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謐

《針灸甲乙經》~ 卷五 (5)

回本書目錄

卷五 (5)

1. 針道終始第五

凡刺之道,畢於終始。明知終始,五臟為紀,陰陽定矣。陰者主臟,陽者主腑。陽受氣於四肢,陰受氣於五臟。故瀉者迎之,補者隨之。知迎知隨,氣可令和。和氣之方,必通陰陽。五臟為陰,六腑為陽。謹奉天道,請言終始。終始者,經脈為紀,持其脈口人迎,以知陰陽有餘不足,平與不平,天道畢矣。

所謂平人者,不病也。不病者,脈口人迎應四時也,上下相應而俱往來也,六經之脈不結動也,本末相遇,寒溫相守司,形肉血氣必相稱也,是謂平人。若少氣者,脈口人迎俱少而不稱尺寸。如是者,則陰陽俱不足,補陽則陰竭,瀉陰則陽脫。如是者,可將以甘藥,不可飲以至劑。

如此者弗灸。不已者,因而瀉之,則五臟氣壞矣。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陽,一盛而躁在手少陽。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陽,二盛而躁在手太陽。人迎三盛,病在足陽明,三盛而躁在手陽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數,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脈口一盛,病在足厥陰,一盛而躁在手心主。

脈口二盛,病在足少陰,二盛而躁在手少陰。脈口三盛,在足太陰,三盛而躁在手太陰。脈口四盛且大且數,名曰溢陰。溢陰為內關,不通者死不治。人迎與太陰脈口俱盛四倍以上,名曰關格。關格者與之短期。人迎一盛,瀉足少陽而補足厥陰,二瀉一補,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疏取之,上氣和乃止。

人迎二盛,瀉足太陽而補足少陰,二瀉一補,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疏取之,上氣和乃止。人迎三盛,瀉足陽明而補足太陰,二瀉一補,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疏取之,上氣和乃止。脈口一盛,瀉足厥陰而補足少陽,二補一瀉,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氣和乃止,疏取之。

脈口二盛,瀉足少陰而補足太陽,二瀉一補,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氣和乃止,疏取之。脈口三盛,瀉足太陰而補足陽明,二補一瀉,日二取之,必切而驗之,氣和乃止,疏取之。所以日二取之者,太陰主胃,大富於谷,故可日二取之也。人迎脈口俱盛四倍(《靈樞》作三倍)以上,名曰陰陽俱溢。

如是者,不開則血脈閉塞,氣無所行,流淫於中,五臟內傷。如此者,因而灸之,則變易為他病矣。凡刺之道,氣和乃止,補陰瀉陽,音聲益彰,耳目聰明,反此者,血氣不行。所謂氣至而有效者,瀉則益虛,虛者脈大如其故而不堅也。大如故而益堅者,適雖言快,病未去也。

補則益實,實者脈大如其故而益堅也。大如故而不堅者,適雖言快,病未去也。故補則實,瀉則虛,病雖不隨針減,病必衰去矣。必先通十二經之所生病,而後可傳於終始。故陰陽不相移,虛實不相頃,取之其經。凡刺之屬三刺至穀氣,邪僻妄合,陰陽移居,逆順相反,浮沉異處,四時不相得,稽留淫泆,須針而去。故一刺陽邪出,再刺陰邪出,三刺則穀氣至而止。

所謂穀氣至者,已補而實,已瀉而虛,故知穀氣至也。邪氣獨去者,陰與陽未能調而病知愈也。故曰補則實,瀉則虛,病雖不隨針減,病必衰去矣。(此文似解前第三篇中。)

陽盛而陰虛,先補其陰,後瀉其陽而和之。陰盛而陽虛,先補其陽,後瀉其陰而和之。三脈動於足大指之間,必審其虛實。虛而瀉之,是謂重虛,重虛病益甚。凡刺此者,以指按之,脈動而實且疾者則瀉之,虛而徐者則補之,反此者病益甚。三脈動(一作重)於大指者,謂陽明在上,厥陰在中,少陰在下。

膺腧中膺,背腧中背,肩髆虛者取之上。重舌,刺舌柱以鈹針也。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可屈者,其病在骨。在骨守骨,在筋守筋。補須一方實,深取之,稀按其痏,以極出其邪氣。一方虛,淺刺之,以養其脈,疾按其痏,無使邪氣得入。邪氣之來也緊而疾,穀氣之來也徐而和。

脈實者,深刺之以泄其氣;脈虛者,淺刺之使精氣無得出,以養其脈,獨出其邪氣。刺諸痛者深刺之,諸痛者其脈皆實。從腰以上者,手太陰、陽明主之;從腰以下者,足太陰、陽明主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頭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膕,病生於頭者頭重,生於手者臂重,生於足者足重。治病者,先刺其病所從生者也。

春氣在毫毛,夏氣在皮膚,秋氣在分肉,冬氣在筋骨。刺此病者,各以其時為齊。刺肥人者,以秋冬為之齊;刺瘦人者,以春夏為之齊。刺之痛者陰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亦陰也,深刺之。癢者陽也,淺刺之。病在上者陽也,在下者陰也。病先起於陰者,先治其陰而後治其陽;病先起於陽者,先治其陽而後治其陰。

久病者邪氣入深,刺此病者,深入而久留之,間日復刺之,必先調其左右,去其血脈,刺道畢矣。

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氣。形氣未脫,少氣而脈又躁,躁厥(一作疾字)者,必為繆刺之。散氣可收,聚氣可布。深居靜處,占神往來,閉戶塞牖,魂魄不散,專意一神,精氣之分,無聞人聲,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針。淺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氣至乃休。男女內外,堅拒勿出,謹守勿內,是謂得氣。

2. 針道自然逆順第六

(前系逆順肥瘦文,後系根結文)

黃帝問曰:願聞針道自然?岐伯對曰:用自然者,臨深決水,不用功力,而水可竭也。循掘決沖,不顧堅密,而經可通也。此言氣之滑澀,血之清濁,行之逆順也。曰:人之黑白肥瘦少長各有數乎?曰:年質壯大,血氣充盛,皮膚堅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此肥人也。

廣肩腋項,肉薄厚皮而黑色,唇臨臨然者,其血黑以濁,其氣澀以遲,其貪於取予,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數。曰:刺瘦人奈何?曰: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輕言,其血清,其氣滑,易脫於氣,易損於血,刺此者,淺而疾之。曰:刺常人奈何?曰:視其黑白,各為調之。

端正純厚者,其血氣和調,刺此者,無失其常數。曰:刺壯士真骨者奈何?曰:刺壯士真骨,堅肉緩節驗驗(一作監監)然,此人重則氣澀血濁,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數;勁則氣滑血清,刺此者,淺而疾之也。曰:刺嬰兒奈何?曰:嬰兒者,其肉脆血少氣弱,刺此者以毫針,淺刺而疾髮針,日再可也。曰:臨深決水奈何?曰:血清氣濁,疾瀉之,則氣竭矣。

曰:循掘決沖奈何?曰:血濁氣澀,疾瀉之,則氣可通也。

曰:逆順九體經絡之數,此皆布衣匹夫之士也;食血者(《九墟》作血食之君),身體空虛,膚肉軟弱,血氣慓悍滑利,刺之豈可同乎?曰:夫膏粱菽藿之味,何可同也。氣滑則出疾,氣澀則出遲。氣悍則針小而入淺,氣澀則針大而入深。深則欲留,淺則欲疾。故刺布衣者,深以留,刺王公大人者,微以徐。

此皆因其氣之慓悍滑利者也。曰:形氣之逆順奈何?曰:形氣不足,病氣有餘,是邪勝也,急瀉之。形氣有餘,病氣不足,急補之。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俱不足,不可復刺之,刺之則重不足,重不足則陰陽俱竭;血氣皆盡,五臟空虛,筋骨髓枯,老者絕滅,壯者不復矣。形氣有餘,病氣有餘者,此謂陰陽俱有餘也,急瀉其邪,調其虛實。

故曰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此之謂也。故曰刺不知逆順,真邪相搏,實而補之,則陰陽血氣皆溢,腸胃充郭,肺肝內脹,陰陽相錯。虛而瀉之,則經脈空虛,血氣枯竭,腸胃懾闢,皮膚薄著,毛腠夭焦,予之死期。故曰用針之要,在於知調,調陰與陽,精氣乃充,合形與氣,使神內藏,故曰上工平氣,中工亂經,下工絕氣危生,不可不慎也。必察其五臟之變化,五脈之相應,經脈之虛實,皮膚之柔粗,而後取之也。

白話文:

(前面講的是逆順、肥瘦的針刺方法,後面講的是根結的針刺方法)

黃帝問道:我想了解針刺的自然之道。岐伯回答說:運用自然之道,就像在深處決開水流,不用費力,水也能流盡。順著水流挖掘開通,不考慮堅硬密實之處,經脈也能夠通暢。這是在講氣的滑澀、血的清濁、運行的逆順。黃帝問:人的膚色黑白、體型肥瘦、年齡大小各有不同嗎?岐伯說:年輕力壯,血氣充盛,皮膚堅實的人,如果受到邪氣侵襲,針刺時要深刺並留針,這是針對肥胖的人。

肩膀寬闊,腋下和脖子肉薄但皮膚厚實且顏色較黑,嘴唇肥厚的人,他們的血液濃稠且顏色較黑,氣運行澀滯遲緩,對物質的慾望強烈,針刺時要深刺並留針,並增加針刺的次數。黃帝問:那針刺瘦人該怎麼辦?岐伯說:瘦的人,皮膚薄而顏色淺,肌肉鬆弛,嘴唇薄且說話輕柔,他們的血液清澈,氣運行順暢,容易氣脫,容易傷血,針刺時要淺刺並快速出針。黃帝問:那針刺普通人該怎麼辦?岐伯說:觀察他們的膚色黑白,根據情況進行調整。

體態端正,性格淳厚的人,他們的血氣調和,針刺時不要偏離常規的針刺次數。黃帝問:針刺強壯的人,尤其是骨頭強硬的,該怎麼辦?岐伯說:針刺強壯的人,骨頭堅硬,肌肉結實,關節活動比較緩慢,這種人如果體重較重,氣運行澀滯,血液濃濁,針刺時要深刺並留針,並增加針刺的次數;如果身體強健,氣運行順暢,血液清澈,針刺時要淺刺並快速出針。黃帝問:那針刺嬰兒該怎麼辦?岐伯說:嬰兒的肌肉嬌嫩,血少氣弱,針刺時要用細針,淺刺並快速出針,一天可以針刺兩次。黃帝問:什麼叫做「臨深決水」?岐伯說:血清澈,氣混濁,快速地瀉出,氣就會耗盡。

黃帝問:什麼叫做「循掘決沖」?岐伯說:血濃濁,氣運行澀滯,快速地瀉出,氣就能夠通暢。

黃帝問:逆順九體經絡的數量,這都是普通老百姓的情況;那些生活富裕,身體虛弱,皮膚肌肉柔軟,血氣強悍且運行順暢的人,針刺方法難道可以一樣嗎?岐伯說:當然不一樣,就像吃精緻的食物和粗糧怎麼可能一樣呢?氣運行順暢,出針要快;氣運行澀滯,出針要慢。氣強悍的,針要用小號的並且淺刺;氣運行澀滯的,針要用大號的並且深刺。深刺要留針,淺刺要快出針。所以針刺普通百姓,要深刺並留針,針刺王公貴族,要輕微且緩慢地刺。

這些都是因為他們體內氣的運行強悍且順暢的原因。黃帝問:形氣的逆順是怎麼回事?岐伯說:如果身體的氣不足,但病邪的氣卻有餘,這就是邪氣勝過正氣,要趕快瀉邪氣。如果身體的氣有餘,而病邪的氣不足,要趕快補正氣。如果身體的氣不足,病邪的氣也不足,這就是陰陽都虛弱,不能再針刺了,針刺反而會使虛弱加重,虛弱加重就會陰陽都衰竭;血氣耗盡,五臟空虛,筋骨髓枯竭,年老的人會因此死亡,年輕的人也會難以恢復。如果身體的氣有餘,病邪的氣也有餘,這就是陰陽都旺盛,要趕快瀉掉邪氣,同時調理虛實。

所以說有餘就要瀉掉,不足就要補上,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說針刺時如果不知道逆順,正氣和邪氣就會互相搏鬥,如果把實證當作虛證來補,就會導致陰陽血氣外溢,腸胃脹滿,肺肝腫脹,陰陽失調。如果把虛證當作實證來瀉,就會導致經脈空虛,血氣枯竭,腸胃萎縮,皮膚乾癟,毛髮乾枯,很快就會死亡。所以說,用針的要領在於懂得調理,調理陰陽,精氣才能充足,使形體和氣血協調,使精神內守,所以說,高明的醫生能調和氣,中等的醫生會擾亂經脈,低劣的醫生會使氣絕而危及生命,不能不謹慎啊。必須仔細觀察五臟的變化,五脈的相互對應關係,經脈的虛實,皮膚的柔軟粗糙,然後才能進行針刺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