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謐

《針灸甲乙經》~ 卷十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一 (1)

1. 胸中寒發脈代第一

脈代不至寸口,四逆脈鼓不通,雲門主之。胸中寒,脈代時至,上重下輕,足不能地,少腹脹,上搶心,胸榰滿,咳唾有血,然谷主之。

白話文:

  • 脈搏無法到達寸口,四個方向的脈博鼓動而不通暢,這是雲門的問題。胸部寒冷,脈搏間歇性地出現,上半身沉重,下半身輕盈,雙腳無法站立,小腹脹滿,氣往心臟裡頂,胸腔填滿,咳嗽吐痰帶血,這是「然谷」的問題。

2. 陽厥大驚發狂癇第二

黃帝問曰:人生而病癲疾者,安所得之?岐伯對曰:此得之在母腹中時,其母數有大驚,氣上而不下,精氣並居,故令子發為癲疾。病在諸陽脈,且寒且熱,諸分且寒且熱,名曰狂。刺之虛脈,視分盡熱,病已止。病初發,歲一發不治,月一發不治,月四五發,名曰癲疾。刺諸分,其脈尤寒者,以針補之。

白話文:

黃帝問道:人生下來就患有癲疾,這是怎麼得的呢?岐伯回答說:這是因為在母親懷孕期間,母親常常受到驚嚇,氣鬱於上而不能下降,精氣鬱積,所以導致孩子出生後患有癲疾。這種疾病在諸陽經脈上,時而寒冷時而發熱,諸分(指身體各部位)也時而寒冷時而發熱,這種病叫做狂。在虛脈上針刺,觀察諸分全部變熱,病情就停止了。疾病剛開始發作時,每年發作一次,不予以治療;每月發作一次,不予以治療;每月發作四五次,這種病叫做癲疾。針刺諸分,脈搏特別寒冷的,用針灸以補充。

(《素問》云:諸分諸脈,其無寒者,以針調之,病已止)曰:有病狂怒者,此病安生?曰:生於陽也。曰:陽何以使人狂也?曰:陽氣者因暴折而難決,故善怒,病名曰陽厥。曰:何以知之?曰:陽明者常動,太陽少陽不動,不動而動大疾,此其候也。曰:治之奈何?曰:衰(《素問》作奪)其食即已。

白話文:

《素問》裡寫到:身上各個器官、脈絡都沒有寒氣了,就可以用針灸來治療,等病好了便停止治療。有人患上了狂怒症,這種病從哪生出的?答:是由於人體的陽氣造成的。問:為什麼陽氣會使人狂怒?答:陽氣在人體內奔走,如果是突然中斷或難以疏通,就會使人容易發怒,這種病叫做「陽厥病」。問:怎麼知道是「陽厥病」呢?答:太陽經(指人體正面背部)和少陽經(指人體側面)都不會動,而陽明經(指人體前腹)通常會動,如果陽明經沒有動,忽然又動了,那麼病情就會十分嚴重,這就是判斷「陽厥病」的特徵。問:該如何治療呢?答:想恢復正常,只要讓病人不要吃東西就可以了。

夫食入於陰,氣長於陽,故奪其食即已。使人服以生鐵落為後飲。夫生鐵落者,下氣候也(《素問》候作疾)。癲疾,脈搏大滑,久自已;脈小堅急,死不治。(一作脈沉小急實死不治,小牢急亦不可治)癲疾,脈虛可治,實則死。厥成為癲疾。貫疽(《素問》作黃疸),暴病厥,癲疾狂,久逆之所生也。

白話文:

當食物進入胃裡,胃氣就會增長,所以只要減少食物的攝入就能治癒。使患者服用生鐵末,然後喝下水。生鐵末性味苦寒,具有下氣止血的作用。癲癇病,脈搏大而滑,時間長了自然會好;脈搏小而堅急,死後就不能治癒。(另一種說法:脈沉細而急,實則不治,脈細急且緊也不可治。)癲癇病,脈虛可以治癒,脈實則會死亡。厥逆發展為癲癇病。貫疽(《素問》中作黃疸),暴病厥逆,癲癇狂亂,都是由於長時間的逆氣造成的。

五臟不平,六腑閉塞之所生也。癲疾始生,先不樂,頭重痛,直視,舉目赤甚,作極已而煩心,候之於顏,取手太陽、太陰,血變而止。癲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候之以手陽明、太陽,左強者攻其右(一本作左),右強者攻其左(一本作右),血變而止。治癲疾者,常與之居,察其所當取之處,病至視之,有過者即瀉之。

白話文:

五臟平衡,六腑通暢,癲疾才會生。癲疾開始發作時,通常先有心情不愉悅的症狀,然後頭部感到沉重,並且疼痛,眼睛直視,並且眼睛變得赤紅,十分嚴重,此後,心裡煩躁,臉色暗淡,此時取手太陽、手太陰與關脈,等到血色變化,症狀即會停止。癲疾開始發作,出現嘴裡啼叫、呼吸急促、心跳劇烈,臉色變紅的症狀時,取手陽明、手太陽的脈,如果左側脈搏較強,則攻治右側,如果右側脈搏較強,則攻治左側,等到血色變化,症狀即會停止。治療癲疾的方法是,經常和癲疾患者待在一起,觀察患者應該針刺的部位,病情發作時查看,如果有過度症狀,就瀉(針刺以減少病氣)。

置其血於瓠壺之中,至其發時,血獨動矣;不動灸窮骨三十壯。窮骨者尾骶也。骨癲疾者,頷齒諸俞分肉皆滿,而骨倨強直,汗出煩悶,嘔多涎沫,氣下泄,不治。脈癲疾者,暴僕,四肢之脈皆脹而縱,脈滿,盡刺之出血;不滿,灸之俠項太陽,又灸帶脈於腰相去三寸,諸分肉本俞。嘔多涎沫,氣下泄不治。

白話文:

把患癲疾者的血置於瓠壺中,到發作的時候,血獨自跳動起來;不跳動的話,灸窮骨三十壯。窮骨就是尾骶骨。骨癲疾的症狀是:頷齒諸俞的分肉都充滿著,而骨骼卻瘂強直,汗出而煩悶,嘔吐許多涎沫,氣往上衝,不治療不行。脈癲疾的症狀是:暴發暈倒,四肢的脈象都鼓脹而發散,脈象充滿則盡情刺出血;不充滿則灸項太陽的旁側,又灸帶脈在腰部相距三寸的地方,諸俞的分肉本處。嘔吐許多涎沫,氣往上衝,不治療不行。

筋癲疾者,身卷攣急,脈大,刺項大經之大杼,嘔多涎沫,氣下泄不治。狂之始生,先自悲也,善忘善怒善恐者,得之憂飢。治之先取手太陰、陽明,血變而止,及取足太陰、陽明。狂始發,少臥不飢,自高賢也,自辨智也,自尊貴也。善罵詈,日夜不休。治之取手陽明、太陰、太陽。

白話文:

患有筋癲癇的人,身體抽搐痙攣,脈搏大,刺項部的大杼穴,嘔吐大量的涎沫,氣虛下陷而泄利,不治。發狂的初期,首先是憂傷,健忘、易怒、恐懼的人,因憂慮飢餓而得病。治療先選擇手太陰、陽明經,使血液的變化而停止,再選擇足太陰、陽明經。發狂開始發作,睡眠少,不感到飢餓,自命不凡,自稱聰明、自誇高貴,喜好辱罵責備他人,晝夜不停。治療選擇手陽明、太陰、太陽經。

狂,目妄見,耳妄聞,善呼者,少氣之所生也,治之取手太陽、太陰、陽明,舌下少陰,視脈之盛者皆取之,不盛者釋之。狂,善驚善笑好歌樂,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治之取手陽明、太陰、太陽。狂,目妄見,耳妄聞,善呼者,少氣之所生也,治之取手、太陰、陽明,足太陽及頭兩頷。

白話文:

狂亂躁動,眼睛出現幻覺,耳朵聽到不存在的聲音,喜歡大喊大叫,這些都是由於氣血不足所引起的。治療時,取手太陽經、太陰經、陽明經,舌下少陰經的穴位,觀察脈象強盛的,都取來治療,脈象不強盛的,則予以放鬆。狂亂躁動,容易受到驚嚇,喜歡傻笑,喜歡唱歌跳舞,不停地做一些不恰當的行為,這些都是由於受到了巨大的驚嚇所引起的。治療時,取手陽明經、太陰經、太陽經的穴位。狂亂躁動、眼睛出現幻覺、耳朵聽到不存在的聲音,喜歡大喊大叫,這些都是由於氣血不足所引起的。治療時,取手太陽經、太陰經、陽明經,足太陽經及頭部兩側的穴位。

狂,多食,善見鬼神,善笑而不發於外者,得之有所大喜。治之取足太陰、陽明、太陽,後取手太陰、陽明、太陽。狂而新發,未應如此者,先取曲泉左右動脈及盛者見血,立頃已;不已以法取之,灸骶骨二十壯。骶骨者,尾屈也。

白話文:

瘋狂者,吃東西很多,容易看見鬼神,喜歡笑,但笑聲不從身體裡發出。這是因為得到某種大的喜事而造成的。治癒的方法是先取足太陰、陽明、太陽經脈的穴道來打通經脈,然後再取手太陰、陽明、太陽經脈。如果是突然發作的瘋狂,還沒有完全符合上述癥狀的,先取曲泉左右動脈的穴道,並用針剌入,直到看見血,片刻就會痊癒。如果沒有痊癒,就按照上述的方法治療,灸尾骨二十壯。尾骨是臀部彎曲的地方。

癲疾嘔沫,神庭及兌端、承漿主之。其不嘔沫,本神及百會、後頂、玉枕、天衝、大杼、曲骨、尺澤、陽谿、外丘、當上脘傍五分,通谷、金門、承筋、合陽主之,委中下二寸為合陽。癲疾,上星主之,先取噫嘻,後取天牖、風池。癲疾嘔沫,暫起僵仆,惡見風寒,面赤腫,囟會主之。

白話文:

  1. 癲癇伴有口吐白沫,神庭穴、兌端穴和承漿穴主治。

  2. 如果沒有口吐白沫,那麼本神穴、百會穴、後頂穴、玉枕穴、天衝穴、大杼穴、曲骨穴、尺澤穴、陽谿穴、外丘穴、位於上脘旁五分處的穴位、通谷穴、金門穴、承筋穴和合陽穴主治,委中穴向下二寸為合陽穴。

  3. 癲癇,上星穴主治,先取噫嘻穴,後取天牖穴和風池穴。

  4. 癲癇伴有口吐白沫,突然起病,僵仆不醒,惡寒怕風,面部紅腫,囟會穴主治。

癲疾狂走,瘛瘲搖頭,口喎戾頸強,強間主之。癲疾瘛瘲狂走,頸項痛,後頂主之。後頂,頂後一寸五分。癲疾,骨酸,眩,狂,瘛瘲口噤羊鳴,(《千金》作喉鳴),刺腦戶。狂易多言不休,及狂走欲自殺,及目妄見,刺風府。癲疾僵仆,目妄見,恍惚不樂,狂走瘛瘲,絡卻主之。

白話文:

癲癇發作狂奔,抽搐痙攣搖晃頭部,口歪臉斜、頸部強直,強間穴主治。癲癇、抽搐痙攣狂奔,頸項疼痛,後頂穴主治。後頂穴,位於頭頂後方一寸五分處。癲癇,骨頭痠痛,眩暈,狂躁,抽搐痙攣口不能言語,發出像羊叫的聲音(《千金》作喉嚨發出聲音),刺腦戶穴。狂躁易怒、話多不停,以及狂奔想要自殺,以及眼睛妄見幻覺,刺風府穴。癲癇僵直仆倒,眼睛妄見幻覺,精神恍惚不開心,狂奔抽搐痙攣,絡卻穴主治。

癲疾大瘦,腦空主之。癲疾僵仆,瘧,完骨及風池主之。癲疾互引,天柱主之。癲疾,怒欲殺人(《千金》又云:瘛瘲身熱狂走譫語見鬼),身柱主之。狂走癲疾,脊急強,目轉上插,筋俞主之。癲疾發如狂走者,面赤厚敦敦不治,虛則頭重,洞泄淋癃,大小便難,腰尻重,難起居,長強主之。

白話文:

癲癇病消瘦嚴重的,多與腦部空虛有關。癲癇病僵持倒地不起,有瘧疾,完骨、風池穴相關。癲癇時相互牽引,反應天柱穴。癲癇病發作時狂怒想殺人(《千金翼方》同時提過狂熱走動,講胡話,看到鬼),與身柱穴有關。癲癇走動,脊柱強直,眼睛轉向頭頂,筋俞穴有關。癲癇發作如狂奔者,臉色發紅,皮膚增厚,且無法治癒,虛症則頭重,漏洩,尿路不通,大小便困難,腰尻沉重,生活起居困難,常強穴有關。

癲疾憎風,時振寒,不得言,得寒益甚,身熱狂走,欲自殺,目反妄見,瘛瘲泣出,死不知人,肺俞主之。癲疾,膈俞及肝俞主之。癲疾互引,水溝及齦交主之。癲疾,狂瘛瘲眩僕,癲疾,喑不能言,羊鳴沫出,聽宮主之。癲疾互引,口喎喘悸者,大迎主之,及取陽明、太陰,候手足變血而止。

白話文:

  1. 癲癇病患者厭惡風寒,時常感到寒冷,不能言語,受寒後病情加重,身體發熱,狂躁不安,有自殺傾向,眼睛反轉有幻覺,瘛瘲哭泣,死亡時不認識人,肺俞穴主治。

  2. 癲癇病,膈俞穴和肝俞穴主治。

  3. 癲癇病互相引發,水溝穴和齦交穴主治。

  4. 癲癇病,狂躁、瘛瘲、眩暈、仆倒,癲癇病,失聲不能言語,像羊叫一樣發出泡沫,聽宮穴主治。

  5. 癲癇病互相引發,口歪氣喘悸動者,大迎穴主治,並取陽明、太陰穴,觀察手足變色出血而停止。

狂癲疾,吐舌,太乙及滑肉門主之。太息善悲,少腹有熱,欲走,日月主之。狂易,魚際及合谷、腕骨、支正、少海、崑崙主之。狂言,太淵主之。心懸如飢狀,善悲而驚狂,面赤目黃,間使主之。狂言笑見鬼,取之陽谿及手足陽明、太陰。癲疾,多言耳鳴,口僻頰腫,實則聾齲,後痹不能言,齒痛,鼻鼽衄,虛則痹,鬲俞、偏歷主之。癲疾,吐舌鼓頷,狂言見鬼,溫留主之。

白話文:

狂癲疾:患者發作時會吐舌頭,治療時應以太乙穴和滑肉門穴為主。

太息善悲:患者常常嘆息、悲傷,小腹有熱感,想要走動,治療時應以日月穴為主。

狂易:患者行為舉止異常,治療時應以魚際穴、合谷穴、腕骨穴、支正穴、少海穴、崑崙穴為主。

狂言:患者胡言亂語,治療時應以太淵穴為主。

心懸如飢狀,善悲而驚狂,面赤目黃:患者心裏懸著像飢餓一樣,容易悲傷和驚慌,面色發紅,眼睛發黃,治療時應以間使穴為主。

狂言笑見鬼:患者胡言亂語,見到鬼,治療時應以陽谿穴、手足陽明穴、太陰穴為主。

癲疾:患者多言、耳鳴,口歪斜、面頰腫脹,實證則會耳聾、牙齒腐爛,後背麻痺、不能說話,牙齒疼痛,鼻子出血,虛證則會麻痺,治療時應以鬲俞穴、偏歷穴為主。

癲疾:患者吐舌頭,鼓動兩腮,胡言亂語,見到鬼,治療時應以溫留穴為主。

在腕後五寸。目不明,腕急,身熱驚狂,躄痿痹,瘛瘲,曲池主之。癲疾吐舌,曲池主之。狂疾,腋門主之,又俠谿、丘墟、光明主之。狂,互引,頭痛耳鳴目痹,中渚主之。熱病汗不出,互引,頸嗌外腫,肩臂酸重,脅腋急痛,不舉,痂疥,項不可顧,支溝主之。癲疾,吐血沫出,羊鳴戾頸,天井主之,在肘後。

白話文:

在手腕後方五寸處。眼睛看不清東西,手腕僵硬,身體發熱精神錯亂,半身不遂、麻痺,曲池穴主治。癲癇病吐舌頭,曲池穴主治。發狂的疾病,腋門穴主治,另外俠谿穴、丘墟穴、光明穴也主治。發狂,互相牽引,頭痛耳鳴眼睛麻痺,中渚穴主治。熱病不出汗,互相牽引,頸部和喉嚨外側腫脹,肩部和手臂痠痛沉重,脅部和腋下劇烈疼痛,不能舉起胳膊,皮膚生瘡結痂,脖子不能向後看,支溝穴主治。癲癇病,吐出帶血的泡沫,像羊一樣叫著扭動脖子,天井穴主治,在肘部後面。

熱病汗不出,狂,互引,癲疾,前谷主之。狂,互引,癲疾數發,後谿主之。狂,癲疾,陽谷及築賓、通谷主之。癲疾,狂,多食,善笑不發於外,煩心渴,商丘主之。癲疾,短氣嘔血,胸背痛,行間主之。痿厥癲疾洞泄,然谷主之。狂僕,溫留主之。狂癲,陰谷主之。癲疾,發寒熱,欠,煩滿,悲泣出,解谿主之。

白話文:

  1. 熱病不發汗,出現狂亂、抽搐、癲癇等症狀,應以「前谷」穴為主穴進行治療。

  2. 如果狂亂、抽搐、癲癇等症狀頻繁發作,則應以「後谿」穴為主穴進行治療。

  3. 狂亂、癲癇等症狀,以及陽谷、築賓、通谷穴的部位疼痛,應以「陽谷」、「築賓」、「通谷」等穴為主穴進行治療。

  4. 癲癇、狂亂,多食,喜歡笑但笑容不發自內心,煩躁、口渴,應以「商丘」穴為主穴進行治療。

  5. 癲癇,伴有呼吸短促、嘔吐血塊,胸背疼痛,應以「行間」穴為主穴進行治療。

  6. 痿厥、癲癇、洞泄,應以「然谷」穴為主穴進行治療。

  7. 狂亂、僕倒,應以「溫留」穴為主穴進行治療。

  8. 狂亂、癲癇,應以「陰谷」穴為主穴進行治療。

  9. 癲癇,伴有寒熱、打呵欠、煩悶、腹滿、悲傷哭泣等症狀,應以「解谿」穴為主穴進行治療。

狂,妄走善欠,巨虛、上廉主之。狂,易見鬼與火,解谿主之。癲狂,互引僵仆,申脈主之,先取陰蹺,後取京骨,頭上五行;目反上視,若赤痛從內眥始,復下半寸,各三痏,左取右,右取左。寒厥癲疾,噤齘瘛瘲驚狂,陽交主之。癲疾,狂,妄行,振寒,京骨主之。身痛,狂,善行,癲疾,束骨主之,補諸陽。

白話文:

  • 狂躁、胡亂走動且好欠債,是脾、胃虛弱,肺氣上衝所致。

  • 容易看見鬼或火,是由解谿穴主導。

  • 癲狂、抽搐、僵硬,是由申脈穴主導,先取足少陰腎經陰蹺穴,後取足厥陰肝經京骨穴,頭上有五行穴位。

  • 眼睛往上看,好像有紅色疼痛從眼角開始,再往下降半寸,各有三個穴位,左側取右穴,右側取左穴。

  • 寒顫、癲癇、牙關緊閉、昏迷、驚嚇抽搐,是由陽交穴主導。

  • 癲癇、狂躁、妄行、寒顫,是由京骨穴主導。

  • 身體疼痛、狂躁、好走動、癲癇,是由束骨穴主導,補益各陽經。

癲疾,僵仆,轉筋,僕參主之。癲疾,目䀮䀮,鼽衄,崑崙主之。癲狂疾,體痛,飛揚主之。癲疾反折,委中主之。凡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熱,汗出,病至則善嘔,嘔已乃衰,即取公孫及井俞。實則腸中切痛,厥,頭面腫起,煩心,狂多飲,虛則鼓濁,腹中氣大滯,熱痛不嗜臥,霍亂,公孫主之。

白話文:

癲狂病,僵硬仆倒,肌肉抽搐,取僕參穴主治。癲狂病,眼睛瞪視,鼻出血,取崑崙穴主治。癲狂發作,身體疼痛,取飛揚穴主治。癲狂病反覆發作,取委中穴主治。凡是經常嘆息,不愛吃東西,經常怕冷怕熱,出汗,發病時會嘔吐,嘔吐後就會衰竭,此時取公孫穴和井俞穴主治。實證則腸中劇烈絞痛,手足冰冷,頭面腫脹,煩躁不安,發狂多飲,虛證則腹中脹滿,腹中氣體滯留,發熱疼痛,不愛睡覺,霍亂,取公孫穴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