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謐

《針灸甲乙經》~ 卷二 (6)

回本書目錄

卷二 (6)

1. 十二經脈絡脈支別第一(下)

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起於腕上分間,並太陰之經直入掌中,散入於魚際。其病實則手兌骨掌熱,虛則欠㰦(音掐開口也),小便遺數,取之去腕一寸半,別走陽明。

手少陰之別,名曰通里,在腕一寸半,別而上行,循經入於心中,系舌本,屬目系。實則支膈,虛則不能言,取之腕後一寸,別走太陽。

手心主之別,名曰內關,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以上,繫於心包絡,心系實則心痛,虛則為煩心,取之兩筋間。

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內注少陰,其別者上走肘,絡肩髃。實則筋弛肘廢,虛則生疣,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別。

手陽明之別,名曰偏歷,去腕三寸,別走太陰,其別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頰遍齒。其別者入耳,會於宗脈。實則齲(音禹)齒耳聾,虛則齒寒痹鬲,取之所別。

手少陽之別,名曰外關,去腕二寸,外繞臂,注胸中,合心主。實則肘攣,虛則不收,取之所別。

足太陽之別,名曰飛揚,去踝七寸,別走少陰,實則窒鼻(一云鼽窒)頭背痛,虛則鼽衄,取之所別。

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去踝上五寸,別走厥陰,並經下絡足跗。實則厥,虛則痿躄,坐不能起,取之所別。

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去踝八寸,別走太陰。其別者,循脛骨外廉上絡頭項,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其病氣逆則喉痹瘁喑。實則顛狂,虛則足不收,脛枯,取之所別。

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去本節後一寸,別走陽明。其別者,入絡腸胃。厥氣上逆則霍亂,實則腸中切痛,虛則鼓脹,取之所別。

足少陰之別,名曰大鐘,當踝後繞跟,別走太陽。其別者,並經上走於心包下,外貫腰脊。其病氣逆則煩悶,實則癃閉,虛則腰痛,取之所別。

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去內踝上五寸,別走少陽。其別者,循經上睪,結於莖。其病氣逆則睪腫卒疝,實則挺長熱,虛則暴癢,取之所別。

任脈之別,名曰尾翳,下鳩尾,散於腹。實則腹皮痛,虛則瘙癢,取之所別。

督脈之別,名曰長強。俠脊上項散頭,上下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膂。實則脊強,虛則頭重,高搖之,挾脊之有過者(《九墟》無此九字),取之所別。

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腋下三寸,布胸脅。實則一身盡痛,虛則百脈皆縱,此脈若羅絡之血者,皆取之。凡此十五絡者,實則必見,虛則必下,視之不見,求之上下,人經不同,絡脈異所別也。

黃帝問曰:皮有分部,脈有經紀,願聞其道?岐伯對曰:欲知皮部以經脈為紀者,諸經皆然。陽明之陽,名曰害蜚,十二經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陽明之絡也。其色多青則痛,多黑則痹,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則寒熱也。絡盛則入客於經,陽主外,陰主內。

白話文:

十二經脈絡脈支別(下)

手太陰肺經的支脈,叫做列缺穴,位於手腕上方,寸口脈(桡动脉)的桡侧,與太陰經並行直入掌中,散佈到魚際穴。如果此處病邪實證,則手背大魚際處發熱;虛證則會出現手指麻木(掐痛的感覺),小便次數增多。列缺穴的取穴位置在腕骨橈側上方一寸半處,這條支脈會通向手陽明大腸經。

手少陰心經的支脈,叫做通里穴,位於手腕後方一寸半處,從此處向上走,循經絡入心中,連繫舌根,與目系相通。實證則會導致胸悶氣滯,虛證則會說話困難。通里穴位於腕後一寸處,這條支脈會通向手太陽小腸經。

手厥陰心包經的支脈,叫做內關穴,位於手腕上方二寸處,在兩條肌腱之間,循經向上,連繫心包絡,與心系相連。實證則會心痛,虛證則會煩躁不安。內關穴取穴於兩條肌腱之間。

手太陽小腸經的支脈,叫做支正穴,位於上腕五寸處,內側與手少陰心經相通,其支脈向上經過肘部,絡於肩髃穴。實證則會筋脈鬆弛,肘部功能喪失,虛證則會長出疣贅,小的像指頭上的疥瘡。取穴於支脈分佈處。

手陽明大腸經的支脈,叫做偏歷穴,位於手腕上方三寸處,與手太陰肺經相通,其支脈向上循行於臂部,經過肩髃穴,向上至面頰,遍佈牙齒。其支脈入耳中,與宗脈相會。實證則會出現齲齒、耳聾,虛證則會牙齒冰冷疼痛、咽喉阻塞。取穴於支脈分佈處。

手少陽三焦經的支脈,叫做外關穴,位於手腕上方二寸處,在外側繞行於臂部,進入胸中,與心包絡相通。實證則會肘關節攣縮,虛證則肘關節不能彎曲。取穴於支脈分佈處。

足太陽膀胱經的支脈,叫做飛揚穴,位於踝關節上方七寸處,與足少陰腎經相通。實證則會鼻塞、頭痛、背痛,虛證則會鼻衄(流鼻血)。取穴於支脈分佈處。

足少陽膽經的支脈,叫做光明穴,位於踝關節上方五寸處,與足厥陰肝經相通,並向下絡於足跗(腳背)。實證則會出現厥證(肢體厥冷),虛證則會肌肉萎縮,不能行走,坐立不起。取穴於支脈分佈處。

足陽明胃經的支脈,叫做豐隆穴,位於踝關節上方八寸處,與足太陰脾經相通。其支脈沿脛骨外側向上絡於頭項,彙集諸經之氣,向下絡於喉嚨。氣逆則會出現喉嚨阻塞、聲音嘶啞。實證則會精神錯亂,虛證則會足趾不能收攏,脛骨枯瘦。取穴於支脈分佈處。

足太陰脾經的支脈,叫做公孫穴,位於足內踝前方骨頭後方一寸處,與足陽明胃經相通。其支脈入絡腸胃。胃氣上逆則會霍亂,實證則會腸胃絞痛,虛證則會腹脹。取穴於支脈分佈處。

足少陰腎經的支脈,叫做大鐘穴,位於內踝後方繞行於跟骨處,與足太陽膀胱經相通。其支脈沿經絡向上走至心包下方,外側貫穿腰脊。氣逆則會煩悶,實證則會排尿困難,虛證則會腰痛。取穴於支脈分佈處。

足厥陰肝經的支脈,叫做蠡溝穴,位於內踝上方五寸處,與足少陽膽經相通。其支脈循經絡上達睾丸,連結陰莖。氣逆則會睾丸腫脹、突然疝氣,實證則會陰莖勃起、發熱,虛證則會陰部奇癢。取穴於支脈分佈處。

任脈的支脈,叫做尾翳穴,位於鳩尾穴下方,散佈於腹部。實證則會腹部皮膚疼痛,虛證則會瘙癢。取穴於支脈分佈處。

督脈的支脈,叫做長強穴,位於脊柱上,向上散佈到頭部,上下經過肩胛骨左右兩側,與足太陽膀胱經相通,貫穿膂部(腰背部)。實證則會脊柱僵硬,虛證則會頭部沉重,頭暈目眩,脊背疼痛。取穴於支脈分佈處。

脾經的大絡脈叫做大包穴,位於腋下三寸處,佈於胸脅部。實證則會全身疼痛,虛證則會百脈鬆弛。此脈如同羅網一樣,連繫全身血液,因此所有症狀都可從此處治療。凡此十五絡脈,實證必然顯現,虛證則症狀較不明顯,需要仔細辨證,因為各經絡的走向及支脈分佈位置不同。

黃帝問道:皮膚有分佈區域,經脈有運行規律,希望您能講解。岐伯回答:想要了解皮膚區域與經脈的關係,各經都是如此。陽明經的陽經支脈叫做害蜚,十二經脈的上下都遵循同樣的規律,觀察其部位上有浮起的經絡,都是陽明經的支脈。如果顏色多青色則疼痛,多黑色則麻痹,黃紅色則發熱,多白色則寒冷,五種顏色都出現則寒熱並存。絡脈充盛則病邪侵入經脈,陽經主外,陰經主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