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甲乙經》~ 卷二 (5)
卷二 (5)
1. 十二經脈絡脈支別第一(下)
黃帝問曰:經脈十二,而手太陰之脈獨動不休何也?岐伯對曰:足陽明胃脈也,胃者五臟六腑之海,其清氣上注於肺,肺氣從太陰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來,故人脈一呼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不已,故動而不止。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曰:胃者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五味入於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故五氣入於鼻,藏於心肺,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九卷》言其動,《素問》論其氣,此言其為五臟之所主,相發明也)。曰:氣之過於寸口也,上出焉息,下出焉伏,何道從還,不知其極也?曰:氣之離於臟也,卒然如弓弩之發,如水岸之下,上於魚以反衰,其餘氣衰散以逆上,故其行微也。
曰:足陽明因何而動?曰:胃氣上注於胃,其悍氣上衝頭者,循喉上走空竅,循眼系入絡腦,出頷下客主人,循牙車,合陽明,並下人迎,此胃氣走於陽明者也。故陰陽上下,其動也若一。故陽病而陽脈小者為逆,陰病而陰脈大者為逆,陰陽俱盛,與其俱動,若引繩相傾者病。
曰:足少陰因何而動?曰:衝脈者十二經脈之海也,與少陰之大絡起於腎下,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斜入膕中,循胻骨內廉,並少陰之經,下入內踝之後足下。其別者,斜入踝內,出屬跗上,入大指之間,以注諸絡,以溫足跗,此脈之常動者也。
曰:衛氣之行也,上下相貫,如環無端,今有卒遇邪氣,及逢大寒,手足不隨,其脈陰陽之道相腧之會行相失也,氣何由還?曰:夫四末陰陽之會,此氣之大絡也。四沖者,氣之經(經一作徑)也。故絡絕則經通,四末解則氣從合,相輸如環。黃帝曰:善!此所謂如環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此之謂也。
十二經脈伏行於分肉之間,深而不見。其常見者,足太陰脈過於外踝之上,無所隱。故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六經絡,手陽明少陰之大絡起五指間,上合肘中。飲酒者,衛氣先行皮膚,先充絡脈,絡脈先盛,則衛氣以平,營氣乃滿,而經脈大盛也。脈之卒然動者,皆邪氣居之,留於本末,不動則熱,不堅則陷且空,不與眾同,是以知其何脈之動也。
雷公問曰:何以知經脈之與絡脈異也?黃帝答曰:經脈者,常不可見也。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脈之見者,皆絡脈也。諸絡脈皆不能經大節之間,必行絕道而出入復合於皮中,其會皆見於外。故諸刺絡脈者,必刺其結上,甚血者雖無血結,急取之以瀉其邪而出其血,留之發為痹也。
凡診絡脈,脈色青則寒且痛,赤則有熱。胃中有寒,則手魚際之絡多青。胃中有熱,則魚際之絡赤。其暴黑者,久留痹也。其有赤有青有黑者,寒熱也。其青而小短者,少氣也。凡刺寒熱者,皆多血絡,必間日而一取之,血盡乃止,調其虛實。其小而短者少氣,甚者瀉之則悶,悶甚則僕不能言,悶則急坐之也。
白話文:
黃帝問道:十二經脈之中,唯獨手太陰脈持續跳動不停,這是為何?岐伯回答:這是因為足陽明胃脈的關係。胃是五臟六腑之氣血的總匯,胃的清氣上行輸送到肺,肺氣再經由手太陰脈運行全身。肺氣的運行隨著呼吸而往來,所以脈搏一呼吸就跳動兩次,呼吸不停,脈搏也就持續跳動。
黃帝問:為何氣口(脈搏)獨為五臟之主?岐伯答:胃是水谷(食物)的消化吸收之處,也是六腑氣血的來源。五種味道的食物入口後,儲存在胃裡,滋養五臟之氣,而氣口也屬手太陰脈,所以五臟六腑的氣和味道都來自於胃,並在氣口處反應出來。同樣的,五種氣味從鼻子進入,儲藏於心肺,肺部有病,鼻子就會不通暢。(《九卷》記載了脈搏的跳動,《素問》論述了氣的運行,這裡則說明氣口是五臟之主,相互印證。)
黃帝問:氣在寸口脈處,向上則顯現,向下則隱沒,它如何迴圈運行,卻不知其終點?岐伯答:氣離開臟腑時,如同弓弩發射一樣迅速,又像水底的魚向上游,以恢復活力;其餘衰弱的氣則逆行上升,所以氣的運行微弱難察。
黃帝問:足陽明脈為何持續跳動?岐伯答:胃氣上行至胃部,強勁的氣向上衝擊頭部,沿著喉嚨上行至鼻孔,再循著眼眶內側進入絡腦,從頷下經過,沿著牙齒,與陽明脈會合,向下經過人迎穴,這就是胃氣循行於陽明脈的路線。所以陰陽之氣上下運行,其跳動規律一致。因此,陽氣病了而陽脈卻微弱,陰氣病了而陰脈卻強盛,都屬於逆證;陰陽都盛,且同時跳動,就像拉緊的繩子互相傾斜一樣,也是病態。
黃帝問:足少陰脈為何持續跳動?岐伯答:衝脈是十二經脈之海,與少陰脈的大絡一起起源於腎臟下方,從氣街穴出來,沿著陰部內側,斜入膝窩,沿著脛骨內側,與少陰經並行,向下進入內踝後方,到達足底。其分支則斜入內踝,出來屬於跗上,進入大腳趾之間,以輸送氣血到各個絡脈,溫煦足部,這是脈搏持續跳動的原因。
黃帝問:衛氣的運行上下貫通,像環一樣沒有終點,如果突然遇到邪氣或嚴寒,手腳不靈活,這是陰陽之氣在經絡穴位上運行失調,氣血該如何迴圈?岐伯答:四肢末端是陰陽氣血會合的地方,這是氣血的大絡。四沖穴是氣血經絡的通道。所以,絡脈不通則經脈暢通,四肢末端舒暢則氣血得以會合,如同環一樣周而復始。黃帝說:很好!這就是所謂的像環一樣沒有終點,無法知道其規律,循環往復,生生不息。
十二經脈隱藏在肌肉之間,深在而不易看見。比較容易看見的是足太陰脈經過外踝上方,沒有隱藏。所以那些浮於體表容易看見的脈搏,都是絡脈。六經的絡脈,手陽明和少陰的大絡起源於五指之間,向上會合於肘部。飲酒的人,衛氣先走於皮膚,先充盈絡脈,絡脈先盛,則衛氣平和,營氣充足,經脈也因此強盛。脈搏突然跳動,都是邪氣侵入,停留在經絡的始末端,跳動不強則為熱證,脈搏不堅實則為虛陷,與正常脈搏不同,由此可以知道是哪條經脈在跳動。
雷公問:如何區分經脈和絡脈?黃帝答:經脈通常不可見,其虛實可從氣口(脈搏)判斷。那些看得見的脈搏都是絡脈。絡脈都不能經過關節的大節點,必須走一些旁路出入,並在皮膚表面會合,其會合點都可見於體表。所以,刺絡放血,必須刺在絡脈的結節處,即使沒有血結,也要迅速放血以瀉邪氣,否則會導致痺病。
診斷絡脈,脈色青則為寒痛,赤則為有熱。胃中有寒,則手魚際的絡脈多青;胃中有熱,則魚際絡脈赤。脈色突然變黑,則為久留的痺證。脈色青赤黑都有,則為寒熱兼夾。脈色青而短小,則氣虛。治療寒熱兼夾,多取絡脈放血,需隔日一次,血盡為止,再調整陰陽虛實。脈小而短者氣虛,放血過多會導致胸悶,胸悶嚴重則會暈倒不能言語,此時應立即讓患者坐下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