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謐

《針灸甲乙經》~ 卷三 (13)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3)

1. 足厥陰及股凡二十二穴第三十一

肝出大敦,大敦者,木也。在足大指端,去爪甲角如韭葉及三毛中,足厥陰脈之所出也,為井。刺入三分,留十呼,灸三壯。

行間者,火也。在足大指間動脈陷者中,足厥陰之所溜也,為滎。刺入六分,留十呼,灸三壯。

太衝者,土也。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或曰一寸五分陷者中,足厥陰脈之所注也,為俞。刺入三分,留十呼,灸三壯。(《素問》刺腰痛論注云:在足大指本節後內間二寸陷者中,動脈應手。)

中封者,金也。在足內踝前一寸,仰足取之陷者中,伸足乃得之,足厥陰脈之所注也,為經。刺入四分,留七呼,灸三壯。(氣穴論注云:在內踝前一寸五分。)

蠡溝,足厥陰之絡,在足內踝上五寸,別走少陽,刺入二分,留三呼,灸三壯。

中都,足厥陰郄,在內踝上七寸䯒中,與少陰相直,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五壯。

膝關,在犢鼻下二寸陷者中,足厥陰脈氣所發,刺入四分,灸五壯。

曲泉者,水也。在膝內輔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者中,屈膝得之,足厥陰陰脈之所入也,為合。刺入六分,留十呼,灸三壯。

陰包,在膝上四寸股內廉兩筋間,足厥陰別走(此處有缺),刺入六分,灸三壯。

五里,在陰廉下,去氣衝三寸,陰股中動脈,刺入六分,灸五壯。(《外臺秘要》作去氣衝三寸,去陰廉二寸。)

陰廉,在羊矢下,去氣衝二寸動脈中,刺入八分,灸三壯。

白話文:

肝經的穴道從大敦穴開始,大敦穴屬性為木。它位於腳大拇趾末端,距離趾甲角像韭菜葉子一樣寬的地方,以及三個毛髮中間的位置,是足厥陰經脈氣血起始的地方,屬於井穴。針刺入三分深度,留針十個呼吸的時間,可以灸三個艾炷。

行間穴屬性為火。它位於腳大拇趾縫之間的動脈搏動處凹陷中,是足厥陰經脈氣血流經的地方,屬於滎穴。針刺入六分深度,留針十個呼吸的時間,可以灸三個艾炷。

太衝穴屬性為土。它位於腳大拇趾與腳掌連接的關節後方兩寸處,或說是一寸五分處的凹陷中,是足厥陰經脈氣血匯注的地方,屬於俞穴。針刺入三分深度,留針十個呼吸的時間,可以灸三個艾炷。《素問》刺腰痛篇的注釋說:它位於腳大拇趾與腳掌連接的關節後方內側兩寸的凹陷中,可以摸到動脈搏動。

中封穴屬性為金。它位於腳內踝前方一寸,腳背向上抬起時在凹陷處取得,伸直腳才能找到,是足厥陰經脈氣血經過的地方,屬於經穴。針刺入四分深度,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可以灸三個艾炷。《氣穴論》的注釋說:它位於內踝前方一寸五分。

蠡溝穴,是足厥陰經的絡穴,位於腳內踝上方五寸處,從這裡分出一支到足少陽經,針刺入二分深度,留針三個呼吸的時間,可以灸三個艾炷。

中都穴,是足厥陰經的郄穴,位於內踝上方七寸的脛骨內側,與足少陰經相對應,針刺入三分深度,留針六個呼吸的時間,可以灸五個艾炷。

膝關穴,位於膝蓋下方兩個手指寬度的凹陷處,是足厥陰經脈氣血發出的地方,針刺入四分深度,可以灸五個艾炷。

曲泉穴屬性為水。它位於膝蓋內側輔骨下方,大筋上方,小筋下方凹陷的地方,彎曲膝蓋時可以找到,是足厥陰經陰經氣血匯入的地方,屬於合穴。針刺入六分深度,留針十個呼吸的時間,可以灸三個艾炷。

陰包穴,位於膝蓋上方四寸的大腿內側,兩條筋之間,是足厥陰經分出的支脈(此處文字有缺漏),針刺入六分深度,可以灸三個艾炷。

五里穴,位於陰廉穴下方,距離氣衝穴三寸的位置,位於大腿內側的動脈處,針刺入六分深度,可以灸五個艾炷。《外臺秘要》說距離氣衝穴三寸,距離陰廉穴兩寸。

陰廉穴,位於胯骨下方,距離氣衝穴兩寸的動脈處,針刺入八分深度,可以灸三個艾炷。

2. 足少陰及股並陰蹺陰維凡二十穴第三十二

腎出湧泉。湧泉者,水也。一名地衝,在足心陷者中,屈足卷指宛宛中,足少陰脈之所出也,為井。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壯。

然谷者,火也。一名龍淵,在足內踝前起大骨下陷者中,足少陰脈之所留也,為滎。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壯。刺之多見血,使人立飢欲食。

太谿者,土也。在足內踝後跟骨上動脈陷者中,足少陰脈之所注也,為俞。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大鐘,在足跟後沖中,別走太陽足少陰絡,刺入二分,留七呼,灸三壯。(《素問》水熱穴論注云:在內踝後。刺腰痛論注云:在足跟后街中,動脈應手。)

照海,陰蹺脈所生,在足內踝下一寸,刺入四分,留六呼,灸三壯。

水泉,足少陰郄,去太谿下一寸,在足內踝下,刺入四分,灸五壯。

復溜者,金也。一名伏白,一名昌陽,在足內踝上二寸陷者中,足少陰脈之所行也,為經。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五壯。(刺腰痛論注云:在內踝上二寸動脈。)

交信,在足內踝上二寸,少陰前,太陰後,筋骨間,陰蹺之郄。刺入四分,留三呼,灸三壯。

築賓,陰維之郄,在足內踝上腨分中,刺入三分,灸五壯。(刺腰痛論注云:在內踝後。)

陰谷者,水也。在膝下內輔骨後,大筋之下,小筋之上,按之應手,屈膝得之,足少陰脈之所入也,為合。刺入四分,灸三壯。

白話文:

足少陰經及股部、陰蹺脈、陰維脈的二十個穴位

腎經的起始穴位是湧泉穴。湧泉穴,屬水,又名地衝,位於腳底中心凹陷處,彎曲腳趾時會出現,是足少陰腎經脈氣所出的地方,屬於井穴。針刺入三分深,留針時間為三次呼吸,可以艾灸三壯。

然谷穴,屬火,又名龍淵,位於腳內踝前方大骨下方凹陷處,是足少陰腎經脈氣停留的地方,屬於滎穴。針刺入三分深,留針時間為三次呼吸,可以艾灸三壯。此穴若刺出血較多,會使人感到飢餓想吃東西。

太谿穴,屬土,位於腳內踝後方,跟骨上方,動脈搏動處的凹陷處,是足少陰腎經脈氣注入的地方,屬於俞穴。針刺入三分深,留針時間為七次呼吸,可以艾灸三壯。

大鐘穴,位於腳後跟後方凹陷處,此穴的脈氣分別流向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少陰腎經,為絡穴。針刺入二分深,留針時間為七次呼吸,可以艾灸三壯。《素問》水熱穴論的註解說:此穴位於內踝後方。《刺腰痛論》的註解說:此穴位於腳後跟的凹陷處,可以摸到動脈搏動。

照海穴,是陰蹺脈氣所發出的地方,位於腳內踝下方一寸處。針刺入四分深,留針時間為六次呼吸,可以艾灸三壯。

水泉穴,是足少陰腎經的郄穴,位於太谿穴下方一寸處,在腳內踝下方。針刺入四分深,可以艾灸五壯。

復溜穴,屬金,又名伏白、昌陽,位於腳內踝上方二寸的凹陷處,是足少陰腎經脈氣所經過的地方,屬於經穴。針刺入三分深,留針時間為三次呼吸,可以艾灸五壯。《刺腰痛論》的註解說:此穴位於內踝上方二寸,可以摸到動脈搏動。

交信穴,位於腳內踝上方二寸,在足少陰腎經的前方,足太陰脾經的後方,肌肉與骨骼之間,是陰蹺脈的郄穴。針刺入四分深,留針時間為三次呼吸,可以艾灸三壯。

築賓穴,是陰維脈的郄穴,位於腳內踝上方,小腿肚的部位。針刺入三分深,可以艾灸五壯。《刺腰痛論》的註解說:此穴位於內踝後方。

陰谷穴,屬水,位於膝蓋內側下方,內輔骨後方,大筋下方,小筋上方,按壓時有感覺,彎曲膝蓋時容易找到,是足少陰腎經脈氣所匯入的地方,屬於合穴。針刺入四分深,可以艾灸三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