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謐

《針灸甲乙經》~ 卷六 (3)

回本書目錄

卷六 (3)

1. 五臟六腑虛實大論第三

黃帝問曰:刺法言,有餘瀉之,不足補之,何謂也?岐伯對曰:神有有餘,有不足;氣有有餘,有不足;血有有餘,有不足;形有有餘,有不足;志有有餘,有不足。心藏神,肺藏氣,肝藏血,脾藏肉,腎藏志。志意通達,內連骨髓,而成形。五臟之道。皆出於經渠,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故守經渠焉。

神有餘則笑不休,不足則憂(《素問》作悲,王冰曰作憂者誤)。血氣未並,五臟安定,邪客於形,淒厥(《素問》作灑淅)起於毫毛,未入於經絡,故命曰神之微。神有餘則瀉其小絡之血,出血勿之深斥,無中其大經,神氣乃平。神不足者,視其虛絡,切而致之,刺而和之,無出其血,無泄其氣,以通其經,神氣乃平。

曰:刺微奈何?曰:按摩勿釋,著針勿斥,移氣於足(《素問》作不足),神氣乃得復。

氣有餘則喘咳上氣,不足則息利少氣。血氣未並,五臟安定,皮膚微病,命曰白氣微泄。有餘則瀉其經渠,無傷其經,無出其血,無泄其氣。不足則補其經渠,無出其氣。曰:刺微奈何?曰:按摩勿釋,出針視之。曰:故將深之,適人必革,精氣自伏,邪氣亂散,無所休息,氣泄腠理,真氣乃相得。

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慧(《素問》作恐)。血氣未並,五臟安定,孫絡外溢,則絡有留血。有餘則刺其盛經,出其血。不足則視其虛,內針其脈中,久留之血至(《素問》作而視),脈大,疾出其針,無令血泄。曰:刺留奈何?曰:視其血絡,刺出其血,無令惡血得入於經,以成其病。

形有餘則腹脹,涇溲不利,不足則四肢不用。血氣未並,五臟安定,肌肉蠕(一作溢)動,名曰微風。有餘則瀉其陽經,不足則補其陽絡。曰:刺微奈何?曰:取分肉間,無中其經,無傷其絡,衛氣得復,邪氣乃索。

志有餘則腹脹飧泄,不足則厥。血氣未並,五臟安定,骨節有傷。有餘則瀉。然筋血者出其血,不足則補其復溜。曰:剌未並奈何?曰:即取之無中其經,以去其邪,乃能立虛。

曰:虛實之形,不知其何以生?曰:血氣已並,陰陽相頃,氣亂於衛,血逆於經,血氣離居,一實一虛,血並於陰,氣並於陽,故為驚狂。血並於陽,氣並於陰,乃為炅中。血並於上,氣並於下,心煩悶,善怒。血並於下,氣並於上,亂而喜忘(《素》作善忘)。曰:血並於陰,氣並於陽,如是血氣離居。

何者為實,何者為虛?曰: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流,溫則消而去之。是故氣之所併為血虛,血之所併為氣虛。曰: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乃言血併為虛,氣併為虛,是無實乎?曰: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故氣並則無血,血並則無氣。今血與氣相失,故為虛焉。絡之與孫脈,俱注(一作輸)於經,血與氣並,則為實焉。

白話文:

黃帝問道:針灸的方法提到,身體有餘則瀉,不足則補,這是什麼道理呢?

岐伯回答:神、氣、血、形、志都會有過多或不足的情況。心臟藏神,肺臟藏氣,肝臟藏血,脾臟藏肉(肌肉),腎臟藏志。意志通達,內連骨髓,才能形成形體。五臟的運行都依靠經絡,經絡運行血氣;血氣不調,就會產生各種疾病,所以要重視經絡的調養。

神氣過盛則不停地笑,不足則憂慮(古書上有寫作悲傷的)。血氣尚未調和,五臟安穩時,邪氣侵犯肌膚,則會出現寒顫,尚未進入經絡,這稱為神的微弱徵兆。神氣過盛則瀉去少量經絡中的血液,放血不要太深,不要刺中大經絡,神氣就會平穩。神氣不足者,要尋找虛弱的經絡,用針刺通,調和氣血,不要放出血液,不要泄漏氣,使經絡暢通,神氣就會平穩。

問:針刺微弱的症狀該怎麼辦?

答:按摩不要停,針刺不要過度,將氣血引導到足部,神氣就能恢復。

氣盛則喘咳氣喘,不足則呼吸微弱。血氣尚未調和,五臟安穩時,皮膚稍有病變,稱為白氣微泄。氣盛則瀉去經絡中的氣血,不要損傷經絡,不要放出血液,不要泄漏氣。氣不足則補益經絡,不要泄漏氣。問:針刺微弱的症狀該怎麼辦?答:按摩不要停,拔針觀察。 深入治療,則會讓人病情加重,精氣內斂,邪氣四散,沒有休息的機會,氣從皮膚毛孔泄露,真氣才能得到恢復。

血盛則發怒,不足則害怕。血氣尚未調和,五臟安穩時,細小的經絡血液外溢,則經絡中會有瘀血。血盛則刺破充盈的經絡,放出血液。血不足則觀察虛弱的地方,針刺脈絡之中,停留較長時間,直到血液到達,脈搏有力後,迅速拔針,不要讓血液過多流失。問:針刺瘀血該怎麼辦?答:觀察瘀血的經絡,針刺放血,不要讓污濁的血液進入經絡,以免加重病情。

形體肥胖則腹脹,小便不利;形體消瘦則四肢無力。血氣尚未調和,五臟安穩時,肌肉顫動,稱為微風。肥胖則瀉去陽經,消瘦則補益陽絡。問:針刺微弱的症狀該怎麼辦?答:取穴於肌肉之間,不要刺中經絡,不要損傷經絡,衛氣就能恢復,邪氣就會消散。

意志過盛則腹脹腹瀉,不足則厥冷。血氣尚未調和,五臟安穩時,骨骼關節有損傷。意志過盛則瀉去血,意志不足則補益復溜穴。問:針刺尚未調和的症狀該怎麼辦?答:針刺取穴時不要刺中經絡,以去除邪氣,才能使虛弱的情況好轉。

問:虛實的病症是怎麼產生的?

答:血氣調和,陰陽平衡時,氣在衛氣運行失常,血在經絡運行逆亂,血氣分離,就會出現一虛一實的情況。血在陰,氣在陽,則會驚狂;血在陽,氣在陰,則會中暑;血在上,氣在下,則會心煩意亂,易怒;血在下,氣在上,則會神志錯亂,健忘。血在陰,氣在陽,就是血氣分離。

什麼是實症,什麼是虛症?

答:血氣喜溫惡寒。寒冷則血液運行不暢,溫暖則血液流通順暢。所以,氣聚集則血虛,血聚集則氣虛。問:人體所有的一切,只有血和氣,那麼說血聚則虛,氣聚則虛,難道就沒有實症嗎?答:有的就是實,沒有的就是虛。所以,氣聚集則無血,血聚集則無氣。現在血氣失調,所以是虛症。經絡和細小的經絡都匯注於經絡,血氣調和則為實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