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謐

《針灸甲乙經》~ 卷三 (4)

回本書目錄

卷三 (4)

1. 耳前後凡二十穴第十一

上關,一名客主人,在耳前上廉起骨端,開口有孔,手少陽、足陽明之會,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刺太深令人耳無聞。

下關,在客主人下,耳前動脈下空下廉,合口有孔,張口即閉,足陽明、少陽之會,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耳中有干䘓(音適)抵,不可灸。(䘓抵一作適之,不可灸。一作針灸留針。)

耳門,在耳前起肉當耳缺者,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壯。

禾窌,在耳前銳發下橫動脈,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刺入三分,灸三壯。(氣府論注云:手、足少陽二脈之會。)

聽會,在耳前陷者中,張口得之,動脈應手,少陽脈氣所發,刺入四分,灸三壯。(繆刺注云:正當手陽明脈之分。)

聽宮,在耳中,珠子大,明如赤小豆,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刺入三分,灸三壯。(氣穴注云:刺入一分。)

角孫,在耳廓中間,開口有孔,手足少陽、手陽明之會,刺入三分,灸三壯。(氣府論注云:在耳上廓表之間髮際之下,手太陽、手足少陽三脈之會。)

瘈脈,一名資脈,在耳本後雞足青絡脈,刺出血如豆汁,刺入一分,灸三壯。

顱息,在耳後間青絡脈,足少陽脈氣所發,刺入一分,出血多則殺人,灸三壯。

翳風,在耳後陷者中,按之引耳中,手、足少陽之會,刺入四分,灸三壯。

白話文:

上關穴,又名客主人穴,在耳朵前面上方的骨頭邊緣,張開嘴巴時會有個凹陷處。這裡為手少陽經和足陽明經交會之處。針刺入約0.3公分,留針約七個呼吸的時間,可以灸三壯。針刺太深可能會導致聽力喪失。

下關穴,在客主人穴下方,耳朵前面動脈下方的凹陷處。合上嘴巴時會有凹陷,張開嘴巴會消失。這裡為足陽明經和少陽經交會之處。針刺入約0.3公分,留針約七個呼吸的時間,可以灸三壯。如果耳朵裡面有耳垢阻塞(原文的“干䘓”可能指耳垢),則不宜施灸。(原文另有提及此處不可施灸或可針灸留針的不同說法)

耳門穴,在耳朵前方突起的肉邊緣,也就是耳朵缺口的地方。針刺入約0.3公分,留針約三個呼吸的時間,可以灸三壯。

禾窌穴,在耳朵前方,靠近髮際,有動脈跳動的地方。為手少陽經、足少陽經和手太陽經交會之處。針刺入約0.3公分,可以灸三壯。(有注釋說,此處為手、足少陽經的交會處。)

聽會穴,在耳朵前方凹陷處,張開嘴巴時可以摸到,有動脈跳動。這裡為少陽經脈氣發出之處。針刺入約0.4公分,可以灸三壯。(有注釋說,此穴位正對著手陽明經的支脈。)

聽宮穴,在耳朵裡面,像一顆紅豆大小,明亮的地方。這裡為手少陽經、足少陽經和手太陽經交會之處。針刺入約0.3公分,可以灸三壯。(有注釋說,針刺入約0.1公分。)

角孫穴,在耳廓中間,張開嘴巴時會有凹陷處。這裡為手少陽經、足少陽經和手陽明經交會之處。針刺入約0.3公分,可以灸三壯。(有注釋說,此穴在耳上廓外緣和髮際交界處下方,為手太陽經、手足少陽經三條經脈的交會處。)

瘈脈穴,又名資脈穴,在耳朵後方,像雞爪般青筋分布的地方。針刺出血,血像豆漿一樣。針刺入約0.1公分,可以灸三壯。

顱息穴,在耳朵後方青筋分布的地方。為足少陽經脈氣發出之處。針刺入約0.1公分,出血過多會導致死亡,可以灸三壯。

翳風穴,在耳朵後方凹陷處,按壓時會感覺耳朵裡面有反應。這裡為手少陽經和足少陽經交會之處。針刺入約0.4公分,可以灸三壯。

2. 頸凡十七穴第十二

廉泉,一名本池,在頷下,結喉上,舌本下,陰維、任脈之會,刺入二分,留三呼,灸三壯。(氣府論注云:刺入三分。)

人迎,一名天五會,在頸大脈動應手,俠結喉,以候五臟氣,足陽明脈氣所發,禁不可灸,刺入四分,過深不幸殺人。(《素問》陰陽類論注云:人迎在結喉旁一寸五分,動脈應手。)

天窗,一名窗籠,在曲頰下,扶突後,動脈應手陷者中,手太陽脈氣所發,刺入六分,灸三壯。

天牖,在頸筋間,缺盆上,天容後,天柱前,完骨後,髮際上,手少陽脈氣所發,刺入一分,灸三壯。

天容,在耳曲頰後,手少陽脈氣所發,刺入一寸,灸三壯。

水突,一名水門,在頸大筋前,直人迎下,氣舍上,足陽明脈氣所發,刺入一寸,灸三壯。

氣舍,在頸,直人迎下,俠天突陷者中,足陽明脈氣所發,刺入三分,灸五壯。

扶突,在人迎後一寸五分,手陽明脈氣所發,刺入三分,灸三壯。(《針經》云:在氣舍後一寸五分。)

天鼎,在缺盆上,直扶突,氣舍後一寸五分,手陽明脈氣所發,刺入四分,灸三壯。(氣府論注云:在氣舍後半寸。)

白話文:

頸部共十七個穴位的第十二部分:

**廉泉穴:**又名本池穴,位於下巴下方,喉結上方,舌根下方。此穴是陰維脈和任脈的交會處。針刺入約0.2公分,留針約三次呼吸的時間,可灸三壯(艾柱)。(《氣府論注》記載:針刺入約0.3公分。)

**人迎穴:**又名天五會穴,位於頸部大動脈跳動明顯處,靠近喉結兩側,用來觀察五臟的氣血狀況。此穴是足陽明經的氣所發之處。此穴禁止艾灸,針刺入約0.4公分,過深可能會導致危險。(《素問》陰陽類論注記載:人迎穴位於喉結旁約1.5公分,動脈跳動明顯的地方。)

**天窗穴:**又名窗籠穴,位於彎曲的臉頰下方,扶突穴的後方,動脈跳動明顯的凹陷處。此穴是手太陽經的氣所發之處。針刺入約0.6公分,可灸三壯(艾柱)。

**天牖穴:**位於頸部肌肉之間,缺盆穴上方,天容穴後方,天柱穴前方,完骨穴後方,髮際上方。此穴是手少陽經的氣所發之處。針刺入約0.1公分,可灸三壯(艾柱)。

**天容穴:**位於耳後彎曲的臉頰後方。此穴是手少陽經的氣所發之處。針刺入約3公分,可灸三壯(艾柱)。

**水突穴:**又名水門穴,位於頸部大筋的前方,人迎穴的正下方,氣舍穴的上方。此穴是足陽明經的氣所發之處。針刺入約3公分,可灸三壯(艾柱)。

**氣舍穴:**位於頸部,人迎穴的正下方,靠近天突穴兩側的凹陷處。此穴是足陽明經的氣所發之處。針刺入約0.3公分,可灸五壯(艾柱)。

**扶突穴:**位於人迎穴後方約1.5公分。此穴是手陽明經的氣所發之處。針刺入約0.3公分,可灸三壯(艾柱)。(《針經》記載:位於氣舍穴後方約1.5公分。)

**天鼎穴:**位於缺盆穴的上方,扶突穴的正下方,氣舍穴後方約1.5公分。此穴是手陽明經的氣所發之處。針刺入約0.4公分,可灸三壯(艾柱)。(《氣府論注》記載:位於氣舍穴後方約0.5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