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謐

《針灸甲乙經》~ 卷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

1. 頭緣耳上卻行至完骨凡十二穴第五

天衝,在耳上如前三分,刺入三分,灸三壯。(氣府論注云:足太陽、少陽之會。)

率谷,在耳上,入髮際一寸五分,足太陽、少陽之會,嚼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三壯。

曲鬢,在耳上,入髮際曲隅陷者中,鼓頷有空,足太陽、少陽之會,刺入三分,灸三壯。

浮白,在耳後,入髮際一寸,足太陽、少陽之會,刺入三分,灸二壯。(氣穴注云:灸三壯,刺入三分。)

竅陰,在完骨上,枕骨下,搖動應手,足太陽、少陽之會,刺入四分,灸五壯。(氣穴注云:灸三壯,刺入三分。)

完骨,在耳後,入髮際四分,足太陽、少陽之會,刺入二分,留七呼,灸七壯。(氣穴注云:刺入三分,灸三壯。)

白話文:

頭部邊緣,耳朵上方,一直到完骨穴,總共有十二個穴位,這是第五部分:

天衝穴:在耳朵上方,大約前方三分的位置,針刺入三分深,灸三壯。(《氣府論注》說:這裡是足太陽經和足少陽經交會的地方。)

率谷穴:在耳朵上方,進入髮際一寸五分的地方,是足太陽經和足少陽經交會的地方,咀嚼時可以找到這個穴位,針刺入四分深,灸三壯。

曲鬢穴:在耳朵上方,進入髮際彎曲的角落,在凹陷處,鼓起下巴時會有空隙的感覺,是足太陽經和足少陽經交會的地方,針刺入三分深,灸三壯。

浮白穴:在耳朵後面,進入髮際一寸的地方,是足太陽經和足少陽經交會的地方,針刺入三分深,灸二壯。(《氣穴注》說:灸三壯,針刺入三分深。)

竅陰穴:在完骨穴上方,枕骨下方,按壓時會有移動的感覺,是足太陽經和足少陽經交會的地方,針刺入四分深,灸五壯。(《氣穴注》說:灸三壯,針刺入三分深。)

完骨穴:在耳朵後面,進入髮際四分的地方,是足太陽經和足少陽經交會的地方,針刺入二分深,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灸七壯。(《氣穴注》說:針刺入三分深,灸三壯。)

2. 頭自發際中央傍行凡五穴第六

喑門,一名舌橫,一名舌厭,在後髮際宛宛中,入系舌本,督脈、陽維之會,仰頭取之,刺入四分,不可灸,灸之令人喑。(氣府論注云:去風府一寸。)

天柱,在俠項後髮際大筋外廉陷者中,足太陽脈氣所發,刺入二分,留六呼,灸三壯。

風池,在顳顬後髮際陷者中,足少陽、陽維之會,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壯。(氣府論注云:在耳後陷者中,按之引於耳中,手足少陽脈之會,刺入四分。)

白話文:

頭部從髮際中央旁邊延伸,總共有五個穴位,第六個在後方。

啞門穴,又名舌橫,也叫舌厭,在後髮際凹陷處的正中,連接著舌根,是督脈和陽維脈交會的地方。取穴時需要仰起頭,針刺入約0.4分深,不可以艾灸,艾灸會使人失聲。(《氣府論注》說:在風府穴旁邊一寸處。)

天柱穴,在脖子後方兩條大筋外側邊緣的凹陷處,是足太陽經脈氣血發出的地方。針刺入約0.2分深,留針約六個呼吸的時間,可以艾灸三壯。

風池穴,在耳朵後方髮際的凹陷處,是足少陽經脈和陽維脈交會的地方。針刺入約0.3分深,留針約三個呼吸的時間,可以艾灸三壯。(《氣府論注》說:在耳朵後方凹陷處,按壓時會有感覺傳到耳朵內,是手足少陽經脈交會的地方。針刺入約0.4分深。)

3. 背自第一椎循督脈下行至脊骶凡十一穴第七

(氣府論注云:第六椎下有靈臺,十椎下有中樞,十六椎下有陽關)

大椎,在第一椎陷者中,三陽督脈之會,刺入五分,灸九壯。

陶道,在大椎節下間,督脈、足太陽之會,俯而取之,刺入五分,留五呼,灸五壯。

身柱,在第三椎節下間,督脈氣所發,俯而取之,刺入五分,留五呼,灸三壯。(氣府論注云:灸五壯。)

神道,在第五椎節下間,督脈氣所發,俯而取之,刺入五分,留五呼,灸三壯。(氣府論注云:灸五壯。)

至陽,在第七椎節下間,督脈氣所發,俯而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壯。

筋縮,在第九椎節下間,督脈氣所發,俯而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壯。(氣府論注云灸五壯。)

脊中,在第十一椎節下間,督脈氣所發,俯而取之,刺入五分,不可灸,灸則令人痿。

懸樞,在第十三椎節下間,督脈氣所發,伏而取之,刺入三分,灸三壯。

命門,一名屬累,在十四椎節下間,督脈氣所發,伏而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壯。

腰俞,一名背解,一名髓空,一名腰戶,在第二十一椎節下間,督脈氣所發,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五壯。(氣府論注云:刺入三分。熱注、水穴注同。熱穴注作二寸,繆刺論同。)

長強,一名氣之陰郄,在脊骶端,督脈別絡,少陰所結,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氣府論注及水穴注云刺入二分。)

白話文:

(《氣府論注》提到:第六椎骨下方有靈臺穴,第十椎骨下方有中樞穴,第十六椎骨下方有陽關穴。)

大椎穴:位於第一椎骨下方凹陷處,是手太陽、手陽明、足太陽三條陽經和督脈交會的地方。針刺入五分深,艾灸九壯。

陶道穴:位於大椎穴下方椎骨的間隙,是督脈和足太陽經交會的地方。身體向前彎曲取穴。針刺入五分深,留針五個呼吸的時間,艾灸五壯。

身柱穴:位於第三椎骨下方椎骨的間隙,是督脈的氣所發出的地方。身體向前彎曲取穴。針刺入五分深,留針五個呼吸的時間,艾灸三壯。(《氣府論注》提到:艾灸五壯。)

神道穴:位於第五椎骨下方椎骨的間隙,是督脈的氣所發出的地方。身體向前彎曲取穴。針刺入五分深,留針五個呼吸的時間,艾灸三壯。(《氣府論注》提到:艾灸五壯。)

至陽穴:位於第七椎骨下方椎骨的間隙,是督脈的氣所發出的地方。身體向前彎曲取穴。針刺入五分深,艾灸三壯。

筋縮穴:位於第九椎骨下方椎骨的間隙,是督脈的氣所發出的地方。身體向前彎曲取穴。針刺入五分深,艾灸三壯。(《氣府論注》提到:艾灸五壯。)

脊中穴:位於第十一椎骨下方椎骨的間隙,是督脈的氣所發出的地方。身體向前彎曲取穴。針刺入五分深,不可艾灸,艾灸會導致身體痿軟無力。

懸樞穴:位於第十三椎骨下方椎骨的間隙,是督脈的氣所發出的地方。趴臥取穴。針刺入三分深,艾灸三壯。

命門穴:又名屬累穴,位於第十四椎骨下方椎骨的間隙,是督脈的氣所發出的地方。趴臥取穴。針刺入五分深,艾灸三壯。

腰俞穴:又名背解穴、髓空穴、腰戶穴,位於第二十一椎骨下方椎骨的間隙,是督脈的氣所發出的地方。針刺入三分深,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艾灸五壯。(《氣府論注》提到:針刺入三分深。《熱注》、《水穴注》記載相同。《熱穴注》記載為二寸,《繆刺論》記載相同。)

長強穴:又名氣之陰郄穴,位於脊椎尾端,是督脈的分支絡脈,也是足少陰經氣結聚之處。針刺入三分深,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艾灸三壯。(《氣府論注》和《水穴注》提到:針刺入二分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