 論子午注之法
夫子午流注者,剛柔相配,陰陽相合,氣血循環,時穴開闔也。何以子午言之?曰:子時一刻乃一陽之生,至午時一刻乃一陰之生,故以子午分之而得乎中也。流者往也,注者住也。天干有十經,有十二。甲膽,乙肝,丙小腸,丁心,戊胃,巳脾,庚大腸,辛肺,壬膀胱,癸腎。
余兩經者,乃三焦、包絡也。三焦乃陽氣之父,包絡乃陰血之母。此二經雖奇於壬癸,亦分派於十干。且每經之中,有井、榮、俞經合以配金、水、木、火、土。是故陰井木而陽井金,陰榮火而陽榮水,陰俞土而陽俞木,陰經金而陽經火,陰合水而陽合土矣。經中又有返本還原者,乃十二經出入之門戶也。
陽經有原,遇俞穴並過之;陰經無原,以俞穴即代之。是以甲出丘墟,乙太衝之例。又按千金云:六陰經亦有原穴。乙中都,丁通里,巳公孫,辛列缺,癸水泉,包絡內關也。故陽日氣先行而血後隨也。陰日血先行而氣後隨也。得時為之開,失時為之闔。陽干注腑,甲、丙、戊、庚、壬而重見者,氣納於三焦。
陰乾注臟,乙、丁、己、辛、癸而重見者,血納包絡。如甲日甲戌時以開膽井,至戊寅時,正當胃俞,而又並過膽原重見甲申時,氣納三焦。榮穴屬水,甲屬木,是以水生木,謂甲合還元化木。又如乙酉時以開肝井,至己丑時,當脾之俞井,過肝原重見乙未時,血納包絡。榮穴屬火,乙屬木,是以木生火也。
余皆依此,俱以子母相生,陰陽相濟也。陽日無陰時,陰日無陽時,故甲與己合,乙與庚合,丙與辛合,丁與壬合,戊與癸合也。何以甲與己合?曰:中央戊己屬土,畏東方甲乙之木所克。戊方陽為兄,己屬陰為妹。戊兄遂將己妹嫁與木家於甲為妻。庶得陰陽和合而不相傷。
所以甲與己合。余皆然。子午之法盡於此矣。
白話文:
所謂「子午流注」,指的是剛柔相配、陰陽調和、氣血循環,並且穴道會隨著時間開合的規律。為什麼用「子午」來稱呼呢?因為子時一刻是一陽初生,午時一刻是一陰初生,所以用子午來區分,就得到了中間的平衡點。「流」是往來的意思,「注」是停駐的意思。天干有十個,經絡有十二條。甲對應膽,乙對應肝,丙對應小腸,丁對應心,戊對應胃,己對應脾,庚對應大腸,辛對應肺,壬對應膀胱,癸對應腎。
剩下的兩條經絡,是三焦和包絡。三焦是陽氣的根本,包絡是陰血的根源。這兩條經絡雖然比較特別,但也歸屬於十天干的系統。而且每條經絡中,都有井、榮、俞、經、合這些穴位,並分別對應金、水、木、火、土。所以陰經的井穴屬木,陽經的井穴屬金;陰經的榮穴屬火,陽經的榮穴屬水;陰經的俞穴屬土,陽經的俞穴屬木;陰經的經穴屬金,陽經的經穴屬火;陰經的合穴屬水,陽經的合穴屬土。經絡中還有「返本還原」的概念,就是十二條經脈氣血出入的門戶。
陽經有原穴,經過俞穴時會連同經過原穴;陰經沒有原穴,就用俞穴來代替原穴。所以像甲經的丘墟穴,乙經的太衝穴就是例子。又按《千金方》的說法,六條陰經也有原穴,分別是:乙經的中都穴,丁經的通里穴,己經的公孫穴,辛經的列缺穴,癸經的水泉穴,包絡經的內關穴。所以陽日是氣先運行而血後隨之,陰日是血先運行而氣後隨之。時間到了,穴位就打開,時間沒到,穴位就關閉。陽天干對應的腑,例如甲、丙、戊、庚、壬這些重複出現的,氣會歸納到三焦。
陰天干對應的臟,例如乙、丁、己、辛、癸這些重複出現的,血會歸納到包絡。比如甲日甲戌時打開膽經的井穴,到了戊寅時,正好是胃經的俞穴,但又會經過膽經的原穴,再次在甲申時,氣會歸納到三焦。榮穴屬水,甲屬木,所以水生木,稱為「甲合還元化木」。又比如乙酉時打開肝經的井穴,到了己丑時,正好是脾經的俞穴,經過肝經的原穴,再次在乙未時,血會歸納到包絡。榮穴屬火,乙屬木,所以木生火。
其他的經脈都是這樣,都遵循母子相生、陰陽互濟的道理。陽日沒有陰時,陰日沒有陽時,所以甲和己相合,乙和庚相合,丙和辛相合,丁和壬相合,戊和癸相合。為什麼甲和己相合呢?因為中央的戊己屬土,害怕東方的甲乙木來剋制。戊屬陽為兄長,己屬陰為妹妹。於是戊兄就把己妹嫁給木家的甲為妻,這樣就可以陰陽調和而不互相傷害。
所以甲和己相合。其他的相合也是同樣的道理。「子午流注」的方法就全部在這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