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甲乙經》~ 卷十 (1)
卷十 (1)
1. 陰受病發痹第一(上)
黃帝問曰:周痹之在身也,上下移徙,隨其脈上下,左右相應,間不容空,願聞此痛在血脈之中耶,將在分肉之間乎,何以致是?其痛之移也,間不及下針,其蓄痛之時,不及定治而痛已止矣,何道使然?岐伯對曰:此眾痹也,非周痹也。此各在其處,更發更止,更居更起,以左應右,以右應左,非能周也,更發更休。刺此者,痛雖已止,必刺其處,勿令復起。
白話文:
黃帝問道:周痹在身上游走,上下移動,隨著脈絡上下左右相應,中間沒有空隙。請問,這種疼痛是在血脈之中,還是肌肉之間?它是如何產生的?疼痛移動的速度很快,來不及下針治療;疼痛積聚的時候,還沒來得及確定治療方法,疼痛就已經停止了,這是什麼原因?
岐伯回答說:這不是周痹,而是眾痹。這種痹病在不同的部位發作,時常出現時常停止,時而在此,時而在彼,以左邊疼痛對應右邊,以右邊疼痛對應左邊,並不是周而復始地疼痛。治療這種痹病,即使疼痛已經停止,也一定要在原來的部位針灸,防止它再次發作。
曰:周痹何如?曰:周痹在於血脈之中,隨脈以上,循脈以下,不能左右,各當其所。其痛從上下者,先刺其下以通之(通一作遏),後刺其上以脫之;其痛從下上者,先剌其上以通之,後刺其下以脫之。
白話文:
他說:“周痹是怎麼樣的?”他回答說:“周痹在血脈之中,血脈向上流就痛在上面,血脈向下流就痛在下面,上下都不能左右轉移,都各自適應所處的位置。疼痛從上往下走的,先刺下面來疏通它,然後再刺上面來解除它;疼痛從下往上走的,先刺上面來疏通它,然後再刺下面來解除它。
曰:此病安生,因何有名?曰:風寒濕氣客於分肉之間,迫切而為沫,沫得寒則聚,聚則排分肉而分裂,分裂則痛,痛則神歸之,神歸之則熱,熱則痛解,痛解則厥,厥則他痹發,發則如是。此內不在臟,而外未發於皮,獨居分肉之間,真氣不能周,故名曰周痹。故刺痹者,必先循切其上下之大經,視其虛實,及大絡之血結而不通者,及虛而脈陷空者而調之,熨而通之,其瘈緊者,轉引而行之。
白話文:
問:這種病是怎麼產生的,為什麼有這個名稱?
答:風寒濕氣侵入了肌肉間隙,急促地凝聚成泡沫,泡沫遇寒則凝聚,凝聚後擠開肌肉,造成肌肉分裂,分裂則疼痛,疼痛則精神集中於此,精神集中於此則發熱,發熱則疼痛緩解,疼痛緩解則四肢厥冷,四肢厥冷則其他部位的痹證發作,發作就是像這樣。這種病既不在臟腑,也不表現在皮膚,單獨存在於肌肉間隙,真氣不能周流,所以稱之為周痹。因此,針刺治療周痹,必須首先循著其上下的大經絡進行切診,觀察其虛實,以及大絡脈血凝結不通的地方,以及虛弱而脈搏陷空的部位,然後進行調理,熨熱疏通。對於那些筋骨拘緊的,轉動引領使其通暢。
曰:何以候人之善病痹者?少俞對曰:粗理而肉不堅者,善病痹。欲知其高下,視其三部。曰:刺有三變何也?曰:有刺營者,有刺衛者,有刺寒痹之留經者。刺營者出血,刺衛者出氣,刺寒痹者內熱。曰:營衛寒痹之為病奈何?曰:營之生病也,寒熱少氣,血上下行。衛之生病也,氣血時來去,怫愾賁向,風寒客於腸胃之中。
白話文:
黃帝問:怎麼知道一個人容易得痹病?少俞回答:體形魁梧而肌肉不結實的人,容易得痹病。想知道病情的輕重,要看身體的三個部位。
黃帝問:刺法有三個變化,這是為什麼?少俞回答:有刺入營分的,有刺入衛分的,有刺入寒痹留滯經脈的。刺入營分則出血,刺入衛分則出氣,刺入寒痹則內熱。
黃帝問:營衛寒痹發病時會有哪些表現?少俞回答:營分發病時,會出現寒熱、少氣、血上下運行不暢的症狀。衛分發病時,會出現氣血時來時去的症狀,還會感到煩悶壓抑,風寒邪氣侵犯腸胃。
寒痹之為病也,留而不去,時痛而皮不仁。曰:刺寒痹內熱奈何?曰:刺布衣者,用火淬之。刺大人者,藥熨之。方用醇酒二十升,蜀椒一升,乾薑一升,桂一升,凡四物,各細㕮咀,著清酒中。綿絮一斤,細白布四丈二尺,並納酒中。置酒馬矢熅中,善封塗,勿使氣泄。五日五夜,出布絮曝乾,復漬之,以盡其汁。
白話文:
寒痹這種疾病,會在體內滯留不去,時常會疼痛而皮膚失去知覺。有人問:刺寒痹,遇到有內熱怎麼辦?回答:刺普通人的,用火淬之。刺大人的,用藥熨之。藥方要用醇酒二十升、蜀椒一升、乾薑一升、桂一升,這四種藥物,都要細細研磨咀嚼,放入清酒中。再加入一斤棉絮、四丈二尺的細白布,一起放入酒中。將酒放在馬矢燒烤的火堆中,要嚴密地封好,不要讓氣體泄漏出來。五天五夜後,把布絮拿出來曬乾,然後再放回去浸泡,直到藥汁用盡。
每漬必晬其日,乃出布絮干之,並用滓與絮布長六七尺為六巾,即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乘之處,令熱入至於病所,寒復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即汗出,炙巾以拭身,亦三十遍而止。起步內中,無見風,每刺必熨,如此病已失,此所謂內熱。曰:痹將安生?曰:風寒濕三氣合至,雜而為痹。
白話文:
每次敷藥後,一定要等到天黑,再把布絮拿出來曬乾,然後用藥渣和布絮做成長約六七尺的六條長巾,隨即用生桑炭烤熱長巾,用來熨燙寒痹侵襲的地方,讓熱氣深入到患處,寒氣又會反過來烤熱長巾來熨燙,總共做三十遍後停止。之後將汗水擦乾,再用烤熱的長巾擦拭身體,也做三十遍後停止。然後起來走動,不要吹到風,每次針灸後,一定要熨燙,這樣病就會消失,這就是所謂的內熱。問:痹病將會如何產生?答:風寒濕三種邪氣共同來到,混雜在一起就形成了痹病。
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曰:其有五者何也?曰:以冬遇此者為骨痹,以春遇此者為筋痹,以夏遇此者為脈痹,以至陰遇此者為肌痹,以秋遇此者為皮痹。曰:內舍五臟六腑,何氣使然?曰:五臟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內舍於合。故骨痹不已,復感於邪邪,內舍於腎;筋痹不已,邪復感於,內舍於肝;脈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心;肌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脾;皮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肺。所謂痹者,各以其時,感於風寒濕之氣也。
白話文:
風氣最盛則成為「行痹」;寒氣最盛則成為「痛痹」;濕氣最盛則成為「著痹」。有人問:「為什麼有這五種痹呢?」答:「在冬季感染痹症的,稱為『骨痹』;在春季感染痹症的,稱為『筋痹』;在夏季感染痹症的,稱為『脈痹』;在陰氣最盛時感染痹症的,稱為『肌痹』;在秋季感染痹症的,稱為『皮痹』。」有人又問:「痹症藏匿在五臟六腑內,是什麼氣導致的呢?」答:「五臟都有自己的配體,病久而不能痊癒的,會藏匿在配體中。所以,骨痹久治不癒,邪氣又侵入,藏匿在腎臟;筋痹久治不癒,邪氣又侵入,藏匿在肝臟;脈痹久治不癒,邪氣又侵入,藏匿在心臟;肌痹久治不癒,邪氣又侵入,藏匿在脾臟;皮痹久治不癒,邪氣又侵入,藏匿在肺臟。所謂痹症,是指在不同的季節,感風寒濕之氣而發生的疾病。」
諸痹不已,亦益內也。其風氣勝者,其人易已。曰:其時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何也?曰:其入臟者死,其留連筋骨間者疼久,其留連皮膚間者易已。曰:其客六腑者何如?曰:此亦其飲食居處為其病本也。六腑各有俞,風寒濕氣中其俞,而食飲應之,循俞而入,各舍其腑也。
白話文:
各種疾病已經很久了,但還是沒有好轉,問題還是出在體內。那些被風氣感染而患病的人,比較容易康復。有人問:「有的病人會死亡,有的病人疼痛時間長,有的病人卻很快康復,這是為什麼呢?」我說:「如果風氣侵入臟腑,就會導致死亡;如果風氣滯留在經筋骨之間,就會疼痛時間長;如果風氣滯留在皮膚表面,就很容易康復。」有人問:「如果風氣客居在六腑會怎麼樣呢?」我說:「這也是因為飲食和居住環境是疾病的根本原因。六腑各都有俞穴,風寒濕氣侵襲俞穴,飲食又與之相應,俞穴就成了風寒濕氣進入體內的通道,最終風寒濕氣就會停留在六腑。」
曰:以針治之奈何?曰:五臟有俞,六腑有合,循脈之分,各有所發,各治其過,則病瘳矣。曰:營衛之氣,亦令人痹乎?曰:營者水穀之精氣也,和調五臟,灑陳六腑,乃能入於脈。故循脈上下,貫五臟,絡六腑。衛者水穀之悍氣也,其氣慓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肓膜,聚(《素問》作散)於胸腹,逆其氣則病,順其氣則愈,不與風寒濕氣合,故不為痹也。
白話文:
有人問到:「利用針灸治療的話,該怎麼做呢?」
回答:「五臟有俞穴,六腑有合穴,循著經脈的分佈,各個穴位都有其作用,分別治療相應的過盛或不足,這樣疾病就可以痊癒了。」
又有人問到:「營衛之氣,也能引起痹痛嗎?」
回答:「營氣是水穀之精氣,它能夠調和五臟,灌溉六腑,然後才能進入經脈。所以營氣循著經脈上下貫穿五臟,聯絡六腑。衛氣是水穀之悍氣,它的氣性剛強迅速、滑利,不能進入經脈。所以衛氣循著皮膚與肌肉之間,燻蒸肓膜,聚集於胸腹,逆其氣就會生病,順其氣則會痊癒。衛氣不與風、寒、濕邪相合,所以不會引起痹痛。」
2. 陰受病發痹第一(下)
黃帝問曰: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熱、或燥、或濕者,其故何也?岐仁對曰:痛者,其寒氣多,有寒故痛。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營衛之行澀,經絡時疏,故不痛,皮膚不營;故不仁。其寒者,陽氣少,陰氣多,與病相益,故為寒。其熱者,陽氣多,陰氣少,病氣勝,陽乘陰,故為熱。
白話文:
黃帝問:「痹症有時會疼痛,有時不疼痛,有時感覺麻木,有時感覺寒冷,有時感覺炎熱,有時感覺乾燥,有時感覺濕潤,這是什麼原因?」
岐伯回答:「疼痛是因為寒氣過多,寒氣聚集就會導致疼痛。不疼痛、不麻木是因為病情已經深入到身體深處,營衛血氣運行不暢,經絡時常不通暢,所以不疼痛,皮膚得不到濡養,所以麻木。感覺寒冷是因為陽氣少,陰氣多,陽氣和病氣互相影響,所以感覺寒冷。感覺炎熱是因為陽氣多,陰氣少,病氣佔上風,陽氣侵犯陰氣,所以感覺炎熱。」
其多寒汗出而濡者,此其逢濕勝也。其陽氣少,陰氣盛,兩氣相感,故寒,汗出而濡也。夫痹在骨則重,在脈則凝而不流,在筋則屈而不伸,在肉則不仁,在皮則寒,故具此五者則不痛。凡痹之類,逢寒則急,逢熱則縱。曰:或有一脈生數十病者,或痛或癰,或熱或癢,或痹或不仁,變化無有窮時,其故何也?曰:此皆邪氣之所生也。
白話文:
人容易流冷汗而且汗水將衣物浸濕的人,這是因為體內的濕氣過重。體內的陽氣不足,陰氣過盛,兩種氣互相作用,所以身體寒冷,汗水流出將衣物浸濕了。風濕痹痛發生在骨頭就會感到沉重,發生在脈絡就會凝固而不流動,發生在肌腱就會彎曲而不能伸展,發生在肉就會失去知覺,發生在皮膚上就會寒冷,所以,具備了這五種症狀,疼痛才會消失。凡是風濕痹痛一類的疾病,遇到寒冷就會加重,遇到溫熱就會緩解。有人說:有的人身上一條脈絡同時出現幾十種疾病,有的疼痛,有的生瘡,有的發熱,有的發癢,有的風濕痹痛,有的局部麻木不仁,病痛的變化沒有窮盡的時候,這是什麼原因呢?這都是邪氣引起的。
曰:人有真氣,有正氣,有邪氣,何謂也?曰:真氣者,所受於天,與水穀氣並而充身者也。正氣者,正風,從一方來,非虛風也。(《太素》云非災風也。)邪氣者,虛風也。虛風之賊傷人也,其中人也深,不得自去。正風之中人也淺而自去,其氣柔弱,不能傷真氣,故自去。
白話文:
什麼是真氣?正氣?邪氣?
真氣:是人體與生俱來,與水谷精氣融合,充盈全身的氣。
正氣:是正常的風氣,源自某一方位,不是雜亂無章的風。
邪氣:是雜亂無章的風。雜亂無章的風會傷害人體,邪氣侵入人體更深,無法自行消散。正氣侵入人體較淺,能自行消散,因為正氣柔和且弱,無法傷害真氣,所以能自行消散。
虛邪之中人也,淒索動形,起毫毛而發腠理,其入深,內薄於骨則為骨痹;薄於筋則為筋攣;薄於脈中則為血閉而不通,則為癰;薄於肉中,與衛氣相搏,陽勝則為熱,陰勝則為寒,寒則其氣去,去則虛,虛則寒;薄於皮膚,其氣外發,腠理開,毫毛搖,氣(一本作淫氣)往來微行則為癢;氣留而不去故為痹;衛氣不去則為不仁。
白話文:
病邪進入人體後,會侵入人體內部,從而引起形體上的各種反應,一開始是皮膚毛孔開張,若邪入深,侵及骨骼則會導致骨痹;侵犯筋脈則會導致筋攣;侵犯血脈則會導致血脈閉塞,阻礙血液流通,還會導致癰瘡;侵犯肌肉,病邪與衛氣相搏,陽氣盛則會化熱,陰氣盛則會化寒。寒則氣就會遠離,氣遠離則虛弱,虛弱則會感到寒冷。病邪侵犯皮膚,邪氣會向外發散,毛孔張開,寒毛顫動,而且病邪隨著衛氣的運行,流竄於肌膚腠理之間,就會讓人感到搔癢;如果邪氣停留不去,就會導致痺症;衛氣不去,就會出現感覺麻木不仁的症狀。
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痠痛,寒氣至,名曰骨痹。深者刺無傷脈肉為故,其道大小分,骨熱病已止。病在筋,筋攣節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為故,刺分肉間,不可中骨,病起筋熱,病已止。病在肌膚,肌膚盡痛,名曰肌痹,傷於寒濕。刺大分、小分,多髮針而深之,以熱為故,無傷筋骨,筋骨傷,癰發若變。諸分盡熱,病已止。
白話文:
當疾病在骨頭的時候,骨頭沉重到無法舉起,骨髓痠痛,寒氣來到,這種病稱為骨痹。治療時要針刺骨骼深處,但不可傷及脈絡和肌肉,針刺的深淺要依病情而定,骨頭發熱後,病情就會停止。當疾病在筋的時候,筋攣節痛,無法行走,這種病稱為筋痹。治療時要針刺筋的上方,針刺要分開肌肉,不可刺及骨頭,筋發熱後,病情就會停止。當疾病在肌肉和皮膚的時候,肌肉和皮膚到處疼痛,這種病稱為肌痹,多由寒濕所引起。治療時要針刺大分和小分,用針要多而深,針刺後要讓患處發熱,但不可傷及筋骨,如果傷及筋骨,就會產生癰瘡或發生變化。全身筋骨發熱後,病情就會停止。
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氣也,寒從中生者何?曰:是人多痹,陽氣少而陰氣多,故身寒如從水中出。曰:人有身寒,湯火不能熱也,厚衣不能溫也,然不為凍慄,是為何病?曰:是人者,素腎氣勝,以水為事,太陽氣衰,腎脂枯不長。一水不能勝兩火。腎者水也。而主骨,腎不生則髓不能滿,故寒甚至骨。
白話文:
他說:「人體感到寒冷並不是因為穿的衣服薄,身體內部也沒有寒氣,那麼寒冷從何而來呢?」他接著解釋說:「這是因為人體多病,陽氣少而陰氣多,所以身體感到寒冷,就像從水中出來一樣。」
他又說:「有的人身體寒冷,即使用熱湯和火也不能使之溫暖,即使穿上厚衣服也不能使之保暖,然而他們卻不感到寒冷和戰慄,這是什麼病呢?」他解釋說:「這是因為這個人素來腎氣旺盛,以水為事,太陽之氣衰弱,腎脂枯竭而不生長。一水不能勝過兩火。腎是水的象徵,而它主藏骨骼,腎不生髓就不能充滿,所以寒冷甚至能穿透骨骼。」
所以不能凍慄者,肝一陽也,心二陽也,腎孤臟也,一水不能勝上二火,故不能凍慄,病名曰骨痹,是人當攣節。著痹不去,久寒不已,為肝痹(一作骭痹)。骨痹舉節不用而痛,汗注煩心,取三陰之經補之。厥痹者,厥氣上及腹,取陰陽之絡,視主病者,瀉陽補陰經也。
白話文:
因此不能承受寒冷,是肝有陽氣,心有二陽,腎為孤臟,一水不能抵禦二火的緣故,所以不能耐寒,病的名稱叫做骨痹,這種人會出現抽筋。沾染上風濕痹症不能除掉,長久風寒濕邪不會消除,就會演變成肝痹(有另外的說法認為是骭痹)。骨痹舉起肢節而無法活動,疼痛,汗出煩心,需補三陰經之氣。厥痹是指厥氣上升到腹中,應治療陰陽之絡,觀察主要病症,無論是瀉陽還是補陰經之氣,都應視主要病症而定。
風痹注(《靈樞》作淫濼)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時如入湯中,肢脛淫濼,煩心頭痛,時嘔時悶,眩已汗出,久則目眩,悲以喜怒,短氣不樂,不出三年死。足髀不可舉,側而取之,在樞闔中,以員利針,大針不可。膝中痛,取犢鼻,以員利針,針發而間之,針大如犛,刺膝無疑。
白話文:
風痹(又稱淫濼)症不可治療的,症狀是腳底感覺像走在冰上,有時又像浸在熱水中,四肢麻痺痠痛,心煩頭痛,有時嘔吐有時胸悶,暈眩流汗時,時間一久則頭暈目眩,傷心時發怒,感到短氣,意興闌珊,再過三年就會死亡。腳部和腿部無法舉起,側著身才能移動,在樞闔穴中取穴,用尖細的針,不要用太粗的針。膝蓋疼痛,在犢鼻穴取穴,用尖細的針,針身粗如犛牛的毛,毫不猶豫的扎入膝蓋。
足不仁,刺風府。腰以下至足清不仁,不可以坐起,尻不舉,腰俞主之。痹,會陰及太淵、消濼、照海主之。嗜臥,身體不能動搖,大溫(一本作濕),三陽絡主之。骨痹煩滿,商丘主之。足下熱痛,不能久坐,濕痹不能行,三陰交主之。膝內廉痛引髕不可屈伸,連腹引咽喉痛,膝關主之。
白話文:
-
腳無法行走,則刺風府穴。腰以下到腳部麻痺不仁,無法坐下來或站起來,臀部抬不起來,則治療腰俞穴。
-
痺症,治療會陰穴、太淵穴、消濼穴、照海穴。
喜愛睡覺,身體不能動搖,治療三陽絡穴。
- 骨痹,治療商丘穴。
- 腳底疼痛,無法久坐,治療濕痹,則治療三陰交穴。
- 膝蓋內側疼痛,牽引至膝蓋骨,無法屈伸,連帶腹部和咽喉疼痛,則治療膝關穴。
痹,脛重,足跗不收,跟痛,巨虛下廉主之。脛痛,足緩失履,濕痹,足下熱不能久立,條口主之。脛苕苕(一本作苦)痹,膝不能屈伸,不可以行,梁丘主之。膝寒痹不仁,不可屈伸,髀關主之。膚痛痿痹,外丘主之。膝外廉痛,不可屈伸,脛痹不仁,陽關主之。髀痹引膝股外廉痛,不仁,筋急,陽陵泉主之。
白話文:
-
痹症,小腿沉重,腳背不能收縮,腳跟疼痛,巨虛穴、下廉穴主治。
-
小腿疼痛,腳步緩慢而容易失足,濕痹症,腳底發熱不能長時間站立,條口穴主治。
-
小腿抽搐麻木疼痛,膝蓋不能屈伸,無法行走,梁丘穴主治。
-
膝蓋寒冷麻木不仁,不能屈伸,髀關穴主治。
-
皮膚疼痛痿痹,外丘穴主治。
-
膝蓋外側疼痛,不能屈伸,小腿麻木不仁,陽關穴主治。
-
大腿麻木疼痛,牽引膝蓋和大腿外側疼痛,不仁,筋脈緊張,陽陵泉穴主治。
寒氣在分肉間痛,上下筋痹不仁,中瀆主之。髀樞中痛不可舉,以毫針寒留之,以月生死為痏數,立已,長針亦可。腰脅相引急痛,髀筋瘈,脛痛不可屈伸,痹不仁,環跳主之。風寒從足小指起,脈痹上下帶,胸脅痛無常處,至陰主之。足大指搏傷,下車挃地通背指端傷為筋痹,解谿主之。
白話文:
- 寒氣在肌肉間疼痛,上下的筋脈麻痺失去知覺,中瀆穴主治。大腿根部疼痛無法抬起,用毫針刺入寒邪停留的部位,疼痛會隨著月令的變化而發作,立即可癒,長針也可以。
- 腰部和脅部互相牽引疼痛,大腿筋脈痠痛,小腿疼痛無法屈伸,麻痺失去知覺,環跳穴主治。
- 風寒從腳的小指開始,脈絡麻痺上下牽帶,胸部和脅部疼痛沒有固定的部位,至陰穴主治。
- 腳的大拇指搏擊受傷,下車時腳跟著地,使疼痛通到背部和手指端,成為筋脈麻痺,解谿穴主治。
白話文:
腰部和肋骨兩側互相牽引著疼痛,大腿的筋脈痠痛,小腿疼痛到無法彎曲伸直,還伴隨麻木失去知覺,這時候可以針灸環跳穴來治療。
風寒從腳的小指頭開始入侵,導致經脈麻痺,疼痛感往上往下蔓延,胸部和肋骨兩側疼痛沒有固定位置,這時候可以針灸至陰穴來治療。
腳的大拇指因為受到撞擊而受傷,下车的时候脚后跟著地,疼痛感一直延伸到背部和手指尖,導致筋脈麻痺,這時候可以針灸解谿穴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