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謐

《針灸甲乙經》~ 卷七 (1)

回本書目錄

卷七 (1)

1. 六經受病發傷寒熱病第一(上)

黃帝問曰: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間,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岐伯對曰:太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於風府,故為諸陽主氣。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其兩感於寒而病者,必不免於死矣。傷寒一日,太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背強。

白話文:

黃帝問道:那些得了熱病的人,都是因為傷寒引起的,有些人會痊癒,有些人會死亡,那些死亡的人,都是在六七天之內死亡,而那些痊癒的人,都是在十天以上才痊癒,這是為什麼呢?岐伯回答說:太陽是所有陽氣的總稱,它的經脈連接於風府,因此它是諸陽的主氣。人一旦受到寒冷的侵襲,就會得熱病,這種熱病雖然很嚴重,但不會致命;如果同時受到寒邪和熱邪的侵襲而生病,那一定難逃一死。傷寒第一天,太陽經受其影響,所以頭項疼痛,腰背強直。

(《素問》無背字。)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俠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痛而鼻乾,不得臥。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骨(《素問》作膽),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三陽(《素》下有經絡二字)皆受病而未入於腑(《素問》作臟)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陰受之。

白話文:

真正的中醫古文沒有「背」這個字。第二天輪到陽明經受邪。陽明經主肌肉,其脈絡經過鼻樑,又連繫到眼睛,所以身體發熱、眼睛疼痛、鼻子乾澀,而且不能睡覺。第三天輪到少陽經受邪。少陽經主筋骨,其脈絡沿着肝臟周圍,又連繫到耳朵,所以胸脅疼痛、耳朵發聾。三陽經都受邪了,但邪氣還沒有進入臟腑,所以只要發汗就能治好。第四天輪到太陰經受邪。

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乾。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營衛不行,五臟不通,則死矣。其不兩感於寒者,七日太陽病衰,頭痛少愈。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愈。

白話文:

太陰脈分佈於胃中,並與咽喉相連,所以腹部脹滿而咽喉乾燥。病後五天,少陰脈會受到影響,少陰脈貫穿腎臟,與肺相連,連系舌頭的根部,所以口乾舌燥並感到口渴。病後六天,厥陰脈會受到影響,厥陰脈沿著陰器,並與肝臟相連,所以感到煩悶和陰囊收縮。三陰三陽五臟六腑都受到疾病的影響,營氣和衛氣運行不暢,五臟不通,則會死亡。如果不受到寒邪的兩次侵襲,七天後太陽病的症狀減弱,頭痛稍有好轉。八天後陽明病的症狀減弱,身體發熱稍有好轉。

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素問》下有不滿二字),舌乾乃已。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少腹微下,大氣皆下,其病日已矣。治之各通其臟脈,病日衰已矣。其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滿三日者,可泄而已。曰:熱病已愈,時有所遺者何也?曰:諸遺者,熱甚而強食,故有所遺。

白話文:

第九天,少陽病開始衰退,耳聾有所減輕,可以聽到一些聲音。第十天,太陰病開始衰退,腹減症狀依舊,但患者開始想吃東西了。第十一天,少陰病開始衰退,口渴症狀停止,舌頭乾燥症狀也消失了。第十二天,厥陰病開始衰退,小便量減少,小腹微微下陷,大便通暢,表明病情開始好轉了。治療的原則是疏通各臟脈,使疾病一天天減退,最終痊癒。如果疾病還不到三天,可以使用發汗法治療,以祛除餘邪;如果疾病超過三天,可以使用瀉法治療,以排除體內熱毒。有人問:熱病已經痊癒了,為什麼有時還會留下一些後遺症呢?回答:之所以會留下後遺症,是因為熱病很嚴重,而患者卻勉強吃東西,所以才會留下一些後遺症。

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熱有所藏,因其穀氣相搏,兩熱相合,故有所遺。治遺者,視其虛實,調其逆順,可使立已。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其兩感於寒者,一日太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乾煩滿。二日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語。三日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

白話文:

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大多是疾病已經減弱,但體內還有餘熱沒有完全消除。由於體內正氣與餘熱交爭,兩股熱氣相互影響,所以會出現遺尿的症狀。治療遺尿,需要根據患者的虛實情況,調整正氣和餘熱的順逆關係,才能使病情迅速痊癒。當疾病的熱症剛剛減輕時,如果吃肉,就會使病情復發;如果多吃東西,就會遺尿,這些都應當禁止。如果太陽經和少陰經同時感受寒邪,就會出現頭痛、口乾、煩躁、胸悶。如果陽明經和太陰經同時感受寒邪,就會出現腹脹、全身發熱、不想吃東西、胡言亂語。如果少陽經和厥陰經同時感受寒邪,就會出現耳聾、陰囊收縮、手腳冰冷。

水漿不入,不知人者,故六日而死矣。

曰:五臟已傷,六腑不通,營衛不行,如是後三日乃死,何也?曰:陽明者,十二經脈之長,其血氣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氣乃盡,故死。

白話文:

他說:五臟已經受傷,六腑不通,營衛之氣不能運行,如此這般,三天後就會死亡,為什麼呢?他說:陽明經是十二經脈之首,它的血氣旺盛,所以人不知道自己生病了,三天後陽明經的氣血耗盡,所以死亡。

肝熱病者,小便先黃,腹痛多臥,身熱。熱爭則狂言及驚,胸中(《素問》無胸中二字)脅滿痛,手足躁,不得安臥。庚辛甚,甲乙大汗,氣逆則庚辛死。刺足厥陰、少陽。其逆則頭疼貢貢(《素問》作員字),脈引沖頭痛也。

白話文:

患有肝熱病的人,小便先黃,腹痛多臥,身體發熱。體熱爭奪則出現狂言和驚恐,胸脅滿痛,手足煩躁不安,不得安臥。庚辛日病情嚴重,甲乙日大汗,氣攻則庚辛日死。刺足厥陰、少陽經。病情逆轉則頭痛劇烈,脈搏引向頭に則頭痛。

心熱病者,先不樂,數日乃熱,熱爭則心(《素》心字作卒心痛三字)煩悶善嘔,頭痛面赤,無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氣逆則壬癸死。刺手少陰、太陽。

白話文:

患有心火熱病的人,一開始會情緒不佳,數日後會發熱,發熱嚴重時會心跳加快、心痛三字)、煩悶、愛嘔吐,還會頭痛、臉紅,沒有汗。如果壬癸太盛,丙丁就會大量出汗,如果氣逆則壬癸會死亡。治療方法是針刺手少陰、太陽。

脾熱病者,先頭重頰痛,煩心(《素》下有顏青二字)欲嘔,身熱。熱爭則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滿泄,兩頷(一本作額)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氣逆則甲乙死。刺足太陰、陽明。

白話文:

患有脾熱症狀的人,一開始會出現頭重臉頰疼痛、煩躁、想吐、身體發熱的症狀。當脾熱症狀嚴重的時候,還會出現腰痛、無法俯身仰臥、腹脹腹瀉、兩邊臉頰疼痛的症狀。甲乙日(干支紀日,分別為農曆每月的初一、初十二、二十四和每月的初七、十八、二十九)症狀特別嚴重,戊己日(農曆每月的初五、十六、二十七和每月的初十、二十一、三十日)會大量出汗,如果氣往上逆,甲乙日就會死亡。治療方法是用針灸刺激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

肺熱病者,先悽悽然厥,起皮毛,惡風寒,舌上黃,身熱。熱爭則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大息,頭痛不甚(《素》作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氣逆則丙丁死。刺手太陰、陽明,出血如大豆,立已。

白話文:

患有肺熱症狀的病人,一開始會感到心神不定、不安,皮膚緊繃、怕冷怕風,舌頭上出現黃色苔膜,身體發熱。熱氣蒸騰時會喘咳,胸腔、背部疼痛劇烈,無法大口呼吸,頭痛卻不太嚴重(《素問》寫作堪),身體出汗卻感到寒冷。丙丁日(指熱度旺盛的日子,通常是夏天)症狀嚴重,庚辛日(指熱度較弱的日子,通常是秋天)大汗淋漓,氣息逆亂時,丙丁日就會死亡。針刺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放出血如大豆般大小,即可立即痊癒。

腎熱病者,先腰痛胻酸,苦渴數飲身熱。熱爭則項痛而強,胻寒且酸,足下熱,不欲言,其逆則項痛員員(《素問》下有淡淡二字)然。戊己甚,壬癸大汗,氣逆則戊己死。刺足少陰、太陽。諸當汗者,至其所勝日汗甚。

白話文:

患有腎熱病的人,首先會出現腰痛、腰痠,口渴、想喝水,身體發熱。當熱邪上爭時,就會出現頸項疼痛而後腦僵硬,腰部又冷又酸,腳掌發熱,並且不想說話。如果病邪逆行,就會出現頸項疼痛且疼痛逐漸加重。如果戊己日(土旺之日)病情加重,壬癸日(水旺之日)大汗淋漓,如果氣機逆亂,那麼戊己日就會死亡。治療時,可針刺足少陰腎經和太陽膀胱經。所有應該發汗的患者,到了其所勝之日,汗液就會增多。

肝熱病者,左頰先赤。心熱病者,顏頷先赤。脾熱病者,鼻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腎熱病者,頤先赤。病雖未發者,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熱病從部所起者,至期而已;其刺之反者,三周而已;重逆則死。諸治熱病,先飲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處,身寒而止。

白話文:

患有肝熱病的人,左臉頰會先發紅。患有心熱病的人,臉頰和下巴會先發紅。患有脾熱病的人,鼻子會先發紅。患有肺熱病的人,右臉頰會先發紅。患有腎熱病的人,下巴會先發紅。即使疾病尚未發作,只要看到臉部發紅的症狀,就可以進行針灸治療,這叫做「治未病」。熱病是由於某個部位引起的,到了一定的時期就會停止;如果用針灸治療反而使病情加重,在三週內就會死亡。治療各種熱病時,應先讓病人喝下冰涼的水,然後再進行針灸,並讓病人穿著保暖的衣服,住在涼爽的地方,讓身體感到寒冷,症狀就會停止。

病甚者,為五十九刺。熱病先胸脅痛滿,手足躁,刺足少陽,補足太陰,病甚者為五十九刺。熱病,先身重骨痛,耳聾好瞑,刺足少陰,病甚者為五十九刺。熱病先眩冒而熱,胸脅滿,刺足少陰、少陽。太陽之脈,色榮顴骨,熱病也。榮未夭(《素問》作未交,下同)曰今且得汗,待時自已。

白話文:

病情嚴重的,要施以五十九刺。發熱病,先出現胸脅疼痛滿脹,手足躁動的,刺足少陽經,補足太陰經,病情嚴重的,要施以五十九刺。發熱病,先出現全身沉重、骨節疼痛,耳聾愛閉眼睡覺的,刺足少陰經,病情嚴重的,要施以五十九刺。發熱病,先出現頭暈眼花而發熱,胸脅滿脹的,刺足少陰經,少陽經。太陽經的脈象,色澤紅潤布滿顴骨,這也是發熱病。紅潤還沒有減退的,說現在應該會出汗,等到適當時機自然就好了。

與厥陰脈爭見者死,其死不過三日,熱病氣內連腎。少陽之脈,色榮頰前,熱病也。榮未夭,曰今且得汗,待時自已。與手少陰脈爭見者死,其死不過三日。其熱病氣穴,三椎下間主胸中熱,四椎下間主胃中熱,五椎下間主肝熱,六椎下間主脾熱,七椎下間主腎熱。榮在骶也。

白話文:

  1. 如果與厥陰脈一起出現將會死亡,死亡不會超過三天,熱病的邪氣內聯及到腎臟。

  2. 少陽之脈,臉頰前方顏色紅潤,這也是熱病。紅潤還沒有消失,醫生會說現且讓病人出汗,等時間一到就會自動痊癒。

  3. 如果與手少陰脈一起出現將會死亡,死亡不會超過三天。這種情況的熱病邪氣在穴位,第三椎以下中間部位的主是胸中的熱,第四椎以下中間部位的主是胃中的熱,第五椎以下中間部位的主是肝臟的熱,第六椎以下中間部位的主是脾臟的熱,第七椎以下中間部位的主是腎臟的熱。紅潤在骶骨的位置。

項上三椎骨陷者中也。頰下逆顴為大瘕,下牙車為腹滿,顴後為脅痛。頰上者,鬲上也。

冬傷於寒,春必溫病。夏傷於暑,秋必病瘧。

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暑當與汗皆出勿止。所謂玄府者,汗孔也。

曰:刺節言徹衣者,盡刺諸陽之奇俞,未有常處,願卒聞之?曰:是陽氣有餘而陰氣不足,陰氣不足則內熱,陽氣有餘則外熱,兩熱相搏,熱於懷炭,衣熱不可近身,身熱不可近席,腠理閉塞而不汗,舌焦唇槁䘁(黃帝古針經作槁臘),嗌乾,欲飲。取天府、大杼三痏,刺中膂以去其熱,補手足太陰以去其汗。熱去汗晞,疾於徹衣。

白話文:

他說:「您說『針刺肌肉會讓衣服被刺破』,這是否意味著把所有陽經的奇俞穴都刺遍?但這些穴位沒有固定的位置,我希望能聽到您最後的解釋。」

我說:「這是因為陽氣有餘而陰氣不足,陰氣不足就會導致體內發熱,陽氣有餘就會導致體外發熱,這兩種熱相互搏擊,就像懷抱著炭火一樣,衣服被熱得無法接近身體,身體被熱得無法接近蓆子,腠理閉塞而不發汗,舌頭焦灼,嘴脣乾枯,喉嚨乾澀,想要喝水。此時,我們應取天府、大杼三穴,並刺中膂以去除熱氣,補手足太陰經以發汗。當熱氣去除,汗液也能排出,疾病就會像衣服被刺破一樣迅速消失。」

八十一難曰:陽虛陰盛,汗出而愈,下之即死;陽盛陰虛,汗出而死,下之即愈(與經乖錯,於義反倒,不可用也)。

白話文:

《八十一難》中說:陽氣虛弱,陰氣旺盛,出汗會好轉,瀉下就會死亡;陽氣旺盛,陰氣虛弱,出汗會死亡,瀉下就會好轉(這與經文記載相反,在道理上也是顛倒的,不可使用)。

曰:人有四肢熱,逢風寒如灸如火者,何也?曰:是人陰氣虛,陽氣盛,四肢熱者,陽也。兩陽相得,而陰氣虛少,少水不能滅盛火,而陽氣獨治。獨治者,不能生長也,獨盛而止耳。故逢風如灸如火者,是人當肉爍也。

白話文:

有人肢體燥熱,遇到風寒就好像被灼燒一樣,這是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這個人陰氣虛弱,陽氣旺盛,四肢燥熱,是陽氣的緣故。兩個陽氣互相作用,而陰氣虛弱,水少不能滅掉旺盛的火,而陽氣獨自作用。獨自作用,就無法生長,只能是獨盛而止罷了。所以遇到風寒就好像被灼燒一樣,這樣的人將會肌肉消融。

曰:人身非常溫也,非常熱也,而煩滿者,何也?曰:陰氣少,陽氣勝,故熱而煩滿。

曰:足太陰、陽明為表裡,脾胃脈也,生病異者,何也?曰:陰陽異位,更實更虛,更逆更順,或從內,或從外,所從不同,故病異名。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陽道實,陰道虛。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則入腑;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則入臟。

白話文:

他說,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是表裡關係,也是脾胃的脈絡,那麼得到的疾病不同,為什麼呢?答:是因為陰陽的位置不同,疾病就會痊癒或更加虛弱,疾病就會緩解或加重。有的從內部得病,有的從外部得病,得病的原因不同,所以病情不同。陽是天氣,主導外部;陰是地氣,主導內部。陽道實就陽氣(外)充足,陰道虛就陰氣(內)不足。所以,感染了風虛邪氣的,是陽氣受邪氣影響,那病氣就會入侵腑;飲食不節制,起居沒有常規的,是陰氣受邪氣影響,那病氣就會入侵臟腑。

入六腑則身熱不得眠,上為喘呼;入五臟則䐜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澼。故喉主天氣,咽主地氣,故陽受風氣,陰受濕氣。故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行至足。故曰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故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也。

白話文:

若病邪進入六腑,則身體發熱,無法入睡,上呼吸急促;若進入五臟,則腹脹滿閉塞,下泄瀉,久而久之形成腸內膿血。因此,喉嚨掌管天氣,咽喉掌管地氣,所以陽氣受風氣,陰氣受濕氣。因此,陰氣從足部往上行至頭,然後向下循著手臂至指端;陽氣從手部往上行至頭,然後向下至足部。所以說,陽病是從上行極而下;陰病是從下行極而上。因此,受風寒之邪的,頭部先受到;受濕邪之邪的,下肢先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