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甲乙經》~ 卷六 (11)
卷六 (11)
1. 五味所宜五臟生病大論第九
五色:黃宜甘,青宜酸,黑宜咸,赤宜苦,白宜辛。脾病者,宜食粳米、牛肉、棗、葵,甘者入脾用之。心病者,宜食麥、羊肉、杏、薤,苦者,入心用之。腎病者,宜食大豆、豕肉、慄、藿。咸者,入腎用之。肺病者,宜食黃黍、雞肉、桃、蔥。辛者,入肺用之。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酸者,入肝用之。
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腎病禁甘。
肝,足厥陰、少陽主治。肝苦急,食甘以緩之。心,手少陰、太陽主治。心苦緩,急食鹹以收之。脾,足太陰、陽明主治。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肺,手太陰、陽明主治。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腎,足少陰、太陽主治。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隧也。
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此五味者,各有所利,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軟。
肺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虛則目䀮䀮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取其經厥陰與少陽血者,氣逆則頭痛,耳聾不聰,頰腫,取血者。又曰:徇蒙招尤,目瞑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陽、厥陰,甚則入肝。
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兩胠下痛,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取其經少陰、太陽血者(《素問》舌下血者),其變病,刺郄中血者。又曰:胸中痛,支滿腰脊相引而痛,過在手少陰、太陽。(《素問》云:心煩頭痛,病在鬲中,過在手巨陽、少陰。)
脾病者,身重善飢,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瘛瘲,腳下痛。虛則腹脹,腸鳴飧泄,食不化。取其經太陰、陽明、少陰血者。又曰:腹滿䐜脹,支滿胠脅,下厥上冒,過在足太陰、陽明。
肝病者喘咳逆氣,肩背痛,汗出,尻陰股膝攣,髀腨胻足皆痛。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喉嚨干。取其經手太陰、足太陽外厥陰內少陰血者,又曰:咳嗽上氣,病(《素問》作厥)在胸中,過在手陽明、太陰。
腎病者,腹大脛腫痛,咳喘身重,寢汗出憎風。虛則胸中痛,大腸小腸(《素問》作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樂。取其經少陰、太陽血者。又曰:頭痛癲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陰、太陽,甚則入腎。
白話文:
五味所宜五臟生病大論第九
五種顏色對應五種味道:黃色宜甘味,青色宜酸味,黑色宜鹹味,紅色宜苦味,白色宜辛味。脾臟生病的人,應該吃粳米、牛肉、棗子、葵菜,因為甘味能入脾經。心臟生病的人,應該吃麥子、羊肉、杏子、薤,因為苦味能入心經。腎臟生病的人,應該吃大豆、豬肉、栗子、豆葉,因為鹹味能入腎經。肺臟生病的人,應該吃黃黍、雞肉、桃子、蔥,因為辛味能入肺經。肝臟生病的人,應該吃芝麻、狗肉、李子、韭菜,因為酸味能入肝經。
肝病忌辛味,心病忌鹹味,脾病忌酸味,肺病忌苦味,腎病忌甘味。
肝臟,由足厥陰經和少陽經主治。肝臟若感到急痛,應吃甘味食物來緩解。心臟,由手少陰經和太陽經主治。心臟若感到緩慢疼痛,應吃鹹味食物來收斂。脾臟,由足太陰經和陽明經主治。脾臟若感到濕困,應吃苦味食物來乾燥。肺臟,由手太陰經和陽明經主治。肺臟若感到氣逆上衝,應吃苦味食物來泄降。腎臟,由足少陰經和太陽經主治。腎臟若感到乾燥,應吃辛味食物來滋潤,以打開皮膚的毛孔,促進津液的生成,使氣流通暢。
毒藥用來攻邪,五穀是主要的營養來源,五果可以輔助,五畜可以增益,五菜可以充實。將氣味相合的食物一起服用,可以補充精氣,增強體力。這五種味道各有其益處:辛味能散,酸味能收,甘味能緩,苦味能堅,鹹味能軟。
肺病患者,兩肋下疼痛牽引到小腹,容易發怒。虛弱時,眼睛昏花看不清,耳朵聽不見聲音,容易恐懼,感覺好像有人要抓他。應從厥陰經和少陽經放血治療;若氣逆,則頭痛、耳聾、面頰腫脹,也需要放血。另有說法:眼瞼腫脹,眼睛昏花耳聾,下實上虛,病在足少陽經和厥陰經,嚴重則波及肝臟。
心病患者,胸部疼痛,脅肋脹滿,兩乳房下疼痛,胸部、後背、肩胛骨之間疼痛,兩臂內側疼痛。虛弱時,胸腹膨脹,脅肋與腰部相連疼痛。應從少陰經和太陽經放血治療(《素問》中說應從舌下放血),病情變化時,可刺郄中穴放血。另有說法:胸中疼痛,脅肋脹滿,疼痛牽引到腰脊,病在手少陰經和太陽經。(《素問》說:心煩頭痛,病在咽喉,病在手太陽經和少陰經。)
脾病患者,身體沉重容易飢餓,肌肉萎縮,腳趾不能彎曲,行走時容易抽搐,腳底疼痛。虛弱時,腹部脹滿,腸鳴腹瀉,食物消化不良。應從太陰經、陽明經、少陰經放血治療。另有說法:腹部脹滿,脅肋脹滿,下焦厥逆,上焦冒熱,病在足太陰經和陽明經。
肝病患者,喘咳氣逆,肩背疼痛,出汗,臀部、陰部、大腿內側、膝蓋、大腿外側、小腿、腳都疼痛。虛弱時,氣少不能呼吸,耳聾,咽喉乾燥。應從手太陰經、足太陽經、足厥陰經、手少陰經放血治療。另有說法:咳嗽氣逆,病在胸中,病在手陽明經和太陰經。
腎病患者,腹部膨脹,脛骨腫痛,咳嗽喘息,身體沉重,睡覺時出汗,怕風。虛弱時,胸中疼痛,大腸小腸疼痛(《素問》中說是大腹小腹),清氣下陷,情緒低落。應從少陰經和太陽經放血治療。另有說法:頭痛癲癇,下實上虛,病在足少陰經和太陽經,嚴重則波及腎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