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甲乙經》~ 卷三 (8)
卷三 (8)
1. 腹自不容俠幽門兩傍各一寸五分至氣衝凡二十三穴第二十一
不容,在幽門傍各一寸五分,去任脈二寸,直兩肋端相去四寸,足陽明脈氣所發,刺入五分,灸五壯。(氣府論注云:刺入八分。又云:下至太乙各上下相去一寸。)
承滿,在不容下一寸,足陽明脈氣所發,刺入八分,灸五壯。
梁門,在承滿下一寸,足陽明脈氣所發,刺入八分,灸五壯。
關門,在梁門下,太乙上,足陽明脈中間穴外延,足陽明脈氣所發,刺入八分,灸五壯。
太乙,在關門下一寸,足陽明脈氣所發,刺入八分,灸五壯。
滑肉門,在太乙下一寸,足陽明脈氣所發,刺入八分,灸五壯。
天樞,大腸募也,一名長溪,一名谷門,去肓俞一寸五分,俠臍兩傍各二寸陷者中,足陽明脈氣所發,刺入五分,留七呼,灸五壯。(氣府論注云:在滑肉門下一寸,正當於臍。)
外陵,在天樞下,大巨上,足陽明脈氣所發,刺入八分,灸五壯。(氣府論注云:在天樞下一寸。水穴論注云:在臍下一寸,兩傍去衝脈各一寸五分。)
大巨,一名腋門,在長溪下二寸,足陽明脈氣所發,刺入八分,灸五壯。(氣府論注云:在外陵下一寸。)
水道,在大巨下一寸,足陽明脈氣所發,刺入二寸五分,灸五壯。
歸來,一名溪穴,在水道下一寸,刺入八分,灸五壯。(水穴論注云:足陽明脈氣所發。)
氣衝,在歸來下,鼠鼷上一寸,動脈應手,足陽明脈氣所發,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灸之不幸,使人不得息。(氣府論注云:在腹臍下,橫骨兩端鼠鼷上一寸。刺禁論注云:在腹下,俠臍兩傍相去四寸鼠鼷上一寸,動脈應手。骨空注云:在毛際兩傍,鼠鼷上一寸。)
白話文:
腹部不容穴到氣衝穴,總共二十三個穴位中的第二十一個穴位說明
不容穴,位於幽門兩旁各一寸五分的位置,距離身體前正中線(任脈)兩寸,與兩側肋骨末端之間的距離為四寸。這個穴位是足陽明胃經的氣血發出的地方,針刺入五分深,可以灸五個艾炷。(《氣府論》註解說:針刺入八分深。又說:向下到太乙穴,每個穴位相距一寸。)
承滿穴,位於不容穴下方一寸的位置,也是足陽明胃經的氣血發出的地方,針刺入八分深,可以灸五個艾炷。
梁門穴,位於承滿穴下方一寸的位置,是足陽明胃經的氣血發出的地方,針刺入八分深,可以灸五個艾炷。
關門穴,位於梁門穴下方,太乙穴上方,是足陽明胃經上的穴位,位於胃經中間穴位向外延伸的位置。這個穴位也是足陽明胃經的氣血發出的地方,針刺入八分深,可以灸五個艾炷。
太乙穴,位於關門穴下方一寸的位置,是足陽明胃經的氣血發出的地方,針刺入八分深,可以灸五個艾炷。
滑肉門穴,位於太乙穴下方一寸的位置,是足陽明胃經的氣血發出的地方,針刺入八分深,可以灸五個艾炷。
天樞穴,是大腸的募穴,也稱為長溪穴、谷門穴,距離肓俞穴一寸五分,在肚臍兩旁各二寸凹陷的地方。這個穴位是足陽明胃經的氣血發出的地方,針刺入五分深,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可以灸五個艾炷。(《氣府論》註解說:在滑肉門穴下方一寸的位置,正好位於肚臍的對應處。)
外陵穴,位於天樞穴下方,大巨穴上方,是足陽明胃經的氣血發出的地方,針刺入八分深,可以灸五個艾炷。(《氣府論》註解說:在天樞穴下方一寸。《水穴論》註解說:在肚臍下方一寸,距離肚臍兩側的衝脈各一寸五分。)
大巨穴,也稱為腋門穴,位於長溪穴(天樞穴)下方二寸的位置,是足陽明胃經的氣血發出的地方,針刺入八分深,可以灸五個艾炷。(《氣府論》註解說:在外陵穴下方一寸。)
水道穴,位於大巨穴下方一寸的位置,是足陽明胃經的氣血發出的地方,針刺入二寸五分深,可以灸五個艾炷。
歸來穴,也稱為溪穴,位於水道穴下方一寸的位置,針刺入八分深,可以灸五個艾炷。(《水穴論》註解說:是足陽明胃經的氣血發出的地方。)
氣衝穴,位於歸來穴下方,鼠蹊部上方一寸的位置,可以摸到動脈的跳動。這個穴位是足陽明胃經的氣血發出的地方,針刺入三分深,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可以灸三個艾炷,如果艾灸不當,可能會使人呼吸困難。(《氣府論》註解說:在腹部肚臍下方,橫骨兩端鼠蹊部上方一寸。《刺禁論》註解說:在腹部下方,距離肚臍兩旁各四寸,鼠蹊部上方一寸,可以摸到動脈的跳動。《骨空論》註解說:在毛髮邊緣兩旁,鼠蹊部上方一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