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謐

《針灸甲乙經》~ 卷三 (3)

回本書目錄

卷三 (3)

1. 背自第一椎兩傍俠脊各一寸五分下

2. 背自第二椎兩傍俠脊各三寸行至二

3. 面凡二十九穴第十

懸顱,在曲周顳顬中,足少陽脈氣所發,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氣府注云:在曲角上,顳顬之中。)

頷厭,在曲周顳顬上廉,手少陽、足陽明之會,刺入七分,留七呼,灸三壯。(氣府注云:在曲角顳顬之上廉,刺深令人耳無聞。)

懸釐,在曲周顳顬下廉,手足少陽、陽明之會,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氣府注云:在曲角顳顬之上刺深令人耳無聞。)

陽白,在眉上一寸直瞳子,足少陽、陽維之會,刺入三分,灸三壯。(氣府注云:足陽明、陰維二脈之會。今詳陽明之經不到於此,又陰維不與陽明會,疑《素問注》非是。)

攢竹,一名員在,一名始光,一名夜光,又名明光,在眉頭陷者中,足太陽脈氣所發,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

絲竹空,一名巨窌,在眉後陷者中,足少陽脈氣所發,刺入三分,留三呼,不宜灸,灸之不幸令人目小及盲。(氣府論注云手少陽,又云留六呼。)

睛明,一名淚孔,在目內眥外,手足太陽、足陽明之會,刺入六分,留六呼,灸三壯。(氣府論注云:手足太陽、足陽明、陰陽蹺五臟之會。)

瞳子窌,在目外去眥五分,手太陽、手足少陽之會,刺入三分,灸三壯。

承泣,一名鼷穴,一名面窌,在目下七分,直目瞳子,陽蹺、任脈、足陽明之會,刺入三分,不可灸。

四白,在目下一寸,向頄骨(即顴骨)顴空,足陽明脈氣所發,刺入三分,灸七壯。(氣府論注云:刺入四分,不可灸。)

顴窌,一名兌骨,在面頄骨下廉陷者中,手少陽、太陽之會,刺入三分。

素窌,一名面王,在鼻柱上端,督脈氣所發,刺入三分,禁灸。

迎香,一名衝陽,在禾窌上鼻下孔旁,手、足陽明之會,刺入三分。

巨窌,在俠鼻孔旁八分,直瞳子,蹺脈、足陽明之會,刺入三分。

禾窌,在直鼻孔下俠水溝傍五分,手陽明脈氣所發,刺入三分。

水溝,在鼻柱下人中,督脈、手足陽明之會,直唇取之,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兌端,在唇上端,手陽明脈氣所發。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

齦交,在唇內齒上齦縫中,刺入三分,灸三壯。(氣府論注云:任、督脈二經之會。)

地倉,一名會維,俠口傍四分,如近下是,蹺脈、手足陽明之會,刺入三分。

承漿,一名天池,在頤前唇之下,足陽明任脈之會,開口取之,刺入三分,留六呼,(氣府論注作五呼,)灸三壯。

頰車,在耳下曲頰端陷者中,開口有孔,足陽明脈氣所發,刺入三分,灸三壯。

大迎,一名髓孔,在曲頷前一寸三分骨陷者中,動脈,足太陽脈氣所發,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白話文:

頭部穴位

懸顱穴:位於頭側,靠近顳部(太陽穴)彎曲處的中間。這是足少陽膽經的氣血發出的地方。針刺入約0.3公分,留針約七個呼吸的時間,可以艾灸三次。(氣府注說:在頭側彎角上方,顳部中間。)

頷厭穴:位於頭側,靠近顳部彎曲處的上邊緣。是手少陽三焦經和足陽明胃經交會的地方。針刺入約0.7公分,留針約七個呼吸的時間,可以艾灸三次。(氣府注說:在頭側彎角顳部之上邊緣,針刺太深會讓人聽不見聲音。)

懸釐穴:位於頭側,靠近顳部彎曲處的下邊緣。是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和足陽明胃經交會的地方。針刺入約0.3公分,留針約七個呼吸的時間,可以艾灸三次。(氣府注說:在頭側彎角顳部之上,針刺太深會讓人聽不見聲音。)

陽白穴:位於眉毛上方約一寸,正對瞳孔。是足少陽膽經和陽維脈交會的地方。針刺入約0.3公分,可以艾灸三次。(氣府注說:是足陽明胃經和陰維脈的交會處。但仔細研究,陽明經脈並沒有到達這裡,陰維脈也不和陽明經脈交會,懷疑《素問注》的說法不對。)

攢竹穴:又名員在、始光、夜光、明光,位於眉頭凹陷處。是足太陽膀胱經的氣血發出的地方。針刺入約0.3公分,留針約六個呼吸的時間,可以艾灸三次。

絲竹空穴:又名巨窌,位於眉尾凹陷處。是足少陽膽經的氣血發出的地方。針刺入約0.3公分,留針約三個呼吸的時間,不適合艾灸,艾灸可能會導致眼睛變小或失明。(氣府論注說:是手少陽三焦經的穴位,又說留針約六個呼吸的時間。)

睛明穴:又名淚孔,位於內眼角外側。是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和足陽明胃經交會的地方。針刺入約0.6公分,留針約六個呼吸的時間,可以艾灸三次。(氣府論注說:是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陰蹺脈和陽蹺脈,五臟精氣會聚的地方。)

瞳子髎穴:位於外眼角外側約0.5公分處。是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和足少陽膽經交會的地方。針刺入約0.3公分,可以艾灸三次。

承泣穴:又名鼷穴、面窌,位於眼睛下方約0.7公分,正對瞳孔。是陽蹺脈、任脈和足陽明胃經交會的地方。針刺入約0.3公分,不可以艾灸。

四白穴:位於眼睛下方約一寸,靠近顴骨的凹陷處。是足陽明胃經的氣血發出的地方。針刺入約0.3公分,可以艾灸七次。(氣府論注說:針刺入約0.4公分,不可以艾灸。)

顴髎穴:又名兌骨,位於面部顴骨下緣的凹陷處。是手少陽三焦經和手太陽小腸經交會的地方。針刺入約0.3公分。

素髎穴:又名面王,位於鼻柱上端。是督脈的氣血發出的地方,禁止艾灸。

迎香穴:又名衝陽,位於禾髎穴上方,鼻孔兩側。是手陽明大腸經和足陽明胃經交會的地方。針刺入約0.3公分。

巨髎穴:位於鼻孔兩側約0.8公分處,正對瞳孔。是蹺脈和足陽明胃經交會的地方。針刺入約0.3公分。

禾髎穴:位於鼻孔下方,靠近人中溝兩側約0.5公分處。是手陽明大腸經的氣血發出的地方。針刺入約0.3公分。

水溝穴:位於鼻柱下方的人中處。是督脈、手陽明大腸經和足陽明胃經交會的地方。針刺時要垂直皮膚,刺入約0.3公分,留針約七個呼吸的時間,可以艾灸三次。

兌端穴:位於上唇正中上端。是手陽明大腸經的氣血發出的地方。針刺入約0.3公分,留針約六個呼吸的時間,可以艾灸三次。

齦交穴:位於上唇內側牙齦縫中。針刺入約0.3公分,可以艾灸三次。(氣府論注說:是任脈和督脈兩條經脈交會的地方。)

地倉穴:又名會維,位於嘴角兩側約0.4公分處,靠近下方。是蹺脈、手陽明大腸經和足陽明胃經交會的地方。針刺入約0.3公分。

承漿穴:又名天池,位於下巴前方,下唇下方。是足陽明胃經和任脈交會的地方。張開嘴取穴,針刺入約0.3公分,留針約六個呼吸的時間,(氣府論注說是五個呼吸的時間,)可以艾灸三次。

頰車穴:位於耳垂下方,下頜彎角前端的凹陷處。張開嘴時會有個孔洞。是足陽明胃經的氣血發出的地方。針刺入約0.3公分,可以艾灸三次。

大迎穴:又名髓孔,位於下頜彎角前方約1.3公分,骨頭凹陷處,有動脈跳動。是足太陽膀胱經的氣血發出的地方。針刺入約0.3公分,留針約七個呼吸的時間,可以艾灸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