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謐

《針灸甲乙經》~ 卷七 (1)

回本書目錄

卷七 (1)

1. 卷七

2. 六經受病發傷寒熱病第一(上)

黃帝問曰: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間,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岐伯對曰:太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於風府,故為諸陽主氣。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其兩感於寒而病者,必不免於死矣。傷寒一日,太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背強。

(《素問》無背字。)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俠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痛而鼻乾,不得臥。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骨(《素問》作膽),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三陽(《素》下有經絡二字)皆受病而未入於腑(《素問》作臟)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陰受之。

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乾。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營衛不行,五臟不通,則死矣。其不兩感於寒者,七日太陽病衰,頭痛少愈。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愈。

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素問》下有不滿二字),舌乾乃已。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少腹微下,大氣皆下,其病日已矣。治之各通其臟脈,病日衰已矣。其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滿三日者,可泄而已。曰:熱病已愈,時有所遺者何也?曰:諸遺者,熱甚而強食,故有所遺。

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熱有所藏,因其穀氣相搏,兩熱相合,故有所遺。治遺者,視其虛實,調其逆順,可使立已。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其兩感於寒者,一日太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乾煩滿。二日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語。三日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

水漿不入,不知人者,故六日而死矣。

曰:五臟已傷,六腑不通,營衛不行,如是後三日乃死,何也?曰:陽明者,十二經脈之長,其血氣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氣乃盡,故死。

肝熱病者,小便先黃,腹痛多臥,身熱。熱爭則狂言及驚,胸中(《素問》無胸中二字)脅滿痛,手足躁,不得安臥。庚辛甚,甲乙大汗,氣逆則庚辛死。刺足厥陰、少陽。其逆則頭疼貢貢(《素問》作員字),脈引沖頭痛也。

心熱病者,先不樂,數日乃熱,熱爭則心(《素》心字作卒心痛三字)煩悶善嘔,頭痛面赤,無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氣逆則壬癸死。刺手少陰、太陽。

脾熱病者,先頭重頰痛,煩心(《素》下有顏青二字)欲嘔,身熱。熱爭則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滿泄,兩頷(一本作額)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氣逆則甲乙死。刺足太陰、陽明。

肺熱病者,先悽悽然厥,起皮毛,惡風寒,舌上黃,身熱。熱爭則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大息,頭痛不甚(《素》作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氣逆則丙丁死。刺手太陰、陽明,出血如大豆,立已。

白話文:

黃帝問道:熱病都是傷寒導致的,有的痊癒有的死亡,死亡的都在六七天內,痊癒的都在十天以上,這是為什麼呢?岐伯回答:太陽經是所有陽經的統帥,脈絡連接著風府穴,所以是所有陽經的元氣所在。人體受寒邪侵襲,就會發熱,即使熱症很重也不會死;但是如果再次受寒,則必然會死亡。傷寒第一天,太陽經受邪,所以頭項痛,腰脊背僵硬。第二天陽明經受邪,陽明經主宰肌肉,脈絡經過鼻旁,連接著眼睛,所以全身發熱、眼睛疼痛,鼻子乾燥,無法平躺。第三天少陽經受邪,少陽經主宰骨骼,脈絡循行於脅肋,連接著耳朵,所以胸脅疼痛,耳朵聽力下降。三陽經都受邪但尚未侵入臟腑,所以只要發汗即可。第四天太陰經受邪,太陰經的脈絡布於胃中,連接著咽喉,所以腹部脹滿,咽喉乾燥。第五天少陰經受邪,少陰經的脈絡貫穿腎臟,連接著肺,繫於舌根,所以口乾舌燥,感到口渴。第六天厥陰經受邪,厥陰經的脈絡循行於生殖器,連接著肝臟,所以感到煩躁、腹部脹滿,陰囊收縮。三陰三陽、五臟六腑都受邪,氣血運行不暢,五臟不通,就會死亡。如果沒有再次受寒,第七天太陽經病邪減退,頭痛減輕。第八天陽明經病邪減退,身熱減輕。第九天少陽經病邪減退,耳聾的情況稍有好轉。第十天太陰經病邪減退,腹部脹滿減輕恢復正常,開始想吃東西。第十一天少陰經病邪減退,口渴停止,舌燥也好了。第十二天厥陰經病邪減退,陰囊鬆弛,小腹略微下陷,全身氣血下行,病情就痊癒了。治療的方法是疏通各個臟腑經脈,病情就會逐漸減輕痊癒。病程未滿三天的,只要發汗即可;病程滿三天的,只要瀉下即可。黃帝問道:熱病痊癒後,有時會留下一些後遺症,這是為什麼呢?岐伯回答:這些後遺症,都是因為病情嚴重時強行進食造成的。這是因為病情已經減輕,但體內還殘留一些熱邪,因為穀氣(食物之氣)與熱邪相搏,兩種熱邪相互結合,所以留下後遺症。治療後遺症,要觀察虛實,調整陰陽平衡,就能很快痊癒。病情好轉後,吃肉就會復發,多吃更會留下後遺症,這就是需要注意的地方。如果再次受寒,第一天太陽經與少陰經同時受邪,就會頭痛、口乾、煩躁、腹部脹滿。第二天陽明經與太陰經同時受邪,就會腹部脹滿、全身發熱、不想吃東西、神志不清。第三天少陽經與厥陰經同時受邪,就會耳聾、陰囊收縮、厥逆,無法喝水,神志不清,所以六天內就會死亡。黃帝問道:五臟受損,六腑不通,氣血運行不暢,這樣的情況下,三天後才會死亡,這是為什麼呢?岐伯回答:陽明經是十二經脈中最主要的經脈,氣血最旺盛,所以神志不清,三天後氣血耗盡,就會死亡。肝熱病患者,首先小便發黃,腹部疼痛,喜歡臥床,全身發熱。熱邪加重就會胡言亂語,驚恐不安,胸脅部脹滿疼痛,手足煩躁,無法安睡。庚辛日(庚辛屬金,為七日和八日)病情嚴重,甲乙日(甲乙屬木,為一日和二日)大汗淋漓,氣逆則在庚辛日死亡。針刺足厥陰經、少陽經。如果病情逆轉,則頭痛劇烈,脈象向上衝,引起頭痛。心熱病患者,一開始不愉快,幾天後才發熱,熱邪加重就會心煩意亂,容易嘔吐,頭痛面紅,沒有汗。壬癸日(壬癸屬水,為九日和十日)病情嚴重,丙丁日(丙丁屬火,為三日和四日)大汗淋漓,氣逆則在壬癸日死亡。針刺手少陰經、太陽經。脾熱病患者,一開始頭重,面頰疼痛,煩躁想嘔吐,全身發熱。熱邪加重就會腰痛,不能彎腰,腹部脹滿,腹瀉,兩頷疼痛。甲乙日病情嚴重,戊己日(戊己屬土,為五日和六日)大汗淋漓,氣逆則在甲乙日死亡。針刺足太陰經、陽明經。肺熱病患者,一開始感到瑟瑟發抖,皮膚起雞皮疙瘩,惡寒風,舌苔黃厚,全身發熱。熱邪加重就會喘咳,疼痛沿著胸部、胸膺、背部移動,呼吸困難,頭痛不嚴重,出汗卻感覺寒冷。丙丁日病情嚴重,庚辛日大汗淋漓,氣逆則在丙丁日死亡。針刺手太陰經、陽明經,放血如大豆般大小,就能很快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