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甲乙經》~ 卷四 (6)
卷四 (6)
1. 經脈第一(下)
心脈滿大,癇痓筋攣。肝脈小急,癇痓筋攣。肝脈瞀悶,有所驚駭,脈不至若喑,不治自已。腎脈小急,肝脈小急,心脈小急,不鼓,皆為瘕。腎脈大急沉,肝脈大急沉,皆為疝。肝腎脈並沉為石水,並浮為風水,並虛為死,並小弦欲為驚。心脈揣(《素問》揣作搏,下同)滑急為心疝。
肺脈沉揣為肺疝。三陽急為瘕。二陰急為癇厥(一本作二陰急為疝)。二陽急為驚。脾脈外鼓沉為腸澼,久自已。肝脈小緩為腸澼,易治。腎脈小揣沉腸澼下血,血濕(《素問》作溫)身熱者死。心肝澼亦下血,二臟同病者可治,其脈小沉澀為腸澼,其身熱者死,熱甚(《素》作熱見)七日死。胃脈沉鼓澀,胃外鼓大,心脈小堅急,皆鬲偏枯。
男子發左,女子發右。不喑舌轉者,可治,三十日起。其從者,喑三歲起。年不滿二十者三歲死。脈至而揣,衄血身有熱者死。脈來懸鉤浮者為熱(《素》作常脈)。脈至而揣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與人言。脈至而數,使人暴驚,三四日自已。脈至浮合,浮合如數,一息十至以上,是經氣予不足也,微見九十日死。
脈至如火薪然,是心精予奪也,草乾而死。脈至如叢棘(《素》作如散葉),是肝氣予虛也,木葉落而死。脈至如省客,省客者脈寒(一本作塞)如故也,是腎氣予不足也,懸去棗華而死。脈至如丸泥,是胃精予不足也,榆莢落而死。脈至如橫格,是膽氣予不足也,禾熟而死。
脈至如弦縷,是胞精予不足也,病善言,下霜而死,不言可治。脈至如交棘(《素》作交漆)交棘者,左右傍至也,微見三十日而死。脈至如湧泉,浮鼓肌中,是太陽氣予不足也,少氣味,韭花生而死。脈至如頹土之狀,按之不足,是肌氣予不足也,五色見黑白,累發而死。
脈至如懸雍。懸雍者,浮揣切之益大,是十二俞之氣予不足也,水凍而死。脈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堅大,五臟寒熱(《素》作菀熱),寒熱獨並於腎,如此其人不得坐,立春而死。脈至如丸,滑不著(《素》作不直)手,丸滑不著者,按之不可得也,是大腸氣予不足也,棗葉生而死。脈至如舂者,令人善恐,不欲坐臥,行立常聽,是小腸氣予不足也,季秋而死。
白話文:
心脈充盈有力,會出現抽搐、痙攣等症狀。肝脈搏動微弱而急促,也會出現抽搐、痙攣等症狀。肝脈搏動紊亂,伴隨驚恐,脈象不清晰如同失音,這種情況不治療也能自行痊癒。腎脈、肝脈、心脈都搏動微弱而急促,不充實有力,都屬於瘕病(腹部腫塊)。腎脈、肝脈搏動有力而沉,都屬於疝氣。肝腎脈同時沉按,則為石水病(一種水腫);同時浮腫,則為風水病(另一種水腫);同時虛弱,則為死症;同時微弱而弦細,則將要驚厥。心脈搏動滑利而急促,屬於心疝。
肺脈搏動沉而滑利,屬於肺疝。三陽經脈(太陽、少陽、陽明)脈象急促,屬於瘕病。陰經脈(少陰、太陰)脈象急促,屬於癇厥或疝氣。少陽、陽明經脈脈象急促,則為驚厥。脾脈外側搏動且沉,屬於腸澼(腸道疾病),久病會自行痊癒。肝脈搏動微弱而緩慢,屬於腸澼,容易治療。腎脈搏動微弱而沉,伴隨腸澼及下血,若身體溫熱則會死亡。心肝同時出現腸澼並下血,若兩個臟器同時生病,則可以治療;如果脈象微弱、沉細,屬於腸澼,身體發熱則會死亡,高熱七天則死。胃脈搏動沉而有力且澀滯,或胃脈外側搏動有力,心脈微弱而堅急,都屬於膈肌偏枯。
男子病發於左側,女子病發於右側。如果沒有失音,舌頭能轉動,則可以治療,三十天痊癒。如果伴隨失音,則需要三年才能痊癒。年齡不足二十歲者,三年內會死亡。脈象有力而滑利,伴隨鼻出血和發熱,則會死亡。脈象浮在表面,如懸鉤狀,則為熱症。脈象有力而滑利,稱為暴厥,暴厥者不能與人交談。脈象有力而頻數,會導致突然驚厥,三四天後自行痊癒。脈象浮而有力,浮與有力如同頻數,一分鐘脈搏十次以上,則表明經氣不足,輕微則九十天內死亡。
脈象如燃燒的柴火,則表明心臟精氣被奪,如同乾草般枯萎而死。脈象如叢生的荊棘,則表明肝氣虛弱,如同樹葉凋落而死。脈象如遠方來客,脈象冰冷如故,則表明腎氣不足,如同棗花脫落而死。脈象如泥丸,則表明胃氣不足,如同榆莢脫落而死。脈象如橫著的木棍,則表明膽氣不足,如同禾穀成熟而死。
脈象如弦線,則表明胞宮精氣不足,病人善於言語,霜降時節死亡,如果不善於言語則可以治療。脈象如交錯的荊棘,脈象左右旁達,輕微則三十天內死亡。脈象如湧泉,浮鼓於肌肉之中,則表明太陽經氣不足,氣息微弱,韭菜開花時節死亡。脈象如鬆散的泥土,按之不足,則表明肌肉氣不足,五色呈現黑白,多次發病而死。
脈象如懸雍垂,懸雍垂者,脈象浮而滑利,按之則更大,則表明十二經脈之氣不足,寒冬時節死亡。脈象如偃月刀,浮則微弱而急促,按則堅實有力,五臟寒熱並存,寒熱獨盛於腎,患者不能坐,立春時節死亡。脈象如丸子,滑利而摸不到,按之則不可得,則表明大腸氣不足,棗樹葉子生長時節死亡。脈象如舂米狀,使人驚恐,不願坐臥,行走站立時經常傾聽,則表明小腸氣不足,秋季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