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謐

《針灸甲乙經》~ 卷三 (5)

回本書目錄

卷三 (5)

1. 腹自期門上直兩乳俠不容兩傍各一寸五分下行至衝門凡十四穴第二十二

期門,肝募也,在第二肋端,不容傍各一寸五分,上直兩乳,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舉臂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壯。

白話文:

期門穴是肝臟的募穴,位於腹部第二條肋骨末端,左右各旁一寸五分處,往上直對著兩乳。期門穴是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陰維脈的交會穴。舉起手臂的時候取穴,針刺深度四分,艾灸五壯。

日月,膽募也,在期門下一寸五分,足太陰、少陽之會,刺入七分,灸五壯。(氣府論注云:在第三肋端,橫直心蔽骨傍各二寸五分,上直兩乳。)

白話文:

日月穴,是膽經的募穴,位於期門穴下1.5寸,是足太陰脾經和足少陽膽經的交會穴。針灸法:針刺7分,艾灸5壯。(《氣府論注》指出:日月穴在第三根肋骨前,左右各2.5寸,上直兩乳。)

腹哀,在日月下一寸五分,足太陰、陰維之會,刺入七分,灸五壯。

大橫,在腹哀下三寸,直臍傍,足太陰、陰維之會,刺入七分,灸五壯。

腹屈,一名腹結,在大橫下一寸三分,刺入七分,灸五壯。

白話文:

腹哀穴,位於肋骨下緣直下約一寸五分處,是足太陰脾經和陰維脈的交會點,針刺深度為七分,可用艾灸五壯。

大橫穴,在腹哀穴下方三寸,與肚臍平行,也是足太陰脾經和陰維脈的交會點,針刺深度為七分,可用艾灸五壯。

腹屈穴,又名腹結穴,位於大橫穴下方一寸三分處,針刺深度為七分,可用艾灸五壯。

府舍,在腹結下三寸,足太陰、陰維、厥陰之會,此脈上下入腹絡胸,結心肺,從脅上至肩,比太陰郄,三陰陽明支別,刺入七分,灸五壯。

衝門,一名慈宮,上去大橫五寸,在府舍下,橫骨兩端約文中動脈,足太陰、厥陰之會,刺入七分,灸五壯。

白話文:

府舍穴,位於肚臍向下三寸的位置,屬於足太陰脾經、陰維脈、厥陰肝經的交會處。

這條經脈上下進入腹中,絡屬於胸,結屬於心和肺,從脅部向上經過肩部,與太陰郄穴相連,是三陰經和陽明經的支別。

針刺府舍穴的深度是七分,艾灸的壯數是五壯。

2. 腹自章門下行至居窌凡十二穴第二十三

章門,脾募也,一名長平,一名脅窌,在大橫外,直臍季脅端,足厥陰、少陽之會,側臥屈上足,伸下足,舉臂取之,刺入八分,留六呼,灸三壯。

白話文:

章門穴是脾臟募穴,別名為長平、脅窌,位於季肋端外方,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在此交會。患者側臥屈上一足,伸下一足,舉起手臂,在穴位上刺入八分,留針六呼,灸三壯。

帶脈,在季脅下一寸八分,刺入六分,灸五壯。(氣府論注云:足少陽、帶脈二經之會。)

五樞,在帶脈下三寸,一曰在水道傍一寸五分,刺入一寸,灸五壯。(氣府論注云:足少陽、帶脈二經之會。)

京門,腎募也,一名氣府,一名氣俞,在監骨下,腰中挾脊,季肋下一寸八分,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維道,一名外樞,在章門下五寸三分,足少陽、帶脈之會,刺入八分,灸三壯。

居窌,在章門下八寸三分,監骨上陷者中,陽蹺、足少陽之會,刺入八分,灸三壯。(氣府論注:監骨作骼骨)

白話文:

帶脈位於腋窩下緣下方一寸八分處,針刺深度六分,灸五壯。足少陽經與帶脈在此交會。

五樞穴位於帶脈下方三寸,又或是水道穴旁一寸五分處,針刺深度一寸,灸五壯。足少陽經與帶脈在此交會。

京門穴為腎之募穴,又名氣府、氣俞,位於腰部兩側靠近脊柱,監骨下方,腋窩下緣下方一寸八分處,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呼,灸三壯。

維道穴又名外樞,位於章門穴下方五寸三分處,足少陽經與帶脈在此交會,針刺深度八分,灸三壯。

居窌穴位於章門穴下方八寸三分,監骨上方凹陷處,陽蹺脈與足少陽經在此交會,針刺深度八分,灸三壯。監骨又名骼骨。

3. 手太陰及臂凡一十八穴第二十四

黃帝問曰:願聞五臟六腑所出之處?岐伯對曰:五臟五俞,五五二十五俞;六腑六俞,六六三十六俞。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上下行,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俞,所過為原,所行為經,所入為合。別而言之,則所注為俞;總而言之,則手太陰井也,滎也,原也,經也,合也,皆為之俞。

白話文:

黃帝問道:「我想知道五臟六腑所在的位置。」

岐伯回答說:「五臟有五個俞穴,五五二十五個俞穴;六腑有六個俞穴,六六三十六個俞穴。經脈有十二條,絡脈有十五條,總共有二十七條氣脈,上下運行。氣脈的發源地叫做井穴,流注的地方叫做滎穴,聚集的地方叫做俞穴,流經的地方叫做原穴,通過的地方叫做經穴,進入的地方叫做合穴。具體來說,俞穴就是氣脈聚集的地方;概括來說,手太陰的井穴、滎穴、原穴、經穴、合穴,都可以稱為俞穴。

非此六者,謂之間。凡穴手太陰之脈出於大指之端,內屈循白肉際。至本節後太淵溜以澹,外屈本指以下(一作本於上節),內屈與諸陰絡會於魚際,數脈並注(疑此處有缺文),其氣滑利,伏行壅骨之下,外屈(一本下有出字)於寸口而行,上至於肘內廉,入於大筋之下,內屈上行臑陰,入腋下,內屈走肺,此順行逆數之屈折也。

白話文:

除了這六條經脈之外,剩下的都叫做「之間」。凡是手太陰經的脈絡,從大拇指的端部發出,向內彎曲,沿著白肉的邊緣走行。到達手腕關節後,太淵穴的脈氣淡薄,向外彎曲,沿著大拇指以下的部位向下走行,向內彎曲,與其他陰經的脈氣在魚際穴交會,幾條脈氣同時匯聚在那裡(此處可能缺失文字)。它的氣血運行流暢,潛行在鎖骨的下面,向外彎曲,在寸口穴處走出,向上走行到肘關節內側的邊緣,進入大筋的下面,向內彎曲,向上走行到臑陰穴,進入腋下,向內彎曲,走行到肺部。這是手太陰經順行逆數的屈折。

肺出少商。少商者,木也。在手大指端內側,去爪甲如韭葉,手太陰脈之所出也,為井。刺入一分,留一呼,灸一壯。(氣穴論注作三壯。)

白話文:

肺經的經氣從少商穴生出。少商穴屬於木行,位於手大拇指內側端,距離指甲約一韭葉寬,是手太陰肺經的原穴,為井穴。針刺少商穴,深度以一寸為主,留針時間以一呼息為準,灸以一壯。(氣穴論註上說灸三壯。)

魚際者,火也。在手大指本節後內側散脈中,手太陰脈之所留也,為滎。刺入二分,留三呼,灸三壯。

太淵者,土也。在掌後陷者中,手太陰脈之所注也,為俞。刺入二分,留二呼,灸三壯。

經渠者,金也。在寸口陷者中,手太陰之所行也,為經。刺入三寸,留三呼,不可灸,灸之傷人神明。

列缺,手太陰之絡,去腕上一寸五分,別走陽明者,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五壯。

孔最,手太陰之郄,去腕七寸,專(此處缺文。)金二七水之父母,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五壯。

白話文:

魚際穴是火穴,位於大拇指第一節後方內側的脈絡中,是手太陰肺經的滎穴,針刺深度二分,留針三呼,艾灸三壯。

太淵穴是土穴,位於手掌後方的凹陷處,是手太陰肺經的俞穴,針刺深度二分,留針二呼,艾灸三壯。

經渠穴是金穴,位於寸口凹陷處,是手太陰肺經的經穴,針刺深度三寸,留針三呼,不可艾灸,灸之傷人神明。

列缺穴是手太陰肺經的絡穴,位於腕上約一寸五分處,與手陽明大腸經相交,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三呼,艾灸五壯。

孔最穴是手太陰肺經的郄穴,位於腕上七寸處,是金、水二氣的父母穴,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三呼,艾灸五壯。

尺澤者,水也。在肘中紋上動脈,手太陰之所入也,為合。刺入三分(《素問》氣穴論注云:留三呼)。灸五壯。

白話文:

尺澤穴,屬於水。位於肘部皺紋上,動脈搏動的部位,是手太陰肺經氣血匯合的穴位。針刺入穴三分深(《素問》的氣穴論注說:留針三呼的時間)。灸壯五壯。

俠白,在天府下,去肘五寸動脈中,手太陰之別,刺入四分,留三呼,灸五壯。

天府,在腋下三寸,臂臑內廉動脈中,手太陰脈氣所發,禁不可灸,灸之令人逆氣,刺入四分,留三呼。

白話文:

俠白穴位於天府穴下方,距離肘部五寸的動脈中,是手太陰肺經的分支。針刺時深度為四分,留針時間為三次呼吸,可施灸五壯。

天府穴在腋下三寸,手臂內側邊緣的動脈中,是手太陰肺經氣血所發源的地方,禁止施灸,如果施灸會使人出現逆氣的症狀,針刺時深度為四分,留針時間為三次呼吸。

4. 手厥陰心主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五

手心主之脈,出於中指之端,內屈循中指內廉,以上留於掌中,伏(一本下有行字)兩骨之間,外屈出兩筋之間,骨肉之際,其氣滑利,上二寸,外屈(一本下有出字)行兩筋之間,上至肘內廉,入於小筋之下(一本下有留字),兩骨之會,上入於胸中,內絡心胞。

白話文:

手心上的主脈,從中指指尖發出,向內彎曲沿著中指內側行走行,向上在手掌中停留,藏於兩塊骨頭之間,向外彎曲從兩條筋之間走出,在骨肉之間,這股氣流暢順利,向上走二寸,向外彎曲在兩條筋之間行走,向上到達手肘內側,進入小筋的下方,兩塊骨頭的交會處,向上進入胸腔內,在體內聯繫心臟和胞宮。

心主出中衝。中衝者,木也。在手中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陷者中,手心主脈之所出,為井。刺入一分,留三呼,灸一壯。

白話文:

「心主出中衝」:心的經脈起於中衝穴。

「中衝者,木也」:中衝穴屬於五行屬木。

「在手中指之端」:中衝穴位於中指的指尖端。

「去爪甲角如韭葉陷者中」:距離指甲邊緣,像韭葉陷進去的位置。

「手心主脈之所出」:是手心經脈的主脈起始穴。

「為井」:中衝穴是手少陰心經的井穴。

「刺入一分」:針刺中衝穴,深度為一分。

「留三呼」:停留三次呼吸的時間,以達到治療效果。

「灸一壯」:灸中衝穴一壯,以增強治療效果。

勞宮者,火也。一名五里,在掌中央動脈中,手心主脈之所留也,為滎。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

大陵者,土也。在掌後兩筋間陷者中,手心主脈之所注也,為俞。刺入六分,留七呼,灸三壯。

內關,手心主絡,在掌後去腕二寸,別走少陽,刺入二分,灸五壯。

間使者,金也。在掌後三寸,兩筋間陷者中,手心主脈之所行也,為經。刺入六分,留七呼,灸三壯。

郄門,手心主郄,去腕五寸,刺入三寸,灸三壯。

曲澤者,水也,在肘內廉下陷者中,屈肘得之,手心主脈之所入也,為合,留七呼,灸三壯。

天泉,一名天溫,在曲腋下去臂二寸,舉臂取之,刺入六分,灸三壯。

白話文:

勞宮穴位於手掌中央動脈中,是手心主脈的終點,屬滎穴。大陵穴位於手掌後兩筋間的凹陷處,是手心主脈的匯聚點,屬俞穴。內關穴位於手掌後腕部上二寸處,是手心主絡的所在,並與少陽經相通。間使穴位於手掌後腕部上三寸處,是手心主脈的行經路線,屬經穴。郄門穴位於手掌後腕部上五寸處,是手心主脈的郄穴。曲澤穴位於肘內側下方的凹陷處,是手心主脈的入口,屬合穴。天泉穴又名天溫穴,位於腋窩下臂部上二寸處,屬經穴。

5. 手少陰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六

黃帝問曰:手少陰之脈獨無俞,何也?岐伯對曰:少陰者,心脈也。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為帝王,精神之舍也。其臟堅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故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脈也。故獨無俞焉。曰:少陰脈獨無俞者,心不病乎?曰:其外經脈病而臟不病,故獨取其經於掌後兌骨之端。

白話文:

黃帝問道:「手少陰脈單獨沒有背俞穴,為什麼呢?」岐伯回答說:「手少陰脈是心脈,心臟是五臟六腑的總主,是帝王,是精神的居所。心臟的臟器堅固,邪氣不能容納。如果容納邪氣,心臟就會受傷,心臟受傷,精神就會離開,精神離開就會死亡。因此,所有在於心臟的邪氣,都位於心臟的包絡。包絡是心臟主脈的穴位,所以手少陰脈獨自沒有背俞穴。」黃帝又問:「手少陰脈獨自沒有背俞穴,那麼心臟不會生病嗎?」岐伯回答說:「手少陰脈的外經脈生病但臟器不生病,所以只取手少陰脈掌後的兌骨的端部。」

其餘脈出入曲折,皆如手少陰(少陰少字宜作太字,《銅人經》作厥字)。心主之脈行也。故本俞者,皆因其氣之虛實疾徐以取之,是謂因沖而泄,因衰而補。如是者,邪氣得去,真氣堅固,是謂因天之序。

白話文:

其他脈搏的出入曲折,都像手太陰(「少陰少」兩字應寫作「太陰」,《銅人經》寫作「厥」字)。是心脈運行的方式。所以本俞穴位,都是根據其氣的虛實疾徐來取穴,這就是所謂的因虛而泄,因衰而補。這樣一來,邪氣得以消除,真氣得以鞏固,這就是所謂的因循天道的順序。

心出少衝。少衝者,木也。一名經始,在手小指內廉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手少陰脈之所出也,為井。刺入一分,留一呼,灸一壯。少陰八穴,其七有治,一無治者,邪弗能容也,故曰無俞焉。

少府者,火也。在小指本節後陷者中,直勞宮,手少陰脈之所留也,為滎。刺入三分。

白話文:

心經的經脈出於少衝穴。少衝穴屬木,又名經始,位於手小指內側的末端,距離指甲角像韭菜葉一樣的距離,是手少陰脈的起始穴,為井穴。刺入一分,留針一呼,灸一壯。少陰經有八個穴位,其中七個穴位有治療作用,只有一個穴位沒有治療作用,那是因為邪氣不能容納在這個穴位上,所以說它沒有俞穴。

神門者,土也。一名兌沖,一名中都,在掌後兌骨之端陷者中,手少陰脈之所注也,為俞。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素問》陰陽論注云:神門在掌後五分,當小指間。)

白話文:

神門穴屬於土行。又稱兌沖穴、中都穴,位於手掌背面,兌骨末端凹陷處,是手少陰心經的穴位,也是腧穴之一。

刺入深度為三分,留針七呼,灸三壯。(根據《素問》陰陽論注中記載,神門穴位於手掌背面五分處,在小指之間。)

手少陰郄,在掌後脈中,去腕五分,刺入三寸,灸三壯。

通里,手少陰經,在腕後一寸,別走太陽,刺入三寸,灸三壯。

靈道者,金也。在掌後一寸五分,或曰一寸,手少陰脈之所行也,為經。刺入三分,灸三壯。

少海者,水也。一名曲節,在肘內廉節後陷者中,動脈應手,手少陰脈之所入也,為合。刺入五分,灸三壯。

極泉,在腋下筋間,動脈入胸中,手少陰脈氣所發,刺入三分,灸五壯。

白話文:

手少陰經的郄穴位於手掌後側脈搏處,距腕骨五分處,針刺深度三寸,艾灸三壯。

通里穴屬於手少陰經,位於腕後一寸處,與太陽經相連,針刺深度三寸,艾灸三壯。

靈道穴屬金,位於手掌後側一寸五分處,或有人說是一寸,是手少陰經脈經過的地方,為經穴。針刺深度三分,艾灸三壯。

少海穴屬水,又名曲節,位於肘內側關節後方的凹陷處,脈搏跳動明顯,是手少陰經脈進入的地方,為合穴。針刺深度五分,艾灸三壯。

極泉穴位於腋窩下筋骨之間,脈搏進入胸腔,是手少陰經脈氣息發散的地方,針刺深度三分,艾灸五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