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謐

《針灸甲乙經》~ 卷五 (7)

回本書目錄

卷五 (7)

1. 九針九變十二節五刺五邪第二

四曰合谷刺。或曰淵刺,又曰豈刺。合谷刺者,左右雞足針於分肉之間以取肌痹,此脾之應也。五曰腧刺。腧刺者,直入直出,深內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腎之應也。

曰:刺有五邪,何謂五邪?曰:病有持癰者,有大者,有小者,有熱者,有寒者,是謂五邪。凡刺癰邪(用鈹針)無迎隴。易俗移性不得膿。越道更行去其鄉。不安處所乃散亡。諸陰陽遇癰所者,取之其俞,瀉也。凡刺大邪用鋒針,曰以少泄。奪其有餘乃益虛,慓其道針其邪於肌肉。

視之無有,乃自直道,刺諸陽分肉之間。凡刺小邪用員針,曰以大補益其不足,乃無害。視其所在迎之界。遠近盡至不得外。侵而行之乃自貴(一作費)。刺分肉之間。凡刺熱邪用鑱針,越而滄出遊不歸,乃無病。為開道乎闢門戶,使邪得出病乃已。凡刺寒邪用毫針,曰以溫。

徐往疾去致其神,門戶已閉氣不分,虛實得調真氣存。

白話文:

第四種方法是合谷穴的針刺。也有人稱之為淵刺或豈刺。合谷針刺法是,用雞足針在左右手的合谷穴肌肉之間進針,治療肌肉痹痛,這是脾經的反應。

第五種方法是腧穴的針刺。腧穴針刺法是,針尖直入直出,深入到骨頭,治療骨骼痹痛,這是腎經的反應。

針刺可以治療五種邪氣,什麼是五種邪氣呢?指的是:有持續性腫痛的癰病、大的癰病、小的癰病、熱性的癰病、寒性的癰病,這五種就是所謂的五邪。凡是針刺癰病邪氣(使用鈹針),不可逆著經絡走向刺針,否則容易導致膿液無法排出。要順著經絡走向,改變其性質,使其膿液排出。如果針刺位置不對,就會導致邪氣散失。無論陰陽經絡遇上癰病,都要在相應的俞穴處針刺,以瀉法治療。凡是針刺大的癰病,使用鋒利的針,少量的放血,奪取其過盛之氣,就能滋養虛弱之處,使氣血通暢,針刺邪氣所在的肌肉。

如果看不到邪氣所在,就沿著正常的經絡路線直刺,針刺在陽經分佈的肌肉之間。凡是針刺小的癰病,使用圓形的針,大量補益其不足,就不會有害。觀察邪氣所在位置,順著其走向針刺,無論遠近都要到達病灶,不可刺到別的地方。這樣循經而行,就能收到很好的療效。針刺在肌肉之間。凡是針刺熱性的邪氣,使用鑱針,讓它順著經絡排出,邪氣排出後就沒有病了。這就像打開門戶,讓邪氣排出,病就好了。凡是針刺寒性的邪氣,使用毫針,溫和的治療。

緩慢進針,迅速退針,使氣血恢復正常,經絡門戶關閉,氣機順暢,虛實平衡,真氣得以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