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甲乙經》~ 卷五 (11)
卷五 (11)
1. 針道第四
見其烏烏,見其稷稷;從見其飛,不知其誰。伏如橫弩,起若發機。刺虛者須其實,刺實者須其虛。經氣已至,慎守勿失。深淺在志,遠近若一。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於眾物。
黃帝問曰:願聞禁數?岐伯對曰:臟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於左,肺藏於右。心部於表,腎治於裡,脾為之使,胃為之市。膈肓之上,中有父母。七節之傍,中有志心(《素》作小心)。順之有福,逆之有咎。瀉必用方(《太素》作員)。切而轉之,其氣乃行。疾入徐出,邪氣乃出。
伸而迎之,搖大其穴,氣出乃疾。補必用員(《太素》作方),外引其皮,令當其門。左引其樞,右推其膚,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靜,堅心無解,欲微以留,氣下而疾出之。推其皮,蓋其外門,真氣乃存。用針之要,無忘養神。瀉者以氣方盛,以月方滿,以日方溫,以身方定,以息方吸而內針,乃復候其方吸而轉針,乃復候其方呼而徐引針。補者行也。
行者移也,刺必中其滎,復以吸排針也。必知形之肥瘦。營衛血氣之衰盛。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形乎形,目瞑瞑。捫其所痛(《素》作問其所痛),索之於經,慧然在前,按之弗得,不知其情,故曰形。神乎神,耳不聞。目明心開而志光,慧然獨覺,口弗能言,俱視獨見,象若昏,昭然獨明,若風吹雲,故曰神。三部九候為之原,九針之論不必存。
凡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勿復針。針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為。刺之要,氣至而效,效之信,若風吹雲,昭然於天,凡刺之道畢矣。節之交,凡三百六十五會。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者,流散無窮。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復。一其形,聽其動靜,知其邪正。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氣至而去之。凡將用針,必先視脈氣之劇易,乃可以治病。五臟之氣已絕於內,而用針者反實其外,是謂重竭。重竭必死,其死也靜,治之者輒反其氣,取腑與膺。五臟之氣已絕於外,而用針者反實其內,是謂逆厥。
逆厥則必死,其死也躁,治之者反取四末。刺之害,中而不去則精泄;害中而去則致氣;精泄則病甚而恇,致氣則生為癰瘍。刺針必肅,刺腫搖針,經刺勿搖,此刺之道也。刺諸熱者,如手探湯;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刺虛者,刺其去;刺實者,刺其來。刺上關者,㰦不能欠;刺下關者,欠不能㰦。
刺犢鼻者,屈不能伸;刺內關者,伸不能屈。病高而內者,取之陰陵泉;病高而外者,取之陽陵泉。陰有陽疾者,取之下陵三里。正往無殆,下氣乃止,不下復始矣。
白話文:
針道第四
觀察病人的氣色,或黑沉,或浮動,像飛鳥一般,難以捉摸。下針時要像拉開橫弩一樣穩妥,像發動機關一樣迅速。刺入虛的地方需要找到實的地方,刺入實的地方需要找到虛的地方。經絡氣血到達後,要謹慎保持,不要錯失良機。針刺的深淺要用心把握,遠近要做到一致。施針時要像面對深淵一樣謹慎,手指要像握住老虎一樣穩固,精神要專注,不要被其他事物分心。
黃帝問道:請問針灸的禁忌?岐伯回答道:臟腑有重要的部位,不可不細心觀察。肝在左側,肺在右側。心在體表,腎在內裡,脾是心的助手,胃是氣血的市場。膈肌與肓穴之上,包含著父母穴(指督脈上的穴位)。七節骨旁(指脊椎骨)有志心穴(或作小心穴)。順應經絡運行有益,違逆則有害。瀉法要用方形的針具(或作圓形的)。針刺時要旋轉針身,使氣血運行。針刺時要緩慢刺入,迅速拔出,這樣邪氣才能排出。
補法時要運用圓形的針具(或作方形的),先將皮膚牽引到穴位上。左手牽引穴位,右手推動皮膚,輕輕旋轉並緩慢推動針。必須針刺要端正,動作要輕柔穩靜,集中精神,動作要細微緩慢,使氣血下降,病邪排出。推動皮膚,蓋住穴位,這樣真氣才能保存。針灸的要點,在於不忘養護精神。瀉法要在氣血旺盛、月圓、日暖、身體平穩、呼吸吸氣時進針,然後等待吸氣時再旋轉針身,再等待呼氣時緩慢退針。補法則相反。
補法是移動的意思,針刺必須刺中滎穴,然後再用吸排的方法。必須了解病人的體型肥瘦,以及營衛氣血的盛衰。氣血是人的根本,不可不謹慎保養。形體方面的病症,病人會眼瞼下垂,摸到疼痛處(或問到疼痛處),在經絡上尋找,會發現病灶在前面,按壓卻感受不到,這就叫做形。神志方面的病症,病人會耳聾,眼睛明亮,心神開朗,精神煥發,但卻不能言語,只能獨自觀察,神情恍惚,但卻獨自明白,像風吹雲一樣,這就叫做神。三部九候是針灸的根本,九針的論述不必拘泥。
凡是針刺後氣血沒有到達的,不必在意針刺的次數;針刺後氣血到達後就應該拔針,不要再次針刺。針灸各有適宜的穴位和方法,針法也要根據情況調整。針刺的要訣,是氣血到達並見效,見效的徵兆,就像風吹雲一樣,昭然若揭,這就是針刺的全部要領。全身的穴位有三百六十五個交會點。懂得其要領的人,一句話就能說完;不懂得要領的人,就會流散無窮。這裡說的節,是指神氣運行出入的地方,不是指皮膚、肌肉、筋骨。
觀察病人的顏色和眼神,就能知道病氣的消長。觀察病人的體態,聽取病人的動靜,就能知道病邪的輕重。右手主要推動針,左手扶持和控制針。氣血到達後就應該拔針。凡是要用針灸,必須先觀察脈象和氣血的盛衰,才能治療疾病。五臟的氣血已經衰竭於內,而針灸卻反而加重其外,這是叫做重竭。重竭必死,死相安靜,治療的人卻反而要逆轉其氣血,針刺腑俞穴和膺窗穴。五臟的氣血已經衰竭於外,而針灸卻反而加重其內,這是叫做逆厥。
逆厥也必死,死相躁動,治療的人反而要針刺四肢末端。針灸的危害,針刺到穴位但沒有拔出,就會精氣洩漏;針刺到穴位並拔出,就會導致氣血阻塞;精氣洩漏會加重病情,導致患者恐懼;氣血阻塞則會生瘡腫瘍。針刺必須謹慎,針刺腫脹處要搖動針身,經絡針刺則不要搖動,這就是針刺的方法。針刺熱症,就像手探入熱湯一樣;針刺寒症,就像人不想行走一樣。針刺虛證,要刺向遠端;針刺實證,要刺向近端。針刺上關穴,會使病人不能彎腰;針刺下關穴,會使病人不能伸直腰。
針刺犢鼻穴,會使病人不能屈膝伸腿;針刺內關穴,會使病人不能伸直屈膝。病位高而內在的,要取陰陵泉穴;病位高而外在的,要取陽陵泉穴。陰部有陽證的,要取下陵三里穴。針刺正中穴位沒有危險,氣血下降後就會停止,氣血不下降就應該重新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