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謐

《針灸甲乙經》~ 卷六 (8)

回本書目錄

卷六 (8)

1. 陰陽大論第七

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順也。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云出天氣。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

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於味,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陰之陰。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

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陰病則熱,陽病則寒(《素問》作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寒傷形,熱傷氣。氣傷痛,形傷腫。故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

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乾,寒勝則浮,濕勝則濡泄。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為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故曰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此陰陽之變也。

夫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息粗,為之後悶(《素問》作俯仰)汗不出而熱,齒乾,以煩悶腹脹死,耐冬不耐夏。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耐夏不耐冬。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曰:調此二者奈何?曰: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也;不知用此,則早衰矣。

清陽上天,濁陰歸地。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咽,風氣通於肝,雷氣通於心,穀氣通於脾,雨氣通於腎。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暴風象雷,逆氣象陽。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

治五臟者,半生半死矣。故天之邪氣,感則害五臟;水穀之寒熱,感則害六腑;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脈。故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知過,用之不殆。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分;視喘息,聽聲音,而知病所苦;觀權衡、視規矩,而知病所生;按尺寸,觀浮沉滑澀,而知病所生。以治則無過,以診則無失矣。

白話文:

陰陽大論第七

陰性靜止,陽性活躍,陽氣生長,陰氣漸長,陽氣旺盛則陰氣潛藏。陽氣化為氣機,陰氣凝聚成形體。寒氣極度盛則轉為熱,熱氣極度盛則轉為寒。寒氣產生濁氣,熱氣產生清氣。清氣在下,則導致消化不良和腹瀉;濁氣在上,則導致胸腹脹滿。這是陰陽相互作用,疾病的順逆變化。所以,清氣上升為天,濁氣下降為地;地氣上升形成雲,天氣下降形成雨;雨來自地氣,雲來自天氣。因此,清氣從上竅排出,濁氣從下竅排出;清氣布散於肌膚,濁氣歸於五臟;清氣充實四肢,濁氣歸於六腑。

水屬陰,火屬陽。陽氣主氣機,陰氣主物質,物質歸於形體,形體歸於氣機,氣機歸於精氣,精氣歸於化生。精氣依靠氣機,形體依靠物質,化生產生精氣,氣機產生形體。物質損傷形體,氣機損傷精氣,精氣化為氣機,氣機受物質損傷,陰性的物質從下竅排出,陽氣從上竅排出。物質濃厚的屬陰,稀薄的屬陰中之陽;氣機濃厚的屬陽,稀薄的屬陰中之陰。物質濃厚則瀉,稀薄則通暢;氣機稀薄則發散,濃厚則發熱。

旺盛的陽氣衰弱,少量的陽氣壯盛。旺盛的陽氣消耗氣機,氣機滋養少量的陽氣。旺盛的陽氣散布氣機,少量的陽氣產生氣機。辛甘味具有發散作用屬陽,酸苦味具有收斂作用屬陰。陰盛則陽氣受損,陽盛則陰氣受損。陰氣受損則發熱,陽氣受損則發寒(《素問》中記載為陽盛則熱,陰勝則寒)。寒邪過重則轉為熱,熱邪過重則轉為寒。寒邪損傷形體,熱邪損傷氣機。氣機受損則疼痛,形體受損則腫脹。所以先痛後腫,是氣機受損傷形體;先腫後痛,是形體受損傷氣機。

風邪盛則引起運動,熱邪盛則引起腫脹,燥邪盛則引起乾燥,寒邪盛則引起浮腫,濕邪盛則引起濕潤和泄瀉。天有四季五行以調節生長收藏,產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生五氣,產生喜怒悲憂恐的情緒。所以喜怒傷氣,寒暑傷形體,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逆之氣上升,脈象充實而形體消瘦。所以說喜怒失調,寒暑過度,則生命就難以維持。陰邪過重則轉為陽,陽邪過重則轉為陰,這是陰陽的轉化。

陰氣在內,是陽氣的依託;陽氣在外,是陰氣的驅使。陽氣盛則身熱,肌膚毛孔閉塞,呼吸粗重,之後胸悶(《素問》中記載為俯仰),不出汗而發熱,口乾舌燥,煩躁腹脹而死,耐寒不耐熱。陰氣盛則身寒,出汗,身體清爽,經常顫抖而發冷,發冷則厥逆,厥逆則腹脹而死,耐熱不耐寒。這是陰陽盛衰的變化,疾病的表現。問:如何調和陰陽?答:能了解七損八益的道理,就能調和陰陽;不懂得運用這些道理,就會早衰。

清氣上升於天,濁氣下降於地。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咽喉,風氣通於肝,雷氣通於心,穀氣通於脾,雨氣通於腎。六經如同水道,腸胃如同大海,九竅如同水流的通道,暴風如同雷電,逆氣如同陽氣。所以,治療如果不遵循天地的規律,則災害就會到來。邪風來襲,疾如風雨。所以善於治療的人,先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

治療五臟,已經是半死半活了。所以,天地的邪氣,感受則傷害五臟;水穀的寒熱,感受則傷害六腑;地面的濕氣,感受則傷害皮肉筋脈。所以善於用針的人,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側治療左側,以左側治療左側,以己知彼,以表知裡,觀察過與不及的道理,察微知著,運用自如。善於診斷的人,觀察面色,按摸脈象,先分辨陰陽。審察清濁,而知道病變的部位;觀察呼吸,傾聽聲音,而知道疾病的痛苦;觀察體重,觀察規律,而知道疾病的來源;按壓寸口,觀察脈象的浮沉滑澀,而知道疾病的來源。這樣治療就不會過度,診斷就不會出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