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甲乙經》~ 卷三 (9)
卷三 (9)
1. 腹自期門上直兩乳俠不容兩傍各一寸五分下行至衝門凡十四穴第二十二
期門,肝募也,在第二肋端,不容傍各一寸五分,上直兩乳,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舉臂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壯。
日月,膽募也,在期門下一寸五分,足太陰、少陽之會,刺入七分,灸五壯。(氣府論注云:在第三肋端,橫直心蔽骨傍各二寸五分,上直兩乳。)
腹哀,在日月下一寸五分,足太陰、陰維之會,刺入七分,灸五壯。
大橫,在腹哀下三寸,直臍傍,足太陰、陰維之會,刺入七分,灸五壯。
腹屈,一名腹結,在大橫下一寸三分,刺入七分,灸五壯。
府舍,在腹結下三寸,足太陰、陰維、厥陰之會,此脈上下入腹絡胸,結心肺,從脅上至肩,比太陰郄,三陰陽明支別,刺入七分,灸五壯。
衝門,一名慈宮,上去大橫五寸,在府舍下,橫骨兩端約文中動脈,足太陰、厥陰之會,刺入七分,灸五壯。
白話文:
期門穴:是肝的募穴,位於第二根肋骨末端,距離不容穴(胸部穴位)旁邊各一寸五分處,位置向上對應兩乳頭。是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和陰維脈交會的穴位。取穴時,抬起手臂,針刺入四分深,可以艾灸五個艾壯。
日月穴:是膽的募穴,位於期門穴下方一寸五分處,是足太陰脾經和足少陽膽經交會的穴位。針刺入七分深,可以艾灸五個艾壯。(《氣府論注》中說:位於第三根肋骨末端,橫向對應心蔽骨(胸骨)旁邊各二寸五分處,位置向上對應兩乳頭。)
腹哀穴:位於日月穴下方一寸五分處,是足太陰脾經和陰維脈交會的穴位。針刺入七分深,可以艾灸五個艾壯。
大橫穴:位於腹哀穴下方三寸處,位置對應肚臍旁邊,是足太陰脾經和陰維脈交會的穴位。針刺入七分深,可以艾灸五個艾壯。
腹屈穴:又名腹結穴,位於大橫穴下方一寸三分處。針刺入七分深,可以艾灸五個艾壯。
府舍穴:位於腹結穴下方三寸處,是足太陰脾經、陰維脈和足厥陰肝經交會的穴位。此經脈向上向下進入腹部,聯繫胸部,聚集在心肺部位,從脅部向上到達肩部,位置比足太陰經的郄穴還要靠上,是三陰經和陽明經分支的匯集點。針刺入七分深,可以艾灸五個艾壯。
衝門穴:又名慈宮穴,位置在向上距離大橫穴五寸處,在府舍穴下方,約在橫骨兩端之間的動脈附近,是足太陰脾經和足厥陰肝經交會的穴位。針刺入七分深,可以艾灸五個艾壯。
2. 腹自章門下行至居窌凡十二穴第二十三
章門,脾募也,一名長平,一名脅窌,在大橫外,直臍季脅端,足厥陰、少陽之會,側臥屈上足,伸下足,舉臂取之,刺入八分,留六呼,灸三壯。
帶脈,在季脅下一寸八分,刺入六分,灸五壯。(氣府論注云:足少陽、帶脈二經之會。)
五樞,在帶脈下三寸,一曰在水道傍一寸五分,刺入一寸,灸五壯。(氣府論注云:足少陽、帶脈二經之會。)
京門,腎募也,一名氣府,一名氣俞,在監骨下,腰中挾脊,季肋下一寸八分,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維道,一名外樞,在章門下五寸三分,足少陽、帶脈之會,刺入八分,灸三壯。
居窌,在章門下八寸三分,監骨上陷者中,陽蹺、足少陽之會,刺入八分,灸三壯。(氣府論注:監骨作骼骨)
白話文:
腹部從章門穴往下到居窌穴,總共有十二個穴位,這裡是第二十三個部分:
章門穴,是脾臟的募穴,又名長平或脅窌,位於肚臍旁開,大橫穴之外,在最後一根肋骨的末端。這裡是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陽膽經交會的地方。取穴時,側臥,上面的腳彎曲,下面的腳伸直,手臂舉起,在這個位置取穴。針刺入八分深,留針六個呼吸的時間,可以灸三壯。
帶脈穴,在最後一根肋骨下方一寸八分的位置,針刺入六分深,可以灸五壯。(氣府論注說:這裡是足少陽膽經和帶脈經交會的地方。)
五樞穴,在帶脈穴下方三寸的位置,也有說是在水道穴旁開一寸五分,針刺入一寸深,可以灸五壯。(氣府論注說:這裡是足少陽膽經和帶脈經交會的地方。)
京門穴,是腎臟的募穴,又名氣府或氣俞,在髂骨下方,腰部脊椎兩旁,最後一根肋骨下方一寸八分的位置。針刺入三分深,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可以灸三壯。
維道穴,又名外樞,在章門穴下方五寸三分的位置。這裡是足少陽膽經和帶脈經交會的地方,針刺入八分深,可以灸三壯。
居窌穴,在章門穴下方八寸三分的位置,在髂骨上凹陷的地方,這裡是陽蹺脈和足少陽膽經交會的地方。針刺入八分深,可以灸三壯。(氣府論注說:這裡的監骨指的是髂骨。)
3. 手太陰及臂凡一十八穴第二十四
黃帝問曰:願聞五臟六腑所出之處?岐伯對曰:五臟五俞,五五二十五俞;六腑六俞,六六三十六俞。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上下行,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俞,所過為原,所行為經,所入為合。別而言之,則所注為俞;總而言之,則手太陰井也,滎也,原也,經也,合也,皆為之俞。
非此六者,謂之間。凡穴手太陰之脈出於大指之端,內屈循白肉際。至本節後太淵溜以澹,外屈本指以下(一作本於上節),內屈與諸陰絡會於魚際,數脈並注(疑此處有缺文),其氣滑利,伏行壅骨之下,外屈(一本下有出字)於寸口而行,上至於肘內廉,入於大筋之下,內屈上行臑陰,入腋下,內屈走肺,此順行逆數之屈折也。
肺出少商。少商者,木也。在手大指端內側,去爪甲如韭葉,手太陰脈之所出也,為井。刺入一分,留一呼,灸一壯。(氣穴論注作三壯。)
魚際者,火也。在手大指本節後內側散脈中,手太陰脈之所留也,為滎。刺入二分,留三呼,灸三壯。
太淵者,土也。在掌後陷者中,手太陰脈之所注也,為俞。刺入二分,留二呼,灸三壯。
經渠者,金也。在寸口陷者中,手太陰之所行也,為經。刺入三寸,留三呼,不可灸,灸之傷人神明。
列缺,手太陰之絡,去腕上一寸五分,別走陽明者,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五壯。
孔最,手太陰之郄,去腕七寸,專(此處缺文。)金二七水之父母,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五壯。
尺澤者,水也。在肘中紋上動脈,手太陰之所入也,為合。刺入三分(《素問》氣穴論注云:留三呼)。灸五壯。
俠白,在天府下,去肘五寸動脈中,手太陰之別,刺入四分,留三呼,灸五壯。
天府,在腋下三寸,臂臑內廉動脈中,手太陰脈氣所發,禁不可灸,灸之令人逆氣,刺入四分,留三呼。
白話文:
黃帝問道:我想知道五臟六腑的穴位分佈在哪裡?岐伯回答說:五臟各有五個俞穴,總共是二十五個俞穴;六腑各有六個俞穴,總共是三十六個俞穴。經脈有十二條,絡脈有十五條,總共是二十七個氣運行的地方,這些氣會上下流動。氣的開始之處稱為井穴,氣流動經過的地方稱為滎穴,氣聚集的地方稱為俞穴,氣經過的要道稱為原穴,氣主要行走的路線稱為經穴,氣最終匯入的地方稱為合穴。分開來說,俞穴是指氣聚集的地方;總體來說,手太陰經上的井穴、滎穴、原穴、經穴、合穴,都可稱為俞穴。
除了這六種穴位,其餘的都稱為間穴。手太陰經的穴位從大拇指末端開始,向內彎曲沿著皮膚的邊緣行走。到達大拇指根部的關節後,在太淵穴緩慢流動,然後再往外彎曲,經過本指(一說在第一指節)的下方,向內彎曲,與其他的陰經脈絡在魚際穴交會,許多脈絡都匯集於此。這裡的氣滑順流暢,潛伏在骨頭的下方運行,再向外彎曲,在寸口穴運行,向上到達手肘內側,進入大筋的下方,向內彎曲向上行走於上臂內側,進入腋下,再向內彎曲進入肺臟。這是經脈順著身體行走,又逆著數回的曲折路徑。
手太陰經從少商穴發出。少商穴屬木,位於大拇指末端內側,離指甲邊緣如同韭菜葉寬的地方,是手太陰經氣開始的地方,屬於井穴。針刺入一分,留針時間為一次呼吸,可以灸一壯。(在《氣穴論注》中記載可以灸三壯。)
魚際穴屬火,位於大拇指根部關節後內側,脈絡散佈的地方,是手太陰經氣停留的地方,屬於滎穴。針刺入二分,留針時間為三次呼吸,可以灸三壯。
太淵穴屬土,位於手腕後的凹陷處,是手太陰經氣聚集的地方,屬於俞穴。針刺入二分,留針時間為兩次呼吸,可以灸三壯。
經渠穴屬金,位於寸口穴的凹陷處,是手太陰經氣主要行走的路徑,屬於經穴。針刺入三分,留針時間為三次呼吸,不可以灸,灸了會傷害人的精神。
列缺穴,是手太陰經的絡穴,離手腕一寸五分的地方,從這裡分出支脈走到陽明經。針刺入三分,留針時間為三次呼吸,可以灸五壯。
孔最穴,是手太陰經的郄穴,離手腕七寸的地方,(此處缺文)與金二七水是母子關係。針刺入三分,留針時間為三次呼吸,可以灸五壯。
尺澤穴屬水,位於手肘彎曲處的橫紋上方動脈搏動的地方,是手太陰經氣匯入的地方,屬於合穴。針刺入三分(《素問》氣穴論注記載:留針時間為三次呼吸),可以灸五壯。
俠白穴,位於天府穴下方,離手肘五寸的動脈搏動處,是手太陰經的分支穴位。針刺入四分,留針時間為三次呼吸,可以灸五壯。
天府穴,位於腋下三寸,上臂內側動脈搏動處,是手太陰經氣發散的地方,禁止艾灸,灸了會導致氣逆,針刺入四分,留針時間為三次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