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謐

《針灸甲乙經》~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卷二

2. 十二經脈絡脈支別第一(上)

雷公問曰:禁脈之言,凡刺之理,經脈為始,願聞其道?黃帝答曰:經脈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也。

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廉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然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音務,又音茂),是謂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氣,喘喝,煩心,胸滿,臑(音如)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

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一云卒遺矢無度)。為此諸病。凡十二經之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則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外側,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循臑外廉上肩,出髃(音隅)骨之前廉,上出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鬲,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直上至頸,貫頰,下入齒中,還出俠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俠鼻孔。是動則病齒痛,頰腫。

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黃,口乾,鼽(音求)衄,喉痹,肩前臑痛者,大指次指痛不用。氣盛有餘則當脈過者熱腫,虛則寒慄不復。為此諸病。盛者則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則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交頞中,傍約大腸之脈,下循鼻外,上入齒中,還出俠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鬲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俠臍,入氣街中。

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裡,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入膝臏中,下循胻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別,以下入中指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是動則病悽悽然振寒,善伸數欠,顏黑。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驚,心欲動,獨閉戶塞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腹脹,是為臂(一作骭)厥。

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瘈(一作瘧)溫淫汗出,鼽衄,口喎唇緊,頸腫喉痹,大腹水腫,膝臏腫痛,循膺、乳、氣街、股、伏兔、胻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餘於胃,則消穀善飢,溺色黃。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慄,胃中寒則脹滿。為此諸病。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白話文:

十二經脈絡脈支別第一(上)

雷公請問:關於禁針的原則和各種針灸方法,經脈是根本,希望您能講解其中的道理。

黃帝回答:經脈是決定生死,治療百病,調節虛實的關鍵,絕對不能不通暢。

肺經(手太陰肺經)從上腹部(中焦)開始,向下連接大腸,再環繞胃部,向上到達肺部,從肺部連系處橫穿腋下,向下沿著手臂內側,經過心臟經脈(手少陰心經)的前面,到達肘部內側,沿著手臂內側上骨下緣,到達寸口(手腕內側橈動脈搏動處),向上到魚際(拇指根部),沿著魚際到達拇指尖端。它的分支從手腕後方直達食指內側,到達食指尖端。如果這條經脈氣血運行不暢,就會導致肺脹滿,呼吸困難伴有喘咳,鎖骨附近疼痛,嚴重時會兩手麻木無力,稱為臂厥。肺經病變的主要症狀有咳嗽、呼吸困難、喘息、煩躁、胸悶、手臂內側前緣疼痛、手足厥冷、手掌發熱。

氣盛有餘,則會肩背疼痛,感受風寒而汗出,小便頻數。氣虛則肩背疼痛怕冷,呼吸氣短,小便顏色改變(或出現大便失禁)。以上都是肺經的病症。凡是十二經脈的病症,氣血盛實則瀉,氣血虛弱則補,有熱則速治,有寒則緩治,下陷則灸,不盛不虛則依經脈取穴治療。氣血盛者,寸口脈大於人迎脈三倍;氣血虛者,寸口脈反而小於人迎脈。

大腸經(手陽明大腸經)從大拇指和食指尖端外側開始,沿著手指外側,到達合谷穴(手背虎口處),進入兩根肌腱之間,沿著手臂外側,到達肘關節外側,向上沿著手臂外側,到達肩部,從肩峰前緣出來,向上到達鎖骨上窩,向下進入鎖骨上窩,連接肺部,下達橫膈,屬於大腸經。它的分支從鎖骨上窩直向上達頸部,穿過面頰,到達牙齒,再從嘴角出來,經過人中,左邊的經脈連到右邊,右邊的經脈連到左邊,到達鼻孔。如果這條經脈氣血運行不暢,就會導致牙痛、面頰腫脹。

大腸經病變的主要症狀與津液有關,包括眼睛發黃、口乾、鼻出血、咽喉腫痛、肩部及手臂外側疼痛、大拇指和食指疼痛不靈活。氣盛有餘,則脈象強勁,出現熱腫;氣虛則畏寒發抖。以上都是大腸經的病症。氣血盛者,人迎脈大於寸口脈三倍;氣血虛者,人迎脈反而小於寸口脈。

胃經(足陽明胃經)從鼻翼與鼻根交界處開始,沿著鼻樑外側,向下經過鼻外側,進入牙齒,從嘴角出來,環繞嘴唇,向下經過承漿穴(下巴正中),再向上沿著下頜骨後緣,到達大迎穴(面頰部),沿著頰車穴(面頰部),到達耳前,經過客主人穴(耳前),沿著髮際到達額頭。它的分支從大迎穴向前下方到達人迎穴(頸部),沿著喉嚨進入鎖骨上窩,向下到達橫膈,屬於胃經,並與脾經相連。它的直行部分從鎖骨上窩沿著胸部內側,向下經過肚臍,進入腹部。

它的分支從胃部開始,向下沿著腹部內側,到達腹部中央,再向下到達髀關穴(大腿外側),到達伏兔穴(大腿前側),向下到達膝蓋骨,向下沿著小腿外側,到達腳背,進入中趾內側。它的分支在膝蓋下三寸處分出,向下到達中趾外側。它的分支從腳背向上到達大拇指之間,到達大拇指尖端。如果這條經脈氣血運行不暢,就會感到身體發冷,喜歡伸懶腰,面色發黑。嚴重時會厭惡人與火,聽到木頭的聲音會受到驚嚇,心裡想動,卻獨自關閉門窗呆在家裡,甚至想爬到高處唱歌,脫掉衣服逃跑,腹部膨脹鳴響,稱為臂(或骭)厥。

胃經病變的主要症狀與血液循環有關,包括精神異常、發熱、多汗、鼻出血、口角歪斜、嘴唇僵硬、頸部腫脹、咽喉腫痛、腹部水腫、膝蓋腫痛,胸部、乳房、腹部、大腿、伏兔穴、小腿外側、腳背等部位都疼痛,中指活動不便。氣血盛實則身體前部發熱,胃氣過盛則消化良好而易飢餓,小便顏色發黃;氣血虛弱則身體前部發冷,胃寒則腹部脹滿。以上都是胃經的病症。氣血盛者,人迎脈大於寸口脈三倍;氣血虛者,人迎脈反而小於寸口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