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謐

《針灸甲乙經》~ 卷六 (10)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0)

1. 五味所宜五臟生病大論第九

黃帝問曰:穀氣有五味,其入臟分別奈何?岐伯對曰:胃者,五臟六腑之海,皆入於胃,五臟六腑皆稟於胃,五味各走其所喜。故穀味酸,先走肝。《九卷》又曰:酸入胃,其氣澀(一作澀以收),不能出入。不出則留於胃中,胃中和溫,則下注於膀胱之胞,膀胱之胞薄以軟,得酸則縮綣,約而不能,水道不行,故癃。陰者,積筋之所終聚也,故酸入胃而走於筋。

《素問》曰: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其義相順。又曰:肝欲辛,多食酸,由肉胝䐢而唇揭。謂木勝土也。(木辛與《九卷》義錯。《素問》肝欲辛作欲酸。)

苦先走心。《九卷》又曰:苦入胃,五穀之氣皆不能勝苦。苦入下脘。下脘者,三焦之路,皆閉而不通,故氣變嘔也。齒者,骨之所終也。故苦入胃而走骨,入而復出,必黧疏,是知其走骨也。水火相既,骨氣通於心也。《素問》曰: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其義相順。又曰:心欲酸,食苦則皮槁而毛拔。謂火勝金也。(火酸與《九卷》義錯)

甘先走脾。《九卷》又曰:甘入脾,其氣弱少,不能上至上焦,而與谷俱留於胃中。甘者,令人柔潤也。胃柔則緩,緩則蟲動,蟲動則令人心悶。其氣通於皮,故曰甘走皮。皮者,肉之餘。蓋皮雖屬肺,與肉連體,故甘潤肌肉並皮也。《素問》曰: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其義相順。又曰: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謂土勝水也。(與《九卷》不錯。)

辛先走肺。《九卷》又曰:辛入胃,其氣走於上焦。上焦者,受諸氣而營諸陽者也。姜韭之氣,熏至營衛,營衛不時受之,久留於心下,故洞(一作熅)心。辛者,與氣俱行,故辛入胃,則與汗俱出矣,(《千金》云:辛入胃而走氣,與氣俱出,故氣盛)。《素問》曰: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

其義相順。又曰:肺欲苦,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謂金勝木也。(肺欲苦與《九卷》義錯)

咸先走腎。《九卷》又曰:鹹入胃,其氣上走中焦,注於諸脈。脈者,血之所走也。血與咸相得則血涘(一作凝,下同),血涘則胃中竭,竭則咽路焦,故舌乾而善渴。血脈者,中焦之路,故鹹入而走血矣。腎合三焦,血脈雖屬肝心,而為中焦之道,故鹹入而走血也。《素問》曰:咸走血,血病無多食鹹。

其義相順。又曰: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謂水勝火也。(雖俱言血脈,其義不同)。穀氣營衛俱行,津液已行,營衛大通,乃糟粕以次傳下。曰:營衛俱行奈何?曰:谷始入於胃,其精微者,先出於胃之兩焦,以溉五臟,別出兩焦,行於營衛之道。其大氣之搏而不行者,積於胸中,名曰氣海,出於肺,循於喉嚨,故呼則出,吸則入。

天地之精氣,其大數常出三而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曰:谷之五味可得聞乎?曰:五穀:粳米甘,麻(《素問》作小豆)酸,大豆咸,小麥苦,黃黍辛。五果:棗甘,李酸,慄咸,杏苦,桃辛。五畜:牛肉甘,犬肉酸,豕肉咸,羊肉苦,雞肉辛。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蔥辛。

白話文:

黃帝詢問:「五穀各有不同的味道,它們進入人體後,分別會到達哪個臟腑呢?」

岐伯回答:「胃是五臟六腑之海,食物都進入胃中,五臟六腑都依靠胃來吸收營養,而各種味道的食物則會到達其所喜愛的臟腑。因此,酸味的食物首先會到達肝臟。《九卷》中也記載:酸味進入胃後,其氣質收斂,不易出入。出不去就留在胃中,如果胃中溫和,就會向下流注到膀胱,膀胱的胞壁薄而柔軟,遇到酸味就會收縮,導致水道不通,因此出現小便不利的情況。此外,筋脈的終點匯聚於陰部,所以酸味進入胃後也會到達筋脈。《素問》也說:酸味走入筋脈,如果筋脈有病,就不要多吃酸味食物,這兩個說法是一致的。《素問》還說:肝臟喜歡辛味,如果多吃酸味食物,則會導致嘴唇乾裂,這是因為木克土的道理。(《九卷》中關於肝臟喜辛味的說法與《素問》有出入,《素問》中實際上說肝臟喜歡酸味)。

苦味的食物首先會到達心臟。《九卷》中也記載:苦味進入胃後,五穀之氣都無法抵禦苦味,苦味會停留在下脘部。下脘是三焦的通道,苦味會使三焦閉塞不通,所以會引起嘔吐。牙齒是骨骼的終點,所以苦味進入胃後會到達骨骼,並且又會出來,這就說明苦味走到了骨骼。水火既濟,骨氣與心氣相通。《素問》也說:苦味走入骨骼,如果骨骼有病,就不要多吃苦味食物,這兩個說法是一致的。《素問》還說:心臟喜歡酸味,如果吃苦味的食物,則會導致皮膚乾燥,毛髮脫落,這是因為火克金的道理。(《九卷》中關於心臟喜酸味的說法與《素問》有出入)。

甘味的食物首先會到達脾臟。《九卷》中也記載:甘味進入脾臟,其氣質比較虛弱,無法到達上焦,而會與穀物一起停留在胃中。甘味可以使人柔潤,胃柔則緩慢,緩慢則蟲動,蟲動則令人心悶。甘味的氣息通達於皮膚,所以說甘味走入皮膚。皮膚是肌肉的餘氣,雖然皮膚屬於肺,但與肌肉相連,所以甘味潤澤肌肉和皮膚。《素問》也說:甘味走入肌肉,如果肌肉有病,就不要多吃甘味食物,這兩個說法是一致的。《素問》還說:多吃甘味食物,則會導致骨骼疼痛並脫落,這是因為土克水的道理。(與《九卷》的說法一致)。

辛味的食物首先會到達肺臟。《九卷》中也記載:辛味進入胃後,其氣會到達上焦。上焦是接收各種氣息並調節陽氣的地方。薑、韭等辛味之氣會薰蒸營衛之氣,如果營衛之氣不能及時接受,就會停留在心下,導致心痛。辛味之氣與呼吸之氣一起運行,所以辛味進入胃後,會隨著汗液排出。(《千金要方》中說:辛味進入胃後會走入氣分,隨著氣息排出,所以氣會旺盛)。《素問》也說:辛味走入氣分,如果氣分有病,就不要多吃辛味食物。這兩個說法是一致的。《素問》還說:肺臟喜歡苦味,如果多吃辛味食物,則會導致筋脈急縮,指甲枯萎,這是因為金克木的道理。(《九卷》中關於肺臟喜苦味的說法與《素問》有出入)。

鹹味的食物首先會到達腎臟。《九卷》中也記載:鹹味進入胃後,其氣會上升到中焦,流注到脈絡中。脈絡是血液運行的通道,血液與鹹味相得益彰,但過多的鹹味會使血液凝滯,血液凝滯則胃中空虛,空虛則咽喉乾燥,所以舌乾口渴。血液運行於中焦,所以鹹味進入體內會走入血液。腎臟與三焦相連,雖然血液運行於肝臟和心臟,但卻經過中焦,所以鹹味進入體內會走入血液。《素問》也說:鹹味走入血液,如果血液有病,就不要多吃鹹味食物,這兩個說法是一致的。《素問》還說:多吃鹹味食物,則會導致脈絡凝滯,顏色改變,這是因為水克火的道理。(雖然都提到血液和脈絡,但其意義有所不同)。

五穀的精氣和營衛之氣一起運行,津液也一起運行,營衛之氣通暢,糟粕會依次排出。黃帝問:「營衛之氣如何運行?」岐伯回答:「食物進入胃中後,其精微之氣會首先從胃的兩焦排出,滋養五臟,然後從兩焦分別通行於營衛之道。其較粗大的氣息不能運行,就會積聚在胸中,稱為氣海,從肺部出來,沿著喉嚨運行,所以呼氣時排出,吸氣時吸入。

天地之精氣,其運行的規律通常是三出而一入,所以如果食物不進入,半天就會氣虛,一天就會氣衰。黃帝問:「五穀五果五畜五菜的五味如何?」岐伯回答:「五穀:粳米甘,麻(《素問》作小豆)酸,大豆鹹,小麥苦,黃黍辛。五果:棗甘,李酸,慄咸,杏苦,桃辛。五畜:牛肉甘,犬肉酸,豕肉鹹,羊肉苦,雞肉辛。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蔥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