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甲乙經》~
1. 卷十二
2. 欠噦唏振寒噫嚏軃泣出太息羨下耳鳴齧舌善忘善飢第一
黃帝問曰:人之欠者,何氣使然?岐伯對曰:衛氣晝行於陽,夜行於陰;陰主夜,夜主臥;陽主上,陰主下。故陰氣積於下,陽氣未盡,陽引而上,陰引而下,陰陽相引,故數欠。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陽氣盛,則寤。腎主欠,故瀉足少陰,補足太陽。曰:人之噦者何?曰:谷入胃,胃氣上注於肺。
今有故寒氣,與新穀氣俱還入於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相逆,復出於胃,故為噦。肺主噦。故補手太陰,瀉足太陰。亦可以草刺其鼻,嚏而已,無息而疾引之立已,大驚之亦可已。曰:人之唏者何?曰:此陰氣盛而陽氣虛,陰氣疾而陽氣徐,陰氣盛陽氣終,故為唏者。陰盛陽絕,故補足太陽,瀉足少陰。
曰:人之振寒者何?曰:寒氣客於皮膚,陰氣盛陽氣虛,故為振寒寒慄,補諸陽。曰:人之噫者何?曰:寒氣客於胃,厥逆從下上散,復出於胃,故為噫。補足太陰、陽明(一云補眉本)。曰:人之嚏者何?曰:陽氣和利,滿於心,出於鼻,故為嚏。補足太陽滎、眉本(一云眉上)。
曰:人之軃者何?曰:胃不實則諸脈虛,諸脈虛則筋脈懈惰,筋脈懈惰,則行陰用力,氣不能復,故為軃。因其所在補分肉間。曰:人之哀而泣涕者何?曰: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目者宗脈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口鼻者氣之門戶也。故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搖則宗脈感,宗脈感則液道開,液道開故涕泣出焉。
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竅者也,故上液之道開則泣,泣不止則液竭,液竭則精不灌,精不灌則目無所見矣,故名曰奪精,補天柱,經俠頸,俠頸者頭中分也。曰:有哭泣而淚不出者,若出而少涕,不知水所從生,涕所從出也?曰:夫心者五臟之專精也,目者其竅,華色其榮。是以人有德,則氣和於目,有亡憂知於色。
是以悲哀則泣下,泣下水所由生也。眾精(《素問》作水宗)者積水也;積水者至陰也;至陰者腎之精也。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也,輔之裹之,故水不行也。夫氣之傳也,水之精為志,火之精為神,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故諺言曰:心悲又名曰志悲。
志與心精共湊於目也。是以俱悲則神氣傳於心精,上下傳於志而志獨悲,故泣出也。泣涕者腦也,腦者陽(《素問》作陰)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腦滲為涕。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涕從之者,其類也。夫涕之與泣者,譬如人之兄弟,急則俱死,生則俱生(《太素》作出則俱亡),其志以早悲,是以涕泣俱出而相從者,所屬之類也。曰:人哭泣而泣不出者,若出而少,涕不從之,何也?曰:夫泣不出者,哭不悲也。
不泣者,神不慈也。神不慈則志不悲,陰陽相持,泣安能獨來。夫志悲者惋,惋則沖陰,沖陰則志去目,志去則神不守精,精神去目,涕泣出也。夫經言乎,厥則目光無所見。(自涕之與泣者以下至目光無所見原本漏,今以《素問》《靈樞》補之)。夫人厥則陽氣並於上,陰氣並於下,陽並於上,則火獨光也;陰並於下則足寒,足寒則脹。
夫一水不能勝五火,故目盲。是以氣衝風,泣下而不止,夫風之中目也。陽氣內守於精,是火氣燔目,故見風則泣下也。有以比之,夫(《素問》下有火字)疾風生,乃能雨,此之類也(《九卷》言其形,《素問》言其精,亦互相發明也)。曰:人之太息者何?曰:憂思則心系急,心系急則氣道約,約則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
補手少陰、心主,足少陽留之。曰:人之羨下者何?曰:飲食皆入於胃,胃中有熱,熱則蟲動,蟲動則胃緩,胃緩則廉泉開,故𬌺下。補足少陰。曰:人之耳中鳴者何?曰:耳者,宗脈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則宗脈虛,虛則下,溜脈有所竭者,故耳鳴。補客主人,手大指甲上與肉交者。
曰:人之自齧舌者何?曰:此厥逆走上,脈氣皆至也。少陰氣至則自齧舌,少陽氣至則齧頻;陽明氣至則齧唇矣。視主病者補之。曰:人之善忘者何?曰:上氣不足,下氣有餘,腸胃實而心肺虛。虛則榮衛留於下,久不以時上,故善忘也。曰:人之善飢不嗜食者何也?曰:精氣並於脾則熱留於胃,胃熱則消穀,消穀故善飢,胃氣逆上故胃脘塞,胃脘塞故不嗜食。善忘及善飢,先視其腑臟,誅其小過,後調其氣,盛則瀉之,虛則補之。
凡此十四邪者,皆奇邪走空竅者也。邪之所在,皆為不足。故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善鳴,頭為之傾,目為之瞑;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善鳴,補之足外踝下留之;下氣不足,則乃為痿厥心悶。急刺足大指上二寸留之,一曰補足外踝下留之。
3. 寒氣客於厭發喑不能言第二
黃帝問曰:人之卒然憂恚而言無音者,何氣不行?少師對曰:咽喉者水穀之道路也;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會厭者音聲之戶也。唇口者音聲之扇也;舌者音聲之機也;懸壅垂者音聲之關也;頏顙者分氣之所泄也;橫骨者,神氣之所使,主發舌者也。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頏顙不閉,分氣失也。
其厭小而薄,則發氣疾,其開闔利,其出氣易,其厭大而厚,則開闔難,其出氣遲,故重言也。所謂吃者,其言逆,故重之。卒然無音者,寒氣客於厭,則厭不能發,發不能下至其機扇,機扇開闔不利故無音。足少陰之脈上繫於舌本,絡於橫骨,終於會厭,兩瀉血脈,濁氣乃闢。
會厭之脈,上絡任脈,復取之天突,其厭乃發也。
暴喑氣硬,刺扶突與舌本出血。
喑不能言,刺腦戶。暴喑不能言,喉嗌痛,刺風府。舌緩,喑不能言,刺喑門。喉痛喑不能言,天突主之。暴喑氣哽,喉痹咽腫,不得息,食飲不下,天鼎主之。食飲善嘔,不能言,通谷主之。喑不能言,期門主之。暴喑不能言,支溝主之。喑不能言,合谷及湧泉、陽交主之。
白話文:
黃帝問道:人突然因為憂愁憤怒而發不出聲音,這是什麼氣不運行造成的?少師回答說:咽喉是水穀食物通過的道路;喉嚨是氣息上下流通的地方;會厭是發出聲音的門戶;嘴唇是發出聲音的門扇;舌頭是發出聲音的關鍵;懸壅垂是聲音的關卡;頏顙是氣體分散排泄的地方;橫骨是神氣所運使,主導舌頭運動的。所以,人的鼻孔流涕不止,無法控制,是因為頏顙沒有閉合,導致氣體分散洩漏的緣故。
會厭如果小而薄,發出的氣就快,開合順利,氣體容易排出;會厭如果大而厚,開合就困難,氣體排出就慢,所以會重複說話。所謂的「吃」,是指說話不順暢,所以會重複。突然發不出聲音,是因為寒氣侵入會厭,導致會厭無法正常開啟,無法向下傳達到舌頭等發聲器官,這些器官開合不利,所以就發不出聲音了。足少陰腎經的脈絡上連到舌根,絡於橫骨,最終到會厭,當這些地方的血脈被疏通,污濁的氣體就會消散。
會厭的脈絡向上連接到任脈,再從天突穴取氣,會厭的功能就能恢復正常了。
突然失聲而且氣息梗塞,要刺扶突穴和舌根出血。
失聲不能說話,要刺腦戶穴。突然失聲不能說話,喉嚨疼痛,要刺風府穴。舌頭僵硬,失聲不能說話,要刺啞門穴。喉嚨疼痛導致失聲不能說話,天突穴可以治療。突然失聲且氣息哽塞,喉嚨腫痛,呼吸困難,飲食難以下嚥,天鼎穴可以治療。飲食容易嘔吐,不能說話,通谷穴可以治療。失聲不能說話,期門穴可以治療。突然失聲不能說話,支溝穴可以治療。失聲不能說話,合谷穴、湧泉穴、陽交穴可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