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謐

《針灸甲乙經》~ 卷六 (2)

回本書目錄

卷六 (2)

1. 五臟六腑虛實大論第三

黃帝問曰:刺法言,有餘瀉之,不足補之,何謂也?岐伯對曰:神有有餘,有不足;氣有有餘,有不足;血有有餘,有不足;形有有餘,有不足;志有有餘,有不足。心藏神,肺藏氣,肝藏血,脾藏肉,腎藏志。志意通達,內連骨髓,而成形。五臟之道。皆出於經渠,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故守經渠焉。

白話文:

黃帝問道:針灸中有「有餘就瀉,不足就補」的說法,這是什麼意思呢?岐伯答道:神有充盈和不足之分;氣有充盈和不足之分;血有充盈和不足之分;形體有充盈和不足之分;志意有充盈和不足之分。

心藏有神,肺藏有氣,肝藏有血,脾藏有肉,腎藏有志。志意暢通,內聯骨髓,而成形體。五臟之道,都通過經絡而運行血氣;血氣不調和,各種疾病就會發生,所以要治療疾病,就要守住經絡。

神有餘則笑不休,不足則憂(《素問》作悲,王冰曰作憂者誤)。血氣未並,五臟安定,邪客於形,淒厥(《素問》作灑淅)起於毫毛,未入於經絡,故命曰神之微。神有餘則瀉其小絡之血,出血勿之深斥,無中其大經,神氣乃平。神不足者,視其虛絡,切而致之,刺而和之,無出其血,無泄其氣,以通其經,神氣乃平。

曰:刺微奈何?曰:按摩勿釋,著針勿斥,移氣於足(《素問》作不足),神氣乃得復。

白話文:

當人精神過剩時,就會不停地笑。精神不足時,就會感到憂傷。(《素問》中寫作憂傷,王冰認為憂傷是錯誤的,應寫作憂愁)。血氣還沒有融合,五臟安定,邪氣侵入身體,寒戰從毫毛開始,還沒侵入經絡,因此稱之為神之微精微症候。精神過剩的人,應瀉出小絡中的血,瀉血不宜過深,不要刺破大經脈,精神才能平和。精神不足的人,應觀察虛弱的經絡,淺刺並達到經絡,針刺後使之調和,不要刺破血管,不要洩漏正氣,以使經絡通暢,精神才能平和。

氣有餘則喘咳上氣,不足則息利少氣。血氣未並,五臟安定,皮膚微病,命曰白氣微泄。有餘則瀉其經渠,無傷其經,無出其血,無泄其氣。不足則補其經渠,無出其氣。曰:刺微奈何?曰:按摩勿釋,出針視之。曰:故將深之,適人必革,精氣自伏,邪氣亂散,無所休息,氣泄腠理,真氣乃相得。

白話文:

  • 氣有餘則喘咳上氣,不足則息利少氣。

如有餘則喘咳上氣,不足則呼吸短促氣虛。

  • 血氣未並,五臟安定,皮膚微病,命曰白氣微泄。

血氣不足,五臟安定,皮膚出現淺表病症,稱為白氣微洩。

  • 有餘則瀉其經渠,無傷其經,無出其血,無泄其氣。

如氣血有餘,則瀉其經絡,不傷及經絡,不出血,不洩氣。

  • 不足則補其經渠,無出其氣。

不足則補其經絡,不出氣。

  • 曰:刺微奈何?曰:按摩勿釋,出針視之。曰:故將深之,適人必革,精氣自伏,邪氣亂散,無所休息,氣泄腠理,真氣乃相得。

問:刺微灸該如何操作?答:按摩皮膚,不要鬆手,出針後觀察。他說:所以要把針刺得深一點,病人才會有感覺,正氣得到振奮,邪氣則會亂散,無處可去,正邪之氣會互相抵消,從而恢復健康。

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慧(《素問》作恐)。血氣未並,五臟安定,孫絡外溢,則絡有留血。有餘則刺其盛經,出其血。不足則視其虛,內針其脈中,久留之血至(《素問》作而視),脈大,疾出其針,無令血泄。曰:刺留奈何?曰:視其血絡,刺出其血,無令惡血得入於經,以成其病。

白話文:

氣血充足時會讓人發怒,血氣不足時則讓人感到恐懼。氣血未充盈,五臟安定,孫絡外溢,便會造成血絡中淤血。血氣充足,便針刺充盛的經絡,放出血來。血氣不足,便觀察其虛弱的部位,針刺脈中的淤血,將淤血留在體內一段時間(《素問》中寫作“然後視”),脈搏變大,快速拔出針來,不要讓血流出來。問:針刺淤血應該怎麼做?答:觀察血絡,針刺放出淤血,不要讓壞血繼續進入經絡,造成疾病。

形有餘則腹脹,涇溲不利,不足則四肢不用。血氣未並,五臟安定,肌肉蠕(一作溢)動,名曰微風。有餘則瀉其陽經,不足則補其陽絡。曰:刺微奈何?曰:取分肉間,無中其經,無傷其絡,衛氣得復,邪氣乃索。

白話文:

身體有餘時,就會出現腹脹,小便不利,身體不足時,就會出現四肢麻痺。血氣尚未調和,五臟安定,肌肉抽搐,這叫做微風。身體有餘時,就要瀉去陽經之邪,身體不足時,就要補其陽絡之虛。問:怎麼刺微風呢?答:取其分肉之間,不要刺中經絡,不要傷及絡脈,衛氣得到恢復,邪氣就會消失。

志有餘則腹脹飧泄,不足則厥。血氣未並,五臟安定,骨節有傷。有餘則瀉。然筋血者出其血,不足則補其復溜。曰:剌未並奈何?曰:即取之無中其經,以去其邪,乃能立虛。

白話文:

如果志意過盛,就會腹脹,大便溏泄;志意不足,就會厥逆。血氣還沒有融合,五臟安定,骨節有損傷,就有餘就要瀉掉。但是筋血是出在血裏的,不足就要補。反問:刺針治療還沒有融合的人,該怎麼辦?回答:那就從沒有經脈的地方針刺,把邪氣除去,然後能使身體虛弱。

曰:虛實之形,不知其何以生?曰:血氣已並,陰陽相頃,氣亂於衛,血逆於經,血氣離居,一實一虛,血並於陰,氣並於陽,故為驚狂。血並於陽,氣並於陰,乃為炅中。血並於上,氣並於下,心煩悶,善怒。血並於下,氣並於上,亂而喜忘(《素》作善忘)。曰:血並於陰,氣並於陽,如是血氣離居。

白話文:

他說:虛實的形成,不知道是怎麼產生的?答道:血氣已經聚合,陰陽互相交替,氣亂於衛氣,血逆於經脈,血氣離散,一邊實一邊虛,血聚於陰,氣聚於陽,所以會驚恐發狂。血聚於陽,氣聚於陰,那才稱為中暑。血聚於上,氣聚於下,心煩悶,容易發怒。血聚於下,氣聚於上,心神混亂而容易遺忘(《素問》作容易遺忘)。他說:血聚於陰,氣聚於陽,就像這樣血氣離散。

何者為實,何者為虛?曰: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流,溫則消而去之。是故氣之所併為血虛,血之所併為氣虛。曰: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乃言血併為虛,氣併為虛,是無實乎?曰: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故氣並則無血,血並則無氣。今血與氣相失,故為虛焉。絡之與孫脈,俱注(一作輸)於經,血與氣並,則為實焉。

白話文:

什麼是實,什麼是虛?回答是:血氣喜歡溫暖,討厭寒冷。遇寒則無法流動,遇溫則能夠消耗減退。所以氣被血併合叫做血虛,血被氣併合叫做氣虛。回答是:人所擁有的,只有血和氣罷了。但是卻說血併合成為虛,氣併合成為虛,那麼豈不是沒有實的東西嗎?回答是:有的就是實,沒有的就是虛。所以氣併合則無血,血併合則無氣。現今血和氣相互失去,因此成為虛。絡脈和孫脈,都注入到經脈中,血和氣併合,就成為實了。

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曰:實者何道從來。虛者何道從去?曰夫陰與陽,皆有輸會。陽注於陰,陰滿之外,陰陽紃(音巡)平(《素》作均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名曰平人。夫邪之所生,或生於陽,或生於陰。其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於陰者,得之飲食起居,陰陽喜怒。

白話文:

氣血並行於上,就會造成劇烈的厥暈,厥暈就會造成暴死;如果氣血恢復正常,就會生還;如果氣血不能恢復正常,就會死去。

為什麼有的病症是實症,有的病症是虛症?為什麼有的病是從外而來,有的病卻是從內而生?陰陽各有所歸,陽氣注入陰中,陰滿了就外溢,陰陽平穩,身體就充盈;九種診脈之法都一樣,這種狀態叫「平人」。邪氣的產生,可以是由於陽氣,也可以是由於陰氣。由陽氣而產生的疾病,來自風雨寒暑;由陰氣而產生的疾病,來自飲食起居、陰陽喜怒。

曰:風雨之傷人奈何?曰:風雨之傷人也,先客於皮膚,傳入於孫脈,孫脈滿則傳入於絡脈,絡脈滿乃注於大經脈,血氣與邪氣並客於分腠之間,其脈堅大,故曰實。實者外堅充滿不可按,按之則痛。曰:寒濕之傷人奈何?曰:寒濕之中人也,皮膚收(《素問》作不收),肌肉堅緊,營血澀,衛氣去,故曰虛。虛者攝闢氣不足,血澀,按之則氣足溫之,故快然而不痛。

白話文:

問:風雨對人體的傷害如何?

答:風雨對人體的傷害,先侵入皮膚,然後傳入孫脈,孫脈滿了就傳入絡脈,絡脈滿了就流入大經脈。血氣和邪氣同時阻塞在分腠之間,那條經脈堅硬飽滿,所以稱為「實」。「實」是指外觀堅硬,裡面充滿邪氣,不能按壓,按壓就會疼痛。

問:寒濕對人體的傷害如何?

答:寒濕侵襲人體時,皮膚收斂(《素問》寫作「不收」),肌肉堅硬緊繃,營血凝澀,衛氣消失,所以稱為「虛」。「虛」是指表氣不足,血脈凝澀,按壓時,氣血會流動,溫暖起來,所以很快就會感到舒服,而不疼痛。

曰:陰之生實奈何?曰:喜怒不節,則陰氣上逆,上逆則下虛,下虛則陽氣走之,故曰實。曰:陰之生虛奈何?曰:喜則氣下,悲則氣消,消則脈空虛,因寒飲食,寒氣動臟(一作重滿),則血泣氣去,故曰虛。曰: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不知所由然?曰:陽受氣於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今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不通則寒獨留於外,故寒慄。

白話文:

他說:陰性的疾病是如何產生的呢?答:喜怒不節制,那麼陰氣就會向上逆走,向上逆走就會下面虛弱,下面虛弱就會陽氣跑掉,所以說生病。他說:陰性的疾病是如何虛的呢?答:喜悅則氣往下走,悲傷則氣消失,消失則脈搏空虛,因為寒冷的飲食,寒氣動搖臟腑,則血泣,氣離開,所以說虛弱。他說:陽虛則外部寒冷,陰虛則內部燥熱,陽氣旺盛則外部燥熱,陰氣旺盛則內部寒冷,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答:陽氣在胸腔以上接受氣,以溫暖皮膚和肌肉之間。現在寒氣在外,則胸腔以上不通暢,不通暢則寒氣獨留在外,所以寒戰。

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焦(《素問》作下脘)不通,胃氣熱,熏胸中,故內熱。上焦不通利,皮膚緻密,腠理閉塞(《素問》下有玄府二字)不通,衛氣不得泄越,故外熱。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腠理不通,其脈盛大以澀,故中寒。

白話文:

身體勞累,精氣神不足,穀物精氣不充足,上焦功能失常,下焦(《素問》作下脘)不通暢,胃氣過熱,燻烤胸中,所以出現內熱。上焦不通暢,皮膚緊緻,腠理閉塞(《素問》下有玄府二字)不通,衛氣不能宣洩疏通,所以出現外熱。厥氣上逆,寒氣積聚在胸中而不消散,不消散則溫氣消失,寒氣獨留,則血液凝結,凝結則腠理不通,其脈象盛大而澀,所以出現中寒。

曰:陰與陽並,血氣與並,病形已成,刺之奈何?曰:刺此者取之經渠,取血於營,取氣於衛,用形哉,因四時多少高下。曰:血氣已並,病形已成,陰陽相頃,補瀉奈何?曰:瀉實者氣盛乃內針,針與氣俱內,以開其門,如利其戶,針與氣俱出,精氣不傷,邪氣乃下,外門不閉,以出其疾,搖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謂大瀉,必切而出,大氣乃屈。

白話文:

(醫師)說:陰陽並存,血氣並存,病症已經形成,再去針刺有什麼用呢?(患者)說:針刺這個病症,可以透過經渠來引導,從營中取血,從衛中取氣,是利用了形氣,還要依照四時多少高低來決定。 (醫師)說:血氣已經並存,病症已經形成,陰陽互相傾軋,要如何補瀉呢?(患者)說:瀉掉實症,氣盛之後再針刺,針刺與氣一起注入,以便打開它的門戶,像打開門戶一樣,針刺與氣一起抽出,精氣不會受到損傷,邪氣自然就會消散,外門不會閉塞,以便將疾病引出,擴大其道路,像是暢通道路一樣,這就是所謂的大瀉,一定要切中要害而又迅速地瀉出,邪氣才會屈服。

曰:補虛奈何?曰:持針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內針,氣出針入,針空四塞,精無從去,方實而疾出針,氣入針出,熱不得還,閉塞其門,邪氣布散,精氣乃得存,動後時(《素問》作動氣後時),近氣不失,遠氣乃來,是謂追之。曰:虛實有十,生於五臟五脈耳。夫十二經脈者,皆生百(《素》作其)病,今獨言五臟。

白話文:

問:如何補虛?答:持針不要放下來,以安定其意念,等待呼吸內斂時,氣息呼出時針刺入,針入後孔道閉塞,精氣無處可去,方可紮實刺入,快速出針,氣息吸入時針刺出,熱氣不得回返,閉塞其孔道,邪氣散佈,精氣得以保存,動氣後,近氣不損失,遠氣纔可引來,這就是追之法。

夫十二經脈者,皆絡三百六十五節,節有病,必被經脈,經脈之病者,皆有虛實,何以合之乎?曰:五臟與六腑為表裡,經絡肢節,各生虛實,視其病所居,隨而調之。病在脈調之血,病在血調之絡,病在氣調諸衛,病在肉,調之分肉,病在筋調之筋,病在骨調之骨。燔針劫刺其下,及與急者。

白話文:

十二經脈都連結著三百六十五個關節,關節有病,一定會影響到經脈,經脈的疾病,都有虛實之分,應該如何來治療呢?五臟與六腑是表裡關係,經絡和肢節,都有虛實之分,要根據病情的所在,適當的治療。如果疾病在脈中,就用針灸來治療血液;如果疾病在血中,就用針灸來治療絡脈;如果疾病在氣中,就用針灸來治療諸衛;如果疾病在肉中,就用針灸來治療分肉;如果疾病在筋中,就用針灸來治療筋;如果疾病在骨中,就用針灸來治療骨。用燔針劫刺的方法治療,可以迅速緩解病情。

病在骨,焠針藥熨。病不知所痛,兩蹺為上。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則繆刺之。病在於左而右脈病者,則巨刺之。必謹察其九候,針道畢矣。

白話文:

如果疾病在骨頭,就要用針灸、藥物和熱敷來治療。如果不知道疾病的疼痛部位,那麼就應該先從大腿和小腿開始治療。如果身體有疼痛,但經過九種診察方法都沒能找到病因,那麼就應該用針刺治療。如果疾病在左側,而右側脈搏有病,那麼就應該用大針刺治療。一定要仔細觀察九種診察方法,才能完成針灸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