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謐

《針灸甲乙經》~ 卷六 (2)

回本書目錄

卷六 (2)

1. 八正八虛八風大論第一

當是之時,雖遇賊風,其入淺,亦不深。至其月郭空,則海水東盛,人血氣虛,其衛氣去,形獨居,肌肉減,皮膚緩,腠理開,毛髮薄,䐃垢澤。當是之時,遇賊風,其入深,其病人卒暴。曰:人有卒然暴死者,何邪使然?曰:得三虛者其死疾;得三實者邪不能傷也。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時之和,人氣乏少,因為賊風邪氣所傷,是謂三虛。

故論不知三虛,工反為粗。若逢年之盛,遇月之滿,得時之和,雖有賊風邪氣,不能傷也。

白話文:

在這個時候,即使遇到外邪之風,入侵也較淺,不會深入。但當月經期結束,身體虛弱時,如同海水退潮,人體血氣不足,衛氣(抵抗力)衰退,身體形體消瘦,肌肉減少,皮膚鬆弛,肌膚腠理疏鬆,毛髮稀疏,失去光澤。此時遇到外邪之風,入侵就會很深,病人可能突然暴亡。有人突然暴亡,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是因為三虛之症而致死;若有充實之症(三實),外邪就無法傷害。年老體衰,月經期結束,失去時令的調和,人體元氣不足,因而遭受外邪風邪的侵襲,這就是所謂的三虛。

所以,不懂得三虛的道理,醫術就會粗糙。如果正值壯年,月經期充盈,得到時令的調和,即使有外邪風邪,也無法傷害身體。

2. 逆順病本末方宜形志大論第二

黃帝問曰:治民治身,可得聞乎?岐伯對曰:治民與自治,治彼與治此,治小與治大,治國與治家,未有逆而能治者,夫唯順而已矣。故入國問其俗,臨病人問所便。曰:便病奈何?曰:中熱消癉則便寒,寒中之屬則便熱。胃中熱則消穀,令人懸心善飢,臍以上皮熱。腸中熱,則出黃如糜色,臍以下皮寒。

胃中寒則䐜脹。腸中寒則腸鳴飧泄。胃中寒,腸中熱,則脹且泄。胃中熱,腸中寒,則疾飢,少腹痛脹。曰:胃欲寒飲,腸欲熱飲,兩者相逆,治之奈何?曰:春夏先治其標,後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後治其標。曰:便其相逆者奈何?曰:便此者,食飲衣服,欲適寒溫。寒無悽愴,暑無出汗。

食飲者,熱無灼灼,寒無滄滄。寒溫中適,故氣搏持,乃不致邪僻。先病而後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後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後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後生寒者治其本,先熱而後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後生熱者治其本,先病而後生中滿者治其標,先病而後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後生他病者治其本,必先調之,乃治其他病。

先病而後中滿者治其標,先中滿而後煩心者治其本。人有客氣同(同一作固)氣,小大不利治其標。小大便利治其本。病發而有餘,本而標之,先治其本,後治其標;病發而不足,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謹察間甚而調之,間者並行,甚者獨行。小大不利而後生他病者,治其本。

東方濱海傍水,其民食魚嗜咸。魚者使人熱中,咸者勝血。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多壅腫,其治宜砭石。

西方水土剛強,其民華食而脂肥,故邪不能傷其形體,其病生於內,其治宜毒藥。

北方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臟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焫。

南方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臊,故致理而赤色,其病攣痹,其治宜微針。

中央其地平以濕,天地所生物者眾,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蹺。故聖人離合以治,各得其宜。

形樂志苦,病生於脈,治之以灸刺。形苦志樂,病生於筋,治之以熨引。形樂志樂,病生於肉,治之以針石。形苦志苦,病生於困竭(一作咽喝),治之以甘藥。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醴。是謂五形。故志曰刺陽明出血氣,刺太陽出血惡氣,刺少陽出氣惡血,刺太陰出氣惡血,刺少陰出血惡血,刺厥陰出血惡氣。

白話文:

黃帝問道:治理人民和修養自身,可以聽你說說嗎?

岐伯回答說:治理人民和治理自身,治療他人和治療自己,處理小事和處理大事,治理國家和管理家庭,沒有不順應常理就能治理好的,只有順應常理才能成功。所以到了新的國家要先了解當地風俗,看病時要先問病人平時有什麼習慣。

黃帝問:什麼叫做「習慣對病情有影響」?

岐伯回答:身體發熱(中熱)的病症如果引起消渴(消癉),就適合用寒涼的方法治療;體內寒冷的病症就適合用溫熱的方法治療。如果胃裡有熱,就會容易消化食物,讓人經常覺得餓,肚臍以上的皮膚也會發熱。如果腸道裡有熱,就會排出像黃色米粥一樣的糞便,肚臍以下的皮膚會發冷。

如果胃裡有寒氣,就會腹脹。如果腸道裡有寒氣,就會腸鳴腹瀉。如果胃裡有寒氣,腸道裡有熱氣,就會腹脹又腹瀉。如果胃裡有熱氣,腸道裡有寒氣,就會容易感到飢餓,下腹部會疼痛、脹氣。

黃帝問:如果胃想喝冷的,腸想喝熱的,這種情況相反,該怎麼治療?

岐伯回答:春夏時節要先治療病症的表象(標),再治療根本原因(本);秋冬時節要先治療根本原因,再治療病症的表象。

黃帝問:那如果身體的寒熱狀況相反時,該怎麼辦?

岐伯回答:要順應身體的狀況,在飲食和穿衣上注意寒溫適宜。天氣冷時不要受寒感到悽慘,天氣熱時不要出太多汗。

飲食上,不要吃太燙的食物,也不要吃太冰冷的食物。保持食物的寒溫適中,身體的氣血才能保持平衡,才不會被邪氣侵擾。

如果是先有病,然後身體的寒熱狀況才相反,要治療根本原因;如果是先寒熱狀況相反,然後才生病,也要治療根本原因。如果是先感到寒冷,然後才生病,要治療根本原因;如果是先有病,然後才感到寒冷,要治療根本原因。如果是先感到發熱,然後才生病,要治療根本原因;如果是先有病,然後才發熱,要治療根本原因。如果是先有病,然後產生腹部脹滿,要治療病症的表象;如果是先有病,然後腹瀉,要治療根本原因。如果先腹瀉,然後產生其他病症,要治療根本原因,必須先調理腹瀉,才能治療其他病症。

如果是先有病,然後腹部脹滿,要治療病症的表象;如果先腹部脹滿,然後感到心煩,要治療根本原因。

人體有外來的邪氣(客氣)和自身的正氣(固氣),大小便不通暢,要治療病症的表象。大小便通暢,要治療根本原因。

病症發作時,如果身體狀況是虛弱的,要先治療根本原因,再治療病症的表象;如果身體狀況是過於強盛,要先治療病症的表象,再治療根本原因。要仔細觀察病情是間歇性的還是持續性的,間歇性的可以同時治療,持續性的要單獨治療。如果大小便不通暢,然後才產生其他病症,要治療根本原因。

東方沿海地區,人民靠水而居,喜歡吃魚和鹹味的食物。魚會使人體內發熱,鹹味會損耗血液。所以當地居民膚色偏黑,皮膚紋理粗糙,容易產生腫脹的疾病,適合用砭石(古代的醫療器具)來治療。

西方地區,水土堅硬,當地居民吃得多且肥胖,所以外來的邪氣不容易侵入身體,疾病多發於體內,適合用毒性藥物來治療。

北方地區,風寒刺骨,當地居民喜歡在野外生活並且吃乳製品,容易因為內臟寒冷而產生脹滿的疾病,適合用艾灸等溫熱療法來治療。

南方地區,地勢低窪,水土柔弱,濕氣濃厚。當地居民喜歡吃酸味和腥味的食物,所以皮膚紋理細密,膚色偏紅,容易產生攣縮和麻痹的疾病,適合用細小的針來治療。

中央地區,地勢平坦且潮濕,天地間生物種類繁多,當地居民飲食雜亂且不勞動,容易產生痿軟、厥冷和寒熱交替的疾病,適合用導引(肢體運動)和按摩來治療。因此,聖人要根據不同的情況,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如果身體舒適但精神痛苦,疾病會發生在脈絡,要用艾灸或針刺來治療。如果身體痛苦但精神愉快,疾病會發生在筋骨,要用熨燙或牽引來治療。如果身體和精神都愉快,疾病會發生在肌肉,要用針或砭石來治療。如果身體和精神都痛苦,疾病會產生在咽喉乾渴,要用甘甜的藥物來治療。如果身體經常受到驚嚇,經絡不通暢,會產生麻木不仁的疾病,要用按摩和醪醴(米酒)來治療。這就是所謂的五形。

另外,根據經絡的氣血流動,刺陽明經可以去除氣血中的瘀滯;刺太陽經可以去除惡氣;刺少陽經可以去除氣中的惡血;刺太陰經可以去除氣中的惡血;刺少陰經可以去除血中的惡血;刺厥陰經可以去除血中的惡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