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謐

《針灸甲乙經》~ 卷五 (6)

回本書目錄

卷五 (6)

1. 針道外揣縱舍第七

黃帝問曰:夫九針少則無內,大則無外,恍惚無窮,流溢無極,余知其合於天道人事四時之變也,余願渾求為一可乎?岐伯對曰:夫唯道焉,非道何可大小淺深離合為一乎哉。故遠者司外揣內,近者司內揣外。是謂陰陽之極,天地之蓋。曰:持針縱舍奈何?曰:必先明知十二經之本末,皮膚之寒熱,脈之盛衰滑澀。

白話文:

黃帝問道:「九針的鍼灸方法,少則無內用,大則無外用,變化多端,無窮無盡。我知道它符合於天體、人事和四時之變。我希望您能將這些方法歸納為一,可以嗎?」岐伯回答道:「這必須依靠大道,如果不依靠大道,豈能將大小、淺深、離合統一為一呢?所以,司職於遠處的,需觀察外在而揣摩內在;司職於近處的,需觀察內在而揣摩外在。這就叫做陰陽之極,天地之蓋。」黃帝問道:「持針施術,進退之間應該如何掌握呢?」岐伯說:「必須先明知十二經脈的本始末端,皮膚的寒熱情況,以及脈搏的盛衰、滑澀。」

其脈滑而盛者病日進,虛而細者久以持,大以澀者為痛痹,陰陽如一者病難治。察其本末上下,有熱者病常在,其熱已衰者,其病亦去矣。因持其尺,察其肉之堅脆、大小、滑澀、寒熱、燥濕。因視目之五色,以知五臟而決死生。視其血脈,察其五色,以知寒熱痹痛。曰:持針縱舍,余未得其意也?曰:持針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靜。

白話文:

如果脈象滑而有力,病情會迅速發展;脈象虛弱而細弱,則病情會持續很長時間;脈象大而澀,則為痛痹;陰陽脈象一致,病情難以治癒。觀察病情從發病至發展的過程,如果有熱,則病情會持續存在;如果熱已經減退,則病情也會消退。把脈時,要觀察肌肉的堅硬或鬆弛、大小、滑澀、寒熱、乾燥或濕潤等情況。還要觀察眼睛的五種顏色,以瞭解五臟的情況並判斷生死。觀察血脈,察看五種顏色,以判斷寒熱、痺痛。有人問:「拿針刺入和放出,我還沒有明白其含義。」回答說:「拿針的方法,要求端正而正確,安靜而沉著。」

先知虛實,而行疾徐。左手持骨,右手循之,無與肉裹。瀉欲端正,補必閉膚。轉針導氣,邪氣不得淫泆,真氣以居。曰:捍皮開腠理奈何?曰:因其分肉,左別其膚。微內而徐端之,適神不散,邪氣得去也。

白話文:

首先要了解虛實,再決定針刺快慢。左手持針,右手沿著經脈循行,避免針刺到肌肉。瀉法要端正,補法要閉合皮膚。轉動針刺以導引氣血,邪氣就不會侵入,真氣就會存留。有人問:「捍皮開腠理怎麼辦?」回答說:「順著肌肉的紋理,左手撥開皮膚。慢慢地稍微刺入,使精神不分散,邪氣就能夠除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