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謐

《針灸甲乙經》~ 卷七 (2)

回本書目錄

卷七 (2)

1. 六經受病發傷寒熱病第一(中)

黃帝問曰:病熱有所痛者,何也?岐伯對曰:病熱者陽脈也,以三陽之盛也。人迎一盛在少陽,二盛在太陽,三盛在陽明。夫陽入於陰,故病在頭與腹,乃䐜脹而頭痛也。曰:病身熱汗出而煩滿不解者何也?曰:汗出而身熱者風也,汗出而煩滿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風厥。太陽為諸陽主氣(《素問》作巨陽主氣),故先受邪。

白話文:

黃帝問說:患有熱病而又有疼痛的癥狀,這是什麼原因呢?岐伯回答說:患熱病是陽經熱盛引起的,因為三陽經最強盛的時候會出現這種情況。人迎脈一盛時在少陽經,二盛時在太陽經,三盛時在陽明經。陽氣進入陰經,所以病在頭部與腹部,就會肚子脹滿,頭痛。黃帝又問:患有熱病而汗出不止,煩悶不適的癥狀為何?岐伯回答說:汗出而身熱是風邪引起的,汗出而煩悶不適是厥證,病名叫做風厥。太陽經是諸陽經的主氣,所以最先受到邪氣的侵襲。

少陰其表裡也,得熱則上從,上從則厥。治之表裡刺之,飲之服湯。曰:溫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者,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曰何?曰:名曰陰陽交,交者死。人所以汗出者,皆生於穀,穀生於精。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是邪退精勝,精勝則當能食而不復熱。

白話文:

少陰既是外感,也是內傷。遇到熱邪,就會上衝,上衝就會抽搐。治療時,既要發汗解表,又要溫裡。喝藥、吃湯都可以。請問:溫病出汗,隨後又發熱,脈搏躁動快速,這不是因為汗出過多,而是狂言不能吃東西,這種病叫什麼名字?答:這種病叫做陰陽交,交則死人。人之所以出汗,都是由於穀氣,穀氣生於精氣。現在邪氣和正氣在骨肉之間交戰而汗出,這是邪氣退卻、正氣勝出的表現。正氣勝出,就應該能吃東西,不再發熱。

復熱者邪氣也,汗者精氣也,今汗出而輒復熱者,是邪勝也,不能食者,精無裨也,熱而留者,壽可立而傾也。夫汗出而脈躁盛者死,今脈不與汗相應,此不勝其病,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此有三死,不見一生,雖愈必死。病風且寒且熱,炅汗出,一日數欠,先刺諸分理絡脈。

汗出且寒且熱,三日一刺,百日而已。

白話文:

反覆發熱是邪氣盛的表現,出汗是精氣流失的表現,現在出汗以後又反覆發熱,是邪氣戰勝了正氣,不能吃東西,是精氣沒有幫助;發熱而且一直持續不斷,壽命很快就會結束。出汗而脈搏急促而有力的人會死亡,現在脈搏和出汗不協調,這是不能夠戰勝疾病,死亡已經很明顯了。說胡話的是心神失去控制,心神失去控制的人會死亡。這有三個致死因素,看不到一個生機,即使好了也會死。病情是風寒交雜的,高熱出汗,一天打好幾個哈欠,先扎刺在四肢關節與經絡交會的穴位上。

曰:何謂虛實?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重實者內(《素問》作言)大熱,病氣熱脈滿,是謂重實。曰:經絡俱實何如?曰:經絡皆實,是寸脈急而尺緩也,皆當俱治。故曰滑則順,澀則逆。夫虛實者,皆從其物類治(《素問》作始),故五臟骨肉滑利,可以久長。寒氣暴上,脈滿而實,實而滑順則生,實而逆則死。

白話文:

問:什麼是虛實?

答:邪氣盛就稱之為實,精氣被奪就是虛。病重實證的人,內部非常熱,脈搏急促而且充滿力量,如果同時出現這些症狀,這就是病情嚴重的實證。

問:經絡脈搏同時都很實的情況,會是怎樣的?

答:如果經絡都實證了,那麼,寸脈會很急促,尺脈會很緩慢。這時就應該一併治療。所以說順滑的脈象表示順暢,阻礙的脈象表示逆亂。

虛證與實證,都要根據相應的症狀來治療。因此,五臟、骨頭、肌肉如果滋潤順滑,就可以長壽。如果是寒氣突然上升,脈象緊張而實證,實證而且順滑則生,實證而且逆亂則亡。

盡滿者,脈急大堅,尺滿(一作澀)而不應也。如是者,順則生,逆則死。所謂順者手足溫,所謂逆者手足寒也。曰:何謂重虛?曰:脈虛氣虛尺虛,是謂重虛也。所謂氣虛者言無常也,尺虛者行步恇然也,脈虛者不象陰也。如此者,滑則生,澀則死,氣虛者肺虛也,氣逆者足寒也。

白話文:

動脈又急又大又硬,尺部脈搏滿(或晦澀)而無力。如果是這樣,順著脈象發展,人就能活下來;逆著脈象發展,人就會死亡。所謂順著脈象發展,是指手腳溫暖;所謂逆著脈象發展,是指手腳冰冷。有人問:「什麼是重虛?」。我說:「動脈脈搏虛弱、氣虛、尺部脈虛,就叫做重虛。」所謂氣虛,是指呼吸無常;尺部脈虛,是指走路輕飄飄的;動脈脈搏虛弱,是指脈象不像陰脈。如果是這樣,脈搏滑利的人就能活下來;脈搏晦澀的人就會死亡。氣虛是指肺虛;氣逆是指足寒。

非其時則生,當其時則死,餘臟皆如此也。脈實滿,手足寒,頭熱(一作痛)者,春秋則生,冬夏則死。脈浮而澀,澀而身有熱者死。絡氣不足,經氣有餘者,脈口熱而尺寒,秋冬為逆,春夏為順,治主病者。經虛絡滿者,尺熱滿,脈口寒澀,春夏死,秋冬生。絡滿經虛,灸陰刺陽;經滿絡虛,刺陰灸陽。

白話文:

  1. 若在不正確的時候針灸,病人就會死亡;正確的時候針灸,病人就會生還。其他臟腑也是如此。

  2. 脈搏堅實而飽滿,手足冰冷,頭部發熱(另一種說法是疼痛)的人,在春秋季節會生還,在冬夏季節會死亡。

  3. 脈搏浮動而澀,身體發熱的人會死亡。

  4. 經絡之氣不足,經脈之氣有餘的人,脈口熱而尺部寒冷,在秋冬季節是逆證,在春夏季節是順證,主治疾病。

  5. 經脈虛弱而絡脈滿盛的人,尺部熱而飽滿,脈口寒而澀,在春夏季節死亡,在秋冬季節生還。

  6. 絡脈滿盛而經脈虛弱的人,灸陰經而刺陽經;經脈滿盛而絡脈虛弱的人,刺陰經而灸陽經。

曰:秋冬無極陰,春夏無極陽者,何謂也?曰:無極陽者,春夏無數虛陽明,陽明虛則狂;無極陰者,秋冬無數虛太陰,太陰虛則死。春極治經絡,夏極治經俞,秋極治六腑,冬則閉塞,治用藥而少針石。所謂少針石者,非癰疽之謂也。

白話文:

他說:秋冬沒有極陽,春夏沒有極陰,這是什麼意思呢?

答:所謂沒有極陽,就是春夏沒有大量虛的陽明。陽明虛則狂躁。所謂沒有極陰,就是秋冬沒有大量虛的太陰。太陰虛則死亡。春季用針刺極治經絡,夏季用針刺極治經俞,秋季用針刺極治六腑,冬季則閉塞,治病應多用藥物,而少用針石。所謂少用針石,並不是指癰疽。

熱病始手臂者,先取手陽明、太陰而汗出。始頭首者,先取項太陽而汗出。始足脛者,先取足陽明而汗出。臂太陰,(《靈樞》作陽)可出汗,足陽明可出汗。取陰而汗出甚者止之陽,取陽而汗出甚者止之陰。振寒悽悽,鼓頷不得汗出,腹脹煩悶,取手太陰。熱病三日,氣口靜,人迎躁者,取之諸陽五十九刺,以瀉其熱,而出其汗,實其陰,以補其不足。身熱甚,陰陽皆靜者,勿刺之。

白話文:

熱性病一開始發作在手臂,應先取手陽明、太陰經使之發汗。一開始發作在頭部,應先取項太陽經使之發汗。一開始發作在足脛,應先取足陽明經使之發汗。臂太陰(《靈樞經》作陽經)可以發汗,足陽明經也可以發汗。取陰經而汗出的,若汗出甚多,應止汗使陽經發汗;取陽經而汗出的,若汗出甚多,則應止汗使陰經發汗。寒戰瑟瑟,鼓起兩腮卻無法發汗,腹脹煩悶,應取手太陰經。熱病三天,氣口動脈脈搏沉靜,人迎動脈脈搏躁動的,應取諸陽五十九穴刺血瀉熱,發出汗液,補益陰經,來補充不足。全身發熱得很厲害,陰陽動脈的脈搏都很沉靜的,不要刺血。

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則泄。所謂勿刺,皆有死徵也。熱病七日八日,脈口動喘而眩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淺刺手大指間。熱病七日、八日,脈微小,病者溲血,口中乾,一日半而死,脈代者一日死。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一本作盛),喘且復熱,勿庸(一本作膚)刺,喘盛者必死。

白話文:

應該刺的,要趕快刺,不流汗就瀉肚。所謂不該刺的,都有死亡徵兆。熱病過了七、八天,脈搏浮動,呼吸短促,頭暈目眩的,趕快刺,汗就會自然流出來,在手的大拇指之間淺刺。熱病過了七、八天,脈搏微弱細小,病人小便帶血,口乾,一天半就會死,脈搏代動的,一天就會死。熱病已經出汗,脈搏仍然躁動(另一版本是脈搏盛),呼吸短促,又復發熱,不應該再刺,呼吸短促嚴重的一定會死。

熱病七日、八日,脈不躁,不散數,後三日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未汗勿庸刺。熱病先膚痛,窒鼻充面,取之皮,以第一針五十九刺。苛鼻乾(《靈樞》作診鼻乾)索於皮肺,不得索之於火,火者心也。熱病先身澀煩而熱,煩悶唇嗌乾,取之皮,以第一針五十九刺。熱病膚脹,口乾,寒,汗出,索脈於心,不得索之於水。

白話文:

熱病七天或八天,脈搏不急躁,也不散亂數快,在後三天中如果出汗,三天不出汗,第四天就會死亡。沒有出汗之前不要施行針刺。熱病開始時感到皮膚疼痛,鼻子不通氣,臉上充血,從皮部取穴,用第一針刺五十九次。鼻子乾澀,刺入皮肺內,不能刺入火部,火部是指心。熱病開始時身體乾燥煩悶而發熱,煩悶不快,嘴脣和喉嚨乾燥,從皮部取穴,用第一針刺五十九次。熱病皮膚腫脹,口乾,怕冷,汗出,在心中尋找脈搏,不能在水中尋找脈搏。

水者腎也。熱病嗌乾,多飲善驚,臥不能安,取之膚肉,以第六針五十九刺。目眥赤(《靈樞》作青),索肉於脾,不得索之於木,木者肝也。熱病而胸脅痛(《靈樞》作面青胸痛),手足躁,取之筋間,以第四針,針於四逆。筋躄目浸,索筋於肝,不得索之於金,金者肺也。

白話文:

腎是水所生的,熱病時嗓子乾燥,愛喝水,容易受驚,臥不安穩,這種病是取之於肌肉皮膚,可以用第六針五十九刺的方法治療。眼睛發紅(《靈樞》中寫的是青色),是取血於脾臟,不能取血於肝臟,因為肝屬木。熱病時胸脅疼痛(《靈樞》中寫的是面青胸痛),手腳躁動,這種病是取血於筋脈之間,可以用第四針,刺入四個逆位。筋脈拘急,眼睛模糊,是取血於肝,不能取血於肺,因為肺屬金。

熱病數驚,瘛瘲而狂,取之脈,以第四針急瀉有餘者。癲疾毛髮去,索血於心,不得索之於腎,腎者,水也。熱病身重骨痛,耳聾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針五十九刺。骨病不食,齧齒耳青赤,索骨於腎,不得索之於土,土者,脾也。熱病不知所病,耳聾,不能自收,口乾,陽熱甚,陰頗有寒者,熱在髓也,死不治。

白話文:

  1. 患有熱病的人數次驚悸,精神恍惚而發狂,取其脈象,以第四個針孔刺破皮膚,迅速瀉掉體內多餘的熱量。

  2. 癲疾患者的毛髮脫落,這是因為心血不足所導致的,但不能從腎臟中索取血液,因為腎臟是水臟。

  3. 熱病患者身體沉重,骨頭疼痛,耳聾,喜歡閉目養神,取其骨脈,以第四個針孔刺入五十九次。

  4. 骨病患者不思飲食,門齒青黑,這是因為腎臟虛弱所導致的,但不能從脾臟中索取骨氣,因為脾臟是土臟。

  5. 熱病患者不知道自己所患的是什麼病,耳聾,不能控制自己的身體,口乾,陽熱很盛,陰中還有一點寒氣,這是因為熱邪侵入了骨髓,無法治癒。

熱病頭痛顳顬,目脈緊(一本作瘈),善衄,厥熱病也。取之以第三針,視有餘不足。寒熱痔(一作痛)。熱病體重,腸中熱,取之以第四針於其俞及下諸指間,索氣於胃絡得氣也。熱病俠臍急痛,胸脅滿,取之湧泉與陰陵泉,以第四針針嗌裡。熱病而汗且出,及脈順可汗者,取魚際、太淵、大都、太白,瀉之則熱去,補之則汗出。

白話文:

熱性病伴有頭痛、太陽穴、後腦勺、眼睛脈搏緊繃(另有版本寫作瘈),容易鼻子出血,這是屬於熱性病證狀。運用針灸治療時,必須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穴位,如第三針。如果患者同時有痔瘡疼痛的症狀,則應考慮使用第四針,選擇合適的穴位,如背部的俞穴,以及手指之間的穴位,並沿著胃絡找到合適的穴位,以達到治療效果。

如果熱性病患者出現腹部右側劇烈疼痛,胸脅滿悶的感覺,則應考慮使用湧泉穴和陰陵泉穴,並使用第四針在咽喉內部進行針灸治療。

如果熱性病患者出現汗液流出,且脈搏平順,適合出汗的情況,則應考慮使用魚際穴、太淵穴、大都穴、太白穴,透過瀉法的針灸治療方式,可以降低體內熱度,而透過補法的針灸治療方式,可以促進汗液的排出。

汗出太甚,取內踝上橫脈以止之。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盛者,此陰脈之極也死;其得汗而脈靜者生。熱病脈常躁盛而不得汗者,此陽脈之極也死;其脈躁盛得汗而脈靜者生。厥,俠脊而痛,主頭項𠘧𠘧,目䀮䀮然,腰脊強,取足太陽膕中血絡。嗌乾口熱如膠,取足少陽(此條出《素問》刺腰痛篇,宜在後刺腰痛內)。

白話文:

汗出過多時,在內踝上橫脈放血以止汗。熱病已經出汗,但脈搏仍然躁動旺盛,這是陰脈極端,會死亡;出汗後脈搏平靜的,會生還。熱病脈搏總是躁動旺盛,不出汗,這是陽脈極端,會死亡;脈搏躁動旺盛,出汗後脈搏平靜的,會生還。脊背疼痛,多患有頸部疼痛、眼睛昏花、腰脊強直,取足太陽膀胱經膕中的血絡放血。喉嚨乾澀、口熱如膠,取足少陽膽經放血。(此條出自《素問》刺腰痛篇,宜在後刺腰痛內)

熱病死候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顴發赤者死(《太素》云:汗不出,大顴發赤者,必不反而死)。二曰泄而腹滿甚者死。三曰目不明,熱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嬰兒熱而腹滿者死。五曰汗不出嘔血(《靈樞》作嘔下血)者死。六曰舌本爛,熱不已者死。七曰咳而衄,汗出,出不至足者死。

八曰髓熱者死。九曰熱而痓者死。熱而痓者,腰反折瘛瘲,齒噤齘也。凡此九者,不可刺也。

白話文:

熱病死亡的徵兆有九種:

  1. 汗不出,顴骨發紅的人必死(《太素》說:汗不出,顴骨發紅的人,一定死而無法挽回)。

  2. 拉肚子腹滿很嚴重的人必死。

  3. 眼睛昏暗,熱度不退的人必死。

  4. 老人和嬰兒發燒腹滿的人必死。

  5. 汗不出吐血(《靈樞》說成吐血下痢)的人必死。

  6. 舌根潰爛,熱度不退的人必死。

  7. 咳嗽流鼻血,汗出不至腳底的人必死。

所謂五十九刺者,兩手內外側各三,凡十二痏;五指間各一,凡八痏;足亦如是;頭入髮際一寸傍三分(《靈樞》無分字)各三,凡六痏;更入髮際三寸邊五,凡十痏;耳前後口下(《靈樞》作以下)者各一,項中一,凡六痏;顛上一,囟會一,髮際一,廉泉一,風池二,天柱二(《甲乙經》原缺囟會至天柱諸穴,今按《靈樞》經文補之)。

白話文:

所謂五十九個穴位,兩手內外側各三個,共十二個穴位;五個手指之間各一個,共八個穴位;腳也像手一樣;頭從髮際一寸的地方往旁邊三分的距離,各三個,共六個穴位;再從髮際往裡面三寸,往旁邊五分,共十個穴位;耳朵前後,嘴巴下面各一個,脖子中間一個,共六個穴位;頭頂一個,囟會穴一個,髮際一個,廉泉穴一個,風池穴兩個,天柱穴兩個(甲乙經原本缺了從囟會到天柱的這些穴位,現在根據《靈樞》經文補上)。

素問曰:五十九者,頭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諸陽之熱逆也。大杼、膺俞、缺盆、背椎,此八者,以瀉胸中之熱(一作陽)。氣衝、三里、巨虛、上下廉,此八者,以瀉胃中之熱。雲門、髃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瀉四肢之熱。五臟俞傍五,此十者,以瀉五臟之熱。凡此五十九者,皆熱之左右也。(按二經雖不同,皆瀉熱之要穴也)

白話文:

《素問》說:五十九個穴位,是頭部五行所行之地,可以用來緩解諸陽鬱熱。大杼穴、膺俞穴、缺盆穴、背椎穴,這八個穴位,可以宣洩胸中的熱氣。氣衝穴、三里穴、巨虛穴、上下廉穴,這八個穴位,可以宣洩胃中的熱氣。雲門穴、髃骨穴、委中穴、髓空穴,這八個穴位,可以宣洩四肢的熱氣。五臟俞穴旁五個穴位,這十個穴位,可以宣洩五臟的熱氣。這五十九個穴位,都是熱症的左右穴位。(按:雖然兩經不同,但都是瀉熱的要穴)

頭腦中寒,鼻衄目泣出(《千金》作寒熱頭痛),神庭主之。頭痛身熱,鼻窒,喘息不利,煩滿汗不出,曲差主之。頭痛目眩,頸項強急,胸脅相引,不得傾側,本神主多。熱病(《千金》下有煩滿二字)汗不出,上星主之,先取噫嘻,後取天牖、風池。熱病汗不出而苦嘔煩心,承光主之。

白話文:

  1. 頭部感寒,引起鼻血和流淚(《千金方》中記載為寒熱頭痛),這是神庭穴主治的範圍。

  2. 頭痛發熱,鼻塞,呼吸不暢,煩躁不安,汗出不多,這是曲差穴主治的範圍。

  3. 頭痛目眩,頸項僵硬,胸脅疼痛,身體不能側傾,這是本神穴主治的範圍。

  4. 熱病(《千金方》中有煩滿二字)汗不出,這是上星穴主治的範圍,先取噫嘻穴,後取天牖穴、風池穴。

  5. 熱病汗不出,而苦嘔煩心,這是承光穴主治的範圍。

頭項痛重,暫起僵仆,鼻窒鼽衄,喘息不得通,通天主之。頭項,惡風,汗不出,淒厥惡寒,嘔吐,目系急,痛引頞,頭重項痛,玉枕主之。頰清(《千金》作喜齧頰),不得視,口沫泣出,兩目眉頭痛,臨泣主之。腦風頭痛,惡見風寒,鼽衄鼻窒,喘息不通,承靈主之。頭痛身熱,引兩頷急(一作痛),腦空主之。

白話文:

頭部和頸部疼痛劇烈,突然發作,僵硬倒地,鼻塞流鼻血,呼吸困難,不通暢,通天穴主治。

頭部和頸部疼痛,怕風,不流汗,發冷怕冷,嘔吐,眼睛疼痛,疼痛引發到太陽穴,頭重頸痛,玉枕穴主治。

臉頰浮腫(《千金》作歡喜的咬嚼臉頰),不能看東西,口裡流出涎沫,兩眼眉頭痛,臨泣穴主治。

腦風頭痛,怕見風寒,鼻塞流鼻血,呼吸困難,不通暢,承靈穴主治。

頭痛發熱,牽引兩側頷部急(一種疼痛),腦空穴主治。

醉酒風熱發,兩角(一作兩目)眩痛,不能飲食。煩滿嘔吐,率谷主之(《千金》以此條置風門)。項強刺喑門。熱病汗不出,天柱及風池、商陽、關衝、腋門主之。頸痛項不得顧,目泣出,多眵䁾,鼻鼽衄,目內眥赤痛,氣厥耳目不明,咽喉僂引項筋攣不收,風池主之。傷寒熱盛,煩嘔,大椎主之。

白話文:

醉酒後因風熱發病,兩鬢疼痛,不能飲食,並伴有煩躁、嘔吐,用率谷來治療(《千金方》將此病列入風門)。脖子強直、聲音嘶啞,用刺喑門來治療。熱病不發汗,用天柱、風池、商陽、關衝、腋門等穴位來治療。脖子痛,不能回頭,眼睛一直在流淚,瞬膜經常腫脹,鼻子幹澀、出血,眼角紅腫疼痛,氣息衰弱、耳目不明,咽喉腫痛、脖子筋攣縮不能舒展,用風池穴來治療。傷寒發熱,煩躁嘔吐,用大椎穴來治療。

頭重目瞑淒厥,寒熱,汗不出,陶道主之。身熱頭痛,進退往來,神道主之。頭痛如破,身熱如火,汗不出,瘛瘲(《千金》作頭痛),寒熱,汗不出,惡寒,裡急,腰腹相引痛,命門主之。頸項痛不可以俯仰,頭痛振寒,瘛瘲,氣實則脅滿,俠脊有寒氣,熱,汗不出,腰背痛,大杼主之。風眩頭痛,鼻不利,時嚏,清涕自出,風門主之。

白話文:

  1. 頭重眼花昏迷,寒熱,無汗,陶道主之。

  2. 身熱頭痛,來回走動,神道主之。

  3. 頭痛像要裂開,身體熱得像火,無汗,瘛瘲(《千金》作頭痛),寒熱,無汗,怕冷,裡急,腰腹疼痛,命門主之。

  4. 頸項疼痛無法俯仰,頭痛振寒,瘛瘲,氣實則脅滿,俠脊有寒氣,熱,無汗,腰背痛,大杼主之。

  5. 風眩頭痛,鼻子不通暢,時常打噴嚏,清涕自然流出,風門主之。

悽悽振寒,數欠伸,鬲俞主之。熱病汗不出,上窌及孔最主之。(《千金》作臂厥熱病汗不出,皆灸刺之,此穴可以出汗)。肩髆間急,淒厥惡寒,魄戶主之。項背痛引頸,魄戶主之。肩痛胸腹滿,淒厥脊背急強,神堂主之。喘逆鼽衄,肩胛內廉痛,不可俯仰,䏚季脅引少腹而痛脹,噫嘻主之。

白話文:

  1. 感覺寒冷,經常打哈欠,取「鬲俞穴」為主要治療穴位。患有熱病不流汗,出現上膈不通和瞳孔縮小的症狀,以取「上窌穴」和「孔最穴」為主要治療穴位。(《千金》的治法是,臂部及肩部無汗的熱病,都可以灸刺上窌穴和孔最穴,此穴可以發汗)。
  1. 肩膀和頸部之間感到僵硬,發生惡寒的症狀,取「魄戶穴」為主要治療穴位。項頸及背部疼痛並牽掣到頸部,取「魄戶穴」為主要治療穴位。
  2. 肩膀疼痛,胸腹脹滿,發生惡寒的症狀,脊背僵直,取「神堂穴」為主要治療穴位。
  3. 喘息逆亂,鼻中出血,肩胛骨內側疼痛,不能俯仰,肋骨以下,腰腹之間疼痛脹滿,不能仰,取「噫嘻穴」為主要治療穴位。

白話文:

肩頸僵硬,感覺寒冷,可用「魄戶穴」治療。頸背疼痛,牽連到脖子,同樣可用「魄戶穴」治療。肩膀疼痛,胸腹脹滿,感覺寒冷,脊背僵直,可取「神堂穴」治療。呼吸急促紊亂,鼻出血,肩胛骨內側疼痛,無法彎腰抬頭,肋骨以下腰腹疼痛脹滿,無法仰頭,可取「噫嘻穴」治療。

背痛惡寒,脊強俯仰難,食不下,嘔吐多涎,鬲俞(《千金》作陽關)主之。熱病頭痛身重,懸顱主之。胸脅脹滿,背痛惡風寒,飲食不下,嘔吐不留住,魂門主之。善嚏,頭痛身熱,頷厭主之。熱病頭痛,引目外眥而急,煩滿汗不出,引頷齒,面赤皮痛,懸釐主之。熱病偏頭痛,引目外眥,懸釐主之。

白話文:

  1. 背部疼痛畏懼寒冷,脊椎僵直無法俯仰,吃不下東西,嘔吐很多口水,以鬲俞穴(《千金》書中寫作「陽關」)為主的穴位治療。

  2. 熱病頭痛、身體沉重,懸顱穴為主的穴位治療。

  3. 胸部和肋部脹滿,背痛畏懼風寒,吃不下東西,嘔吐、食物不能留住,魂門穴為主的穴位治療。

  4. 頻繁打噴嚏,頭痛、身上發熱,頷厭穴為主的穴位治療。

  5. 熱病頭痛,並且有眼睛斜視、眼球外側疼痛、煩躁、身體滿熱不出汗、拉扯下巴、牙齒、臉紅、皮膚疼痛等症狀,懸釐穴為主的穴位治療。

  6. 熱病頭痛偏向一邊,眼睛斜視、眼球外側疼痛,懸釐穴為主的穴位治療。

頭目瞳子痛,不可以視,挾項強急,不可以顧,陽白主之。頭風痛,鼻鼽衄,眉頭痛,善嚏,目如飲脫,汗出寒熱,面赤頰中痛,項椎不可左右顧,目系急,瘛瘲,攢竹主之。寒熱淒厥鼓頷,承漿主之。身熱痛,胸脅痛不可反側,顱息主之。肩背痛,寒熱,瘰癧繞頸,有大氣,暴聾氣蒙瞀,耳目不開,頭頷痛,淚出鼻衄,不得息,不知香臭,風眩喉痹,天牖主之。

白話文:

  1. 頭部、眼睛和瞳孔疼痛,以至於無法視物,脖子僵硬,無法回頭,陽白穴是主要穴位。

  2. 頭痛,鼻塞流血,眉弓疼痛,常常打噴嚏,眼睛好像被水淹過一樣,汗出寒熱,面紅兩頰疼痛,脖子不能左右轉動,眼睛系統緊張,痙攣,攢竹穴是主要穴位。

  3. 寒熱交替,痙攣,下巴強直,承漿穴是主要穴位。

  4. 身體發熱疼痛,胸脅疼痛,以至於無法翻身,顱息穴是主要穴位。

  5. 肩膀和背部疼痛,寒熱交替,淋巴結腫大,包圍頸部,內臟有大量氣體,突然耳聾,頭腦昏沉,視力模糊,耳朵和眼睛無法正常工作,頭痛,流淚,流鼻血,無法休息,聞不到香臭,頭暈,喉嚨疼痛,天牖穴是主要穴位。

熱病胸中淡淡,腹滿暴痛,恍惚不知人,手清,少腹(《千金》作心腹)滿,瘛瘲,心痛,氣滿不得息,巨闕主之。頭眩病身熱,汗不出(《千金》作煩滿汗不出),上脘主之。身寒熱,陰都主之。熱病象瘧,振慄鼓頷,腹脹睥睨,喉中鳴,少商主之。寒厥及熱煩心,少氣不足以息,陰濕癢,腹痛不可以食飲,肘攣支滿,喉中焦乾渴,魚際主之。熱病振慄鼓頷,腹滿陰萎,咳引尻溺出,虛也。

白話文:

  1. 熱病,胸中悶熱,腹脹劇痛,神志恍惚,手心發涼,少腹部脹滿,瘛瘲,心痛,脘腹氣脹,呼吸困難,由巨闕穴主治。

  2. 頭暈目眩,全身發熱,汗出不暢,由上脘穴主治。

  3. 身體忽冷忽熱,由陰都穴主治。

  4. 熱病狀如瘧疾,寒戰顫慄,鼓頷,腹脹,目視斜睨,喉中鳴叫,由少商穴主治。

  5. 寒戰及發熱煩躁不安,氣息微弱,呼吸困難,陰濕瘙癢,腹痛飲食不能下嚥,手肘攣急,四肢滿脹,喉中灼熱,口乾渴,由魚際穴主治。

  6. 熱病,寒戰顫慄,鼓頷,腹脹,陰囊萎縮,咳嗽即遺尿,這是虛證。

鬲中虛,食飲嘔,身熱汗不出,數唾血下,肩背寒熱,脫色,目泣出,皆虛也。刺魚際補之。病溫身熱,五日以上,汗不出,刺太淵。留針一時,取之。若未滿五日,禁不可刺也。熱病先手臂瘛瘲,唇口聚鼻張,目下汗出如轉珠,兩乳下二寸堅,脅滿,悸,列缺主之。

白話文:

胃中虛弱,飲食會嘔吐,身體發熱卻不出汗,經常吐血,肩背時冷時熱,顏色不夠紅潤,眼睛流淚,都是虛證。刺魚際穴來補虛。溫熱病身體發熱,超過五天以上的,不發汗,刺太淵穴。針留一個小時,再把它取出來。若不足五天,禁止不可刺。熱病一開始手臂僵直、痠痛,嘴脣口周聚集、鼻子張開,眼睛下面汗水珠珠冒出來,兩乳下方二寸硬,肋間部位脹滿,心悸,刺列缺穴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