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謐

《針灸甲乙經》~ 卷十 (3)

回本書目錄

卷十 (3)

1. 八虛受病發拘攣第三

黃帝問曰:人有八虛,各以何候?岐伯對曰:肺心有邪,其氣留於兩腋;肝有邪,其氣留於兩肘;脾有邪,其氣留於兩髀;腎有邪,其氣留於兩膕。凡此八虛者,此機關之室,真氣之所過,血絡之所由,是八邪氣惡血因而得留,留則傷筋骨,機關不得屈伸,故拘攣。

白話文:

黃帝問道:一個人有八種虛弱的狀況,分別有哪些徵兆呢?岐伯回答說:肺和心臟有邪氣,其氣滯留在腋下;肝臟有邪氣,其氣滯留在肘部;脾臟有邪氣,其氣滯留在大腿;腎臟有邪氣,其氣滯留在小腿後側。以上八種虛弱的狀況,都是人體的重要部位,是真氣運行的通道,也是血脈流經的地方。八種邪氣和惡血聚集在這些部位,就會導致筋骨受損,肢體無法屈伸,所以才會出現拘攣的症狀。

暴拘攣,癇眩,足不任身,取天柱主之。腋拘攣,暴脈急,引脅而痛,內引心肺,噫嘻主之。從項至脊,自脊以下至十二椎,應手刺之,立已。轉筋者,立而取之,可令遂已;痿厥者,張而引之,可令立快矣。

白話文:

  1. 暴發性抽搐、痙攣,眩暈,雙腳無法支撐身體,治療以天柱穴為主。

  2. 腋下痙攣、抽搐,脈搏急促,疼痛延伸至肋骨,並內引至心肺,治療以噫嘻穴為主。

  3. 從脖子到脊椎,以及脊椎以下到第十二椎骨,應當以手刺之,可立即康復。

  4. 抽筋的人,站著治療即可,可以使症狀立即減輕;痿厥的人,張開並拉伸,可以使症狀迅速好轉。

2. 熱在五臟發痿第四

黃帝問曰:五臟使人痿,何也?岐伯對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脈,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腎主身之骨髓。故肺氣熱則葉焦,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著則生痿躄矣。故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樞折瘈,脛腫而不任地(《素問》瘈作挈,腫作瘲)。肝氣熱則膽熱泄,口苦筋膜乾,筋膜乾則筋急而攣,發為筋痿。

白話文:

黃帝詢問道:五臟之氣使人痿弱,這是為什麼?岐伯回答說:肺主宰人體的皮毛,心主宰人體的血脈,肝主宰人體的筋膜,脾主宰人體的肌肉,腎主宰人體的骨髓。所以,肺氣過熱,則肺葉焦枯,焦枯則皮毛虛弱、緊繃,緊繃則出現痿躄的症狀。所以,心氣過熱,則下脈阻塞而上逆,上逆則下脈虛弱,虛弱則出現脈痿,手足樞折攣縮,小腿腫大而不能負重。肝氣過熱,則膽熱泄瀉,嘴巴發苦,筋膜乾澀,筋膜乾澀則筋急而攣縮,發為筋痿。

脾氣熱則胃干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

曰:何以得之?曰:肺者臟之長也,為心之蓋,有所亡失,所求不得,則發為肺鳴,鳴則肺熱葉焦,發為痿躄。悲哀太甚則胞絡絕,胞絡絕則陽氣內動,發則心下崩,數溲血。故本病曰:大經空虛,發為肌痹,傳為脈痿。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為筋痿,及為白淫。

白話文:

問:痿症是怎麼得的呢?

答:肺是臟器之首,是心的外蓋。當一個人有所失去或求而不得時,就會肺鳴,肺鳴則肺熱、肺葉焦灼,就會發為痿躄。悲哀過度則胞絡絕,胞絡絕則陽氣內動,就會心下崩潰,並且多次小便出血。所以本病稱作「大經空虛」,發為肌痹,傳為脈痿。另外,思想無窮盡,想求的卻求不到,心意淫亂於外,房事過度,宗筋鬆弛,就會發為筋痿,並伴有白濁。

故《下經》曰:筋痿生於肝,使內也。有漸於濕,以水為事,若有所留,居處傷濕,肌肉濡漬,痹而不仁,發為肉痿。故《下經》曰:肉痿者得之濕地。有所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渴則陽氣內伐,內伐則熱合(《素問》作舍)於腎,腎者水臟,今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空,故足不任身熱,發為骨痿。故《下經》曰:骨痿生於大熱。

白話文:

因此《下經》說:筋痿是從肝臟而來,是內在的原因。有漸進性的濕邪侵襲,常與水有關,好像有東西停留在身體內,居住的地方潮濕,肌肉沾濕侵泡,導致氣血不通、肌肉麻木不仁,發作為肉痿。因此,《下經》說:肉痿是因潮濕的環境而得的。跋涉勞累行遠路,遇到酷熱而口渴,口渴就會導致陽氣向內侵犯,陽氣內伐就會與腎臟相合,腎臟是水臟,現在水不能勝過火,就會導致骨骼枯竭、骨髓空洞,因此身體不堪承受酷熱,發作為骨痿。因此,《下經》說:骨痿是從酷熱而來。

曰:何以別之?曰:肺熱者,色白而毛敗;心熱者,色赤而絡脈溢;肝熱者,色蒼而爪枯;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腎熱者,色黑而齒槁。曰:治痿者獨取陽明。何謂也?曰: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者,主束骨而利機關。衝脈者,經脈之海,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於宗筋。

白話文:

他說:怎麼去區分呢?肺熱的人,面色蒼白而汗毛脫落;心熱的人,面色赤紅而血管溢出;肝熱的人,面色蒼青而指甲枯萎;脾熱的人,面色黃而肌肉蠕動;腎熱的人,面色黑而牙齒枯槁。他說:治療痿證,只取陽明經。什麼意思呢?陽明是五臟六腑的聚集之地,主司潤澤筋骨。筋骨主導束縛骨骼,使其關節靈活。衝脈是經脈的聚集之地,主司滋潤肢體與陽明經脈相合於筋骨。

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衝,而陽明為之長,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治之各補其營而通其俞,調其虛實,和其逆順,則筋脈骨肉,各以其時受月,則病矣。痿厥為四末束悶,乃疾解之,日二,不仁者十日而知,無休病已止。

白話文:

陰陽總是筋絡的總源,它們在氣衝經穴交會,而以陽明經為首,都屬於帶脈,並與督脈相絡。所以陽明經氣虛,筋絡就會縱脫鬆弛,帶脈不能引攝,因此,足部萎弱不能運用。治療的方法是分別補充各自的營氣,疏通俞穴,調和虛實,協調順逆,那麼,筋脈、骨肉,各自按照它們的時令受到滋養,病就會好了。如果是痿厥,表現為四肢末端拘攣疼痛,應該立即治療,每天治療兩次,如果是沒有知覺麻痺的症狀,十天就會有所覺察,病不會發展下去,治療就能停止。

足緩不收,痿不能行,不能言語,手足痿躄不能行,地倉主之。痿不相知(一云身重骨痿不相知),太白主之。痿厥,身體不仁,手足偏小,先取京骨,後取中封、絕骨皆瀉之。痿厥寒,足腕不收,躄,坐不能起,髀樞腳痛,丘墟主之。虛則痿躄,坐不能起,實則厥,脛熱肘痛,身體不仁,手足偏小,善齧頰,光明主之。

白話文:

  1. 足步緩慢,無法收起,腿腳痿弱無法走路,說話困難,手腳痿弱,走動不方便,這些病症都由地倉穴主治。

  2. 全身無力,無法掌握自己的肢體,或身重骨痿,不知疼痛,這些病症都由太白穴主治。

  3. 痿厥,身體失去知覺,手腳偏小,首先取京骨穴,然後取中封穴、絕骨穴,都用瀉法治療。

  4. 痿厥寒,足踝無法收起,半身不遂,坐著不能起來,髀樞穴、腳痛穴,丘墟穴主治。

  5. 虛證:痿弱無力,坐著不能起來。實證:厥症,小腿發熱,手肘疼痛,身體失去知覺,手腳偏小,喜歡咬自己的臉頰。光明穴主治。

3. 手太陰陽明太陽少陽脈動發肩背痛肩前臑皆痛肩似拔第五

肩痛不可舉,天容及秉風主之。肩背髀痛,臂不舉,寒熱淒索,肩井主之。肩腫不得顧。氣舍主之。肩背髀不舉,血瘀肩中,不能動搖,巨骨主之。肩中熱,指臂痛,肩髃主之。肩重不舉,臂痛,肩窌主之。肩重肘臂痛,不可舉,天宗主之。肩胛中痛而寒至肘,肩外俞主之。

白話文:

  • 肩部疼痛且無法抬舉,是由天容和秉風穴支配的。

  • 肩背和大腿疼痛,手臂無法舉起,感覺寒冷和疼痛,是由肩井穴支配的。

  • 肩部腫脹且無法轉頭,是由氣舍穴支配的。

  • 肩部、背部和大腿疼痛且無法抬舉,是因爲血瘀在肩部,無法活動,是由巨骨穴支配的。

  • 肩部疼痛且手指和手臂疼痛,是由肩髃穴支配的。

  • 肩部沉重且無法抬舉,手臂疼痛,是由肩窌穴支配的。

  • 肩部沉重,肘部和手臂疼痛,無法抬舉,是由天宗穴支配的。

  • 肩胛骨中部疼痛且疼痛感一直延伸到手肘,是由肩外俞穴支配的。

肩胛周痹,曲垣主之。肩痛不可舉,引缺盆痛,雲門主之。肘痛,尺澤主之。臂瘈引口,中寒䪼腫,肩腫引缺盆,商陽主之。肩肘中痛,難屈伸,手不可舉,腕重急,曲池主之。肩肘節酸重,臂痛,不可屈伸,肘窌主之。肩痛不能自舉,汗不出,頸痛,陽池主之。肘中濯濯,臂內廉痛,不可及頭,外關主之。

白話文:

  1. 肩胛四周疼痛,曲垣穴主治。

  2. 肩膀疼痛不能抬起,牽引缺盆痛,雲門穴主治。

  3. 手肘疼痛,尺澤穴主治。

  4. 手臂疼痛牽引到嘴巴、中寒痺腫、肩腫牽引缺盆痛,商陽穴主治。

  5. 肩肘中間疼痛,難以屈伸,手無法舉起,手腕沉重緊繃,曲池穴主治。

  6. 肩肘關節酸重,手臂疼痛,無法屈伸,肘窌穴主治。

  7. 肩膀疼痛無法自己舉起,不出汗,脖子疼痛,陽池穴主治。

  8. 手肘中間空空、手臂內側疼痛,無法碰到頭,外關穴主治。

肘痛引肩,不可屈伸,振寒熱,頸項肩背痛,臂痿痹不仁(《千金》雲肩內麻木),天井主之。肩不可舉,不能帶衣,清冷淵主之。肘臂腕中痛,頸腫不可以顧,頭項急痛,眩,淫濼,肩胛小指痛,前谷主之。肩痛不可自帶衣,臂腕外側痛不舉,陽谷主之。臂不可舉,頭項痛,咽腫不可咽,前谷主之。

白話文:

  1. 手肘疼痛並牽連到肩部,無法彎曲和伸展,伴有寒熱交替,脖子後方、肩膀和背部疼痛,手臂麻痺不靈活(《千金》中提到,肩部內側麻木),這是天井穴主治的。

  2. 肩膀無法舉起,穿衣服都有困難,這是清冷淵穴主治的。

  3. 手肘、前臂和手腕疼痛,脖子腫脹無法轉動,頭部和脖子疼痛劇烈,頭暈目眩,精液過多,肩胛骨和小指疼痛,這是前谷穴主治的。

  4. 肩膀疼痛,無法自己穿衣服,手臂外側疼痛無法舉起,這是陽谷穴主治的。

  5. 手臂無法舉起,頭部和脖子疼痛,喉嚨腫脹難以下嚥,這是前谷穴主治的。

肩痛欲折,臑如拔,手不能自上下,養老主之。肩背頭痛時眩,湧泉主之。

4. 水漿不消發飲第六

溢飲脅下堅痛,中脘主之。腰清脊強,四肢懈惰,善怒,咳,少氣,郁然不得息,厥逆,肩不可舉,馬刀瘻,身瞤,章門主之。溢飲,水道不通。溺黃,小腹痛裡急腫,洞泄,體痛引骨,京門主之。飲渴身伏多唾,隱白主之。腠理氣,臑會主之。

白話文:

  1. 溢飲脇下堅痛,中脘穴主治。腰清脊強,四肢懈惰,易怒,咳嗽,氣短,鬱悶不能平息,厥逆,肩部不能舉起,馬刀瘻,身體沉重,章門穴主治。溢飲,是水液運行不通暢。

  2. 小便顏色發黃,小腹疼痛、便急、腫脹,瀉洩,全身疼痛引及骨骼,京門穴主治。

  3. 飲渴,身體伏臥多唾液,隱白穴主治。

  4. 腠理氣,臑會穴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