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謐

《針灸甲乙經》~ 卷七 (2)

回本書目錄

卷七 (2)

1. 六經受病發傷寒熱病第一(上)

腎熱病者,先腰痛胻酸,苦渴數飲身熱。熱爭則項痛而強,胻寒且酸,足下熱,不欲言,其逆則項痛員員(《素問》下有淡淡二字)然。戊己甚,壬癸大汗,氣逆則戊己死。刺足少陰、太陽。諸當汗者,至其所勝日汗甚。

肝熱病者,左頰先赤。心熱病者,顏頷先赤。脾熱病者,鼻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腎熱病者,頤先赤。病雖未發者,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熱病從部所起者,至期而已;其刺之反者,三周而已;重逆則死。諸治熱病,先飲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處,身寒而止。

病甚者,為五十九刺。熱病先胸脅痛滿,手足躁,刺足少陽,補足太陰,病甚者為五十九刺。熱病,先身重骨痛,耳聾好瞑,刺足少陰,病甚者為五十九刺。熱病先眩冒而熱,胸脅滿,刺足少陰、少陽。太陽之脈,色榮顴骨,熱病也。榮未夭(《素問》作未交,下同)曰今且得汗,待時自已。

與厥陰脈爭見者死,其死不過三日,熱病氣內連腎。少陽之脈,色榮頰前,熱病也。榮未夭,曰今且得汗,待時自已。與手少陰脈爭見者死,其死不過三日。其熱病氣穴,三椎下間主胸中熱,四椎下間主胃中熱,五椎下間主肝熱,六椎下間主脾熱,七椎下間主腎熱。榮在骶也。

項上三椎骨陷者中也。頰下逆顴為大瘕,下牙車為腹滿,顴後為脅痛。頰上者,鬲上也。

冬傷於寒,春必溫病。夏傷於暑,秋必病瘧。

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暑當與汗皆出勿止。所謂玄府者,汗孔也。

曰:刺節言徹衣者,盡刺諸陽之奇俞,未有常處,願卒聞之?曰:是陽氣有餘而陰氣不足,陰氣不足則內熱,陽氣有餘則外熱,兩熱相搏,熱於懷炭,衣熱不可近身,身熱不可近席,腠理閉塞而不汗,舌焦唇槁䘁(黃帝古針經作槁臘),嗌乾,欲飲。取天府、大杼三痏,刺中膂以去其熱,補手足太陰以去其汗。熱去汗晞,疾於徹衣。

八十一難曰:陽虛陰盛,汗出而愈,下之即死;陽盛陰虛,汗出而死,下之即愈(與經乖錯,於義反倒,不可用也)。

曰:人有四肢熱,逢風寒如灸如火者,何也?曰:是人陰氣虛,陽氣盛,四肢熱者,陽也。兩陽相得,而陰氣虛少,少水不能滅盛火,而陽氣獨治。獨治者,不能生長也,獨盛而止耳。故逢風如灸如火者,是人當肉爍也。

曰:人身非常溫也,非常熱也,而煩滿者,何也?曰:陰氣少,陽氣勝,故熱而煩滿。

曰:足太陰、陽明為表裡,脾胃脈也,生病異者,何也?曰:陰陽異位,更實更虛,更逆更順,或從內,或從外,所從不同,故病異名。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陽道實,陰道虛。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則入腑;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則入臟。

白話文:

腎臟發熱的病人,一開始會腰痛、肌肉痠痛,感到口渴,不停喝水,身體發熱。熱盛則頸項疼痛且僵硬,肌肉寒冷且痠痛,腳底發熱,不想說話,如果病情加重則頸項疼痛劇烈。戊己(指時間或特定病情階段)嚴重,壬癸(指時間或特定病情階段)則大量出汗,氣逆則戊己階段病情加重而危及生命。治療方法是針刺足少陰經和太陽經。凡是應該出汗的病人,在該出汗的日子裡,出汗會特別多。

肝臟發熱的病人,左臉頰首先發紅。心臟發熱的病人,臉和下巴首先發紅。脾臟發熱的病人,鼻子首先發紅。肺臟發熱的病人,右臉頰首先發紅。腎臟發熱的病人,下顎首先發紅。即使病情尚未發作,只要看到發紅就應該立即針刺,這稱為「治未病」。熱病從某一部位開始的,到一定時間就會好轉;如果針刺方向相反,則需要三週時間;如果病情嚴重且逆轉,則會危及生命。治療一切熱病,應先喝冰冷的水,然後再針刺,必須穿著保暖衣物,居住在寒冷的地方,讓身體感到寒冷才能止住病情。

病情嚴重的病人,需要施以五十九針的針灸療法。熱病初期胸脅部疼痛且脹滿,手腳煩躁不安,針刺足少陽經,補足太陰經,病情嚴重者則施以五十九針療法。熱病初期全身沉重,骨骼疼痛,耳聾,喜歡閉目,針刺足少陰經,病情嚴重者則施以五十九針療法。熱病初期頭暈目眩且發熱,胸脅部脹滿,針刺足少陰經、足少陽經。太陽經脈的氣色充盈於顴骨,是熱病的表現。氣色充盈但尚未達到極致,表示病情可以通過出汗而好轉,等待時機,病情會自行痊癒。

如果與厥陰脈同時出現異常徵兆,則會死亡,死亡時間不會超過三天,這是因為熱病的病氣內連腎臟。少陽經脈的氣色充盈於臉頰前方,是熱病的表現。氣色充盈但尚未達到極致,表示病情可以通過出汗而好轉,等待時機,病情會自行痊癒。如果與手少陰脈同時出現異常徵兆,則會死亡,死亡時間不會超過三天。熱病的病氣穴位,第三椎骨下是胸中之熱,第四椎骨下是胃中之熱,第五椎骨下是肝臟之熱,第六椎骨下是脾臟之熱,第七椎骨下是腎臟之熱。氣色充盈位於薦骨處。

頸部上方的三個椎骨凹陷處是病灶中心。頰下逆著顴骨的方向是大瘕(腫塊),下牙齒處是腹脹,顴骨後方是脅痛。頰部上方是膈肌上方。

冬天受寒,春天必然會患溫病。夏天受暑,秋天必然會患瘧疾。

凡是因傷寒而轉為溫病的,夏至日之前發病的是溫病,夏至日之後發病的是暑病。暑病應該讓汗水全部排出,不要阻止。所謂「玄府」,就是汗孔。

問:針刺時說要穿透衣服,是不是要針刺所有陽經的奇穴?沒有固定的部位嗎?希望能夠詳細說明。答:這是因為陽氣有餘而陰氣不足,陰氣不足則內熱,陽氣有餘則外熱,兩種熱氣相互搏鬥,熱得像懷抱炭火一樣,衣服的熱氣靠近身體都無法忍受,身體的熱氣靠近床鋪都無法忍受,皮膚毛孔閉塞而不出汗,舌頭焦乾,嘴唇乾裂,喉嚨乾燥,想喝水。治療方法是針刺天府穴、大杼穴及附近的三個穴位,針刺中膂穴以去除熱氣,補益手足太陰經以促進出汗。熱氣消退,汗液減少,病情就會好轉。

八十一難問答:陽氣虛弱,陰氣盛實,出汗則病情好轉,如果使用瀉下方法則會死亡;陽氣盛實,陰氣虛弱,出汗則會死亡,如果使用瀉下方法則會好轉。(這與經文中記載的內容相違背,意義相反,不可使用。)

問:有些人四肢發熱,遇到風寒就如同火燒一樣,這是為什麼?答:這是因為陰氣虛弱,陽氣盛實,四肢發熱是陽氣的表現。兩種陽氣相互影響,而陰氣虛弱,少量的陰液無法撲滅旺盛的火氣,陽氣獨盛。獨盛則無法生長,只能獨盛而止。所以遇到風寒如同火燒一樣,這是因為人體將要被燒灼。

問:有些人身體並不特別溫暖,也不特別熱,卻感到煩悶脹滿,這是為什麼?答:因為陰氣不足,陽氣旺盛,所以感到發熱且煩悶脹滿。

問:足太陰經和足陽明經是表裡關係,都是脾胃的經脈,為什麼生病的表現卻不一樣?答:因為陰陽的位置不同,盛衰虛實不同,順逆不同,有的從內而發,有的從外而發,發病的部位不同,所以生病的表現和名稱也就不同。陽氣是天之氣,主外;陰氣是地之氣,主內。陽氣的經脈實,陰氣的經脈虛。所以,感染外邪風寒的,陽氣受之,則入腑臟;飲食不節制,作息不規律的,陰氣受之,則入臟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