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謐

《針灸甲乙經》~ 卷五 (6)

回本書目錄

卷五 (6)

1. 九針九變十二節五刺五邪第二

凡刺之要,官針最妙。九針之宜,各有所為。長短大小,各有所施。不得其用,病不能移。疾淺針深,內傷良肉,皮膚為癰。疾深針淺,病氣不瀉,反為大膿。病小針大,氣瀉太甚,病後必為害。病大針小,大氣不瀉泄,亦為後敗。失針之宜,大者大瀉,小者不移,已言其過,請言其所施。

凡刺有九,以應九變。一曰腧刺。腧刺者,刺諸經滎俞臟俞也。二曰道刺。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腑俞也。三曰經刺。經刺者,刺大經之結絡經分也。四曰絡刺。絡刺者,刺小絡之血脈也。五曰分刺。分刺者,刺分肉之間也。六曰大瀉刺(一作太刺)。大瀉刺者,刺大膿以鈹針也。

七曰毛刺。毛刺者,刺浮痹於皮膚也。八曰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也。九曰淬刺。淬刺者,燔針取痹氣也。

凡刺有十二節,以應十二經。一曰偶刺。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後,以刺心痹,刺此者傍針之也。二曰報刺,報刺者,刺痛無常處,上下行者,直內拔針,以左手隨病所按之,乃出針復刺之也。三曰恢刺。恢刺者,直刺傍之舉之,前後恢筋急,以治筋痹也。

四曰齊刺。齊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熱氣小深者。或曰參刺。參刺者,治痹氣小深者也。五曰揚刺。揚刺者,正內一,傍內四而浮之,以治寒熱之博大者也。六曰直針刺。直針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氣之淺者也。七曰腧刺。腧刺者,直入直出,稀髮針而深之,以治氣盛而熱者也。

八曰短刺。短刺者,刺骨痹,稍搖而深之,致針骨所,以上下摩骨也。九曰浮刺。浮刺者,傍入而浮之,此治肌急而寒者也。十曰陰刺。陰刺者,左右率刺之,此治寒厥中寒者,取踝後少陰也。十一曰傍刺。傍刺者,直刺傍刺各一,此治留痹久居者也。十二曰贊刺。贊刺者,直入直出,數髮針而淺之出血,此治癰腫者也。

脈之所居深不見者刺之,微內針而久留之,致其脈空。脈氣之淺者勿刺。按絕其脈刺之,無令精出,獨出其邪氣耳。所謂三刺之則穀氣出者,先淺刺絕皮以出陽邪;再刺則陰邪出者,少益深,絕皮致肌肉,未入分肉之間;後刺深之,已入分肉之間,則穀氣出矣。故刺法曰:始刺淺之,以逐陽邪之氣;後刺深之,以致陰邪之氣;最後刺極深之,以下穀氣。此之謂也。

(此文乃解後針道終始篇三刺至穀氣之文也)故用針者,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

凡刺有五,以應五臟。一曰半刺。半刺者,淺內而疾髮針,無針傷肉,如拔髮(一作毛)狀,以取皮氣,此肺之應也。二曰豹文刺。豹文刺者,左右前後針之,中脈為故,以取經絡之血者,此心之應也。三曰關刺。關刺者,直刺左右盡筋上以取筋痹,慎無出血,此肝之應也。

白話文:

九針九變十二節五刺五邪第二

針灸的要訣,以官針最為精妙。九種針法各有其用途,針的長短粗細,也需根據情況而定。若用針不當,則疾病無法痊癒。疾病淺表卻針刺太深,會損傷肌肉,導致皮膚化膿成癰。疾病深在卻針刺太淺,病邪無法排出,反而會形成大膿腫。疾病輕微卻用粗大的針,氣血耗散過度,日後必將造成危害。疾病嚴重卻用細小的針,則病邪無法充分排出,同樣會導致日後病情惡化。總之,用針不當,病情嚴重者會加重病情,輕微者則無效,以上已說明用針過度的情況,以下說明各種針法的使用方法。

針灸共有九種方法,以應對九種變化。

  1. 腧刺:刺入經絡的滎穴、俞穴及臟俞穴。
  2. 道刺:疾病在上,針刺在下,刺入腑俞穴。
  3. 經刺:刺入大經絡的結絡處和經脈的分支處。
  4. 絡刺:刺入細小的絡脈。
  5. 分刺:刺入肌肉之間。
  6. 大瀉刺(或作太刺):用鈹針刺入大膿腫。
  7. 毛刺:刺治表淺的浮腫痹證。
  8. 巨刺:針刺方向與病情所在部位相反,例如左側疾病則從右側針刺。
  9. 淬刺:用燒紅的針灸治療痹證。

針灸共有十二種手法,以對應十二經脈。

  1. 偶刺:針刺時,手持針保持正直,如同背後直刺疼痛處,先刺一側,再刺另一側,治療心痹,此法屬於傍針。
  2. 報刺:疾病疼痛部位不固定,時上時下移動,直刺後拔針,左手按住疼痛處,再重新針刺。
  3. 恢刺:直刺後再稍微偏斜提起,前後牽拉筋脈,治療筋痹。
  4. 齊刺:直刺一針,再從旁邊斜刺兩針,治療寒熱之邪淺入肌膚者。或稱參刺,治療痹氣淺入肌膚者。
  5. 揚刺:正中直刺一針,旁邊斜刺四針,再將針稍微提起,治療寒熱之邪廣泛侵犯者。
  6. 直針刺:提起皮膚後再針刺,治療淺表的寒邪。
  7. 腧刺:直刺直出,針刺較稀疏而深,治療氣盛熱盛者。
  8. 短刺:刺入骨頭部位的痹證,稍微搖動針後再深入,直至針尖觸及骨頭,並上下摩擦骨骼。
  9. 浮刺:斜刺後稍稍提起,治療肌肉緊繃而寒邪侵犯者。
  10. 陰刺:左右交替針刺,治療寒厥或內寒,針刺足踝後方的少陰經穴。
  11. 傍刺:直刺一針,再從旁邊斜刺一針,治療長期停滯不散的痹證。
  12. 贊刺:直刺直出,針刺較密集且淺,使之出血,治療癰腫。

針刺深淺要根據脈象而定,脈深而隱蔽者,應微內針並久留,使其脈氣疏通;脈淺者則不宜針刺。如果脈搏微弱,應先按壓使其消失後再針刺,避免精氣外泄,只排出邪氣即可。所謂三刺法,即:淺刺,排出陽邪;再刺深一點,排出陰邪;最後深刺,排出穀氣。因此,針刺法是先淺刺排出陽邪,然後深刺排出陰邪,最後深刺至極點排出穀氣。

(此文為解後針道終始篇中,關於三刺及穀氣的論述。)因此,使用針灸者,若不了解年齡、氣血盛衰、虛實等因素,便無法成為精湛的針灸師。

針灸還有五種方法,以對應五臟。

  1. 半刺:淺刺並迅速拔針,不傷及肌肉,如同拔毛一樣,以取治皮毛之氣,此為肺經的針法。
  2. 豹文刺:左右前後針刺,以中脈為中心,以取治經絡之血,此為心經的針法。
  3. 關刺:直刺左右至筋膜上,治療筋痹,需注意避免出血,此為肝經的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