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甲乙經》~ 卷三 (1)
卷三 (1)
1. 卷三
2. 諸穴
(總計六百五十四穴。單四十八穴,雙三百零八穴。)
白話文:
總共有六百五十四個穴位。其中單獨一個的穴位有四十八個,成對的穴位有三百零八個。
3. 頭直鼻中髮際傍行至頭維凡七穴第一
黃帝問曰:氣穴三百六十五以應一歲,願聞孫絡溪谷亦各有應乎?岐伯對曰:孫絡溪谷,三百六十五穴會,以應一歲,以灑(《素問》作溢)奇邪,以通榮衛。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溪,肉分之間,溪谷之會,以行榮衛,以舍(《素問》作會)大氣也。
神庭,在髮際直鼻,督脈、足太陽、陽明之會,禁不可刺,令人癲疾,目失精,灸三壯。
曲差,一名鼻沖,俠神庭兩傍各一寸五分,在髮際,足太陽脈氣所發,正頭取之,刺入三分,灸五壯。
本神,在曲差兩傍各一寸五分,在髮際(一曰直耳上入髮際四分)足少陽、陽維之會,刺入三分,灸三壯。
頭維,在額角髮際俠本神兩傍各一寸五分,足少陽、陽維之會,刺入五分,禁不可灸。
白話文:
黃帝問道:人體有三百六十五個氣穴,來對應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我想要知道更細微的孫絡、溪谷這些地方,也各自有對應嗎?岐伯回答說:是的,孫絡、溪谷,總共有三百六十五個穴位匯聚,來對應一年,用來疏導偏邪之氣,使營氣和衛氣暢通。肌肉的大會合處叫做「谷」,肌肉的小會合處叫做「溪」,肌肉分開的地方,就是溪和谷會合的地方,營氣和衛氣在這裡運行,也容納著大氣。
神庭穴,在髮際正對鼻子的位置,是督脈、足太陽經、陽明經交會的地方,禁止針刺,會使人癲癇、眼睛失明,可以艾灸三壯。
曲差穴,又名鼻沖,在神庭穴兩旁各一寸五分,在髮際,是足太陽經氣所發之處,正對頭部取穴,針刺入三分,可以艾灸五壯。
本神穴,在曲差穴兩旁各一寸五分,在髮際(一說在耳朵上方直入髮際四分),是足少陽經和陽維脈交會的地方,針刺入三分,可以艾灸三壯。
頭維穴,在額頭兩角髮際邊,在本神穴兩旁各一寸五分,是足少陽經和陽維脈交會的地方,針刺入五分,禁止艾灸。
4. 頭直鼻中入髮際一寸循督脈卻行至風府凡八穴第二
上星一穴,在顱上直鼻中央,入髮際一寸陷者中,可容豆,督脈氣所發,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
囟會,在上星後一寸,骨間陷者中,督脈氣所發,刺入四分,灸五壯。
前頂,在囟會後一寸五分,骨間陷者中,督脈氣所發,刺入四分,灸五壯。
百會,一名三陽五會,在前頂後一寸五分,頂中央旋毛中,陷可容指,督脈、足太陽之會,刺入三分,灸三壯。
後頂,一名交沖,在百會後一寸五分,枕骨上,督脈氣所發,刺入四分,灸五壯。
強間,一名大羽,在後頂後一寸五分,督脈氣所發,刺入三分,灸五壯。
腦戶,一名匝風,一名會額,在枕骨上強間後一寸五分,督脈、足太陽之會,此別腦之會,不可灸,令人喑。(《素問》刺禁論云:刺頭中腦戶,入腦立死。王冰注云:灸五壯。又骨空論云:不可妄灸。《銅人》經云:禁不可灸,灸之令人瘂。)
風府,一名舌本,在頂上,入髮際一寸,大筋內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其肉立下,督脈、陽維之會,禁不可灸,灸之令人喑,刺入四分,留三呼。
白話文:
上星穴:位於頭頂正中,從鼻子的中心線往上,進入髮際一寸的地方,有一個凹陷處,大小約可容納一顆豆子,是督脈的氣所發出的地方。針刺可刺入三分深,留針約六個呼吸的時間,可以艾灸三次。
囟會穴:位於上星穴後一寸,在兩塊骨頭之間的凹陷處,是督脈的氣所發出的地方。針刺可刺入四分深,可以艾灸五次。
前頂穴:位於囟會穴後一寸五分,在兩塊骨頭之間的凹陷處,是督脈的氣所發出的地方。針刺可刺入四分深,可以艾灸五次。
百會穴:又名三陽五會,位於前頂穴後一寸五分,在頭頂正中央的髮旋處,凹陷處約可容納一根手指,是督脈和足太陽經交會的地方。針刺可刺入三分深,可以艾灸三次。
後頂穴:又名交沖,位於百會穴後一寸五分,在枕骨上方,是督脈的氣所發出的地方。針刺可刺入四分深,可以艾灸五次。
強間穴:又名大羽,位於後頂穴後一寸五分,是督脈的氣所發出的地方。針刺可刺入三分深,可以艾灸五次。
腦戶穴:又名匝風,又名會額,位於枕骨上方,強間穴後一寸五分,是督脈和足太陽經交會的地方,也是區分大腦的交會處。這個穴位不可以艾灸,會使人喑啞。《素問·刺禁論》說:針刺頭部腦戶穴,刺入腦部會立刻死亡。王冰註解說:可以艾灸五次。但是《骨空論》說:不可以隨意艾灸。《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說:禁止艾灸,艾灸會使人喑啞。
風府穴:又名舌本,位於頭頂,進入髮際一寸的地方,在大筋內側的凹陷處,快速說話的時候,這個地方的肌肉會隆起,安靜的時候,肌肉會下降,是督脈和陽維脈交會的地方。這個穴位禁止艾灸,艾灸會使人喑啞。針刺可刺入四分深,留針約三個呼吸的時間。
5. 頭直俠督脈各一寸五分卻行至玉枕凡十穴第三
五處,在督脈傍,去上星一寸五分,足太陽脈氣所發,刺入三分,不可灸(《素問》水熱穴注云灸三壯)。
承光,在五處後二寸,足太陽脈氣所發,刺入三分,禁不可灸。
通天,一名天臼,在承光後一寸五分,足太陽脈氣所發,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絡卻,一名強陽,一名腦蓋,在通天後一寸三分,足太陽脈氣所發,刺入三分,留五呼,灸三壯。
玉枕,在絡卻後七分,俠腦戶傍一寸三分,起肉枕骨,入髮際三寸,足太陽脈氣所發,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壯。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頭部督脈旁邊,距離督脈各一寸五分的穴位,從五處到玉枕,共有五個穴位:
五處:位於督脈旁邊,距離上星穴一寸五分的位置,是足太陽膀胱經的氣血發出的地方。針刺入三分深度,不可用艾灸。(《素問》水熱穴的注釋中說可以灸三壯)。
承光:在五處穴的後面兩寸處,也是足太陽膀胱經的氣血發出的地方。針刺入三分深度,禁止使用艾灸。
通天:也叫做天臼,位於承光穴的後面一寸五分處,是足太陽膀胱經的氣血發出的地方。針刺入三分深度,留針時間約為七次呼吸,可以灸三壯。
絡卻:也叫做強陽、腦蓋,位於通天穴的後面一寸三分處,是足太陽膀胱經的氣血發出的地方。針刺入三分深度,留針時間約為五次呼吸,可以灸三壯。
玉枕:位於絡卻穴的後面七分,在腦戶穴旁邊一寸三分的位置,從枕骨的肌肉隆起處算起,進入頭髮邊緣三寸處,是足太陽膀胱經的氣血發出的地方。針刺入三分深度,留針時間約為三次呼吸,可以灸三壯。
6. 頭直目上入髮際五分卻行至腦空凡十穴第四
臨泣,當目上眥直入髮際五分陷者中,足太陽、少陽、陽維之會,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五壯。
目窗,一名至營,在臨泣後一寸,足少陽、陽維之會,刺入三分,灸五壯。
正營,在目窗後一寸,足少陽、陽維之會,刺入三分,灸五壯。
承靈,在正營後一寸五分,足少陽、陽維之會,刺入三分,灸五壯。
腦空,一名顳(音熱)顬(音儒),在承靈後一寸五分,俠玉枕骨下陷者中,足少陽、陽維之會,刺入四分,灸五壯。(《素問》氣府論注云:俠枕骨後枕骨上)
白話文:
頭部穴位,從眼眶上方進入髮際五分處,然後往後延伸到腦空穴,總共有十個穴位,這是第四個部分。
臨泣穴:位於眼睛外側眼角的正上方,往上進入髮際五分處的凹陷中,是足太陽經、足少陽經和陽維脈交會的地方。針刺入三分深,留針約七次呼吸的時間,可以灸五壯。
目窗穴:又名至營穴,在臨泣穴後方一寸的位置,是足少陽經和陽維脈交會的地方。針刺入三分深,可以灸五壯。
正營穴:在目窗穴後方一寸的位置,是足少陽經和陽維脈交會的地方。針刺入三分深,可以灸五壯。
承靈穴:在正營穴後方一寸五分的位置,是足少陽經和陽維脈交會的地方。針刺入三分深,可以灸五壯。
腦空穴:又名顳顬穴,在承靈穴後方一寸五分的位置,位於頭後部,在靠近玉枕骨下方凹陷處,是足少陽經和陽維脈交會的地方。針刺入四分深,可以灸五壯。(《素問》氣府論的註解說:在枕骨的側後方,枕骨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