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甲乙經》~ 卷四 (1)
卷四 (1)
1. 卷四
2. 經脈第一(上)
雷公問曰:外揣言渾束為一,未知其所謂,敢問約之奈何?黃帝答曰:寸口主內,人迎主外,兩者相應,俱往俱來,若引繩,大小齊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者,如是者名曰平人。人迎大一倍於寸口,病在少陽,再倍病在太陽,三倍病在陽明。盛則為熱,虛則為寒,緊則為痛痹,代則乍甚乍間。
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緊則取之分肉,代則取之血絡,且飲以藥,陷下者則從而灸之,不盛不虛者,以經取之,名曰經刺。人迎四倍名曰外格。外格者,且大且數。則死不治。必審按其本末,察其寒熱,以驗其臟腑之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病在厥陰,再倍病於少陰。盛則脹滿,寒則食不消化,虛則熱中出糜,少氣溺色變,緊則為痛痹,代則乍寒乍熱,下熱上寒(《太素》作代則乍痛乍止)。
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緊則先刺之而後灸之,代則取血絡而後調(《太素》作泄字)之,陷下者則從而灸之。陷下者,其脈血結於中,中有著血則血寒,故宜灸。不盛不虛,以經取之。寸口四倍者,名曰內關。內關者,且大且數,則死不治。必審按其本末,察其寒熱,以驗其臟腑之病,通其滎俞,乃可傳於大數。
大曰盛則從瀉,小曰虛則從補。緊則從灸刺之,且飲藥。陷下則從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所謂經治者,飲藥,亦用灸刺。脈急則引,脈代(一本作脈大以弱)則欲安靜,無勞用力。
黃帝問曰:病之益甚,與其方衰何如?岐伯對曰:外內皆在焉。切其脈口滑小緊以沉者,病益甚在中;人迎脈大緊以浮者,病益甚在外。其脈口浮而滑者病日進,人迎沉而滑者病日損。其脈口滑而沉者,病日進在內;其人迎脈滑盛以浮者,病日進在外。脈之浮沉及人迎與氣口氣大小齊等者,其病難已。
病在臟,沉而大者其病易已,以小為逆;病在腑,浮而大者,其病易已。人迎盛緊者傷於寒,脈口盛緊者傷於食。其脈滑大以代而長者,病從外來。目有所見,志有所存,此陽之並也,可變而已。曰:平人何如?曰: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疑誤)以太息,名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
常以不病之人,以調病人。醫不病,故為病人平息以調之。人一呼脈一動,一吸脈一動者,曰少氣。人一呼脈三動而躁,尺熱曰病溫,尺不熱脈滑曰病風(《素》作脈澀曰痹)。人一呼脈四動以上曰死,脈絕不至曰死,乍疏乍數曰死。人常稟氣於胃,脈以胃氣為本,無胃氣曰逆,逆者死。
持其脈口,數其至也,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五臟皆受氣矣。四十動而一代者一臟無氣,三十動而一代者二臟無氣,二十動而一代者三臟無氣,十動而一代者四臟無氣,不滿十動而一代者五臟無氣,與之短期,要在終始,所謂五十而一代者,以為常也,以知五臟之期也。與之短期者,乍數乍疏也。
白話文:
經脈第一(上)
雷公問道:我聽說寸口、人迎脈象合起來看,就能診斷疾病,但我不太明白,請問該怎麼判斷?黃帝回答:寸口脈反映內臟,人迎脈反映外感,兩者互相印證,脈象往來如繩索般,大小應當一致。春夏人迎脈略大,秋冬寸口脈略大,這樣的脈象稱為正常。人迎脈比寸口脈大一倍,病在少陽;大兩倍,病在太陽;大三倍,病在陽明。脈象盛則為熱證,虛則為寒證,緊則為疼痛麻痺,脈象時有時無則為時好時壞。
脈象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緊則在肌肉豐厚處針刺,脈象時有時無則在血管處放血,並配合藥物治療;脈象下陷者則灸之。脈象不盛不虛的,則按經絡取穴針刺,稱為經絡刺法。人迎脈比寸口脈大四倍,稱為外格,外格脈象又大又數,則病情危重,難以治癒。必須仔細觀察脈象的始末,辨別寒熱,來判斷臟腑的病變。寸口脈比人迎脈大一倍,病在厥陰;大兩倍,病在少陰。脈象盛則脹滿,寒則消化不良,虛則內熱消耗,氣少,小便顏色改變,緊則為疼痛麻痺,脈象時有時無則時寒時熱,或時痛時止。
脈象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緊則先針刺後灸,脈象時有時無則先放血後再調整,脈象下陷者則灸之。脈象下陷者,是指脈血凝滯於內,瘀血凝滯則血寒,故宜灸治。脈象不盛不虛的,則按經絡取穴針刺。寸口脈比人迎脈大四倍,稱為內關,內關脈象又大又數,則病情危重,難以治癒。必須仔細觀察脈象的始末,辨別寒熱,來判斷臟腑的病變,疏通滎、俞穴位,才能推斷病情嚴重程度。
脈象大則為盛,應瀉;脈象小則為虛,應補;脈象緊則灸刺並服藥;脈象下陷則灸之;脈象不盛不虛的,則按經絡取穴針刺。所謂經絡治療,包括服藥、灸法和針刺。脈象急促則應緩解,脈象時有時無則應保持安靜,避免勞累。
黃帝問道:病情加重和病情減輕的脈象有何不同?岐伯回答:都表現在寸口和人迎脈象上。寸口脈滑小緊而沉者,病情加重在內;人迎脈大緊而浮者,病情加重在外。寸口脈浮而滑者,病情日漸加重;人迎脈沉而滑者,病情日漸減輕。寸口脈滑而沉者,病情日漸加重在內;人迎脈滑盛而浮者,病情日漸加重在外。寸口和人迎脈的浮沉及大小一致者,病情難以好轉。
病在臟腑,沉而大者,病情容易好轉,小則反之;病在腑,浮而大者,病情容易好轉。人迎脈盛緊者,是受寒;寸口脈盛緊者,是飲食不當。脈象滑大而時有時無且持續時間長者,病從外來。眼睛看到的和心裡想的,是陽氣的相互作用,是可以改變的。問:正常人的脈象如何?答:人吸氣一次脈搏跳動兩下,呼氣一次脈搏跳動兩下,呼吸平穩,脈搏跳動五下,再加上嘆息,這叫做正常脈象。正常人是不生病的。
通常用健康人的脈象來調整病人的脈象。醫生本身不生病,所以能使病人的脈象平穩。人吸氣一次脈搏跳動一次,呼氣一次脈搏跳動一次,稱為氣少。人吸氣一次脈搏跳動三次且躁動不安,尺脈熱則為溫病,尺脈不熱脈象滑則為風病,或脈象澀滯為痹證。人吸氣一次脈搏跳動四次以上則死亡,脈搏停止則死亡,脈象時疏時數則死亡。人體經常從胃中吸收氣血,脈象以胃氣為根本,沒有胃氣則為逆,逆則死亡。
把手指放在寸口脈上,數脈搏跳動次數,每分鐘跳動五十次而不間斷者,五臟都受氣;每分鐘跳動四十次而間斷者,一臟無氣;每分鐘跳動三十次而間斷者,二臟無氣;每分鐘跳動二十次而間斷者,三臟無氣;每分鐘跳動十次而間斷者,四臟無氣;每分鐘跳動少於十次而間斷者,五臟無氣。觀察脈象的時間要短,但要注意脈象的始末變化,所謂每分鐘跳動五十次而不間斷者,是正常的脈象,以此來判斷五臟的狀態。觀察時間短,是指脈象時數時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