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謐

《針灸甲乙經》~ 卷九 (2)

回本書目錄

卷九 (2)

1. 肝受病及衛氣留積發胸脅滿痛第四

邪在肝,則病兩脅中痛,寒中,惡血在內,胻節時腫,善瘈。取行間以引脅下,補三里以溫胃中,取血脈以散惡血,取耳間青脈以去其瘈。

白話文:

邪氣在肝臟,則兩脅容易疼痛,遇到寒冷時加重,血瘀在裡面,胻節(股骨外側髁)時常腫脹,還經常癲癎。選取足三里穴位來溫養胃中,用行間穴位來引導脅下的氣血,用血脈穴位來散瘀血,用耳間的青脈穴位來去除癲癇病。

黃帝問曰:衛氣留於脈(《太素》作腹)中,蓄積不行,菀蘊不得常所(《靈樞》下有使人二字),榰脅中滿,喘呼逆息者,何以去之?伯高對曰:其氣積於胸中者上取之,積於腹中者下取之,上下皆滿者傍取之,積於上者瀉人迎、天突、喉中,積於下者瀉三里與氣街,上下皆滿者上下皆取之,與季脅之下深一寸,重者雞足取之。診視其脈大而強急,及絕不至者,腹皮絞甚者,不可刺也。

氣逆上,刺膺中陷者與脅下動脈。

白話文:

黃帝問道:衛氣滯留在脈中(《太素》作腹中),積蓄不散,鬱結不得正常運行(《靈樞》中有「使人」二字),兩脅下部脹滿,喘息逆亂的人,該怎麼治療?伯高回答說:衛氣積聚在胸中的,從上面取穴治療;積聚在腹中的,從下面取穴治療;上下皆滿的,從兩側取穴治療;積聚在上面的,瀉人迎穴、天突穴、喉中穴;積聚在下面的,瀉三里穴和氣街穴;上下皆滿的,上下都取穴治療。季脅之下,深一寸的地方,症狀嚴重的,取雞足穴。診斷時,如果患者的脈搏又大又急促,或者脈搏斷絕不至,腹部皮膚絞痛劇烈,就不要針刺治療。

胸滿嘔無所出,口苦舌乾,飲食不下,膽俞主之。胸滿呼吸喝窮詘窘不得息,刺人迎,入四分,不幸殺人。胸滿痛,璇璣主之。胸脅榰滿,痛引胸中,華蓋主之。胸脅榰滿,痹痛骨疼,飲食不下,嘔(《千金》作咳)逆氣上煩心,紫宮主之。胸中滿,不得息,脅痛骨疼,喘逆上氣,嘔吐煩心,玉堂主之。

白話文:

  1. 胸部脹滿、嘔吐不出任何東西,口苦、舌乾,吃不下東西,是膽俞穴主要治療的部位。
  1. 胸部脹滿,呼吸困難,氣息粗重、急促,不能休息,針刺人迎穴,針入四分,不小心會殺人。
  2. 胸部脹滿疼痛,是璇璣穴主要治療的部位。
  3. 胸脅脹滿,疼痛引至胸中,是華蓋穴主要治療的部位。
  4. 胸脅脹滿,痹痛、骨痛,吃不下東西,嘔吐、逆氣上升煩悶,是紫宮穴主要治療的部位。
  5. 胸中脹滿,不能休息,脅痛、骨痛,喘息、氣逆上升,嘔吐煩悶,是玉堂穴主要治療的部位。

白話文:

胸部脹滿,呼吸困難,氣息粗重急促,無法安歇,可用針刺人迎穴,針深四分,但需謹慎,失誤恐有性命之虞。璇璣穴主要治療胸部脹滿疼痛。華蓋穴主要治療胸脅脹滿疼痛,疼痛感延至胸中。紫宮穴主要治療胸脅脹滿,伴隨麻痺疼痛、骨骼疼痛,食慾不振、嘔吐、逆氣上涌、煩躁。玉堂穴主要治療胸中脹滿,無法安歇,脅痛、骨痛,呼吸急促、氣逆上涌、嘔吐煩悶。

胸脅榰滿,鬲塞飲食不下,嘔吐食復出,中庭主之。胸中榰滿,痛引膺,不得息,悶亂煩滿,不得飲食,靈墟主之。胸脅榰滿不得息,咳逆,乳癰,灑淅惡寒,神封主之。胸脅榰滿,鬲逆不通,呼吸少氣,喘息不得舉臂,步廊主之。胸脅榰滿,喘滿上氣,呼吸肩息,不知食味,氣戶主之。

白話文:

  1. 胸部和肋骨之間腫脹,橫膈膜阻塞飲食難以下嚥,嘔吐食物又吐出來,這是中庭穴的作用部位。

  2. 胸中腫脹,疼痛牽引到胸前,不能休息,悶亂煩躁,飲食不下,這是靈墟穴的作用部位。

  3. 胸部和肋骨之間腫脹不能休息,咳嗽,乳房腫脹,惡寒,這是神封穴的作用部位。

  4. 胸部和肋骨之間腫脹,橫膈膜逆行不通暢,呼吸短促,氣喘得不能舉起手臂,這是步廊穴的作用部位。

  5. 胸部和肋骨之間腫脹,喘息氣上湧,呼吸急促,不知食物味道,這是氣戶穴的作用部位。

喉痹,胸中暴逆,先取衝脈,後取三里、雲門,皆瀉之。胸脅榰滿,卻引背痛,臥不得轉側,胸鄉主之。傷憂悁思氣積,中脘主之。胸滿馬刀,臂不得舉,淵腋主之。大氣不得息,息即胸脅中痛,實則其身盡寒,虛則百節盡縱,大包主之。胸中暴滿,不得眠(一云不得喘息),輒筋主之。

白話文:

喉嚨腫痛,胸中充滿了邪氣,逆而不下,先取前臂正中的「衝脈」穴,再取小腿外側「三里」穴和鎖骨之處的「雲門」穴,都用瀉法。胸部和肋部脹滿,且疼痛轉向背部,臥牀不能轉身側身,胸部和脯部就是要調理的地方。精神上的創傷,憂慮思傷,氣積於胸中,中脘穴是要調理的地方。胸部和左右胸肋脹滿,臂膀不能舉起,淵腋穴是要調理的地方。呼吸不暢,每次呼吸時胸部和肋部就疼痛,身實則四肢發冷,身虛則四肢鬆散無力,大包穴是要調理的地方。胸中突然脹滿,不能入睡(另一種說法是不能呼吸),輒筋穴是要調理的地方。

胸脅榰滿,瘛瘲引臍腹痛,短氣煩滿,巨闕主之。腹中積氣結痛,梁門主之。傷食脅下滿,不能轉展反側,目青而嘔,期門主之。胸脅榰滿,勞宮主之。多臥善唾,胸滿腸鳴,三間主之。胸滿不得息,頭頷腫,陽谷主之。胸脅脹,腸鳴切痛(一云胸脅支滿,腹中切痛),太白主之。

白話文:

  1. 胸脅脹滿,導致腹部疼痛,呼吸急促、胸悶,巨闕穴可以治療。

  2. 腹中積聚氣體,疼痛不適,梁門穴可以治療。

  3. 飲食不當,造成脅下脹滿,無法翻身轉動,眼睛發青,嘔吐,期門穴可以治療。

  4. 胸脅脹滿,勞宮穴可以治療。

5.經常躺著,經常吐口水,胸滿腹鳴,三間穴可以治療。

  1. 胸部脹滿,呼吸急促,頭部和下顎腫脹,陽谷穴可以治療。

  2. 胸脅脹痛,腸鳴疼痛(另一種說法是胸脅脹滿,腹中疼痛),太白穴可以治療。

暴脹,胸脅榰滿,足寒,大便難,面唇白,時嘔血,太衝主之。胸脅榰滿,惡聞人聲與木音,巨虛上廉主之。胸脅榰滿,寒如風吹狀,俠谿主之。胸滿善太息(《千金》作胸膂急),胸中膨膨然,丘墟主之。胸脅榰滿,頭痛,項內寒,外丘主之。脅下榰滿,嘔吐逆,陽陵泉主之。

白話文:

  1. 腹部劇烈脹滿,胸脅、兩肋部疼痛且脹滿,雙腳冰冷,大便困難,臉色和嘴脣蒼白,有時嘔吐出血,屬於太衝穴主治的症狀。

  2. 胸脅、兩肋部疼痛且脹滿,厭惡聽到人聲和木頭發出的聲音,屬於巨虛穴的上廉主治的症狀。

  3. 胸脅、兩肋部疼痛且脹滿,有如被風吹過一般覺得寒冷,屬於俠谿穴主治的症狀。

  4. 胸滿且喜歡嘆氣(《千金》方書寫作胸部和背部僵硬緊繃),胸中膨脹彷彿鼓脹的樣子,屬於丘墟穴主治的症狀。

  5. 胸脅、兩肋部疼痛且脹滿,頭痛,頸部內側感覺寒冷,屬於外丘穴主治的症狀。

  6. 脅部下方疼痛且脹滿,嘔吐和呃逆,屬於陽陵泉穴主治的症狀。

2. 邪在心膽及諸臟腑發悲恐太息口苦不樂及驚第五

黃帝問曰:有口苦取陽陵泉,口苦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對曰:病名曰膽癉。夫膽者,中精之腑(《素問》無此句),肝者中之將也,取決於膽,咽為之使。此人者,數謀慮不決,膽(《素問》下有虛字)氣上溢而口為之苦。治之以膽募俞,在陰陽十二官相使中。

白話文:

黃帝問道:有的人口苦,取陽陵泉穴位治療,口苦的病名是什麼?是怎麼得的?岐伯回答道:這種病叫做膽癉。膽,是中焦的精氣之腑,肝,是中焦的將軍,它統領膽,咽喉是它的助手。患有這種病的人,經常思慮不決,膽氣上溢,所以口苦。治療這種病,取膽募俞穴,它在陰陽十二官相使之中。

善怒而欲食,言益少,刺足太陰。怒而多言,刺足少陰(《太素》作少陽)。短氣心痹,悲怒逆氣,怒,狂易,魚際主之。心痛善悲,厥逆,懸心如飢之狀,心淡淡而驚,大陵及間使主之。心淡淡而善驚恐,心悲,內關主之(《千金》作曲澤)。善驚,悲不樂,厥,脛足下熱,面盡熱,渴,行間主之。

白話文:

  1. 容易生氣但想吃東西,很少說話,針灸足太陰經。

  2. 生氣且話很多,針灸足少陰經。(《太素》寫作足少陽經。)

  3. 氣短、心臟閉塞,悲傷生氣導致氣逆,憤怒,狂躁,針灸魚際穴。

  4. 心痛且容易悲傷,氣逆,胸口懸空像餓了一樣,心臟跳動緩慢且驚恐,針灸大陵穴和間使穴。

  5. 心臟跳動緩慢但容易驚恐,心臟悲傷,針灸內關穴。(《千金》寫作曲澤穴。)

  6. 容易受驚嚇,悲傷不開心,氣逆,小腿和腳底發熱,整臉發熱,口渴,針灸行間穴。

脾虛令人病寒不樂,好太息,商丘主之。色蒼蒼然,太息,如將死狀,振寒搜白,便難,中封主之。心如懸,哀而亂,善恐,嗌內腫,心惕惕恐,如人將捕之,多𬌺出,喘,少氣,吸吸不足以息,然谷主之。驚,善悲不樂,如墮墜,汗不出,面塵黑,病飲不欲食,照海主之。

膽眩寒厥,手臂痛,善驚忘言,面赤泣出,腋門主之。大驚乳痛,梁丘主之。

白話文:

  1. 脾虛的人容易怕冷、不開心,常常嘆息,商丘穴是主要的穴道。

  2. 臉色蒼白,嘆息,好像快要死了一樣,發抖、出冷汗,小便困難,中封穴是主要的穴道。

  3. 心裡懸吊吊的,悲傷而混亂,容易恐懼,喉嚨內部腫脹,心裡戰戰兢兢的害怕,好像有人要抓他,經常打嗝,喘氣,氣短,呼吸衰弱到無法呼吸,然谷穴是主要的穴道。

  4. 受到驚嚇,經常悲傷不開心,好像要墜落,汗水出不來,臉色發黑,生病不想吃東西,照海穴是主要的穴道。

邪在心,則病心痛,善悲,時眩僕,視有餘不足而調其俞。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水(《靈樞》作宿汁),心下淡淡,善恐,如人將捕之,嗌中吤吤然,數咳唾,候在足少陽之本末,亦視其脈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熱者,取陽陵泉。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汁,故曰嘔膽,取三里以下。

胃逆,則刺足少陽血絡以閉膽逆,調其虛實以去其邪。

白話文:

邪氣在心的話,就會有心痛的病,常感悲傷,有時昏眩跌倒,視力有時候很足夠,有時又不足夠,就要觀察他的俞穴。膽有病的人,常嘆息,口苦,吐出舊水(《靈樞》作宿汁),心下部位隱隱作痛,常感到恐懼,好像有人要逮捕他,咽喉中有「吤吤」聲音,時常咳嗽吐唾沫,應該觀察足少陽經的本末,也要觀察他的脈絡陷下之處,並施以灸療;寒熱交替的,就在陽陵泉穴取穴。邪氣在膽,逆氣在胃,膽汁流失就會口苦,胃氣逆亂就會嘔吐苦汁,所以稱之為吐膽,可在三里穴以下取穴。

3. 脾受病發四肢不用第六

黃帝問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對曰:四肢者,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脾乃得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氣日以衰,脈道不通,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曰:脾不主時何也?曰:脾者土也,土者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臟,各十八日寄治,不獨主時。脾者土臟,常著胃上之精也。

白話文:

黃帝問道:「脾臟生病,四肢就不能活動,這是為什麼?」

岐伯回答說:「四肢的活動,都是依靠胃氣的滋養,而胃氣不能直接到達四肢,必須通過脾臟才能傳遞。現在脾臟生病,不能幫助胃輸送津液,四肢就無法得到水穀之氣的滋養,氣血日漸衰弱,經脈不通暢,筋骨肌肉都無法得到氣血的濡養,所以四肢就不能活動了。」

黃帝又問道:「脾臟為什麼不是五臟中唯一主宰時間的臟腑?」

岐伯回答說:「脾臟是屬土的臟腑,土在中央,五行之中土居中央,所以脾臟可以調節四臟,各十八天輪流主宰一季,而不是獨自主宰時間。脾臟是土臟,它經常寄附在胃的上方,吸收胃中精華。」

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頭足不得主時。曰:脾與胃以募相連耳,而能故為之行津液何也?曰:足太陰者三陰也,其脈貫胃屬脾絡嗌,故太陰為之行氣於三陰。陽明者表也,五臟六腑之海也,亦為之行氣於三陽。臟腑各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故為胃行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氣日以衰,陰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身重骨酸不相知,太白主之。

白話文:

陰土孕育滋生出萬物,法效天地,所以上下到頭腳都不能自在的主宰支配時間。比如脾臟與胃部相連,為什麼能夠運行津液呢?因為足太陰是三陰經的經絡,他的經脈貫通胃,屬於脾,絡屬咽喉,所以足太陰能夠在三陰運行氣。陽明是五臟六腑的表裏,也是五臟六腑的總匯,也運行氣在三陽經。臟腑各自通過它們的經絡,接受來自陽明的氣,所以脾胃才能運行津液。如果四肢沒有稟承水穀的精氣,氣就會逐漸衰弱,陽氣在體內就不能順利運行,筋骨肌肉都沒有氣來滋生,所以就無法有功能的作用。

4. 脾胃大腸受病發腹脹滿腸中鳴短氣第七

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飢;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陰陽俱有餘,若俱不足,則有寒有熱,皆調其三里。飲食不下,鬲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則抑而下之,在下脘則散而去之。胃病者,腹䐜脹。胃脘當心而痛,上榰兩脅,鬲咽不通,食飲不下,取三里。

白話文:

邪氣在脾胃,則會引起肌肉疼痛。陽氣充盛,陰氣不足,則會出現身體燥熱並容易飢餓;陽氣不足,陰氣過多,則會出現腹部寒冷、腸鳴及腹痛;陰陽均過多或均不足,則會出現寒熱交錯的症狀,都可以通過調整三里穴來治療。食物不能下嚥,膈肌閉塞不通,邪氣在胃脘部。在上脘部則往下通利,在下脘部則將邪氣散開。胃病的症狀是腹脹。胃脘部正對著心而疼痛,向上影響到兩脅,膈肌和咽喉不通暢,食物不能下嚥,則取三里穴。

腹中雷(一本作常)鳴,氣常沖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腸也。刺肓之原,巨虛、上廉、三里。腹中不便,取三里,盛則瀉之,虛則補之。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冬日重感於寒,當臍而痛,不能久立,與胃同候,取巨虛上廉。腹滿,大便不利,腹大,上走胸嗌,(《靈樞》下有喘息二字)喝喝然,取足少陽。

白話文:

腹中雷鳴,氣經常衝到胸部,喘氣久了不能站立,邪氣在於大腸。針刺肓俞穴、巨虛穴、上廉穴、三里穴。腹中不適,取三里穴,實證則瀉之,虛證則補之。大腸病的人,腸中脹痛而鳴叫,冬天受寒加重,臍部疼痛,不能久立,與胃病的症狀相同,取巨虛穴、上廉穴。腹部脹滿,大便不通,腹部變大,向上侵犯到胸部與咽喉,《靈樞》上還說有喘息,聲音沙啞,取足少陽穴。

腹滿,食不化響響然,不得大便,取足太陽。腹痛刺臍左右動脈,已刺按之立已;不已刺氣街,按之立已。腹暴痛滿,按之不下,取太陽經絡血者則已。又刺少陰(一本作少陽俞)去脊椎三寸傍五,用員利針,刺已如食頃久立已。必視其經之過於陽者,數刺之。

白話文:

腹脹,食物積滯不消化,腹部咕嚕響個不停,且無法大便,可在足太陽經上取穴治療。腹痛刺痛肚臍左右的動脈,針刺後立刻止痛;如果未完全止痛,可再刺入氣街穴,按壓後即可止痛。腹部突然疼痛且脹滿,按壓後疼痛不減,可在太陽經的脈絡上刺血,即可止痛。另外也可刺少陰俞穴(有版本作少陽俞),距離脊椎三寸,旁邊五寸,使用圓利針,針刺後如過了一段時間站立即可止痛。一定要觀察是哪條經絡的陽氣過盛,反覆針刺該經絡。

腹滿不能食,刺脊中。腹中氣脹引脊痛,食飲而身羸瘦,名曰食㑊。先取脾俞,後取季脅。大腸轉氣,按之如覆杯,熱引胃痛,脾氣寒,四肢,不嗜食,脾俞主之。胃中寒脹,食多身體羸瘦,腹中滿而鳴,腹䐜,風厥,胸脅榰滿,嘔吐,脊急痛,筋攣,食不下,胃俞主之。頭痛食不下,腸鳴臚脹,欲嘔時泄,三焦俞主之。

白話文:

  1. 腹部脹滿無法進食,針刺脊椎中段。腹中氣脹引發脊椎疼痛,吃東西卻讓身體消瘦,這種叫做食㑊。先針刺脾俞穴,再針刺季脅穴。

  2. 大腸的氣運轉不暢,按壓時像一個倒置的杯子。發熱引發胃痛,脾氣虛寒,四肢無力,不喜歡吃東西,這些症狀都由脾俞穴掌管。

  3. 胃中氣寒而脹,吃很多東西卻身體瘦弱,腹部脹滿並且發出咕嚕聲,腹脹鼓脹,風寒引起的昏厥,胸脅部位脹滿,嘔吐,脊椎急痛,筋攣,吃不下東西,這些症狀都由胃俞穴掌管。

  4. 頭痛吃不下東西,腸鳴腹脹,想要嘔吐時而腹瀉,這些症狀都由三焦俞穴掌管。

腹滿臚脹,大便泄,意舍主之。臚脹水腫,食飲不下,多寒(《千金》作惡寒),胃倉主之。寒中傷飽,食飲不化,五臟䐜滿脹,心腹胸脅榰滿脹,則生百病,上脘主之。腹脹不通,寒中傷飽,食飲不化,中脘主之。食飲不化,入腹還出,下脘主之。腸中常鳴。時上衝心,灸臍中。

白話文:

  1. 腹脹滿,大便洩瀉,是由意舍所主導。

  2. 肚子脹滿水腫,吃不下東西,感到很寒冷(《千金》方中寫為惡寒),是由胃倉所主導。

  3. 受到寒冷的時候吃得過飽,食物沒有消化,五臟都有脹滿的感覺,心腹胸脅都不舒服,就會導致各種疾病,是由上脘所主導。

  4. 腹部脹氣不通,受到寒冷的時候吃得過飽,食物沒有消化,是由中脘所主導。

  5. 食物沒有消化,進入腹部後又排出,是由下脘所主導。

  6. 腸子裡經常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有時會衝到心臟,可以用灸臍中的方法治療。

心滿氣逆,陰都主之。大腸寒中(《千金》作疝),大便乾,腹中切痛,肓俞主之。腹中盡痛,外陵主之。腸鳴相逐,不可傾倒,承滿主之。腹脹善滿,積氣,關門主之。食飲不下,腹中雷鳴,大腸不節,小便赤黃,陽綱主之。腹脹腸鳴,氣上衝胸,不能久立,腹中痛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則泄,當臍而痛,腸胃間遊氣切痛,食不化,不嗜食,身腫(一本作重),俠臍急,天樞主之。腹中有大熱不安,腹有大氣如相俠,暴腹脹滿癃,淫濼,氣衝主之。

白話文:

心臟過滿,氣逆衝上,由陰都穴所主管。大腸寒中(《千金方》稱疝),大便乾結,腹中劇烈疼痛,由肓俞穴所主管。腹中到處疼痛,由外陵穴所主管。腸鳴如雷,腹中攪動,不能平復,由承滿穴所主管。腹脹容易脹滿,積蓄氣體,由關門穴所主管。飲食不下,腹中雷鳴,大腸功能失調,小便赤黃,由陽綱穴所主管。腹脹腸鳴,氣往上衝到胸,不能久立,腹中疼痛劇烈,冬天遇到寒冷就容易腹瀉,以肚臍為中心周圍疼痛,腸胃間的遊氣劇烈疼痛,食物不能消化,沒有食慾,身體浮腫(一本作「身體沉重」),少腹部疼痛,由天樞穴所主管。腹中有大熱不安,腹中有密佈的氣互相擠壓,忽然腹脹滿大便不通,色情過度,由氣衝穴所主管。

腹滿痛不得息,正臥屈一膝,伸一股,並刺氣衝,針上入三寸,氣至瀉之。寒氣腹滿,癃淫濼,身熱,腹中積聚疼痛,衝門主之。腹中腸鳴盈盈然,食不化,脅痛不得臥,煩,熱中,不嗜食,胸脅榰滿,喘息而沖,鬲嘔心痛,及傷飽身黃疾骨羸瘦,章門主之。腸鳴而痛,溫留主之。

白話文:

腹脹疼痛不能平息,直立平臥蜷縮一條腿,伸直一條腿,同時刺入氣衝穴,針直入三寸,氣至就放血。寒邪內侵導致腹部脹滿,小便淋漓滴瀝不止,身體發熱,腹中堆積疼痛,主穴取衝門穴。腹中腸鳴聲作響,食物不能消化,脅痛得不能睡覺,煩躁不安,心中發熱,食慾不振,胸脅間脹滿,喘息而衝逆,膈氣嘔吐心痛,及過飽損傷身體而引起的黃疸消瘦,主穴取章門穴。腸鳴而疼痛,主穴取溫留穴。

腸腹時寒,腰痛不得臥,手三里主之。腹中有寒氣,隱白主之。腹滿響響然,不便,心下有寒痛,商丘主之。腹中熱若寒,腹善鳴,強欠,時內痛,心悲氣逆,腹滿,漏谷主之;已刺外踝,上氣不止,腹脹而氣快然引肘脅下,皆主之。腹中氣脹嗑嗑,不嗜食,脅下滿,陰陵泉主之。

白話文:

  1. 腸胃常感寒冷,腰痛得無法平躺,按摩手三里穴為主。

  2. 腹中有寒氣,按摩隱白穴為主。

  3. 腹部脹滿並發出響亮的聲音,排便不順暢,心下有寒冷的疼痛,按摩商丘穴為主。

  4. 腹中的熱氣如同寒氣,腹中經常鳴叫,頻繁打呵欠,有時會出現內臟疼痛,心裡悲傷,氣息逆亂,腹部脹滿,按摩漏谷穴為主;已經刺過外踝穴,氣息仍無法平靜,腹部腫脹,而且氣息迅速傳到肘部和脅肋下方,都以按摩漏谷穴為主。

  5. 腹中氣脹得很厲害,不想吃東西,脅肋下方感到脹滿,按摩陰陵泉穴為主。

喘,少氣不足以息,腹滿,大便難,時上走,胸中鳴,脹滿,口舌中吸吸,善驚,咽中痛,不可納食,善怒,恐不樂,大鐘主之。嗌乾,腹瘈痛,坐臥目䀮䀮,善怒多言,復留主之。寒,腹脹滿,厲兌主之。腹大不嗜食,衝陽主之。厥氣上榰,太谿主之。大腹有熱,腸鳴腹滿,俠臍痛,食不化,喘不能久立,巨虛上廉主之。

白話文:

  1. 喘:呼吸短促,氣息不夠用,腹部脹滿,大便困難,有時向上衝逆,胸中鳴響,脹滿,口舌中吸吸有聲,容易受驚嚇,咽喉疼痛,不能進食,容易生氣,恐懼不快樂,大鐘穴為主治。

  2. 嗌乾:喉嚨乾燥,腹絞痛,坐臥不安,眼睛轉動不停,容易生氣,多言,復留穴為主治。

  3. 寒:腹部脹滿,厲兌穴為主治。

  4. 腹大不嗜食:腹部大但不愛吃東西,衝陽穴為主治。

  5. 厥氣上榰:厥氣上升至腦部,太谿穴為主治。

  6. 大腹有熱:腹部有熱,腸鳴腹滿,靠近肚臍疼痛,食物不消化,喘息不能久站,巨虛穴的上廉為主治。

腸中寒,脹滿善噫,聞食臭,胃氣不足,腸鳴腹痛泄,食不化,心下脹,三里主之。腹滿,胃中有熱,不嗜食,懸鐘主之。大腸實則腰背痛,痹寒轉筋,頭眩痛,虛則鼻衄癲疾,腰痛濈濈然汗出,令人慾食而走,承筋主之,取腳下三折,橫視盛者出血。

白話文:

腸中有寒氣,脹滿常常打嗝,聞到食物就覺得臭,胃氣不足,腸鳴肚子痛拉肚子,食物消化不了,心下脹滿,用三里穴來治療。肚子脹滿,胃中有熱氣,不喜歡吃東西,用懸鐘穴來治療。大腸實證就會腰背疼痛,痹寒導致筋脈拘攣,頭暈頭痛,虛證就會鼻衄癲狂,腰痛出汗,讓人想找東西來吃又要趕快逃跑,用承筋穴來治療,取腳下三折的地方,橫著看,穴位飽滿就會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