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甲乙經》~ 卷四 (4)
卷四 (4)
1. 經脈第一(中)
少陰有餘,病皮痹癮疹,不足病肺痹,滑則病肺風疝,澀則病積溲血。
太陰有餘,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滑則病脾風疝,澀則病積心腹時滿。
陽明有餘,病脈痹身時熱,不足病心痹,滑則病心風疝,澀則病積時善驚。
太陽有餘,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腎痹,滑則病腎風疝,澀則病積時善癲疾。
少陽有餘,病筋痹脅痛,不足病肝痹,滑則病肝風疝,澀則病積時筋急目痛。
太陰厥逆,胻急攣,心痛引腹,治主病者。
少陰厥逆,虛滿嘔變,下泄清,治主病者。
厥陰厥逆,攣,腰痛,虛滿前閉詀語,治主病者。
三陰俱逆,不得前後,使人手足寒,三日死。
太陽厥逆,僵仆嘔血善衄,治主病者。
少陽厥逆,機關不利。機關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項不可以顧,發腸癰,不可治,驚者死。
陽明厥逆,喘咳身熱,善驚,衄血嘔血,不可治,驚者死。
手太陰厥逆,虛滿而咳,善嘔吐沫,治主病者。
手心主少陰厥逆,心痛引喉,身熱者死,不熱者可治。
手太陽厥逆,耳聾泣出,項不可以顧,腰不可以俯仰,治主病者。
手陽明少陽厥逆,發喉痹,嗌腫痛,治主病者。
來疾去徐,上實下虛,為厥癲疾;來徐去疾,上虛下實,為惡風也。故中惡風者,陽氣受也。有脈俱沉細數者,少陰厥也;沉細數散者,寒熱也;浮而散者,為眴(音順)僕。諸浮而不躁者,皆在陽,則為熱;其有躁者,在手。諸細而沉者,皆在陰,則為骨痛;其有靜者,在足。
數動一代者,病在陽之脈也。其澀者,陽氣有餘也;滑者,陰氣有餘也。陽氣有餘則為身熱無汗,陰氣有餘則為多汗身寒,陰陽有餘則為無汗而寒。推而外之,內而不外者,有心腹積也。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者,中有熱也。推而上之,下而不上者,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上而不下者,頭項痛也。
按之至骨,脈氣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白話文:
經脈第一(中)
少陰經氣過盛,會導致皮膚病變如皮痹(皮膚麻痹)、癮疹(蕁麻疹);少陰經氣不足,則會導致肺痹(肺部阻塞);少陰經氣滑利,則會導致肺風疝(肺部疾病引起的疝氣);少陰經氣澀滯,則會導致積聚(腹部腫塊)和血尿。
太陰經氣過盛,會導致肌肉麻痹、腹部寒冷;太陰經氣不足,則會導致脾痹(脾臟阻塞);太陰經氣滑利,則會導致脾風疝(脾臟疾病引起的疝氣);太陰經氣澀滯,則會導致腹部脹滿。
陽明經氣過盛,會導致脈管麻痹、全身發熱;陽明經氣不足,則會導致心痹(心臟阻塞);陽明經氣滑利,則會導致心風疝(心臟疾病引起的疝氣);陽明經氣澀滯,則會導致積聚(腹部腫塊)並經常驚恐。
太陽經氣過盛,會導致骨骼麻痹、身體沉重;太陽經氣不足,則會導致腎痹(腎臟阻塞);太陽經氣滑利,則會導致腎風疝(腎臟疾病引起的疝氣);太陽經氣澀滯,則會導致積聚(腹部腫塊)並經常癲癇發作。
少陽經氣過盛,會導致筋脈麻痹、脅肋疼痛;少陽經氣不足,則會導致肝痹(肝臟阻塞);少陽經氣滑利,則會導致肝風疝(肝臟疾病引起的疝氣);少陽經氣澀滯,則會導致積聚(腹部腫塊)、筋脈拘急和眼睛疼痛。
太陰經氣逆亂,則會出現肢體拘急攣縮、心痛並牽扯至腹部,這是需要治療的病症。
少陰經氣逆亂,則會出現虛脹、嘔吐、腹瀉清水樣便,這是需要治療的病症。
厥陰經氣逆亂,則會出現肢體攣縮、腰痛、虛脹、小便閉塞、神志不清,這是需要治療的病症。
三陰經氣同時逆亂,則會導致身體前後不通,手腳冰冷,三日內死亡。
太陽經氣逆亂,則會出現肢體僵硬、仆倒、嘔血、鼻出血,這是需要治療的病症。
少陽經氣逆亂,則會導致關節活動不利,腰部不能彎曲,頸部不能轉動,出現腸癰(腸道膿腫),難以治療,驚恐者會死亡。
陽明經氣逆亂,則會出現喘咳、發熱、驚恐、鼻出血、嘔血,難以治療,驚恐者會死亡。
手太陰經氣逆亂,則會出現虛脹、咳嗽、嘔吐泡沫樣痰,這是需要治療的病症。
手少陰經氣逆亂,則會出現心痛並牽扯至喉嚨,發熱者會死亡,不發熱者可以治療。
手太陽經氣逆亂,則會出現耳聾、流淚、頸部不能轉動、腰部不能彎曲,這是需要治療的病症。
手陽明及少陽經氣逆亂,則會導致喉嚨阻塞、咽喉腫痛,這是需要治療的病症。
疾病來勢猛烈而消退緩慢,上焦實證下焦虛證,則為厥逆癲癇;疾病來勢緩慢而消退猛烈,上焦虛證下焦實證,則為惡風。因此,中惡風者,是陽氣受損。脈象沉細數的,是少陰經氣逆亂;脈象沉細數散的,是寒熱;脈象浮散的,則為昏迷仆倒。所有脈象浮而不躁的,都在陽經,則為熱證;躁動的,則在手陽經。所有脈象細而沉的,都在陰經,則為骨痛;脈象靜止的,則在足陰經。
脈象數而動的,疾病在陽經;脈象澀的,是陽氣過盛;脈象滑的,是陰氣過盛。陽氣過盛則會出現發熱無汗,陰氣過盛則會出現多汗畏寒,陰陽都過盛則會出現無汗而畏寒。推而向外,內部疾病不向外發散的,是心腹積聚;推而向內,外部疾病不向內傳播的,是內有熱;推而向上,下焦疾病不向上傳播的,是腰足冰冷;推而向下,上焦疾病不向下傳播的,是頭項疼痛。
按壓到骨頭,脈氣虛弱的,是腰脊疼痛和身體麻痹。
2. 經脈第一(下)
三陽為經,二陽為維,一陽為遊部。三陽者,太陽也,至手太陰而弦,浮而不沉,決以度,察以心,合之陰陽之論。二陽者,陽明也,至手太陰弦而沉急不鼓,炅至以病皆死。一陽者,少陽也,至手太陰上連人迎弦急懸不絕,此少陽之病也,搏陰則死。三陰者,六經之所主也,交於太陰,伏鼓不浮,上空至心。
二陰至肺,其氣歸於膀胱,外連脾胃。一陰獨至,經絕氣浮不鼓,鉤而滑。此六脈者,乍陰乍陽,交屬相併,繆通五臟,合於陰陽。先至為主,後至為客。三陽為父,二陽為衛,一陽為紀;三陰為母,二陰為雌,一陰為獨使。二陽一陰,陽明主脾(一本無脾字)病,不勝一陰,脈軟而動,九竅皆沉。
三陽一陰,太陽脈勝,一陰不能止,內亂五臟,外為驚駭。二陰二陽,病在肺,少陽(一作陰)脈沉,勝肺傷脾,故外傷四肢。二陰二陽皆交至,病在腎,罵詈妄行,癲疾為狂。二陰一陽,病出於腎,陰氣客遊於心,脘下空竅,堤閉塞不通,四支別離。一陰一陽代絕,此陰氣至心,上下無常,出入不知,喉嗌乾燥,病在土脾。
二陽三陰,至陰皆在,陰不過陽,陽氣不能止陰,陰陽並絕,浮為血瘕,沉為膿胕也。三陽獨至者,是三陽並至,並至如風雨,上為癲疾,下為漏血病。三陽者,至陽也。積並則為驚,病起如風霹靂,九竅皆塞,陽氣滂溢,嗌乾喉塞。並於陰則上下無常,薄為腸澼。此謂三陽直心,坐不得起臥者,身重,三陽之病也。
黃帝問曰:脈有四時動奈何?岐伯對曰:六合之內,天地之變,陰陽之應,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以春應中規,夏應中矩,秋應中衡,冬應中權。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
陰陽有時,與脈為期,期而相失,如脈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時。微妙在脈,不可不察,察之有紀,從陰陽始。是故聲合五音,色合五行,脈合陰陽。持脈有道,虛靜為寶。春日浮,如魚之遊在波;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秋日下膚,蟄蟲將去;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故曰知內者,按而紀之;知外者,終而始之,此六者,持脈之大法也。
赤脈之至也,喘而堅,診曰,有積氣在中,時害於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慮而心虛,故邪從之。
白脈之至也,喘而浮,上虛下實,驚,為積氣在胸中,喘而虛,名曰肺痹,寒熱,得之醉而使內也。
黃脈之至也,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當風。
青脈之至也,長而弦,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得之寒濕,與疝同法,腰痛足清頭痛(一本雲頭脈緊)。
白話文:
經脈第一(下)
三條陽經是經脈的主幹,兩條陽經是維繫的支脈,一條陽經是遊走的支脈。三條陽經,指的是太陽經,它到達手太陰經時脈象弦細,浮在表面而不沉入深層,診斷時需藉助尺規,細心觀察,並結合陰陽理論來綜合判斷。兩條陽經,指的是陽明經,它到達手太陰經時脈象弦細而沉緊,沒有跳動感,如果脈象急促,病情危重,大多會死亡。一條陽經,指的是少陽經,它到達手太陰經時向上連接到人迎穴,脈象弦緊、懸浮、連綿不斷,這是少陽經的病症,如果搏動陰脈,則會死亡。
三條陰經是六經脈絡的主宰,它們交匯於太陰經,脈象沉伏、跳動不顯、浮于表面,向上空虛直至心臟。兩條陰經到達肺部,其氣歸屬於膀胱,外連脾胃。一條陰經獨自到達時,經脈停止,氣息浮動而不跳動,脈象細小而滑利。這六條脈絡,陰陽交替,相互聯繫,互相貫通,遍布五臟,符合陰陽的規律。先到達的為主要脈象,後到達的為次要脈象。三條陽經比喻為父親,兩條陽經比喻為衛士,一條陽經比喻為記錄者;三條陰經比喻為母親,兩條陰經比喻為妻子,一條陰經比喻為獨自行動的使者。
如果兩條陽經和一條陰經同時出現異常,則陽明經主導脾臟的病變,無法勝過那條陰經,脈象軟弱而有動感,九竅皆沉滯。如果三條陽經和一條陰經同時出現異常,則太陽經脈象盛,一條陰經無法制止,內部擾亂五臟,外部表現為驚恐。如果兩條陰經和兩條陽經同時出現異常,則病位在肺,少陽經脈象沉伏,勝過肺經而損傷脾經,因此會外傷四肢。如果兩條陰經和兩條陽經同時到達,病位在腎,會出現謾罵、胡言亂語、癲癇等狂躁症狀。如果兩條陰經和一條陽經同時出現異常,則病症源於腎,陰氣遊走於心,腹部下部的空竅阻塞不通,四肢分離。如果一條陰經和一條陽經交替消失,則表示陰氣到達心臟,氣機升降失常,呼吸不暢,喉嚨乾燥,病位在脾土。
如果兩條陽經和三條陰經同時到達,則陰陽都存在,陰氣沒有超過陽氣,陽氣不能制止陰氣,陰陽都衰竭,脈象浮於表面則為血瘀,沉入深層則為膿腫。如果三條陽經單獨到達,就如同三條陽經同時到達一樣,如同風雨交加,上部表現為癲癇,下部表現為出血。三條陽經是至陽之氣,積聚則會驚悸,病症發作如同風雷霹靂,九竅阻塞,陽氣充盈,喉嚨乾燥阻塞。如果與陰經同時出現異常,則氣機升降失常,輕則為腸鳴腹瀉。這就是三條陽經直達心臟的表現,患者不能坐立行走,身體沉重,這是三條陽經的病症。
黃帝問道:脈象隨著四季變化而如何變化呢?岐伯回答道:在天地之間,陰陽變化,春天的溫暖會轉化為夏天的炎熱,秋天的肅殺會轉化為冬天的寒冷,四季的變化,脈象也隨之上下浮沉,春天應於中規,夏天應於中矩,秋天應於中衡,冬天應於中權。因此,冬至後四十五天,陽氣略微上升,陰氣略微下降;夏至後四十五天,陰氣略微上升,陽氣略微下降。
陰陽有其時間規律,與脈象有其相應的時間,如果時間錯亂,則可以根據脈象來判斷,脈象有其時間規律,因此可以預知死亡時間。脈象的微妙之處不可不察,觀察脈象要有規律,要從陰陽入手。因此,聲音符合五音,顏色符合五行,脈象符合陰陽。診脈要有方法,虛靜是重要的法寶。春天脈象浮於表面,像魚兒在水中遊動;夏天脈象浮於皮膚表面,生機勃勃;秋天脈象下沉於皮膚,昆蟲將要冬眠;冬天脈象沉於骨骼,昆蟲完全冬眠,君子應當待在家中。所以說,知道內在的人,可以根據脈象記錄病情;知道外在的人,可以根據脈象的結束來判斷開始,這六點是診脈的大法。
如果脈象呈現紅色,則氣息急促而堅實,診斷為體內有積氣,常常妨礙飲食,稱為心痹,這種病是外感疾病,思慮過度導致心虛,因此邪氣趁虛而入。
如果脈象呈現白色,則氣息急促而浮淺,上虛下實,容易驚恐,這是胸中有積氣,氣息急促而虛弱,稱為肺痹,有寒熱症狀,是因飲酒過度而導致內傷。
如果脈象呈現黃色,則脈象洪大而虛弱,腹部有積氣和厥逆之氣,稱為厥疝,女性也適用此法,這種病症會導致四肢汗出而遇風。
如果脈象呈現青色,則脈象長而弦細,左右跳動,心下腹部有積氣,稱為肝痹,是因寒濕而導致,與疝氣的治療方法相同,會腰痛、足冷、頭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