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甲乙經》~ 卷四 (8)
卷四 (8)
1. 病形脈診第二(上)
尺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溫也。其脈盛而滑者,汗且出(一作病且出)也。尺膚燒炙人手(一作炬然),先熱後寒者,寒熱也。尺膚先寒,久持之而熱者,亦寒熱也。尺膚炬然熱,人迎大者,當奪血也。尺堅大脈小甚則少氣,悗有加者,立死(《脈經》云:尺緊於人迎者少氣)。
肘所獨熱者,腰以上熱。肘後獨熱者,肩背熱。肘前獨熱者,膺前熱。肘後廉以下三四寸熱者,腸中有蟲。手所獨熱者,腰以上(一作下)熱。臂中獨熱者,腰腹熱。掌中熱者,腹中熱也。掌中寒者,腹中寒也。魚際白肉有青血脈者,胃中有寒也。
曰:人有尺膚緩甚(一云尺脈數甚)筋急而見,此為何病?曰:此所謂狐(狐,《素問》作疹)筋。狐筋者,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見,則病甚。
白話文:
病形脈診第二(上)
手腕尺脈部位皮膚很熱,脈象有力而躁動,這是溫病。如果脈象有力而滑利,則會出汗(或病情加重)。手腕尺脈部位皮膚像燒炙過一樣燙人,先熱後寒,這是寒熱病。手腕尺脈部位皮膚先冰冷,過很久才變熱,也是寒熱病。手腕尺脈部位皮膚灼熱,人迎脈(頸部脈搏)有力,應該放血治療。手腕尺脈部位堅硬有力,脈象卻很小很弱,表示氣血不足;如果病情加重,則會立即死亡(《脈經》說:尺脈緊而人迎脈弱,表示氣血不足)。
單獨肘部發熱,表示腰部以上發熱;單獨肘後發熱,表示肩背部發熱;單獨肘前發熱,表示胸前發熱;肘後下方三到四寸處發熱,表示腸道有蟲。單獨手部發熱,表示腰部以上(或以下)發熱;單獨手臂中間發熱,表示腰腹部發熱;手掌發熱,表示腹部發熱;手掌冰冷,表示腹部冰冷。魚際穴(手掌大拇指根部)的白色肌肉上出現青色的血管,表示胃中有寒邪。
問:如果手腕尺脈部位感覺鬆軟無力(或脈象頻數),筋脈緊張,這是什麼病?答:這是所謂的狐筋(《素問》作疹)。狐筋症患者的腹部一定緊張,皮膚出現白色或黑色,則病情嚴重。
2. 病形脈診第二(下)
黃帝問曰:脈之緩急小大滑澀之病形何如?岐伯對曰:心脈急甚為瘛瘲;微急為心痛引背,食不下,緩甚為狂笑;微緩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有時唾血。大甚為喉吤吤;微大為心痹,引背善淚。小甚為善噦;微小為消癉。滑甚為善渴;微滑為心疝,引臍少腹鳴。澀甚為喑;微澀為血溢維(經絡有陽維陰維)厥,耳鳴癲疾。
肺脈急甚為癲疾;微急為肺寒熱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若鼻息肉不通。緩甚為多汗,微緩為痿瘻偏風,頭以下汗出不止。大甚為頸腫;微大為肺痹,引胸背起,惡日光。小甚為泄;微小為消癉。滑甚為息賁上氣;微滑為上下出血。澀甚為嘔血,微澀為鼠瘻(一作漏),在頸支腋之間,下不勝其上,甚能善酸。
肝脈急甚為惡言(一作忘言);微急為肥氣,在脅下若履杯。緩甚為善嘔;微緩為水瘕痹。大甚為內癰,善嘔衄;微大為肝痹,陰縮,咳引少腹。小甚為多飲;微小為消癉。滑甚為㿗疝,微滑為遺溺。澀甚為溢飲;微澀為瘛瘲攣筋。
脾脈急甚為瘛瘲;微急為鬲中,食飲入而還出,後沃沫。緩甚為痿厥;微緩為風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無病。大甚為擊僕;微大為疝氣,腹裡大膿血在腸胃之外。小甚為寒熱;微小為消癉。滑甚為㿉癃;微滑為蟲毒蛕蠍腹熱。澀甚為腸㿗(一作潰);微澀為內潰,多下膿血。
腎脈急甚為骨痿癲疾;微急為奔豚沉厥,足不收,不得前後。緩甚為折脊;微緩為洞泄。洞泄者,食不化,下嗌還出。大甚為陰痿;微大為石水,起臍下至小腹垂垂然,上至胃脘,死不治。小甚為洞泄;微小為消癉。滑甚為癰㿗(一作癃㿉);微滑為骨痿,坐不能起,起則目無所見,視黑丸。澀甚為大癰,微澀為不月沉痔。
曰:病亦有甚變(一作病之六變)者,刺之奈何?曰:諸急者多寒,緩者多熱,大者多氣少血,小者血氣皆少,滑者陽氣盛而微有熱,澀者多血少氣而微有寒。是故刺急者,深內而久留之;刺緩者,淺內而疾髮針,以去其熱;刺大者,微瀉其氣,無出其血;刺滑者,疾髮針而淺內之,以瀉其陽氣,去其熱;刺澀者必中其脈,隨其逆順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髮針,疾按其痏,無令出血,以和其諸脈;小者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針,而調之以甘藥。
曰:五臟六腑之氣,滎俞所入為合,今何道從入,入安從道?曰:此陽明之別入於內,屬於腑者也。曰滎俞與合,各有名乎?曰:滎俞治外臟,經合治內腑。曰:治內腑奈何?曰:取之於合。
合各有名乎?曰:胃合入於三里,大腸合入於巨虛上廉,小腸合入於巨虛下廉,三焦合入於委陽,膀胱合入於委中央,膽合入於陽陵泉(按大腸合於曲池,小腸合於小海,三焦合於天井,今此不同者,古之別法也。又詳巨虛上廉乃足陽明與小腸相合之穴也。與胃合三里,膀胱合委中,膽合陽陵泉,以脈之所入為合不同。
白話文:
黃帝問:脈搏的快慢、大小、滑澀,這些病態的脈象各代表什麼樣的疾病呢?
岐伯回答說:心脈搏動太快,會導致抽搐;稍微快一點,會引起心痛並牽引到背部,導致吃不下東西;心脈搏動太慢,會導致瘋狂大笑;稍微慢一點,會形成伏梁病,在心臟下方,上下移動,有時會吐血。心脈搏動太,會導致喉嚨發出怪聲;稍微大一點,會導致心臟痺痛,牽引到背部,容易流淚。心脈搏動太小,會經常打嗝;稍微小一點,會導致消渴病。心脈搏動太滑,會經常口渴;稍微滑一點,會導致心疝氣,牽引到肚臍和下腹部,並伴有腸鳴。心脈搏動太澀,會導致失聲;稍微澀一點,會導致血溢,經絡功能失調,出現耳鳴和癲癇。
肺脈搏動太快,會導致癲癇;稍微快一點,會導致肺部虛寒發熱,精神疲憊,咳嗽吐血,牽引到腰背部和胸部,還可能會有鼻息肉導致呼吸不暢。肺脈搏動太慢,會導致多汗;稍微慢一點,會導致痿痹、偏癱,頭部以下出汗不止。肺脈搏動太大,會導致頸部腫大;稍微大一點,會導致肺痹,牽引到胸背部,害怕陽光。肺脈搏動太小,會導致腹瀉;稍微小一點,會導致消渴病。肺脈搏動太滑,會導致呼吸急促、氣逆;稍微滑一點,會導致上下出血。肺脈搏動太澀,會導致嘔血;稍微澀一點,會導致頸部和腋下出現瘰癧,這種病下部的問題比上部嚴重,經常感到酸痛。
肝脈搏動太快,會導致語無倫次;稍微快一點,會導致脅下有肥氣,像覆蓋著杯子一樣。肝脈搏動太慢,會經常嘔吐;稍微慢一點,會導致腹部積水形成硬塊。肝脈搏動太大,會導致內臟長膿瘡,容易嘔吐和流鼻血;稍微大一點,會導致肝痹,陰部萎縮,咳嗽牽引到下腹部。肝脈搏動太小,會經常口渴;稍微小一點,會導致消渴病。肝脈搏動太滑,會導致疝氣;稍微滑一點,會導致遺尿。肝脈搏動太澀,會導致水液外溢;稍微澀一點,會導致抽搐、筋攣。
脾脈搏動太快,會導致抽搐;稍微快一點,會導致膈膜出現問題,吃喝的東西會立即吐出來,並伴有嘔吐物。脾脈搏動太慢,會導致痿軟、厥冷;稍微慢一點,會導致風痹,四肢無力,但思緒清晰,似乎沒有生病。脾脈搏動太大,會導致跌倒;稍微大一點,會導致疝氣,腹腔內有膿血積聚在腸胃外。脾脈搏動太小,會導致寒熱交替;稍微小一點,會導致消渴病。脾脈搏動太滑,會導致小便不利;稍微滑一點,會導致蟲毒、腹部發熱。脾脈搏動太澀,會導致腸道潰爛;稍微澀一點,會導致內臟潰瘍,經常流出膿血。
腎脈搏動太快,會導致骨痿、癲癇;稍微快一點,會導致奔豚氣上衝,暈厥,腳不能控制,不能前後移動。腎脈搏動太慢,會導致脊椎彎曲;稍微慢一點,會導致腹瀉不止。腹瀉不止的症狀是,吃下的食物不消化,又從口中吐出來。腎脈搏動太大,會導致陽痿;稍微大一點,會導致腹水,從肚臍下部開始到小腹部腫脹下垂,向上蔓延到胃部,無法治癒。腎脈搏動太小,會導致腹瀉不止;稍微小一點,會導致消渴病。腎脈搏動太滑,會導致膿瘡、小便不利;稍微滑一點,會導致骨痿,坐著不能站起,站起來時眼睛看不見東西,眼前一片黑。腎脈搏動太澀,會導致大膿瘡;稍微澀一點,會導致月經不調、痔瘡。
黃帝問:疾病的病情也會有變化,如果遇到這種情況,應該如何治療呢?
岐伯回答說:脈象急促多半是寒證,脈象緩慢多半是熱證;脈象大而無力多半是氣盛而血少,脈象小而無力多半是氣血皆虛;脈象滑利多半是陽氣旺盛且略有熱象,脈象澀滯多半是血虛而氣少且略有寒象。因此,針刺脈象急促的病人,要深刺並留針久一點;針刺脈象緩慢的病人,要淺刺並快速出針,以去除熱邪;針刺脈象大的病人,要稍微洩氣,不要出血;針刺脈象滑利的病人,要快速出針,並且淺刺,以洩其陽氣,去除熱邪;針刺脈象澀滯的病人,一定要刺中脈搏,根據氣血的順逆來決定留針時間,必須先按壓並順著脈搏的方向尋找穴位,出針後快速按住針孔,不要讓血流出來,以調和氣血。脈象小的病人,表示陰陽形氣都不足,不適合用針灸,應該用甘味藥物來調理。
黃帝問:五臟六腑的精氣,通過滎穴和俞穴進入,然後匯集到合穴,那麼它們是如何進入,又從哪條途徑進入呢?
岐伯回答說:這是陽明經的支脈進入體內,屬於腑的經絡。
黃帝問:滎穴、俞穴和合穴,它們各有各的名稱嗎?
岐伯回答說:滎穴和俞穴主要治療臟腑的表層疾病,合穴主要治療臟腑內部的疾病。
黃帝問:那麼如何治療臟腑內部的疾病呢?
岐伯回答說:可以通過取合穴來治療。
黃帝問:合穴各有各的名稱嗎?
岐伯回答說:胃的合穴是足三里,大腸的合穴是巨虛上廉,小腸的合穴是巨虛下廉,三焦的合穴是委陽,膀胱的合穴是委中,膽的合穴是陽陵泉。(按:這裡所說的大腸合於曲池穴、小腸合於小海穴、三焦合於天井穴,與之前的說法不同,是古代不同的學說。而且,巨虛上廉實際上是足陽明經與小腸相合的穴位,而胃合於足三里,膀胱合於委中,膽合於陽陵泉,是根據經脈的氣血所入來確定的。)
三焦的合穴是委陽。委陽是三焦下方的輔助穴位,但並不是說它是三焦的合穴。
黃帝問:那麼如何取穴呢?
岐伯回答說:取足三里穴時,要彎曲腳背;取巨虛穴時,要抬起腳;取委陽穴時,要彎曲和伸直腿;取委中穴時,要彎曲膝蓋;取陽陵泉穴時,要站直身體,雙腿並齊,在膝蓋外側下方的委陽穴陽面取穴;取其他經絡的穴位時,要伸展身體來取穴。
黃帝問:我想知道六腑的疾病是怎樣的?
岐伯回答說:面部發熱,是足陽明經的疾病;眼睛裡有紅血絲,是手陽明經的疾病;腳背上,脈象堅硬且感覺凹陷,這是足陽明經的疾病,是胃脈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