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謐

《針灸甲乙經》~ 卷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

1. 經脈第一(上)

雷公問曰:外揣言渾束為一,未知其所謂,敢問約之奈何?黃帝答曰:寸口主內,人迎主外,兩者相應,俱往俱來,若引繩,大小齊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者,如是者名曰平人。人迎大一倍於寸口,病在少陽,再倍病在太陽,三倍病在陽明。盛則為熱,虛則為寒,緊則為痛痹,代則乍甚乍間。

白話文:

雷公問:外部診察時,把寸口和人迎兩脈合在一起做診斷,我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請問詳細的診斷方法。黃帝回答說:寸口脈主導身體內部,人迎脈主導身體外部,兩脈相呼應,同時往來,就像拉著繩子一樣,大小相等。在春夏季節,人迎脈略微大,秋冬季節,寸口脈略微大。這樣的脈象叫做平脈。如果人迎脈比寸口脈大一倍,說明病在少陽經;如果再大一倍,說明病在太陽經;如果再大一倍,說明病在陽明經。脈象盛大為熱症,脈象虛弱為寒症,脈象緊澀為疼痛、麻痺,脈象時緊時緩為病情忽重忽輕。

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緊則取之分肉,代則取之血絡,且飲以藥,陷下者則從而灸之,不盛不虛者,以經取之,名曰經刺。人迎四倍名曰外格。外格者,且大且數。則死不治。必審按其本末,察其寒熱,以驗其臟腑之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病在厥陰,再倍病於少陰。盛則脹滿,寒則食不消化,虛則熱中出糜,少氣溺色變,緊則為痛痹,代則乍寒乍熱,下熱上寒(《太素》作代則乍痛乍止)。

白話文:

如果人體氣血旺盛,則瀉出過多的氣血;如果人體虛弱,則需要通過飲食來增補營養。如果人體肌肉緊張,則需要針刺放血;如果人體氣血空虛,則需要針刺血液。並給予服用藥物。如果人體陷落,則需要通過灸來治療。如果人體既不旺盛也不虛弱,則需要通過經絡來治療,這種治療方法稱為經刺。人迎穴的脈搏比其他脈搏的脈搏快四倍,稱為外格。患外格的人,脈搏又大又快,則會死亡,無法治癒。必須仔細診斷其病的根本原因,觀察其寒熱虛實,以確定其臟腑的病症。寸口脈的脈搏比人迎穴的脈搏大一倍,則病在厥陰經;如果脈搏再大一倍,則病在少陰經。如果人體氣血旺盛,則會出現脹滿;如果人體受寒,則會出現消化不良;如果人體虛弱,則會出現胃熱糜爛,少氣溺色,身體疲勞;如果人體肌肉緊張,則會出現疼痛和麻痺;如果人體氣血空虛,則會出現忽冷忽熱,下熱上寒的症狀。

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緊則先刺之而後灸之,代則取血絡而後調(《太素》作泄字)之,陷下者則從而灸之。陷下者,其脈血結於中,中有著血則血寒,故宜灸。不盛不虛,以經取之。寸口四倍者,名曰內關。內關者,且大且數,則死不治。必審按其本末,察其寒熱,以驗其臟腑之病,通其滎俞,乃可傳於大數。

白話文:

如果身體過於強盛,就瀉去多餘的部分;如果身體虛弱,就用補益的方法來增強。如果身體緊繃,先用刺針治療,然後再用灸法。如果身體萎靡不振,就先取血絡治療,然後再用調和的方法治療。如果身體出現凹陷,就用灸法來治療。身體出現凹陷,它的脈絡血氣在體內結塊,體內有淤血,所以血液寒冷,因此應該用灸法治療。如果身體既不強盛也不虛弱,就根據經絡取穴治療。寸口脈搏跳動四倍,叫做「內關」。內關脈搏,又大又快,那麼病人就會死亡,無法治癒。一定要仔細診脈,觀察脈搏的本末,分別脈搏的寒熱,以診斷臟腑的疾病,疏通其榮俞穴位,才能推斷出病情的嚴重程度。

大曰盛則從瀉,小曰虛則從補。緊則從灸刺之,且飲藥。陷下則從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所謂經治者,飲藥,亦用灸刺。脈急則引,脈代(一本作脈大以弱)則欲安靜,無勞用力。

白話文:

病情嚴重時要從瀉入手,病情輕微時要從補入手。緊證要用針灸刺絡的方法來治療,也可以服用藥物。陷下證要用灸法來治療。病情既不嚴重也不輕微,就要按照經絡理論來治療。所謂經絡理論治療,就是服用藥物,也可以用針灸刺絡的方法來治療。脈搏急促就用引法,脈搏忽快忽慢就應該讓病人安靜下來,不要勞累用力。

黃帝問曰:病之益甚,與其方衰何如?岐伯對曰:外內皆在焉。切其脈口滑小緊以沉者,病益甚在中;人迎脈大緊以浮者,病益甚在外。其脈口浮而滑者病日進,人迎沉而滑者病日損。其脈口滑而沉者,病日進在內;其人迎脈滑盛以浮者,病日進在外。脈之浮沉及人迎與氣口氣大小齊等者,其病難已。

白話文:

黃帝問道:病勢愈發嚴重,與病情減緩有何不同?岐伯回答說:內在和外在因素都有影響。切脈時,脈搏滑動、細小、緊促而沉穩,說明病情加重在內;寸口脈大、緊促而浮動,說明病情加重在外。脈搏浮動而滑動,說明病情日益加重;寸口脈沉穩而滑動,說明病情日益減輕。脈搏滑動而沉穩,說明病情加重在內;寸口脈滑動而旺盛,且浮動,說明病情加重在外。脈搏的浮沉、寸口脈與氣口脈的大小相等,這種情況說明病情難以康復。

病在臟,沉而大者其病易已,以小為逆;病在腑,浮而大者,其病易已。人迎盛緊者傷於寒,脈口盛緊者傷於食。其脈滑大以代而長者,病從外來。目有所見,志有所存,此陽之並也,可變而已。曰:平人何如?曰: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疑誤)以太息,名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

白話文:

疾病在臟腑,沉而結實的,病情容易好轉,如果很微弱則病情會加重;如果疾病在腑,浮而結實的,病情容易好轉。人迎脈充盛而緊促,是傷於寒;脈口充盛而緊促,是傷於飲食。脈象滑利而洪大,一陣一陣時間較長,這種病情是由於外感引起的。眼睛所見,志意所專一,這都是陽氣的偏差,可以改變。說:正常人的脈象怎麼樣呢?答:人在一次呼氣時脈搏跳動兩次,吸氣時脈搏也跳動兩次,呼吸均勻平穩時,脈搏跳動五次,偶爾出現一次深呼吸,這就是健康的人。健康的人,是不會有疾病的。

常以不病之人,以調病人。醫不病,故為病人平息以調之。人一呼脈一動,一吸脈一動者,曰少氣。人一呼脈三動而躁,尺熱曰病溫,尺不熱脈滑曰病風(《素》作脈澀曰痹)。人一呼脈四動以上曰死,脈絕不至曰死,乍疏乍數曰死。人常稟氣於胃,脈以胃氣為本,無胃氣曰逆,逆者死。

白話文:

以健康的人來調治病人的身體。醫師不會患病,所以能平靜地治療病人。人一呼氣,脈搏動一下,一吸氣,脈搏再動一下,這就是少氣。人一呼氣,脈搏動三下而且躁動,尺脈發熱就是溫病,尺脈不發熱,脈搏滑利就是風病。人一呼氣,脈搏動四下以上就是死亡,脈搏停止不跳動就是死亡,脈搏時疏時數就是死亡。人經常從胃中稟受元氣,脈搏以胃氣為根本,沒有胃氣就是元氣逆亂,元氣逆亂就會死亡。

持其脈口,數其至也,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五臟皆受氣矣。四十動而一代者一臟無氣,三十動而一代者二臟無氣,二十動而一代者三臟無氣,十動而一代者四臟無氣,不滿十動而一代者五臟無氣,與之短期,要在終始,所謂五十而一代者,以為常也,以知五臟之期也。與之短期者,乍數乍疏也。

肝脈弦,心脈鉤,脾脈代,肺脈毛,腎脈石。

白話文:

握住脈搏,計算脈搏跳動的次數,(如果)五十次跳動而沒有停止一次的,五臟都接受到了氣。四十次跳動而停止一次的,一個臟腑沒有氣,三十次跳動而停止一次的,兩個臟腑沒有氣,二十次跳動而停止一次的,三個臟腑沒有氣,十次跳動而停止一次的,四個臟腑沒有氣,不足十次跳動而停止一次的,五臟都沒有氣。診斷病情,關鍵在於觀察病情的始終。所謂五十次跳動而停止一次的,認為是正常的,可以用來瞭解五臟的狀況。診斷病情,(如果)脈搏跳動時而密集時而疏緩的,

心脈來,累累然如連珠,如循琅玕曰平。累累(《素》作喘喘)連屬,其中微曲曰病,前鉤後居,如操帶鉤曰死。

白話文:

  • 心臟脈搏出現連珠狀、如敲擊玉器狀,這是正常脈象。

  • 脈博連續,其中微曲,表示生病。

  • 脈搏前曲後直,猶如漁夫操鉤狀,這是死亡脈象。

肺脈來,厭厭聶聶,如循(《素問》作落)榆葉曰平。不上不下,如循雞羽曰病。如物之浮,如風吹毛曰死。

肝脈來,軟弱招招,如揭長竿末梢曰平。盈實而滑,如循長竿曰病。急而益勁,如新張弓弦曰死。

白話文:

肺脈脈象:厭厭聶聶,像撫摸榆樹葉一樣,是平和的。脈不上不?,像撫摸雞毛那樣,是病態的脈象。脈浮於體表,像風吹毛那樣,是死的脈象。

脾脈來,和柔相離,如雞足踐地曰平。實而盈數,如雞舉足曰病。堅銳如鳥之喙,如鳥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死。

白話文:

脾臟脈搏是輕柔與硬實的結合,如同雞腳踩在地上呈現穩定平衡。如果脈搏強勁且頻率正常,如同雞抬腳,表示身體健康。如果脈搏堅硬尖銳如同鳥嘴、鳥爪、屋頂漏水、流水般,則表示身體危急。

腎脈來,喘喘累累如鉤,按之堅曰平。來如引葛,按之益堅曰病。發如奪索,辟辟如彈石曰死。

脾脈虛浮似肺,腎脈小浮似脾,肝脈急沉散似腎。

白話文:

腎的脈象來時,若有輕微的喘息聲且像鉤子一樣,摸起來堅實就是正常的。如果脈象像是拉著葛藤,越按越硬就是有病。如果脈象像是被抽緊的繩子,敲擊時像石頭彈動的聲音就是危重。

脾的脈象若虛浮像是肺的脈象,腎的脈象若細小而浮像是脾的脈象,肝的脈象若急促而沉散像是腎的脈象。

曰:見真臟曰死,何也?曰:五臟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臟氣者,皆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能至於手太陰。故五臟各以其時,自為而至於手太陰。故邪氣勝者,精氣衰也。故病甚者,胃氣不能與之俱至於手太陰,故真臟之氣獨見,獨見者病勝臟也,故曰死。

白話文:

他說:「看到真正的臟腑,就表示要死了,為什麼呢?」回答說:「五臟都稟承胃的氣,胃是五臟的根本。臟腑之氣都不能自發地到達手太陰,必須藉助胃氣才能到達手太陰。所以五臟各以其時,自行而至於手太陰。因此邪氣盛者,正氣衰也。所以病情嚴重的人,胃氣不能與之俱至手太陰,因此真臟之氣獨見,獨見者病勝臟腑,所以說死。」

春脈,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始生也。故其氣軟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故曰弦。反此者病。其氣來實而強,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實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癲疾;不及則令人胸滿(一作痛)引背,下則兩脅胠滿。

白話文:

春季的脈象屬於肝臟,東方五行屬木,是萬物開始生長的時候。所以它的脈象柔軟、輕浮、虛空、滑順,脈道端正、綿長,所以稱為「弦脈」。與此相反的脈象就是病態。脈象來勢充實而有力,這是太過的表現,疾病在外;脈象來勢不充實而微弱,這是不及的表現,疾病在內。太過則會使人善忘、精神恍惚、頭暈目眩,甚至癲狂發作;不及則會使人胸悶(一說是疼痛)牽引到背部,下部則兩脅脹滿。

夏脈,心也,南方火也,萬物之所盛長也。故其氣來盛去衰,故曰鉤。反此者病,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內。太過則令人身熱而骨痛(一作膚痛),為浸淫;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咳唾,下為氣泄。

白話文:

夏脈,與心臟相應,南方屬火,是萬物生長旺盛的地方。所以夏脈的脈象表現為來勢盛,去勢衰,因此稱為“鉤”。若脈象與此相反,來脈盛、去脈也盛,這叫氣血太過,是外感疾病;來脈不盛,而去脈反盛,這叫氣血不足,是內傷疾病。氣血太過,會令人發熱、骨頭疼痛(另一種說法是皮膚疼痛),稱為浸淫病;氣血不足,會令心煩意亂,在上會出現咳嗽和吐痰,在下會出現泄氣的症狀。

秋脈,肺也,西方金也,萬物之所收成也。故其氣來輕虛以浮,來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其來毛而中央堅,兩傍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毛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逆氣而背痛,慍慍然;不及則令人喘呼,少氣而咳,上氣見血,下聞病音。

白話文:

秋季的脈象,屬肺,西方五行屬金,是萬物收成的季節。所以肺的脈象來得輕盈而浮起,來得急去得散,所以稱之為浮脈。與此相反的脈象就是病脈。脈象來得毛糙而中央堅硬,兩旁空虛,這是肺氣太過,病在外;脈象來得毛糙而微弱,這是肺氣不足,病在中。肺氣太過會讓人逆氣而背痛,感到悶悶不樂;肺氣不足會讓人喘息,氣短而咳嗽,甚至咳血,向下可以聽到病音。

冬脈,腎也,北方水也,萬物之所合藏也。故其氣來沉以濡(《素問》作搏),故曰營。反此者病。其氣來如彈石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其去如數者,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解㑊,脊脈痛而少氣,不欲言;不及則令人心懸如病飢。(《素問》下有䏚中清,脊中痛,小腹滿,小便變赤黃四句)

白話文:

冬脈(冬天脈搏的表現),象徵腎的功能,亦即北方水行的象徵,是萬物收藏之處。所以,它的脈象如同水一樣緩和而濕潤(《素問》中寫作脈搏的跳動),因此稱為營脈脈象。若脈象與此相反,就會生病了。如果脈搏跳動時,像彈丸打石頭一樣,這就是過剩的表現,屬於「病在外」。如果脈搏跳動時,像數豆子一樣有規律,這就是不足的表現,屬於「病在中」。過剩會令人體解節無力,脊椎脈絡疼痛,容易氣短,不想說話;不足會使人心悸,好像飢餓的樣子。(《素問》在此處,還有「小腸鳴,脊中痛,小腹滿,小便變赤黃」等四句描述)

脾脈,土也,孤臟,以灌四傍者也。其善者不可見,惡者可見。其來如水之流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如鳥之喙者,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

白話文:

脾臟的脈絡就像土一樣,是獨立的臟器,用來灌溉四肢。脾臟健康的時候,它的脈絡是不會顯露出來的;脾臟不健康的時候,它的脈絡就會顯露出來。脾臟脈絡的流動,如果像水流一樣,那就是脾氣太盛,病症會表現在體表;如果像鳥喙一樣,那就是脾氣不足,病症會表現在體內。脾氣太盛會使人四肢不舉;脾氣不足會使人九竅不通,這種病症叫做「重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