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甲乙經》~ 卷六 (12)
卷六 (12)
1. 五臟傳病大論第十
病在肝,俞於夏。夏不愈,甚於秋。秋不死,持於冬,起於春。病在肝,愈於丙丁。丙丁不愈。加於庚辛。庚辛不加(《素問》作不死,下同),持於壬癸,起於甲乙。禁當風。病在肝,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靜。
病在心,愈於長夏。長夏不愈,甚於冬。冬不死,持於春,起於夏。病在心,愈於戊己。戊己不愈,加於壬癸。壬癸不加,持於甲乙,起於丙丁。禁衣溫食熱。病在心,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靜。
病在脾,愈於秋。秋不愈,甚於春。春不死,持於夏,起於長夏。病在脾,愈於庚辛。庚辛不愈,加於甲乙。甲乙不加,持於丙丁,起於戊己。禁溫衣濕地(《素問》云:禁溫衣飽食濕地濡衣)。病在脾,日昳慧,平旦(《素問》作日出)甚,下晡靜。
病在肺,俞於冬。冬不愈,甚於夏。夏不死,持於長夏,起於秋。病在肺,愈於壬癸。壬癸不愈,加於丙丁。丙丁不加,持於戊己,起於庚辛。禁寒衣、冷飲食。病在肺,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靜。
病在腎,愈於春。春不愈,甚至長夏。長夏不死,持於秋,起於冬。病在腎,愈於甲乙。甲乙不愈,加於戊己。戊己不死,持於庚辛,起於壬癸。禁犯焠㶼,無食熱,無溫衣(《素問》作犯焠㶼、熱食、溫炙衣)病在腎,夜半慧,日乘四季甚,下晡靜。
邪氣之客於身也,以勝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勝而甚,至其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
腎移寒於脾,癰腫少氣。脾移寒於肝,癰腫筋攣。肝移寒於心,狂,鬲中。心移寒於肺,為肺消,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肺移寒於腎,為湧水。湧水者,按其腹不堅,水氣客於大腸,疾行腸鳴濯濯,如囊裹漿,治主肺者(《素問》作水之病也)。
脾移熱於肝,則為驚衄。肝移熱於心則死。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肺移熱於腎,傳為柔痓。腎移熱於脾,傳為虛腸澼,死不可治。胞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膀胱移熱於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糜。小腸移熱於大腸,為䗿瘕,為沉。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溲,名曰食㑊,又胃移熱於膽,亦名食㑊。
膽移熱於腦,則辛頞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傳為衄䁾暝目,故得之厥也。
正臟受氣於其所生,傳之於其所勝,氣舍於其所生,死於其所不勝。病之且死,必先傳其所行,至不勝乃死。此言氣之逆行也,故死。
肝受氣於心,傳之於脾,氣舍於腎,至肺而死。心受氣於脾,傳之於肺,氣舍於肝,至腎而死。脾受氣於肺,傳之於腎,氣舍於心,至肝而死。肺受氣於腎,傳之於肝,氣舍於脾,至心而死。腎受氣於肝,傳之於心,氣舍於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臟之此,所以占死者之早暮也。
黃帝問曰:余受九針於夫子,而私覽於諸方,或有導引行氣,按摩灸熨,刺爇飲藥,一者可獨守耶,將盡行之乎?岐伯對曰:諸人者,眾人之方也,非一人之所盡行也。曰:此乃所謂守一勿失,萬物畢者也。余已聞陰陽之要,虛實之理,傾移之過,可治之屬。願聞病之變化,淫傳絕敗而不可治者,可得聞乎?曰:要乎哉問,道昭乎其如旦醒,窘乎其如夜瞑。能被而服之,神與俱成。
白話文:
五臟傳病大論第十
肝臟生病,在夏季好轉。若夏季未痊癒,則秋季病情加重。秋季若不死,則冬季病情維持,春季復發。肝臟生病,在丙丁(陰曆三月、四月)好轉。若丙丁未痊癒,則庚辛(陰曆七月、八月)病情加重。庚辛若未加重,則病情在壬癸(陰曆九月、十月)維持,甲乙(陰曆十一月、十二月)復發。需避免風寒。肝臟生病,清晨較輕,下午最重,半夜緩解。
心臟生病,在長夏(陰曆五月、六月)好轉。若長夏未痊癒,則冬季病情加重。冬季若不死,則春季病情維持,夏季復發。心臟生病,在戊己(陰曆五月、六月)好轉。若戊己未痊癒,則壬癸(陰曆九月、十月)病情加重。壬癸若未加重,則病情在甲乙(陰曆十一月、十二月)維持,丙丁(陰曆三月、四月)復發。需穿著保暖衣物,食用溫熱食物。心臟生病,中午較輕,半夜最重,清晨緩解。
脾臟生病,在秋季好轉。若秋季未痊癒,則春季病情加重。春季若不死,則夏季病情維持,長夏復發。脾臟生病,在庚辛(陰曆七月、八月)好轉。若庚辛未痊癒,則甲乙(陰曆十一月、十二月)病情加重。甲乙若未加重,則病情在丙丁(陰曆三月、四月)維持,戊己(陰曆五月、六月)復發。需避免穿著溫暖衣物及潮濕環境。脾臟生病,午後較輕,清晨最重,下午緩解。
肺臟生病,在冬季好轉。若冬季未痊癒,則夏季病情加重。夏季若不死,則長夏病情維持,秋季復發。肺臟生病,在壬癸(陰曆九月、十月)好轉。若壬癸未痊癒,則丙丁(陰曆三月、四月)病情加重。丙丁若未加重,則病情在戊己(陰曆五月、六月)維持,庚辛(陰曆七月、八月)復發。需避免寒冷衣物及冰冷飲食。肺臟生病,下午較輕,中午最重,半夜緩解。
腎臟生病,在春季好轉。若春季未痊癒,則長夏病情加重。長夏若不死,則秋季病情維持,冬季復發。腎臟生病,在甲乙(陰曆十一月、十二月)好轉。若甲乙未痊癒,則戊己(陰曆五月、六月)病情加重。戊己若未加重,則病情在庚辛(陰曆七月、八月)維持,壬癸(陰曆九月、十月)復發。需避免過熱、過冷刺激,不要吃熱食,穿著保暖衣物。腎臟生病,半夜較輕,白天四季皆重,下午緩解。
邪氣入侵人體,以相克的關係加重病情,到達其所生的季節則好轉,到達其所不勝的季節則加重,到達其所生的季節則病情維持,到達其本位則復發。
腎臟寒邪移至脾臟,會出現癰腫、氣短。脾臟寒邪移至肝臟,會出現癰腫、肌肉痙攣。肝臟寒邪移至心臟,會出現狂躁、胸悶。心臟寒邪移至肺臟,會導致肺消瘦,肺消瘦者小便量多於飲水量,難以治癒。肺臟寒邪移至腎臟,會導致水腫。水腫者按壓腹部不堅實,水氣滯留於大腸,大腸會快速蠕動,聲音咕嚕作響,像袋子裡裝滿水一樣,治療應以肺臟為主。
脾臟熱邪移至肝臟,會出現驚悸、鼻出血。肝臟熱邪移至心臟則會死亡。心臟熱邪移至肺臟,會導致膈肌消瘦。肺臟熱邪移至腎臟,會導致腰痛。腎臟熱邪移至脾臟,會導致虛弱、腸鳴腹瀉,難以治癒。胞宮(子宮)熱邪移至膀胱,會出現排尿困難、血尿。膀胱熱邪移至小腸,會導致腸胃不適,以及口腔潰瘍。小腸熱邪移至大腸,會出現腫塊、便秘。大腸熱邪移至胃部,會出現食慾旺盛、小便量多,稱為「食㑊」。胃部熱邪移至膽囊,也稱為「食㑊」。
膽囊熱邪移至腦部,會出現鼻塞、鼻涕流不停。鼻涕流不停,會導致鼻出血、頭痛、眼花,這是厥逆之症。
正常臟腑接受來自其所生臟腑之氣,並傳遞給其所勝的臟腑,氣息停留在其所生臟腑,死於其所不勝的臟腑。臨死前的疾病,必定先傳到其所行的臟腑,到達其所不勝的臟腑才會死亡。這是氣逆行造成的死亡。
肝臟接受來自心臟之氣,傳遞給脾臟,氣息停留在腎臟,到達肺臟則死亡。心臟接受來自脾臟之氣,傳遞給肺臟,氣息停留在肝臟,到達腎臟則死亡。脾臟接受來自肺臟之氣,傳遞給腎臟,氣息停留在心臟,到達肝臟則死亡。肺臟接受來自腎臟之氣,傳遞給肝臟,氣息停留在脾臟,到達心臟則死亡。腎臟接受來自肝臟之氣,傳遞給心臟,氣息停留在肺臟,到達脾臟則死亡。這些都是氣逆導致的死亡。一天一夜五臟氣的運行,可以判斷死亡的早晚。
黃帝問道:我從老師那裡學到了九針療法,私下也研讀其他醫書,例如導引、行氣、按摩、灸熨、針刺、服用藥物等等,這些方法,可以只選擇一種專精嗎?還是都要學習呢?岐伯回答:這些方法,是眾多醫家提出的方法,不是一個人就能全部掌握的。他說:這就如同「專注於一件事而不失誤,就能成就萬事萬物」的道理。我已經了解陰陽的奧妙、虛實的道理、邪氣的轉移以及可以治療的疾病。我想了解疾病變化的過程,以及邪氣傳播、衰竭、敗壞,最終導致無法治療的原因,可以告訴我嗎?岐伯說:您問得好啊!這道理如同早晨醒來時光明清晰,如同夜晚入睡時昏沉無知一樣。能夠領悟並遵守它,神明就會與你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