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謐

《針灸甲乙經》~ 卷十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 (2)

1. 陽受病發風第二(上)

黃帝問曰: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厲風,或為偏枯。其為風也,其病各異,其名不同,或內至五臟六腑,不知其解,願聞其說?岐伯對曰:風氣藏於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風氣者,善行而數變,腠理開則淒(《素問》作灑)然寒,閉則熱而悶,其寒也則衰食飲,其熱也則消肌肉,使人解㑊(《素問》作怢慄)。悶而不能食,名曰寒熱。

白話文:

黃帝問道:風對人體的傷害,有的表現為寒熱,有的表現為熱中,有的表現為寒中,有的表現為厲風,有的表現為偏枯。同樣是風,但疾病的表現各不相同,名稱也不一樣,有的甚至影響到內臟,不知道這些病該如何治療,請您詳細講解一下。岐伯回答說:風氣藏於皮膚之間,身體的內部與外部都不能宣通,風氣具有善於運行和經常變化的特點,皮膚的腠理疏通時,就會感覺寒冷,腠理閉塞時,就會感到悶熱。感到寒冷時,就會減少飲食,感到悶熱時,就會消瘦肌肉,使人感到心情煩悶,煩悶得吃不下飯,這種病叫做寒熱。

風氣與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內眥,其人肥則風氣不得外泄,則為熱中而目黃;人瘦則外泄而寒,則為寒中而泣出。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俞,散分肉間。衛氣悍,邪時與衛氣相干(《素問》無衛氣悍邪時五字),其道不利,故使肌肉䐜脹而有瘍;衛氣凝而有所不行,故其肉有不仁。厲者,有榮氣熱浮,其氣不清,故使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以潰。

白話文:

風邪與陽明之氣進入胃,沿著經脈上行至眼睛內側,如果這個人肥胖,風邪就不能向外排出,就會因體內有熱而眼睛發黃;如果這個人瘦弱,風邪就會向外排出而寒冷,就會因體內有寒而流淚。風邪與太陽之氣一起進入,運行於諸脈彙聚的俞穴,散佈在肌肉之間。衛氣強盛,邪氣會偶爾與衛氣相接觸,因此經脈不通暢,就會導致肌肉腫脹而生瘡;衛氣凝固而不流通,就會導致肌肉麻木。厲氣是指:榮氣熱而浮越,其氣不清,因此導致鼻樑骨壞死而顏色敗壞,皮膚潰爛化膿。

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名曰厲風,或曰寒熱。

以春甲乙傷於風者,為肝風,以夏丙丁傷於風者,為心風。以季夏戊己傷於風者,為脾風。以秋庚辛傷於風者,為肺風。以冬壬癸傷於風者,為腎風。風氣中五臟六腑之俞,亦為臟腑之風,各入其門戶。風之所中則為偏風。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入系頭則為目風眼寒,飲酒中風,則為漏風。

白話文:

在春天的甲、乙日被風邪所傷的,稱為肝風;在夏天的丙、丁日被風邪所傷的,稱為心風;在仲夏的戊、己日被風邪所傷的,稱為脾風;在秋天的庚、辛日被風邪所傷的,稱為肺風;在冬天的壬、癸日被風邪所傷的,稱為腎風。風邪的氣候損害了五臟六腑的穴位,也稱為臟腑之風,各自分別進入它的領域。風邪入侵的部位,就會形成偏風。風邪沿着風府穴向上入侵,就會形成惱風。進入絲竹空竅,就會變成目風眼寒;飲酒中風,就會變成漏風。

入房汗出中風,則為內風。新沐中風,則為首風。久風入中,則為腸風飧泄;而外在腠理,則為泄風。故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乃為他病,無常方,然故有風氣也。

白話文:

如果進入了內室,滿身大汗,很容易中風,這叫做內風。剛洗完頭,馬上遇到風,容易中風,這叫做首風。長期的風氣侵襲身體,容易導致腸胃功能紊亂,大便稀溏,這叫做腸風飧泄。外在皮毛腠理感受風邪,容易引起泄瀉,這叫做泄風。所以,風邪是各種疾病的始作俑者,變化萬千,能夠導致各種不同的疾病,沒有固定的治療方法,但總是與風氣相關。

肺風之狀,多汗惡風,色皏(音平)然白,時咳短氣,晝日則差,暮則甚,診在眉上,其色白。

心風之狀,多汗惡風,焦絕善怒,色赤,病甚則言不快,診在口,其色赤。

肝風之狀,多汗惡風,善悲,色微蒼,嗌乾善怒,時憎女子,診在目下,其色青。

脾風之狀,多汗惡風,身體怠惰,四肢不欲動,色薄微黃,不嗜食,診在鼻上,其色黃。

腎風之狀,多汗惡風,面龐然浮腫,腰脊痛,不能正立,色炲,隱曲不利,診在肌上,其色黑。

胃風之狀,頸多汗惡風,食飲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滿,失衣則䐜脹,食寒則泄,診形瘦而腹大。

首風之狀,頭痛面多汗惡風,先當風一日,則病甚,頭痛不可以出內,至其風日,則病少愈。

漏風之狀,或多汗,常不可單衣,食則汗,甚則身汗,喘息惡風,衣常濡,口乾善渴,不能勞事。

泄風之狀,多汗,汗出泄衣上,咽(《素問》作口中)干,上漬其風,不能勞事,身體盡痛則寒。

曰:邪之在經也,其病人何如,取之奈何?曰:天有宿度,地有經水,人有經脈。天地溫和,則經水安靜;天寒地凍,則經水凝泣;天暑地熱,則經水沸溢;卒風暴起,關經水波舉(《素問》作湧)而隴起。夫邪之入於脈中,寒則血凝泣,暑則氣淖澤,虛邪因而入客也。亦如經水之得風也,經之動脈,其至也亦時隴起,於脈中循循然。

白話文:

他說:邪氣在經絡裡,病人會出現什麼樣的表現,該如何診治呢?答覆說:天有恆常規律,地有河川水流,人有經絡脈道。天地溫和,則經絡中的水液就會安靜;天寒地凍,則經絡中的水液就會凝結;天暑地熱,則經絡中的水液就會沸騰;風暴驟起,關閉的經絡水液會波濤洶湧並隆起。邪氣進入脈中,寒邪則血凝固,暑邪則氣稀釋,虛邪便乘虛而入。這也就像經絡中的水液受到風的影響,經脈中的動脈,其發作時也會時常隆起,在脈中循環往復。

其至寸口中手也,時大時小,大則邪至,小則平。其行無常處,在陰與陽不可為度。循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吸則內針,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布。吸則轉針,以得氣為故。候呼引針,呼盡乃去。大氣皆出,故名曰瀉。曰:不足者補之奈何?曰:必先捫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彈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散之,外引其門,以閉其神。呼盡內針,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

白話文:

其至寸脈中的手太陰肺經,脈象時大時小,脈大則邪氣已至,脈小則平。其脈象行經無常處,在陰經與陽經之間,不能以固定尺度來衡量。循著脈象仔細觀察,可分為三部九候。如果突然遇到邪氣,應及早阻斷其路徑。吸氣時針刺內向,不要讓氣息逆亂。保持安靜並停留一段時間,不要讓邪氣擴散。吸氣時轉動針刺,以獲得氣息為目的。等到呼氣時,則拔出針刺,呼氣完全後才拔除。大氣皆已排出,故稱之為瀉法。

有人問:不足的人應該如何補益呢?醫師回答:必先捫診並循著脈象,切診並分散脈氣,推按並按壓脈象,彈撥並激怒脈氣,抓取並向下疏通脈氣,通暢並分散脈氣,外引其門以閉合其神。呼氣完全後針刺內向,保持安靜並停留一段時間,以氣息到達為目的。

知待所貴,不知日暮。其氣已至,適以自護。候吸引針,氣不得出,各在其外。推闔其門,令真氣(《素問》作神氣)存。大氣留止,故名曰補。曰:候氣奈何?曰:夫邪去絡,入於經,舍於血脈之中,其寒溫未相得,如湧波之起也,時來時去,故不常在。故曰方其來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無迎(《素問》作逢)其沖而瀉之。

白話文:

知道等待時機的重要,卻不知道天色已晚。邪氣已到,只能用針來保護自己。等候邪氣提到針口,氣出不盡,各在針孔之外。關閉針孔,讓真氣保存下來。大氣保留住,所以叫做「補」法。請問:等候邪氣到來該怎麼辦?邪氣離開經絡,進入經脈,藏在血脈之中,其寒熱還未互相適應,就像波浪湧起一般,有時來,有時去,所以不在一定的地方。所以說:當邪氣來到時,一定要用針止住它,止住後取出來,不要迎著它的衝擊而瀉出。

真氣者經氣也,經氣大虛,故曰其氣(《素問》作其來)不可逢,此之謂也。故曰候邪不審,大氣已過,瀉之則真氣脫,脫則不復,邪氣益至而病益畜。故曰其往不可追,此之謂也,不可掛以發者,待邪之至時而髮針瀉焉。若先若後者,血氣已盡,其病不下。故曰知其可取如發機,不知其取如叩椎。

白話文:

真氣指經氣,人體的經氣非常虛弱,所以說病邪來到後不能相逢,這就是說的意思。因此說如果沒有仔細觀察症狀,病邪早已過去,而採放血或針刺治療則會損耗真氣,真氣一旦損耗就無法恢復,病邪就會加重,病情就會加劇。因此說已經過去的病邪無法追回,這就是說的意思。不能憑藉表的症狀來發針放血,而應等待病邪到時再發針放血。如果時間早了或遲了,病人的血氣已經耗儘,病情就不會好轉。因此說知道什麼時候可以放血就如同發動機關一樣;不知道什麼時候放血就如同敲擊木椎一樣。

故曰知機道者不可掛以發,不知機者叩之不發,此之謂也,曰:真邪以合,波隴不起,候之奈何?曰:審捫循三部九候之盛虛而調之。不知三部者,陰陽不別,天地不分。地以候地,天以候天,人以候人,調之中府,以定三部。故曰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脈之處,雖有大過,且至工不得(《素問》作能)禁也。

白話文:

所以說,知道「機道」的人不可用針砭去刺激,不知道「機道」的人用針砭去刺激也是無效的。這就是所謂的「真邪相合,波紋不起,該如何診察呢?」回答說:「應該詳細地按摸巡查三部九候的盛虛,然後加以調理。不知道三部的人,就分不清陰陽,辨別不了天地。以地診察人之地部,以天診察人的天部,以人診察人的中部,調和中府,以確定三部。所以說,針刺的人不知道三部九候和病脈的所在,即使有很大的過失,高明的醫生也無可奈何。」

誅罰無過,命曰大惑。反亂大經,真不可復。用實為虛,以邪為正(《素問》作真)。用針無義,反為氣賊,奪人正氣,以順為逆,營衛散亂。真氣已失,邪獨內著,絕人長命,予人夭殃。不知三部九候,故不能久長。固(《素問》作因)不知合之四時五行,因加相勝,釋邪攻正,絕人長命。

白話文:

胡亂施予懲罰而不考慮是否過當,這叫做很大的迷惑。違背了大法,那就真的無法挽回了。將實的當做虛的,把邪惡的當做正直的(《素問》中寫的是“真”)。胡亂用針灸,反而損傷了正氣,奪走了人的正氣,順應了邪氣而違背了正氣,營衛也就散亂了。真氣已經喪失,邪氣獨自留存於體內,斷送了人的長壽,帶給人早夭的橫禍。不知道三部九候,所以不能使人長壽。而且不知道根據四時五行來進行配伍,反而增強了相勝相剋的因素,使邪氣攻伐正氣,斷送了人的長壽。

邪之新客來也,未有定處,推之則前,引之則上,逢而瀉之,其病立已。曰:人之善病風,洒洒汗出者,何以候之?曰:肉不堅、腠理疏者,善病風。曰:何以候肉之不堅也?曰:膕肉不堅而無分理者,肉不堅;膚粗而皮不致者,腠理疏也。

白話文:

當邪氣剛開始入侵人體,病位還不固定,輕推則往前面走,輕拉則往上面去,在邪氣流走的地方施行瀉法,疾病就會立即使輕或痊癒。有人問:「人們容易得風病,流汗灑灑的,有什麼徵候可以預測?」回答說:「肌肉不厚實、毛孔疏鬆的人,容易得風病。」再問:「怎麼知道肌肉不厚實呢?」回答說:「小腿的肌肉不厚實,而且沒有界限分明的肌肉紋路,就是肌肉不厚實;皮膚粗糙而皮下組織不豐厚,就是毛孔疏鬆。」

2. 陽受病發風第二(下)

黃帝問曰:刺節言解惑者,盡知調諸陰陽,補瀉有餘不足相傾移也,何以解之?岐伯對曰:大風在身,血脈偏虛,虛者不足,實者有餘,輕重不得,傾側宛狀,不知東西南北,乍上乍下,反復顛倒無常,甚於迷惑。補其不足,瀉其有餘,陰陽平復。用針如此,疾於解惑。淫邪偏客於半身,其入深,內居營衛,營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其邪氣淺者,脈偏痛。

白話文:

黃帝問道:針灸治療刺節引起的疾病,可以消除迷惑,是因為它能調節陰陽,補充不足,去除多餘,使陰陽平衡嗎?岐伯回答說:人體受到大風的侵襲,血脈就會偏虛,虛弱的地方不足,有餘的地方多餘,輕重不得平衡,就會偏側宛曲,不知東西南北,忽上忽下,反復顛倒不定,比迷惑還要嚴重。用針灸治療,可以補不足,瀉有餘,使陰陽恢復平衡。這樣治療疾病,比消除迷惑還要快。淫邪偏客侵襲半身,深入體內,居於營衛之中,營衛稍微衰弱,則正氣就會離開,邪氣獨留,發為偏枯;邪氣淺的,脈絡就會偏痛。

風逆,暴四肢痛,身漯漯,唏然時寒,飢則煩,飽則善變,取手太陰表裡,足少陰、陽明之經。肉反清取營,骨清取井、經也。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變,智不亂,病在分腠之間,巨針取之,益其不足,損其有餘,乃可復也。痱之為病也,身無痛者,四肢不收,智亂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則不能言,不可治也。

白話文:

風邪逆襲,四肢突然疼痛,身軀抽搐,時而感到寒冷,飢餓時煩躁不安,飽食後病情容易變化,治療時要取手太陰表裡經,足少陰、陽明之經。肌肉表面青白,治療時取營氣所在之處;肌肉裏面青白,治療時取井穴、經脈。偏枯,身體偏向一邊,不能活動且疼痛,言語沒有變化,神智沒有混亂,病在分腠之間,用大針扎刺治療,有不足的增強之,有過多的減少之,纔有可能康復。痱子是一種疾病,身上沒有疼痛的地方,四肢不能收斂,神智混亂不太嚴重,言語微弱,還有治癒的可能;嚴重的話不能言語,不能治癒。

病先起於陽,後入於陰者,先取其陽,後取其陰,必審其氣之浮沉而取之。病大風骨節重,鬚眉墜,名曰大風。刺肌肉為故,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日,凡二百日,鬚眉生而止針。曰:有病身熱懈惰,汗出如浴,惡風少氣,此為何病?曰:名酒風,治之以澤瀉、術各十分,麋銜五分,合以三指撮為後飲。身有所傷,出血多,及中風寒,若有所墜墮,四肢解㑊不收,名曰體解。

白話文:

疾病一開始發生在陽性,之後進入陰性,就先治療陽性,再治療陰性,一定要仔細判斷氣的浮沉,才能進行治療。大風骨節沉重,鬍鬚眉毛掉落,叫做大風。所以要針刺肌肉,汗出百日,針刺骨髓汗出百日,總共二百日,鬍鬚眉毛就會長出來,然後停止針刺。有人身體發熱、懶惰疲倦,汗水像洗澡一樣流出,怕風又氣短,這是什麼病?叫做酒風,用澤瀉、術各十分,麋銜五分,混合後以三指撮合為劑量,然後服下。身體有傷口,出血很多,以及中風寒,好像從高處墜落,四肢鬆散不收,叫做體解。

取其少腹臍下三結交。三結交者,陽明、太陰(一本作陽)臍下三寸關元也。

風眩善嘔,煩滿,神庭主之;如顏青者,上星主之。取上星者,先取噫嘻,後取天牖、風池;頭痛顏青者,囟會主之。風眩引頷痛,上星主之,取上星,亦如上法。風眩目瞑,惡風寒,面赤腫,前頂主之。頂上痛,風頭重,目如脫,不可左右顧,百會主之。風眩目眩,顱上痛,後頂主之。

白話文:

  1. 風眩善嘔、煩滿,神庭穴主治;如臉色發青,上星穴主治。取上星穴的方法是,先取噫嘻穴,後取天牖穴、風池穴;頭痛臉色發青,囟會穴主治。

  2. 風眩引起頷部疼痛,上星穴主治,取上星穴的方法,也同上述方法。

  3. 風眩眼睛閉合,惡風寒,面赤腫,前頂穴主治。

  4. 頭頂疼痛,頭重似風,眼睛好像要掉出來,左右不能顧盼,百會穴主治。

  5. 風眩頭目眩暈,顱上疼痛,後頂穴主治。

頭重頂痛,目不明,風到腦中寒,重衣不熱,汗出,頭中惡風,刺腦戶主之。頭痛項急,不得傾倒,目眩,鼻不得喘息,舌急難言,刺風府主之。頭眩目痛,頭半寒(《千金》下有痛字),玉枕主之。腦風目瞑,頭痛,風眩目痛,腦空主之。頸頷榰滿,痛引牙齒,口噤不開,急痛不能言,曲鬢主之。

白話文:

  1. 頭部沉重,頭頂疼痛,眼睛看不清楚,風邪侵襲腦中造成寒氣,穿很多衣服也不覺得熱,汗水流出,頭部畏懼風寒,針灸腦戶穴可以治療。

  2. 頭痛、頸部僵硬,無法轉動,眼睛眩暈,鼻子無法呼吸,舌頭僵硬難以說話,針灸風府穴可以治療。

  3. 頭暈眼痛,頭部一邊寒冷(《千金方》中增加「痛」字),針灸玉枕穴可以治療。

  4. 頭風導致眼睛閉合,頭痛,風眩導致眼睛疼痛,針灸腦空穴可以治療。

  5. 頸部和下巴腫滿,疼痛牽引到牙齒,嘴巴緊閉無法張開,疼痛劇烈無法說話,針灸曲鬢穴可以治療。

頭痛引頸,竅陰主之。風頭,耳後痛,煩心,及足不收失履,口喎僻,頭項搖瘈痛,牙車急,完骨主之。眩,頭痛重,目如脫,項似拔,狂見鬼,目上反,項直不可以顧,暴攣,足不任身,痛欲折,天柱主之。腰脊強,不得俯仰,刺脊中。大風汗出,膈俞主之,又噫嘻主之(《素問》骨空論云:大風汗出灸噫嘻)。

白話文:

頭痛並牽引到頸項部疼痛,由竅陰穴所主。患有風頭症的人,耳後疼痛,心煩意亂,而且走路容易跌倒,嘴巴歪斜,頭頸搖晃瘈痛,上下牙齒迅速磨動,這些症狀應由完骨穴所主。眩暈,頭痛劇烈,眼睛失神茫然,頸部感覺好像被拔起,精神錯亂見到鬼魅,眼睛向上反視,頸部僵直不能回顧,突然發生抽搐,足部力量不足以支撐身體,疼痛欲折斷骨頭,應由天柱穴所主。腰部脊椎強直,不能俯仰,應刺脊中穴。大風症,出汗,應由膈俞穴或噫嘻穴所主。素問.骨空論說:大風症,出汗應灸噫嘻穴。

眩,頭痛,刺絲竹空主之。口僻,顴窌及齦交、下關主之。面目惡風寒,䪼腫臃痛,招搖視瞻,瘛瘲口僻,巨窌主之。口不能水漿,喎僻,水溝主之。口僻噤,外關主之。瘛瘲口沫出,上關主之。偏枯,四肢不用,善驚,大巨主之。大風逆氣,多寒善悲,大橫主之。手臂不得上頭,尺澤主之。

白話文:

眩暈、頭痛,用刺絲竹空治療。口歪、顴下肌肉豐滿且與齦交,下關穴治療。臉部畏風寒,浮腫且疼痛,目光不定,口歪,上顴骨豐滿,用巨窌穴治療。口不能進食水漿,口歪,水溝穴治療。口歪閉口不能說話,外關穴治療。口歪且口沫流出,上關穴治療。偏癱,四肢不能使用,容易受驚,大巨穴治療。大風逆氣,多寒容易悲傷,大橫穴治療。手臂不能向上舉,尺澤穴治療。

風汗出身腫喘喝,多睡恍惚善忘,嗜臥不覺,天府主之,在腋下三寸臂內動脈之中。風熱善怒,中心喜悲,思慕歔欷,善笑不休,勞宮主之。兩手攣不收伸及腋偏枯不仁,手瘈偏小筋急,大陵主之。頭身風,善嘔怵,寒中少氣,掌中熱,胕急腋腫,間使主之。足不收,痛不可以行,天泉主之。

白話文:

  1. 風寒外感,導致身體腫脹、喘息、喝水多、睡覺多、恍惚健忘、嗜睡不醒,天府穴主治,位於腋下三寸,動脈之中。

  2. 風熱之邪侵襲,容易發怒,心中喜悲無常,思念感傷而歔欷哭泣,愛笑不止,勞宮穴主治。

  3. 兩手攣縮不能伸展,以及腋下偏枯麻木不仁,手瘈偏小,筋急疼痛,大陵穴主治。

  4. 頭身風,容易嘔吐、驚恐,寒邪入侵,導致少氣,掌心發熱,胕部急痛,腋下腫脹,間使穴主治。

  5. 足部不能收縮,疼痛不能行走,天泉穴主治。

足下緩失履,衝陽主之。手及臂攣,神門主之。痱痿、臂腕不用,唇吻不收,合谷主之。肘痛不能自帶衣,起頭眩,頷痛面黑,風肩背痛不可顧,關衝主之。嗌外腫,肘臂痛,五指瘈,不可屈伸,頭眩,頷額顱痛,中渚主之。馬刀腫瘻,目痛,肩不舉,心痛楮滿,逆氣,汗出,口噤不可開,支溝主之。

白話文:

  1. 腳下突然失去知覺,無法行走,是衝陽穴掌管。

  2. 手臂肌肉抽搐,是神門穴掌管。

  3. 手臂骨結僵硬不能活動,嘴脣面部肌肉無法收攏,是合谷穴掌管。

  4. 手肘疼痛,無法自己穿衣,起頭時感到眩暈,臉色發黑,肩背疼痛,無法回頭,是關衝穴掌管。

  5. 咽喉腫脹,手肘手臂疼痛,五指麻木,無法屈伸,頭暈目眩,額頭和太陽穴疼痛,是中渚穴掌管。

  6. 臉上長有癤腫和瘻管,眼睛疼痛,肩膀無法舉起,心臟疼痛,胸悶氣短,身體逆氣,汗出,嘴巴緊閉無法張開,是支溝穴掌管。

大風默默不知所痛,嗜臥善驚瘛瘲,(《千金》云:悲傷不樂)。天井主之。偏枯臂腕發痛,肘屈不得伸手,又風頭痛,涕出,肩臂頸痛,項急,煩滿驚,五指掣不可屈伸,戰怵,腕骨主之。風眩驚,手腕痛,(《千金》手腕痛作手卷)。泄風,汗出至腰,陽谷主之。風逆,暴四肢腫,濕則唏然寒,飢則煩心,飽則眩,大都主之。

白話文:

  1. 大風默默不知痛苦,喜好臥牀,容易受驚,煩悶拘急。(《千金方》說:悲傷不開心。)天井穴是主穴。

  2. 偏枯臂腕發痛,肘關節屈曲不能伸展,又有風頭痛,涕出,肩、臂、頸疼痛,項部急強,心煩意滿,受驚,五指抽搐不能屈伸,戰慄恐懼,腕骨穴是主穴。

  3. 風眩頭暈驚悸,手腕疼痛。(《千金方》中手腕痛寫作手卷。)洩風,汗出至腰,陽谷穴是主穴。

  4. 風逆,突然四肢腫脹,受濕則發出唏然的寒氣,飢餓則心煩意亂,飽食則頭暈,大都穴是主穴。

風入腹中,俠臍急胸痛,脅滿楮,衄不止,五指端盡痛,足不得地,湧泉主之。偏枯不能行,大風默默不知所痛,視如見星,溺黃,小腹熱,咽乾,照海主之,瀉左陰蹺、右少陰俞。先刺陰蹺,後刺少陰,在橫骨中。風逆四肢腫,復留主之。風從頭至足,面目赤,口痛齧舌,解谿主之。

白話文:

  • 風邪進入腹中,肚臍附近及胸口突然疼痛,脅肋處脹滿,流鼻血不止,五個手指末端都疼痛,站立困難,湧泉穴主治。

  • 身體偏癱不能行走,大風吹過身體,卻感覺不到疼痛,好像眼裡看到星星,小便呈黃色,小腹發熱,咽喉乾渴,照海穴主治,瀉左邊的陰蹺穴、右邊的少陰俞穴。先瀉陰蹺穴,後瀉少陰穴,這兩個穴位位於橫骨中間。

  • 風邪逆襲四肢腫脹,復留穴主治。

  • 風邪從頭到腳吹過,臉色發紅,嘴裡疼痛想咬舌頭,解谿穴主治。

大風,目外眥痛,身熱痱,缺盆中痛,臨泣主之。善自齧頰,偏枯,腰髀樞痛,善搖頭,京骨主之。大風,頭多汗,腰尻腹痛,腨跟腫,上齒痛,脊背尻重不欲起,聞食臭,惡聞人音,泄風從頭至足,崑崙主之。痿厥風頭重,頞痛,樞股腨外廉骨痛,瘛瘲,痹不仁,振寒,時有熱,四肢不舉,趺陽主之。腰痛,頸項痛,歷節汗出而步履,寒復不仁,腨中痛,飛揚主之。

白話文:

  • 大風:眼睛外眥疼痛,身體發熱長痱子,屁股中間疼痛,臨泣穴主治。擅長咬自己的臉頰,半身不遂,腰部和大腿關節疼痛,喜歡搖頭,京骨穴主治。

  • 大風:頭上多汗,腰部、屁股和腹部疼痛,小腿和腳後跟腫脹,上牙齒疼痛,脊背和屁股沉重不想起來,聞到食物有臭味,討厭聽人說話,風邪從頭到腳,崑崙穴主治。

  • 痿厥風:頭重,脖子疼痛,大腿和小腿外側骨頭疼痛,瘛瘲,麻木不仁,發抖怕冷,有時發熱,四肢不能舉起,趺陽穴主治。

  • 腰痛,頸項痛,關節出汗行走,寒冷後麻木不仁,小腿中部疼痛,飛揚穴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