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謐

《針灸甲乙經》~ 卷七 (5)

回本書目錄

卷七 (5)

1. 太陽中風感於寒濕發痓第四

熱病而痓者,腰反折,瘛瘲,齒噤齗。

張仲景曰:太陽病,其證備,其身體強,𠘧𠘧然,脈反沉遲者,此為痓。夫痓脈來,按之築築而弦,直上下行。剛痓為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其人必齘齒。病發熱,脈沉細為痓。痓家其脈伏堅,直上下。太陽病,發熱無汗惡寒,此為剛痓。太陽病,發熱汗出不惡寒,此為柔痓。

白話文:

張仲景說:太陽病,它的症狀完備,人的體格強健,煩躁不安,脈象反而出現沉遲,這就是痓。痓這種脈搏,按下去硬硬的卻又很緊,上下直來直去。剛痓發病,胸部滿悶,口脣閉合,躺著不能安穩,小腿抽搐急迫,人的牙齒互相磕碰。發熱,脈沉而細為痓。痓家人的脈搏隱伏而堅實,脈象直上直下,沒有橫脈。太陽病,出現發熱但沒汗卻畏寒,這是剛痓。太陽病,出現發熱但有汗而不畏寒,這是柔痓。

太陽中濕病痓,其脈沉,與筋平。太陽痛,無汗,小便少,氣上衝胸,口噤不能語,欲作剛痓。然剛痓太陽中風感於寒濕者也,其脈往來進退,以沉遲細,異於傷寒熱病。其治不宜發汗,針灸為嘉。治之以藥者,可服葛根湯

白話文:

太陽病,感受中濕病邪而引起的痓瘧,脈沉,與筋脈相平。太陽病疼痛,沒有汗出,小便少,氣往上衝胸,口緊閉不能言語,將要轉變成痓瘧。但是痓瘧是由於太陽病感受寒濕所引起的,脈來去退進,以沉遲細為主,與傷寒熱病不同。治療這種痓瘧,不宜發汗,宜用針灸治療。若要以藥物治療,可以服用葛根湯。

風痓身反折,先取太陽及膕中及血絡出血。痓,中有寒,取三里。痓取之陰蹺及三毛上及血絡出血。

痓取囟會、百會,及天柱、鬲俞、上關,光明主之。痓目不昫,刺腦戶。痓脊強反折瘛瘲,癲疾頭重,五處主之。痓互引善驚,太衝主之。痓反折,心痛,形氣短尻䐜澀,小便黃閉,長強主之。痓脊強互引,惡風時振慄,喉痹,大氣滿,喘,胸中鬱郁,氣熱,䀮䀮,項強,寒熱,偃仆不能久立,煩滿裡急,身不安席,大椎主之。痓筋痛急互引,肝俞主之。

白話文:

痓病,取囟會、百會穴,以及天柱、鬲俞、上關穴,光明穴主治。痓病眼睛不能睜開,刺腦戶穴。痓病脊柱強直反折,瘛瘲症,癲狂病,頭部沉重,以上五穴主治。痓病互相牽引,好發驚恐,太衝穴主治。痓病反折,心痛,身體短氣,大便乾燥,小便黃色閉塞,長強穴主治。痓病脊柱強直互相牽引,惡風時常戰慄,喉嚨疼痛,呼吸急促,胸中鬱悶,氣熱,䀮䀮作響,項強,寒熱,倒臥不能久立,煩躁滿悶,裡急,身體不安,大椎穴主治。痓病筋骨疼痛,緊急互相牽引,肝俞穴主治。

熱痓,脾俞及腎俞主之。熱痓互引,汗不出反折,尻臂內痛似癉瘧狀,膀胱俞主之。痓反折互引,腹脹腋攣,背中怏怏,引脅痛,內引心,中膂內,肺俞主之。又刺陽明,從項而數背椎俠脊膂而痛,按之應手者,刺之尺澤,三痏立已。痓互引身熱,然谷、譩譆主之。痓反目憎風,刺絲竹空主之。

白話文:

熱癓(肌肉與關節的疼痛),主治穴位是脾俞和腎俞。如果熱癓相互牽引,汗出不暢而反折,屁股和胳膊內側疼痛,像瘧疾發作的樣子,主治穴位是膀胱俞。如果癓反折相互牽引,腹脹腋下攣急,背部沉重脹滿,引發脅痛,內引到心臟,中膂部,主治穴位是肺俞。如果又刺陽明經,從項部到背椎俠脊骨和脊膂疼痛,按壓時應手,刺尺澤穴,三個癓立刻痊癒。如果癓相互牽引,身體發熱,常與肌肉與關節的疼痛、肌肉的痙攣等症狀主治穴位是穀、譩譆。如果癓反折,惡風,主治穴位是絲竹空。

痓互引,唇吻強,兌端主之。痓煩滿,齦交主之。痓口噤,互引口乾,小便赤黃,或時不禁,承漿主之。痓口噤,大迎主之。痓不能言,翳風主之。痓先取太谿,後取太倉之原主之。痓脊強里緊,腹中拘痛,水分主之。痓脊強,口不開,多唾,大便難,石關主之。痓脊強反折,京門主之。

白話文:

  1. 痓(瘰癧)互引(牽拉),脣吻(嘴脣)腫脹,兌端(承漿穴)主治。

  2. 痓煩滿(煩悶飽滿),齦交(兩齒齦交接)主治。

  3. 痓口噤(口閉鎖),互引口乾,小便赤黃,或時不禁(不自主遺尿),承漿穴主治。

  4. 痓口噤,大迎穴主治。

  5. 痓不能言(失語),翳風穴主治。

  6. 痓先取太谿穴,後取太倉之原穴主治。

  7. 痓脊強裏緊(脊骨強直,腰緊),腹中拘痛(腹中攣急疼痛),水分穴主治。

  8. 痓脊強,口不開,多唾(唾液多),大便難(便祕),石關穴主治。

  9. 痓脊強反折(脊骨強直反折),京門穴主治。

痓腹大堅不得息,期門主之。痓上氣,魚際主之。痓互引,腕骨主之。熱病汗不出,善嘔苦,痓身反折,口噤,善鼓頷,腰痛不可以顧,顧而有似拔者,善悲,上下取之出血,見血立已。痓身反折,口噤喉痹不能言,三里主之。痓驚互引,腳如結,腨如裂,束骨主之。痓目反白多,鼻不通利,涕黃更衣(一本作便出血),京骨主之。

白話文:

腹中塊塊相連,十分堅硬,不得休息,治療要取期門穴。塊塊上氣阻塞,治療要取魚際穴。大小塊塊互相牽引,治療要取腕骨穴。發熱的疾病不出汗,嘔吐苦水,身體的塊塊又反覆着發生,口不能張,常鼓動下顎,腰部疼痛不能回顧,回顧時好像被人拔動一樣,愛悲傷,用針向上向下取血,看到出血,立即痊癒。身體的塊塊反覆着發生,口不能張,喉嚨痹塞不能說話,治療要取三里穴。塊塊互相牽引,驚動不定,小腿如同捆緊了,小腿肌肉如同裂開,治療要取束骨穴。塊塊出現在眼睛多而發白,鼻子不通,鼻涕是黃色的,經常更換衣服(又一本書上說出鼻血),治療要取京骨穴。

痓脊強,項眩痛,腳如結,腨如裂,崑崙主之。痓互折,飛揚主之。

2. 陰陽相移發三瘧第五

黃帝問曰:夫瘧疾皆生於風,其以日作,以時發者,何也?岐伯對曰:瘧之始發,先起於毫毛,欠伸乃作,寒慄鼓頷,腰脊俱痛,寒去則內外俱熱,頭痛如破,渴欲飲水。曰:何氣使然?曰:陰陽上下交爭,虛實更作,陰陽相移也。陽並於陰,則陽實而陰虛。陽明虛則寒慄鼓頷也;太陽虛則腰背頭項痛;三陽俱虛則陰氣(一作二陰)勝,陰氣勝則骨寒而痛,寒生於內,故中外皆寒。陽勝則外熱,陰虛則內熱,內外皆熱,則喘渴,故欲冷飲。

白話文:

皇上問道:瘧疾都是由於風寒引起的,它們為什麼會一日發作一次,按時發作呢?岐伯回答道:瘧疾的初期發作,先從毫毛開始,打哈欠伸懶腰,然後開始發作,感到寒冷戰慄,咬緊牙關,腰背一起疼痛,寒氣離開後,內外一起發熱,頭痛欲裂,想要喝水。黃帝問:是什麼氣導致了這種情況?岐伯回答說:陰陽上下交替爭鬥,虛實交替發作,陰陽相互轉化。陽氣並於陰氣,則陽氣實,陰氣虛。陽明虛則寒慄咬牙;太陽虛則腰背頭項疼痛;三陽俱虛則陰氣勝,陰氣勝則骨寒而痛,寒氣生於內,所以內外俱寒。陽勝則外熱,陰虛則內熱,內外皆熱,則喘渴,所以想要喝涼水。

此皆得之夏傷於暑,熱氣盛,藏於皮膚之內腸胃之外,此營氣之所舍也。令人汗出空疏,腠理開,因得秋氣,汗出遇風,得浴,水氣舍於皮膚之內,與衛氣並居。衛氣者,晝行於陽,夜行於陰,此氣得陽而外出,得陰而內薄,內外相搏,是以日作。曰:其間日而作者何也?曰:其氣之舍深,內薄於陰,陽氣獨發,陰邪內著,陰與陽爭不得出,是以間日而作。

白話文:

以上這些病症,都是由於夏季受到暑熱的侵襲,熱氣在皮膚和腸胃之間的部位積累,這也是營氣聚集的地方。導致人出汗過多,腠理疏鬆,因而在秋季,汗出遇風,或者因沐浴,水氣滯留於皮膚之內,與衛氣並存。衛氣在白天運行於陽經,在晚上運行於陰經,這種氣在白天得到太陽之氣而向外輸布,在晚上得到太陰之氣而向內流行。衛氣在外與邪氣搏擊,所以白天發病。至於為什麼有的病症是間日發作的呢?這是因為衛氣滯留在體內較深的地方,向內侵襲陰經,所以只有陽氣獨自發作,陰邪在內阻滯,陰與陽爭鬥,所以無法發作,所以間日發作。

曰:其作日晏與其日早,何氣使然?曰:邪氣客於風府,循膂而下,衛氣一日一夜,大會於風府,其明日日下一節,故其作也晏。此皆客於脊背,每至於風府則腠理開,腠理開則邪氣入,邪氣入則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也。

白話文:

醫生說:它發病時間較晚的原因與發病時間較早的原因,是哪股病氣造成的?醫生說:邪氣入侵了風府,沿著脊椎向下走,一天一夜衛氣就集中在風府了,隔天就少了一節,因此發病的時間才會較晚。這都是因為邪氣入侵背脊,每到風府就會腠理張開,腠理張開邪氣就會入侵,邪氣入侵就會發病,所以發作的時間會越來越晚。

其出於風府日下一節,二十一日下至骶骨,二十二日入於脊內,注於太衝之脈(《素問》二十一作二十五,二十五作二十六,太衝作伏膂),其氣上行,九日出於缺盆之中,其氣日高,故作日益早。其間日發者,由邪氣內薄於五臟,橫連募原,其道遠,其氣深,其行遲,不能與營氣俱行,不能偕出,故間日乃作。曰:衛氣每至於風府,腠理乃發,發則邪入,入則病作。

白話文:

衛氣從「風府」這箇部位開始運行,經過 21 天到達骶骨,第 22 天進入脊髓內,輸送至「太衝」這條經脈。(《素問》有的記載為 21 天,有的記載為 25 天,有的記載為 26 天;太衝有的記載為「伏膂」),它的氣向上運行,9 天後到達督脈的「缺盆」,它的氣勢不斷增強,所以發作的日子越來越早。那些隔日發作的,是由於邪氣內侵五臟,橫行於五臟之表面的募原,它的路程遙遠,它的氣勢深沉,它的運行緩慢,不能和營氣一起運行,不能同時發作,所以隔日才發作。衛氣每次到達「風府」這個部位時,腠理就開了,開了邪氣就進來了,進來後疾病就發作了。

今衛氣日下一節,其氣之發,不當風府,其日作奈何?曰:(《素問》此下有八十八字,《甲乙經》本無,故不抄入)風無常府,衛氣之所發,必開其腠理,邪氣之所合則其病作(《素問》作則其府也)。曰:風之與瘧相似同類,而風獨常在,瘧得有時休者,何也?曰:風氣常留其處故常在,瘧氣隨經絡次而內傳(《素問》作沉以內薄),故衛氣應乃作。

白話文:

現在衛氣一減少便發作,其症狀發作時,卻不在風府,那怎麼樣呢?答:(《素問》底下有八十八個字,《甲乙經》本沒有,因此不抄入)風沒有固定的居所,衛氣發作時,一定會開通腠理,邪氣所結合的地方,就會發作。問:風和瘧相似,都是同類,但風卻經常存在,瘧卻有時休止,這是為什麼呢?答:風氣經常停留在此處,所以經常存在,瘧氣隨著經絡次序而內傳(《素問》作沉積漸漸內薄),因此衛氣應而才發作。

曰:瘧先寒而後熱者何也?曰:夏傷於大暑,汗大出,腠理開發,因遇風,夏氣淒滄之水寒迫之,藏於腠理及皮膚之中,秋傷於風,則病成矣。夫寒者陰氣也,風者陽氣也,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故先寒而後熱,病以時作,名曰寒瘧也。曰:先熱而後寒者何也?曰:此先傷於風,後傷於寒,故先熱而後寒,亦以時作,名曰溫瘧也。其但熱而不寒者,陰氣先絕,陽氣獨發,則熱而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者,名曰癉瘧。

白話文:

有人問:瘧疾為什麼先感到寒冷,然後發燒?

解釋:夏天受到大暑侵襲,大量出汗,腠理疏鬆,腠理和皮膚之間因遇風而侵入寒氣,秋天又受到風的侵襲,於是就發病了。寒是陰氣,風是陽氣。先受到寒氣傷害,然後受到風的傷害,所以先感到寒冷,然後發燒,這種病隨著時令發作,叫做寒瘧。

有人問:瘧疾為什麼先發燒,然後感到寒冷?

解釋:這種情況是先受到風的傷害,然後受到寒的傷害,所以先發燒,然後感到寒冷,這種病也隨著時令發作,叫做溫瘧。

還有一些人只有發燒而沒有寒戰,這是因為陰氣先絕,陽氣獨發,所以感到發熱而少氣煩悶,手足發熱想嘔吐,這種病叫做癉瘧。

曰:經言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今熱為有餘,寒為不足。夫瘧之寒,湯火不能溫,及其熱,冰水不能寒,此皆有餘不足之類。當此之時,良工不能止,必待其自衰乃刺之何也?曰:經言無刺熇熇之熱,無刺渾渾之脈,無刺漉漉之汗,為其病逆,未可治也。夫瘧之始發也,陽氣並於陰。

白話文:

經書上說,有餘的應瀉去它,不足的應補益它。現在,熱是多餘的,寒是缺陷的。瘧疾的寒症,用湯火也不能溫暖,等到發熱,用冰水也不能使它寒冷,這些都是多餘和缺陷的例子。這個時候,良醫都不能制止,必須等到它自己衰退才治療,這是為什麼呢?經書上說,不能刺燋燋的發熱,不能刺渾渾的脈搏,不能刺漉漉的汗液,因為這些疾病都是逆亂的,還不可治療。瘧疾剛開始發作的時候,陽氣和陰氣交合在一起。

當是之時,陽虛陰盛而外無氣,故先寒慄也。陰氣逆極,則復出之陽,陽與陰並於外,則陰虛而陽實,故先熱而渴。夫瘧並於陽則陽勝,並於陰則陰勝;陰勝者則寒,陽勝者則熱。熱瘧者,風寒氣不常也,病極則復至。病之發也,如火之熱,如風雨不可當也。故經曰:方其盛必毀,因其衰也,事必大昌。

白話文:

在那時候,陽氣虛弱,陰氣旺盛,體外沒有陽氣,所以首先會感到寒冷發抖。陰氣到達極端,就會重新出現陽氣,陽氣和陰氣同時在體外,那麼陰氣虛弱,陽氣旺盛,所以首先會感到發熱和口渴。瘧疾和陽氣相結合,則陽氣旺盛;和陰氣相結合,則陰氣旺盛。陰氣旺盛的人會感到寒冷,陽氣旺盛的人會感到發熱。患有熱性瘧疾的人,是風寒之氣不正常,病情到了極端就會再次發作。病發作的時候,就像火一樣熱,就像風雨一樣無法抵擋。所以《黃帝內經》說:病情正盛的時候,一定會衰敗,病情衰退的時候,事情一定會興旺發達。

此之謂也。夫瘧之未發也,陰未並陽,陽未並陰,因而調之,真氣乃安,邪氣乃亡。故工不能治已發,為其氣逆也。瘧之且發也,陰陽之且移也,必從四末始。陽已傷,陰從之,故氣未並,先其時堅束其處,令邪氣不得入,陰氣不得出,審候見之。在孫絡盛堅而血者,皆取之,此其往而未得並者也。

白話文:

就是這麼回事。瘧疾沒發作之前,陰氣還沒並入陽氣,陽氣還沒並入陰氣,趁著此時調節它,真氣就能安寧,邪氣就能消亡。所以,等瘧疾發作後,醫生就不能治了,因為瘧疾之氣已逆亂。瘧疾快要發作時,是陰陽之氣交替交替的時候,一定是從四肢末端開始。陽氣已經受傷,陰氣跟隨而來,所以邪氣還沒並入正氣,要在發作前先扎緊那裡,使邪氣不能進入,陰氣不能外出,仔細觀察症狀。在四肢脈絡盛壯堅實並且有血的地方,都應該針刺,這就是所謂邪氣尚未併入正氣的時候。

曰:瘧不發其應何如?曰:瘧者,必更盛更虛,隨氣之所在,病在陽則熱而脈躁;在陰則寒而脈靜;極則陰陽俱衰,衛氣相離,故病得休;衛氣集則復病。曰:時有間二日或至數日發,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曰,其間日,邪氣與衛氣客於六腑而相失,時不相得,故休數日乃發也。陰陽更勝,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

白話文:

問:瘧疾沒有發作,那該怎麼辦?

答:瘧疾患者,病情會交替出現盛衰,跟隨氣的所在之處而轉移,病在陽氣旺盛之時,就出現發熱以及脈搏跳動過快的症狀;病在陰氣旺盛之時,即出現畏寒以及脈搏跳動緩慢的症狀;到了極點時,陰陽之氣都衰敗,衛氣分離,因而病情得到緩解;待衛氣彙集,病情又會復發。

問:有時隔兩天或甚至隔幾天發作一次,有時候會口渴,有時候不會口渴,這是什麼原因?

答:在間隔的日子裡,邪氣與衛氣寄居於六腑而互相失去聯絡,所以沒有發病;時而互相通氣,所以間隔幾天後發作。陰陽之氣交替旺盛,有時厲害,有時不厲害,所以有的時候口渴,有的時候不會口渴。

曰:夏傷於暑,秋必病瘧,今不必應者,何也?曰:此應四時也。其病異形者,反四時也。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惡風,以夏病者多汗。曰:溫瘧與寒瘧者,皆安舍,其在何臟?曰:溫瘧者,得之於冬,中於風寒,寒氣藏於骨髓之中,至春則陽氣大發,寒氣不能出,因遇大暑,腦髓鑠,肌肉消,腠理發泄,或有所用力,邪氣與汗皆出,此病藏在腎,其氣先從內出之於外。如是者,陰虛而陽盛,陽盛則熱衰矣。

白話文:

他說:夏季感染暑氣,秋天必定會患瘧疾,為什麼現在沒有這種情況呢?他說:這是因為四時變化而引起的。那些症狀不同的病,是與四季相反的。秋天患病的人,寒氣很重;冬天患病的人,寒氣不那麼重;春天患病的人,怕風;夏天患病的人,經常出汗。他說:溫瘧和寒瘧的人,都住在哪裡,是在哪個臟腑中?他說:溫瘧的人,是在冬天得病,受到風寒,寒氣藏在骨髓中,到了春天,陽氣大發,寒氣不能出去,再遇上酷暑,腦髓熔化,肌肉消瘦,皮膚腠理疏洩,或有所用力,邪氣與汗水一起排出,這種病藏在腎中,它的病氣先從內部出來到外部。這樣的人,陰虛而陽盛,陽盛則熱衰。

衰則氣反復入,復入則陽虛,陽虛則寒矣。故先熱而後寒,名曰溫瘧。曰:癉瘧何如?曰:肺素有熱,氣盛於身,厥氣逆上,中氣實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開,風寒舍於皮膚之內分肉之間而發,發則陽氣盛,陽氣盛而不衰則病矣。其氣不反之陰,故但熱而不寒,氣內藏於心而外舍分肉之間,令人消鑠脫肉,故名曰癉瘧。

白話文:

當身體衰弱時,氣會反覆進入體內,反覆進入後則會出現陽虛的現象,陽虛則會感到寒冷,所以溫瘧一開始會出現發熱,之後才會感到寒冷,這就是溫瘧的病症特徵。癉瘧又是怎麼回事呢?肺臟原本就存在熱氣,熱氣盛行於全身,使得身體厥氣逆行上升,中氣充滿而無法向外宣洩,當有用力動作時,腠理便會打開,風寒之邪便會乘虛入侵皮膚之內的分肉之間,進而發病,由於陽氣旺盛,持續不衰,便形成了癉瘧。癉瘧的氣不反之於陰,所以只會發熱而不會感到寒冷,癉瘧之氣內藏於心,而外在則寄居於分肉之間,使得人消瘦脫肉,因此得名癉瘧。

瘧脈滿大急,刺背俞,用中針傍五胠俞各一,適肥瘦出血。瘧脈小實急,灸脛少陰,刺指井。瘧脈緩大虛,便用藥,不宜用針。凡治瘧,先發如食頃,乃可以治,過之則失時,一,瘧不渴間日而作,《九卷》曰,取足陽明,《素問》刺太陰。渴而間日作,《九卷》曰,取手少陽,《素問》刺足少陽。

白話文:

瘧疾脈象洪大急促,刺背俞穴,用中針在五胠俞穴旁各刺一針,適當地使肥瘦部位出血。瘧疾脈象細小紮實急促,灸脛少陰穴,刺指井穴。瘧疾脈象緩慢洪大虛弱,就用藥物治療,不宜用針刺。凡是治療瘧疾,初發作時,如吃飯的片刻,就可以用治療,超過這個時間就錯過了時機。瘧疾患者不口渴,間日發作,《九卷》說,取足陽明經,《素問》刺太陰經。瘧疾患者口渴,間日發作,《九卷》說,取手少陽經,《素問》刺足少陽經。

一,瘟瘧汗不出,為五十九刺(解在熱病部)。一,足太陽瘧,令人腰痛頭重,寒從背起,先寒後熱渴,渴止汗乃出,難已,間日作,刺膕中出血(《素問》先寒後熱下有熇熇喝喝然五字)。一,足少陽瘧,令人身體解㑊,寒不甚,惡見人,心惕惕然,熱多汗出甚,刺足少陽。

白話文:

  1. 瘟疫瘧疾不出汗,應刺五十九俞穴(解釋在熱病部)。

  2. 足太陽經瘧疾,令人腰痛頭重,寒從背起,先是寒冷後發熱口渴,口渴停止後汗水纔出來,難以治癒,間日發作,刺膕俞穴,令出血。(《素問》" 先寒後熱 " 下面有 " 熇熇喝喝然 " 五個字)。

  3. 足少陽經瘧疾,令人身體睏倦鬆散,畏寒不甚,厭惡見人,心裏怦怦然,發熱汗出較多,刺足少陽俞穴。

一,足陽明瘧,令人先寒,灑淅灑淅,寒甚久乃熱,熱去汗出,喜見日月光火氣乃快然,刺陽明跗上,及調衝陽。一,足太陽瘧,令人不樂,好太息,不嗜食,多寒少熱,汗出,病至則善嘔,嘔已乃衰,即取之足太陰。一,足少陰瘧,令人嘔吐甚,多寒少熱,欲閉戶牖而處,其病難已,取太谿。

白話文:

第一種病:足陽明經瘧疾,會讓人先感到寒冷,身體顫抖不止, 寒氣越來越重,很久以後才開始發熱,熱退去後大汗淋漓,喜歡見到日光、月光和火光,才會感到痛快。治療方法是刺激足陽明經的跗上穴,並調理衝陽穴。

第二種病:足太陽經瘧疾,會讓人感到不開心,喜歡長嘆息,不想吃東西,多感到寒冷,很少發熱,會出汗,疾病發作時會嘔吐,嘔吐後病情會減輕,治療方法是用足太陰經的穴位。

第三種病:足少陰經瘧疾,會讓人嘔吐嚴重,多感到寒冷,很少發熱,喜歡關閉門窗獨處,這種疾病難以治癒,治療方法是用足少陰經的太溪穴。

一,足厥陰瘧,令人腰痛,少腹滿,小便不利如癃狀,非癃也。數便,意恐懼氣不足,腹中悒悒,刺足厥陰。一,肺瘧,令人心寒,甚熱,熱間善驚,如有所見者,刺手太陰、陽明。一,心瘧,令人煩心甚,欲得見清水,寒多(《素問》作反寒多,《太素》作及寒多),不甚熱,刺手少陰,是謂神門。一,肝瘧,令人色蒼蒼然(《素問》下有太息二字),其狀若死者,刺足厥陰見血。

白話文:

  1. 足厥陰瘧疾,會讓人腰痛、小腹脹滿、小便不利,就像患了癃閉一樣,但實際上並不是癃閉。大便次數多,神志恐懼,氣短不足,腹中悶悶不樂,刺足厥陰穴。

  2. 肺瘧,會讓人心寒、身體發熱,發熱期間容易驚嚇,好像看到什麼東西一樣,刺手太陰、陽明穴。

  3. 心瘧,會讓人心裡煩躁不安,想要看到清涼的水,寒氣多(《素問》作反寒多,《太素》作及寒多),不怎麼發熱,刺手少陰穴,這叫做神門穴。

  4. 肝瘧,會讓人臉色蒼白,好像死人一樣,刺足厥陰穴見血。

一,脾瘧,令人病寒,腹中痛,熱則腸中鳴,鳴已汗出,刺足太陰。一,腎瘧,令人悽悽然(《素問》作洒洒然),腰脊痛宛轉,大便難,目眴眴然,手足寒,刺足太陽、少陰。一,胃瘧,令人且病寒,善飢而不能食,食而支滿腹大,刺足陽明、太陰橫脈出血。一,瘧發身熱,刺跗上動脈,開其空,出血立寒。

白話文:

  • 脾瘧:引起發寒症狀,腹部疼痛,發熱時腸中鳴叫,鳴叫後汗出,針刺足太陰經。

  • 腎瘧:病人出現寒戰不寒、腰脊疼痛且反覆轉側、大便困難、眼睛乾澀發花、手足冰冷,針刺足太陽經、少陰經。

  • 胃瘧:出現發寒的症狀,容易飢餓卻不能吃東西,進食後肋下和腹部感到脹滿,針刺足陽明經、太陰經的橫脈放血。

  • 瘧疾發作時出現身體發熱,針刺腳背上的動脈,打開它的孔穴,放出血後立即感到寒冷。

一,瘧方欲寒,刺手陽明、太陰,足陽明、太陰。一,諸瘧如脈不見者,刺十指間出血,血去必已。先視身之赤如小豆者,盡取之。一,十二瘧者,其發各不同時,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脈之病。先其發時,如一食頃而刺之,一刺則衰,二刺則知,三刺則已,不已刺舌下兩脈出血,不已刺郄中盛經出血,又刺項以下俠脊者必已。舌下兩脈者,廉泉穴也。

白話文:

  1. 治療瘧疾,要讓病人感到寒冷,針刺手陽明、太陰,足陽明、太陰穴位。

  2. 所有瘧疾患者,如果脈搏看不見,針刺十指之間出血,血放出後,瘧疾必定痊癒。先察看病人身上有如小豆般紅點的部位,全部針刺取血。

  3. 十二瘧患者,其發作時間各不相同,觀察其病狀,以瞭解是哪條經脈出了問題。在發作前,針刺該經脈一針,瘧疾就會減弱,二針就會痊癒,三針就不會再發作了。如果沒有痊癒,針刺舌下兩條經脈出血,如果還沒有痊癒,再針刺郄穴中盛行的經脈出血,再針刺項以下脊旁的經穴一定會痊癒。舌下兩條經脈是廉泉穴。

一,刺瘧者,必先問其病之所先發者,先刺之。先頭痛及重者,先刺頭上及兩額兩肩間出血;先項背痛者,先刺之;先腰脊痛者,先刺郄中出血;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陰、陽明十指間;先足脛痠痛者,先刺足陽明十指間出血。風瘧,發則汗出惡風,刺足三陽經背俞之血者。

白話文:

一、治療瘧疾,首先要知道患者的發病順序,再根據發病順序進行針刺。如果首先頭痛且症狀嚴重,先針刺頭部、兩額和兩肩之間並放血;如果首先出現項背痛,先針刺項背部;如果首先出現腰脊痛,先針刺郄穴並放血;如果首先出現手臂痛,先針刺手少陰、陽明穴,並讓十個手指放血;如果首先出現足脛痠痛,先針刺足陽明穴,並讓十個腳趾放血。風瘧,一旦發作就會出汗畏風,需要在背部俞穴處的足三陽經上放血。

脛痠痛,按之不可,名曰肘髓病,以鑱針針絕骨出其血,立已。身體小痛,刺諸陰之井無出血,間日一刺。

㾬瘧,神庭及百會主之。㾬瘧,上星主之,先取噫嘻,後取天牖、風池、大杼。㾬瘧,取完骨及風池、大杼、心俞、上窌、噫嘻、陰都、太淵、三間、合谷、陽池、少澤、前谷、後谿、腕骨、陽谷、俠谿、至陰、通谷、京骨,皆主之。瘧振寒,熱甚狂言,天樞主之。瘧熱盛,列缺主之。

白話文:

瘧疾,以神庭穴和百會穴為主。瘧疾,以頭頂的天星穴為主,先取噫嘻穴、天牖穴、風池穴、大杼穴。瘧疾,取完骨穴及風池穴、大杼穴、心俞穴、上窌穴、噫嘻穴、陰都穴、太淵穴、三間穴、合谷穴、陽池穴、少澤穴、前谷穴、後谿穴、腕骨穴、陽谷穴、俠谿穴、至陰穴、通谷穴、京骨穴,皆為主治穴位。瘧疾發作時,寒顫,發熱嚴重並胡言亂語,以天樞穴為主治穴位。瘧疾發熱盛,以列缺穴為主治穴位。

瘧寒厥及熱厥,煩心善噦,心滿而汗出,刺少商出血立已。熱瘧口乾,商陽主之。瘧寒甚(《千金》下云欲嘔沫),陽谿主之。風瘧汗不出,偏歷主之。瘧面赤腫,溫留主之。痎瘧,心下脹滿痛,上氣,灸手五里,左取右,右取左。瘧項痛,因忽暴逆,腋門主之。瘧發有四時,面上赤,䀮䀮無所見,中渚主之。

白話文:

瘧疾發作時,感到寒冷發熱,心煩躁不安,噁心想嘔吐,心中感到滿脹並且出汗,針刺少商穴讓出血就能立馬痊癒。熱性瘧疾時口乾口渴,要針刺商陽穴來治療。瘧疾發作時寒冷非常嚴重(《千金方》裡面記載,想要嘔吐口水),要針刺陽谿穴來治療。風寒瘧疾時不出汗,要針刺偏歷穴來治療。瘧疾時臉紅腫脹,要針刺溫留穴來治療。痎瘧時,心窩部位脹滿疼痛,呼吸急促,灸治手五里穴,左邊取穴位扎右邊,右邊取穴位扎左邊。瘧疾時脖子疼痛,是由於突然遭受風寒侵襲引起的,要針刺腋門穴來治療。瘧疾發作有四種情況,臉上發紅,眼前一片模糊看不清楚東西,要針刺中渚穴來治療。

瘧食時發,心痛,悲傷不樂,天井主之。風瘧,支正主之。瘧背膂振寒,項痛引肘腋,腰痛引少腹,四肢不舉,少海主之。瘧不知所苦,大都主之。瘧多寒少熱,大鐘主之。瘧咳逆心悶,不得臥,嘔甚,熱多寒少,欲閉戶牖而處,寒厥足熱,太谿主之。瘧熱少氣,間寒不能自溫,䐜脹切痛引心,復溜主之。

白話文:

  1. 瘧疾時常發作,心臟疼痛,心情悲傷不快樂,天井穴是主要的穴位。

  2. 風瘧,支正穴是主要的穴位。

  3. 瘧疾病背中骨寒冷,項部疼痛延伸到肘腋,腰部疼痛延伸到少腹,四肢無法舉起,少海穴是主要的穴位。

  4. 瘧疾不知道哪裡不舒服,大都穴是主要的穴位。

  5. 瘧疾多寒少熱,大鐘穴是主要的穴位。

  6. 瘧疾咳嗽逆反,心胸悶熱,無法入睡,嘔吐嚴重,熱多寒少,想要關閉門窗獨處,手腳冰冷,太谿穴是主要的穴位。

  7. 瘧疾發熱氣虛,間歇性寒涼而無法自行溫暖,胸腹脹痛延伸到心臟,復溜穴是主要的穴位。

瘧不嗜食,厲兌主之。瘧瘛瘲驚,股膝重,胻轉筋,頭眩痛,解谿主之。瘧日西發,臨泣主之。瘧振寒,腋下腫,丘墟主之。瘧從胻起,束骨主之。瘧多汗,腰痛不能俯仰,目如脫,項如拔,崑崙主之。瘧,實則腰背痛,虛則鼽衄,飛揚主之。瘧頭重,寒背起,先寒後熱,渴不止,汗乃出,委中主之。

白話文:

  1. 瘧疾患者不愛吃東西,是由厲兌穴主導的。

  2. 瘧疾發作驚嚇,股膝重,腰腿筋脈扭動,頭暈疼痛,是由解谿穴主導的。

  3. 瘧疾在日落時發作,是由臨泣穴主導的。

  4. 瘧疾引起振寒,腋下腫脹,是由丘墟穴主導的。

  5. 瘧疾從腰部開始發作,是由束骨穴主導的。

  6. 瘧疾多汗,腰痛不能彎腰和仰頭,眼睛像脫窗,脖子像被拔起,是由崑崙穴主導的。

  7. 瘧疾,實證則腰背疼痛,虛證則鼻出血,是由飛揚穴主導的。

  8. 瘧疾頭重,背部發冷,先寒後熱,口渴不止,出汗後纔好,是由委中穴主導的。

瘧不渴,間日作,崑崙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