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謐

《針灸甲乙經》~ 卷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四 (3)

1. 病形脈診第二(上)

黃帝問曰:邪氣之中人奈何?高下有度乎?岐伯對曰:身半以上者,邪中之;身半以下者,濕中之;中於陰則留腑,中於陽則留臟。曰:陰之與陽,異名同類,上下相會,經絡之相貫也,如環之無端。夫邪之中人也,或中於陰,或中於陽,上下左右,無有恆常。曰:諸陽之會,皆在於面,人之方乘虛時及新用力,若熱飲汗出,腠理開而中於邪,中於首則下陽明,中於面則下太陽,中於頰則下少陽,中於膺背兩脅,亦中其經。中於陰者,常從臂胻始。

白話文:

黃帝問道:「邪氣進入人體,有哪些部位容易受到侵害?是否有規律?」岐伯回答說:「人體線條以上的部分,容易受到邪氣侵襲;人體線條以下的部分,容易受到濕氣侵襲;邪氣侵襲到陰部,就會停留在腹腔內;邪氣侵襲到陽部,就會停留在臟腑內。」黃帝說:「陰和陽,只是名稱不同、本質相同,上下相通,經絡相互貫通,就像環形沒有起點和終點一樣。邪氣侵入人體,有時侵襲陰部,有時侵襲陽部,遍及身體的上下左右,沒有固定的規律。」岐伯說:「諸陽經都匯聚於面部,當人體虛弱或用力過度時,比如熱飲後出汗,腠理疏鬆,邪氣就會乘虛而入。邪氣侵襲頭部,就會傳到陽明經;邪氣侵襲面部,就會傳到太陽經;邪氣侵襲兩頰,就會傳到少陽經;邪氣侵襲胸背兩脅,也會侵襲相應的經絡。邪氣侵襲陰部,通常都是從手臂和大腿開始。」

夫臂與胻,其陰皮薄,其肉淖澤,故俱受於風,獨傷於其陰也。曰:此故傷其臟乎?曰:身之中於風也,不必動臟。故邪入於陰經,其臟氣實,邪氣入而不容,故還之於腑。是故陽中則留於經,陰中則留於腑。曰:邪之中臟者奈何?曰:恐懼憂愁則傷心。形寒飲冷則傷肺,以其兩寒相感,中外皆傷,故氣逆而上行。

白話文:

手臂和臀部,皮肉薄而鬆軟,容易受風寒侵襲,所以都容易受到風的傷害,但只有臀部的肌肉會受到傷害。有人問:這難道是因為臀部傷害了臟器嗎?答:身體受到風寒侵襲,不一定會損傷臟器。所以邪氣進入陰經,臟氣充實,邪氣進入後無法容納,所以會轉移到腑。因此,陽氣在經絡中留滯,陰氣在腑中留滯。有人問:邪氣侵犯臟器怎麼辦?答:恐懼憂愁會傷害心臟。身體受寒或飲用冷飲會傷害肺臟,因為兩者都屬於寒性,內外同時受損,所以氣逆而上行。

有所墮墜,惡血留內,有所大怒,氣上而不能下,積於脅下則傷肝。有所擊僕,若醉以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有所用力舉重,若入房過度,汗出浴水則傷腎。

白話文:

若有墮落、跌墜,惡血留滯在體內,或有過度憤怒,只能上升,不能下降,積聚在脅下,就會損傷肝臟。若遭打擊、僕倒,或喝醉後進入房中,出汗時吹風,就會損傷脾臟。若用力舉重,或過度房事,出汗後用冷水洗澡,就會損傷腎臟。

曰:五臟之中風奈何?曰:陰陽俱相感,邪乃得往。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其精陽之氣,上走於目而為睛,其彆氣走於耳而為聽,其宗氣上出於鼻而為臭,其濁氣下出於胃而走唇舌而為味。其氣之津液皆上熏於面,而皮又厚,其肉堅,故大熱甚,寒不能勝之也。

白話文:

問:五臟之中的風是如何影響人的身體的呢?

答:陰陽二氣互相感應,邪氣纔能夠進入人體。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條絡脈,其血氣都上升到面部,並運行於空竅之中。其中精陽之氣,上升到眼睛而形成眼珠,支別之氣運行於耳朵而形成聽覺,宗氣上升到鼻子而形成嗅覺,濁氣下降到胃部,並運行於嘴脣和舌頭而形成味覺。這些氣體和津液都上升到面部,而面部的皮膚又厚,肌肉又堅固,所以即便大熱盛行,寒氣也不能勝過它。

虛邪之中身也,灑淅動其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見於色,不知於身,若存若亡,有形無形,莫知其情。夫色脈與尺之皮膚相應,如桴鼓影響之相應,不得相失,此亦本末根葉之出候也,根死則葉枯矣。故色青者其脈弦,色赤者其脈鉤,色黃者其脈代,色白者其脈毛,色黑者其脈石。

白話文:

虛弱和邪惡的外部因素進入人體,擾亂了人的形體。人的正氣和邪氣交爭,勝負不明顯,先在人的臉色上顯露出來。臉色的變化很微妙,忽有忽無,似存似亡。有人認為顏色有形,有人認為顏色無形,很難說清楚。臉色、脈搏和尺脈皮膚相互對應,就像鼓槌和鼓皮的關係一樣,密不可分。這是觀察疾病的根本和源頭。疾病的根本(臟腑)受到損傷,就會在臉色和脈搏上表現出來,就像樹木的根死了,樹葉就會枯萎一樣。所以,臉色青的人,脈搏弦緊;臉色紅的人,脈搏鉤縮;臉色黃的人,脈搏代數;臉色白的人,脈搏浮弱;臉色黑的人,脈搏堅硬。

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相勝之脈則死矣;得相生之脈則病已矣。曰:五臟之所生變化之病形何如?曰:先定其五色五脈之應,其病乃可別也。曰:色脈已定,別之奈何?曰:調其脈之緩急大小滑澀,而病形定矣。

白話文:

如果只看病人的氣色卻未能及時診斷到正確的脈象,反而誤診為相剋的脈象,病人就會死亡;如果診斷為相生的脈象,那麼病就會痊癒。問:五臟所生的變化和疾病的症狀是什麼樣的?答:首先要確定五色五脈的對應,然後才能辨別疾病。問:氣色和脈象都已經確定,辨別疾病的方法是什麼?答:根據病人的脈搏的緩急、大小、滑澀等不同症狀,就可以確定疾病的症狀。

曰:調之何如?曰:脈急者,尺之皮膚亦急;脈緩者,尺之皮膚亦緩;脈小者,尺之皮膚亦減而少氣;脈大者,尺之皮膚亦大;脈沉者,尺之皮膚亦沉;脈滑者,尺之皮膚亦滑;脈澀者,尺之皮膚亦澀。凡此變者,有微有甚。故善調尺者,不待於寸;善調脈者,不待於色。

白話文:

有人問:「如何根據尺脈來調理身體?」

回答說:「脈搏急促的人,尺脈的皮膚也緊繃;脈搏緩慢的人,尺脈的皮膚也鬆弛;脈搏微弱的人,尺脈的皮膚也變薄,而且氣血不足;脈搏強勁的人,尺脈的皮膚也厚實;脈搏深沉的人,尺脈的皮膚也深沉;脈搏滑利的人,尺脈的皮膚也滑利;脈搏澀滯的人,尺脈的皮膚也澀滯。凡是這些變化,有的輕微,有的嚴重。所以,善於調理尺脈的人,不必再看寸脈;善於調理脈搏的人,不必再看面色。」

能參合而行之者,可以為上工,十全其九;行二者為中工,十全其七;行一者為下工,十全其六。尺膚溫(一作滑)以淖澤者,風也。尺肉弱者,解㑊也。安臥脫肉者,寒熱也(一本下作不治)。尺膚澀者,風痹也。尺膚粗如枯魚鱗者,水泆飲也。尺膚寒甚脈急(一作小)者,泄少氣也。

白話文:

能夠三者都齊備去實施的,可謂是上等的醫師,十分中可得九分;能夠實施兩項的,可謂是中等的醫師,十分中可得七分;能夠實施一項的,可謂是下等的醫師,十分中可得六分。尺膚溫潤如油澤的是風邪證,尺肉柔弱的是中風解㑊證。安然臥著而肌肉脫落的,是寒熱證。尺膚粗糙如枯魚鱗的,是水飲停滯證。尺膚極度寒冷,脈象急促的是泄瀉損傷元氣證。

尺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溫也。其脈盛而滑者,汗且出(一作病且出)也。尺膚燒炙人手(一作炬然),先熱後寒者,寒熱也。尺膚先寒,久持之而熱者,亦寒熱也。尺膚炬然熱,人迎大者,當奪血也。尺堅大脈小甚則少氣,悗有加者,立死(《脈經》云:尺緊於人迎者少氣)。

白話文:

  1. 尺部的皮膚非常熱,脈搏盛而急躁的人,患有溫病。他的脈搏盛而滑利,就要出汗了。

  2. 尺部的皮膚燒灼炙烤人的手,先熱後寒的人,患有寒熱病。尺部的皮膚先寒,很久之後才熱的人,也是患有寒熱病。

  3. 尺部的皮膚灼熱,人迎部位緊,要放血。尺部脈搏緊而有力,脈搏很小的人,少氣,再加上有其他症狀,就會立即死去。(《脈經》說:尺部的脈搏比人迎部位的脈搏緊的人,少氣)。

肘所獨熱者,腰以上熱。肘後獨熱者,肩背熱。肘前獨熱者,膺前熱。肘後廉以下三四寸熱者,腸中有蟲。手所獨熱者,腰以上(一作下)熱。臂中獨熱者,腰腹熱。掌中熱者,腹中熱也。掌中寒者,腹中寒也。魚際白肉有青血脈者,胃中有寒也。

白話文:

  1. 肘部單獨感到熱,是腰部以上的部位有熱氣。

  2. 肘部後面單獨感到熱,是肩背部有熱氣。

  3. 肘部前面單獨感到熱,是胸前有熱氣。

  4. 肘部後面邊緣往下三四寸的位置單獨感到熱,是腸中有蟲。

  5. 手單獨感到熱,是腰部以上(另一種說法是腰部以下)有熱氣。

  6. 胳膊中間單獨感到熱,是腰腹有熱氣。

  7. 手掌中間感到熱,是腹部有熱氣。

  8. 手掌中間感到冷,是腹部有寒氣。

  9. 魚際穴的白色肌肉上有青紫色的血脈,是胃中有寒氣。

曰:人有尺膚緩甚(一云尺脈數甚)筋急而見,此為何病?曰:此所謂狐(狐,《素問》作疹)筋。狐筋者,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見,則病甚。

白話文:

有人皮膚鬆弛(另一種說法是脈搏數次);筋急,皮膚會出現瘀斑,這是什麼病?這是所謂的「狐筋」。「狐筋」是人腹部必然急迫,白色和黑色的瘀斑會出現,那麼病情就比較嚴重了。

2. 病形脈診第二(下)

黃帝問曰:脈之緩急小大滑澀之病形何如?岐伯對曰:心脈急甚為瘛瘲;微急為心痛引背,食不下,緩甚為狂笑;微緩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有時唾血。大甚為喉吤吤;微大為心痹,引背善淚。小甚為善噦;微小為消癉。滑甚為善渴;微滑為心疝,引臍少腹鳴。澀甚為喑;微澀為血溢維(經絡有陽維陰維)厥,耳鳴癲疾。

白話文:

黃帝問:脈搏緩慢、急促、大小、滑溜、粗糙的疾病症狀如何?岐伯回答:心脈跳動得非常快,會導致呼吸困難;心脈跳動稍微加快,會引起心臟疼痛,疼痛延伸到背部,吃不下東西;心脈跳動很慢,會導致狂笑;心脈跳動稍微減慢,會導致伏梁病,伏梁病位於心臟下方,會上上下下移動,有時會咯血。心脈跳動幅度很大,會導致喉嚨發出咯咯的聲音;心脈跳動幅度稍大,會導致心臟痹阻,疼痛延伸到背部,容易流淚。心脈跳動幅度很小,會導致經常感到噁心;心脈跳動幅度稍小,會導致消癉病。心脈跳動很滑溜,會導致經常口渴;心脈跳動稍微滑溜,會導致心疝病,臍部和下腹部會發出鳴叫聲。心脈跳動很粗糙,會導致聲音嘶啞;心脈跳動稍微粗糙,會導致血溢維經絡,出現厥證,耳鳴和癲疾。

肺脈急甚為癲疾;微急為肺寒熱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若鼻息肉不通。緩甚為多汗,微緩為痿瘻偏風,頭以下汗出不止。大甚為頸腫;微大為肺痹,引胸背起,惡日光。小甚為泄;微小為消癉。滑甚為息賁上氣;微滑為上下出血。澀甚為嘔血,微澀為鼠瘻(一作漏),在頸支腋之間,下不勝其上,甚能善酸。

白話文:

肺脈跳動得太快,會導致癲癇;跳動稍快,則會出現肺寒熱怠惰、咳嗽吐血、腰背胸部疼痛,好像鼻子不通氣一樣。跳動得太慢,則會大量出汗;跳動稍慢,則會出現痿瘻偏風,頭部以下不停出汗。跳動得太快,則會導致頸部腫脹;跳動稍快,則會出現肺痹,導致胸背部隆起,畏懼陽光。跳動得太慢,則會導致腹瀉;跳動稍慢,則會出現消癉。跳動得太快,則會出現氣息急促;跳動稍快,則會出現上下出血。跳動得太慢,則會嘔血;跳動稍慢,則會出現鼠瘻,長在脖子和腋窩之間,上半身的症狀比下半身嚴重得多,會異常喜歡吃酸的東西。

肝脈急甚為惡言(一作忘言);微急為肥氣,在脅下若履杯。緩甚為善嘔;微緩為水瘕痹。大甚為內癰,善嘔衄;微大為肝痹,陰縮,咳引少腹。小甚為多飲;微小為消癉。滑甚為㿗疝,微滑為遺溺。澀甚為溢飲;微澀為瘛瘲攣筋。

白話文:

肝脈極快而緊烈,病人會說胡話,或者不說話。脈微快為肥胖體質,在肋下若踏著酒杯一樣;脈極慢則容易嘔吐;脈微慢為水腫,困痺。脈極大則會生內癰,易嘔吐、鼻衄;脈微大則肝臟困痺,陰部收縮,咳嗽波及小腹。脈極小則愛喝水;脈微小則容易消癉。脈極滑利則患㿗疝,脈微滑則小便失禁。脈極澀滯則喝水太多;脈微澀則筋攣,肌肉僵直。

脾脈急甚為瘛瘲;微急為鬲中,食飲入而還出,後沃沫。緩甚為痿厥;微緩為風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無病。大甚為擊僕;微大為疝氣,腹裡大膿血在腸胃之外。小甚為寒熱;微小為消癉。滑甚為㿉癃;微滑為蟲毒蛕蠍腹熱。澀甚為腸㿗(一作潰);微澀為內潰,多下膿血。

白話文:

  • 脾脈非常急促:是瘛瘲。脾脈微急:是鬲中症。吃喝的食物進入體內又吐出來,緊接著口中吐出白色泡沫。

  • 脾脈非常緩慢:是痿厥症。脾脈微緩:是風痿症。四肢不能活動,但精神很好,好像沒有病一樣。

  • 脾脈非常大:是擊僕症。脾脈微大:是疝氣症。腹中出現的大塊膿血,位於腸胃以外的部位。

  • 脾脈非常小:是寒熱症。脾脈微小:是消癉症。

  • 脾脈非常滑:是㿉癃症。脾脈微滑:是蟲毒蛕蠍腹熱症。

  • 脾脈非常澀:是腸潰症。脾脈微澀:是內潰症。大便中會排出大量的膿血。

腎脈急甚為骨痿癲疾;微急為奔豚沉厥,足不收,不得前後。緩甚為折脊;微緩為洞泄。洞泄者,食不化,下嗌還出。大甚為陰痿;微大為石水,起臍下至小腹垂垂然,上至胃脘,死不治。小甚為洞泄;微小為消癉。滑甚為癰㿗(一作癃㿉);微滑為骨痿,坐不能起,起則目無所見,視黑丸。澀甚為大癰,微澀為不月沉痔。

白話文:

  1. 腎脈急甚:會導致骨痿、癲疾。

微急:會導致奔豚病、沉厥病,足不能收斂,不能前後移動。

  1. 腎脈緩甚:會導致折脊病。

微緩:會導致洞泄病。洞泄病的症狀是食物不消化,從咽喉又吐出來。

  1. 腎脈大甚:會導致陰痿病。

微大:會導致石水病,從臍下開始,一直到小腹,垂垂腫脹,向上發展到胃脘,這種病治不好。

  1. 腎脈小甚:會導致洞泄病。

微小:會導致消癉病。

  1. 腎脈滑甚:會導致癰㿗病。

微滑:會導致骨痿,坐著不能起來,起來後眼睛看不見東西,只能看見黑色的圓球。

  1. 腎脈澀甚:會導致大癰病。

微澀:會導致不月經和沉痔病。

曰:病亦有甚變(一作病之六變)者,刺之奈何?曰:諸急者多寒,緩者多熱,大者多氣少血,小者血氣皆少,滑者陽氣盛而微有熱,澀者多血少氣而微有寒。是故刺急者,深內而久留之;刺緩者,淺內而疾髮針,以去其熱;刺大者,微瀉其氣,無出其血;刺滑者,疾髮針而淺內之,以瀉其陽氣,去其熱;刺澀者必中其脈,隨其逆順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髮針,疾按其痏,無令出血,以和其諸脈;小者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針,而調之以甘藥。

白話文:

問:「病也有發生重大變化的,應該如何針刺呢?」

答:「凡是急病的,大多是寒證,緩病的,大多是熱證,發病急而症狀嚴重的,大多是陽氣多血氣少,發病緩而症狀輕微的,大多是血氣都少,滑脈的,是陽氣盛而微有熱的,澀脈的,大多是血少氣多而微有寒的。因此,針刺急病的,針要深深刺入而停留時間長些;針刺緩病的,針要淺刺入而迅速出針,以消除它的熱症;針刺熱證的,稍微瀉去它的陽氣,不要刺出它的血;針刺滑脈的,迅速出針而淺刺入,以瀉去它的陽氣,消除它的熱症;針刺澀脈的,一定要刺中它的脈絡,順著病脈的自然流向,針刺時間要長些,必須先按壓並循著病脈,已刺入針後,迅速按壓它的病竈,不要讓它出血,以調和它的各個脈絡;脈象虛弱的,是陰陽、形體、元氣都不足,不要用針刺去治療,而用甘溫藥物來調治。

曰:五臟六腑之氣,滎俞所入為合,今何道從入,入安從道?曰:此陽明之別入於內,屬於腑者也。曰滎俞與合,各有名乎?曰:滎俞治外臟,經合治內腑。曰:治內腑奈何?曰:取之於合。

白話文:

他說:“臟腑之氣,通過滎俞穴匯入絡脈,那麼,五臟之氣是從什麼通路進入?進入後,又是從什麼通路通行?”醫生回答說:“五臟之氣是從陽明經別進入內臟的,而陽明經別屬於腑。”醫生又問:“滎俞跟合穴,各自有什麼作用?”醫生回答說:“滎俞穴主治五臟的功能失調,合穴主治六腑的功能失調。”醫生又問:“治療六腑的功能失調,應該怎麼做?”醫生回答說:“從合穴著手。”

合各有名乎?曰:胃合入於三里,大腸合入於巨虛上廉,小腸合入於巨虛下廉,三焦合入於委陽,膀胱合入於委中央,膽合入於陽陵泉(按大腸合於曲池,小腸合於小海,三焦合於天井,今此不同者,古之別法也。又詳巨虛上廉乃足陽明與小腸相合之穴也。與胃合三里,膀胱合委中,膽合陽陵泉,以脈之所入為合不同。

白話文:

各種部位的「合穴」分別位於哪裡呢?

胃的「合穴」位於髀關(膝蓋骨外側凹陷處)。

大腸的「合穴」位於巨虛穴的上緣。

小腸的「合穴」位於巨虛穴的下緣。

三焦的「合穴」位於委陽穴。

膀胱的「合穴」位於委中穴的中央。

膽的「合穴」位於陽陵泉穴(但《類經圖翼》記載大腸的合穴是曲池穴,小腸的合穴是小海穴,三焦的合穴是天井穴,與此處所列不同,這是古人的不同治法。)

另外,巨虛穴的上緣實際上是足陽明胃經與小腸經相交的穴位,它不同於胃的「合穴」三里穴,膀胱的「合穴」委中穴,膽的「合穴」陽陵泉穴的取法,這幾個穴位都是根據經脈循行所選擇的「合穴」。

三焦合委陽。委陽者,乃三焦下輔腧也,亦未見有為合之說)。曰:取之奈何?曰:取之三里者,低跗取之;巨虛者,舉足取之;委陽者,屈伸而取之;委中者,屈膝而取之;陽陵泉者,正立豎膝予之齊,下至委陽之陽取之;諸外經者,揄伸而取之。

白話文:

三焦與委陽穴交會。委陽穴是三焦經的下方輸穴(不知提出哪個穴位與委陽穴合穴的說法)。問:怎麼取委陽穴?答:取三里穴時,以腳掌著地,取巨虛穴時,以腳抬高,取委陽穴時,彎曲伸直小腿,取委中穴時,彎曲膝蓋,取陽陵泉穴時,直立並伸直膝蓋使此穴與膝蓋平行,向下取到委陽穴的穴位,取其他外經穴位時,伸展手腳取穴。

曰:願聞六腑之病?曰:面熱者,足陽明病;魚絡血者,手陽明病;兩跗之上,脈堅若陷者,足陽明病,此胃脈也。

白話文:

他說:我想聽一聽六腑的病症。他說:臉色發熱的,是足陽明經的病症;魚際上有血絡的,是手陽明經的病症;兩腳背的上方,脈搏堅硬且下陷的,是足陽明經的病症,這是胃經的脈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