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謐

《針灸甲乙經》~ 卷七 (4)

回本書目錄

卷七 (4)

1. 六經受病發傷寒熱病第一(中)

黃帝問曰:病熱有所痛者,何也?岐伯對曰:病熱者陽脈也,以三陽之盛也。人迎一盛在少陽,二盛在太陽,三盛在陽明。夫陽入於陰,故病在頭與腹,乃䐜脹而頭痛也。曰:病身熱汗出而煩滿不解者何也?曰:汗出而身熱者風也,汗出而煩滿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風厥。太陽為諸陽主氣(《素問》作巨陽主氣),故先受邪。

少陰其表裡也,得熱則上從,上從則厥。治之表裡刺之,飲之服湯。曰:溫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者,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曰何?曰:名曰陰陽交,交者死。人所以汗出者,皆生於穀,穀生於精。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是邪退精勝,精勝則當能食而不復熱。

復熱者邪氣也,汗者精氣也,今汗出而輒復熱者,是邪勝也,不能食者,精無裨也,熱而留者,壽可立而傾也。夫汗出而脈躁盛者死,今脈不與汗相應,此不勝其病,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此有三死,不見一生,雖愈必死。病風且寒且熱,炅汗出,一日數欠,先刺諸分理絡脈。

汗出且寒且熱,三日一刺,百日而已。

曰:何謂虛實?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重實者內(《素問》作言)大熱,病氣熱脈滿,是謂重實。曰:經絡俱實何如?曰:經絡皆實,是寸脈急而尺緩也,皆當俱治。故曰滑則順,澀則逆。夫虛實者,皆從其物類治(《素問》作始),故五臟骨肉滑利,可以久長。寒氣暴上,脈滿而實,實而滑順則生,實而逆則死。

盡滿者,脈急大堅,尺滿(一作澀)而不應也。如是者,順則生,逆則死。所謂順者手足溫,所謂逆者手足寒也。曰:何謂重虛?曰:脈虛氣虛尺虛,是謂重虛也。所謂氣虛者言無常也,尺虛者行步恇然也,脈虛者不象陰也。如此者,滑則生,澀則死,氣虛者肺虛也,氣逆者足寒也。

非其時則生,當其時則死,餘臟皆如此也。脈實滿,手足寒,頭熱(一作痛)者,春秋則生,冬夏則死。脈浮而澀,澀而身有熱者死。絡氣不足,經氣有餘者,脈口熱而尺寒,秋冬為逆,春夏為順,治主病者。經虛絡滿者,尺熱滿,脈口寒澀,春夏死,秋冬生。絡滿經虛,灸陰刺陽;經滿絡虛,刺陰灸陽。

曰:秋冬無極陰,春夏無極陽者,何謂也?曰:無極陽者,春夏無數虛陽明,陽明虛則狂;無極陰者,秋冬無數虛太陰,太陰虛則死。春極治經絡,夏極治經俞,秋極治六腑,冬則閉塞,治用藥而少針石。所謂少針石者,非癰疽之謂也。

熱病始手臂者,先取手陽明、太陰而汗出。始頭首者,先取項太陽而汗出。始足脛者,先取足陽明而汗出。臂太陰,(《靈樞》作陽)可出汗,足陽明可出汗。取陰而汗出甚者止之陽,取陽而汗出甚者止之陰。振寒悽悽,鼓頷不得汗出,腹脹煩悶,取手太陰。熱病三日,氣口靜,人迎躁者,取之諸陽五十九刺,以瀉其熱,而出其汗,實其陰,以補其不足。身熱甚,陰陽皆靜者,勿刺之。

白話文:

黃帝詢問:發熱伴隨疼痛是怎麼回事?岐伯回答:發熱是陽脈盛的表現,三陽盛的程度不同。人迎脈盛一次在少陽,二次在太陽,三次在陽明。陽氣入侵陰位,所以病痛在頭部和腹部,導致腹脹頭痛。

黃帝又問:發熱出汗卻煩悶不適是什麼原因?岐伯回答:出汗伴隨發熱是風邪,出汗卻煩悶不適是厥證,此病稱為風厥。太陽經主宰全身陽氣,所以最先受到邪氣侵襲。

少陰經是太陽經的表裡經脈,遇到熱邪會向上走,向上走就會導致厥證。治療時要同時針刺表裡經脈,並配合服用湯藥。黃帝問:溫病出汗後,又立即發熱,脈搏急數,不算汗虛,還胡言亂語,不能進食,這是什麼病?岐伯回答:這是陰陽交爭之證,陰陽交爭則死。人之所以能出汗,是因為五穀精氣的滋養,五穀精氣來源於先天之精。現在邪氣與精氣在骨肉之間爭鬥而導致出汗,說明邪氣退卻,精氣佔據上風,精氣佔優就能進食,而不會再次發熱。

再次發熱是邪氣作祟,出汗是精氣消耗,出汗後又立即發熱,說明邪氣佔據上風,不能進食,說明精氣不足,發熱持續不退,壽命很快就會終結。出汗而脈搏急數有力者必死,現在脈象與汗出不相符,說明身體無法戰勝疾病,死亡已成定局。胡言亂語是神志失常,神志失常則死。此病有三種致死原因,沒有生還的可能,即使症狀好轉,最終也會死亡。患風邪伴隨寒熱交替,出汗,一天多次打噴嚏,先針刺相關經絡。

出汗伴隨寒熱交替,三天針刺一次,治療時間約一百天。

黃帝問:什麼是虛實?岐伯回答:邪氣盛則為實,精氣不足則為虛。邪氣重而實者,內部發熱劇烈,病邪熾盛,脈象充實有力,這是重實之證。黃帝問:經絡都實證怎麼治療?岐伯回答:經絡都實證,寸脈急促而尺脈緩弱,應該同時治療。滑則順利,澀則阻塞。虛實證候,都應該根據其病理性質治療,所以五臟骨肉機能正常,才能長壽。寒邪驟然上升,脈象充實有力,實而脈象滑順則生,實而脈象澀滯則死。

脈象充實有力,脈搏急數有力,尺脈充實(或澀滯)而不應,這種情況,脈象滑順則生,澀滯則死。所謂順利,是指手足溫暖;所謂澀滯,是指手足冰冷。黃帝問:什麼是重虛?岐伯回答:脈象虛弱,氣虛,尺脈虛弱,這是重虛之證。所謂氣虛,是指說話無力;尺脈虛弱,是指走路步履蹣跚;脈象虛弱,是指脈象不似陰虛之象。這種情況,脈象滑順則生,澀滯則死。氣虛是肺虛,氣逆是足寒。

非其時則生,當其時則死,其他臟腑也是如此。脈象實而有力,手足冰冷,頭部發熱(或疼痛),春秋季節則能痊癒,冬夏季節則會死亡。脈象浮而澀,澀滯而身體發熱者必死。絡氣不足,經氣有餘者,脈口熱而尺脈冰冷,秋冬季節為逆,春夏季節為順,治療應以主症為主。經氣虛弱,絡氣充實者,尺脈熱而充實,脈口冰冷而澀滯,春夏季節死亡,秋冬季節痊癒。絡氣充實經氣虛弱,灸陰刺陽;經氣充實絡氣虛弱,刺陰灸陽。

黃帝問:秋冬季節沒有極陰,春夏季節沒有極陽是什麼意思?岐伯回答:沒有極陽,是指春夏季節沒有極度虛弱的陽明經,陽明經虛弱則神志狂亂;沒有極陰,是指秋冬季節沒有極度虛弱的太陰經,太陰經虛弱則死亡。春季治療經絡,夏季治療經絡俞穴,秋季治療六腑,冬季則閉塞經絡,治療多用藥物少用針灸。所謂少用針灸,不是指癰疽病症。

熱病初起在手臂,先針刺手陽明、太陰經而使汗出。初起在頭部,先針刺項部太陽經而使汗出。初起在足脛,先針刺足陽明經而使汗出。臂太陰經(或陽明經)可以使汗出,足陽明經可以使汗出。針刺陰經而汗出過多者,應針刺陽經以制止;針刺陽經而汗出過多者,應針刺陰經以制止。寒戰不已,頸項僵硬不能出汗,腹脹煩悶,針刺手太陰經。熱病三日,呼吸平靜,人迎脈躁動,針刺諸陽經五十九穴位,以瀉熱,使汗出,充實陰經,補益不足。身體發熱厲害,陰陽二經都平靜者,不要針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