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謐

《針灸甲乙經》~ 卷三 (4)

回本書目錄

卷三 (4)

1. 腹自鳩尾循任脈下行至會陰凡十五穴第十九

鳩尾,一名尾翳,一名𩩲骭,在臆前,蔽骨下五分,任脈之別,不可灸刺。(鳩尾蓋心上,人無蔽骨者,當從上岐骨度下行一寸半。氣府論注云:一寸為鳩尾處。若不為鳩尾處,則針巨闕者中心。人有鳩尾短者少饒,今強一寸。)

白話文:

鳩尾穴,又稱尾翳、𩩲骭,位於胸骨下五分,是任脈的分支穴位,不可針灸。鳩尾穴的位置,在人體的胸骨上,但每個人的具體位置都會有一點差異。一般來說,鳩尾穴位於上岐骨下行一寸半處,如果取穴位置不準確,針灸巨闕穴就容易誤傷心臟。有些人天生鳩尾穴比較短小,也有人鳩尾穴比較寬長,因此,鳩尾穴的位置可能會因人而異,所以取穴時要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來確定鳩尾穴的準確位置。

巨闕,心募也,在鳩尾下一寸,任脈氣所發,刺入六分,(氣府論注云:刺入一寸二分,)留七呼,灸五壯。

上脘,在巨闕下一寸五分,去蔽骨三寸,任脈、足陽明、手太陽之會,刺入八寸,灸五壯。

中脘,一名太倉,胃募也,在上脘下一寸,居心蔽骨與臍之中,手太陽少陽、足陽明所生,任脈之會,刺入三分,灸七壯。(《九卷》云:𩩲骬至臍八寸,太倉居其中為臍上四寸。昌廣撰募腧經云:太倉在臍上三寸,非也。)

白話文:

中脘穴,又名太倉穴,是胃的募穴,位於上脘穴下一寸,在心窩部與肚臍的中間,屬於手太陽小腸經、足陽明胃經和任脈的交會穴。刺入的深度為三分,灸七壯。(《九卷》中說:從髖骨到大腿骨頂端的距離是八寸,太倉穴位於其中間,是臍部以上四寸的地方。昌廣撰寫的《募腧經》中說太倉穴在臍部以上三寸,是不正確的。)

建里,在中脘下一寸,刺入五分,留十呼,灸五壯。(氣府論注云:刺入六分留七呼。)

下脘,在建里下一寸,足太陰、任脈之會,刺入一寸,灸五壯。

水分,在下脘下一寸,臍上一寸,任脈氣所發,刺入一寸,灸五壯。

臍中,禁不可刺,刺之令人惡瘍,遺矢者死不治。

陰交,一名少關,一名橫戶,在臍下一寸,任脈、氣衝之會,刺入八分,灸五壯。

氣海,一名脖胦,一名下肓,在臍下一寸五分,任脈氣所發,刺入一寸三分,灸五壯。

石門,三焦募也,一名利機,一名精露,一名丹田,一名命門,在臍下二寸,任脈氣所發,刺入五分,留十呼,灸三壯(氣府論注云:刺入六分,留七呼,灸五壯),女子禁不可刺,灸中央,不幸使人絕子。

白話文:

石門,是三焦的募穴,別名利機、精露、丹田、命門,位於肚臍下方兩寸,任脈之氣由此發出,針刺深度五分,留針十呼,再灸三壯(引用《氣府論注》所說:針刺深度六分,留針七呼,灸五壯),女性不能針刺,只能灸中央,針刺可能會導致女性絕育。

關元,小腸募也,一名次門,在臍下三寸,足三陰、任脈之會,刺入二寸(氣府論注云:刺入一寸二分,)留七呼,灸七壯。

白話文:

關元穴,是小腸俞募穴,別名次門,位於肚臍下方三寸處,是足三陰經和任脈交會的穴位。針刺關元穴時,針刺深度為二寸(氣府論注云:刺入一寸二分),留針時間為七次呼吸,灸法為灸七壯。

中極,膀胱募也,一名氣原,一名玉泉,在臍下四寸,足三陰、任脈之會,刺入二寸(氣府論注云:刺入一寸二分),留七呼,灸三壯。

白話文:

中極穴是膀胱經的募穴,別名氣原、玉泉。位於肚臍正下方四寸的位置,是足三陰經和任脈的交會穴位。針刺深度二寸(氣府論注:針刺深度為一寸二分),針刺後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最後灸三壯。

曲骨,在橫骨上、中極下一寸,毛際陷者中,動脈應手,任脈、足厥陰之會,刺入一寸五分,留七呼,灸三壯。(氣府論注云:自鳩尾至曲骨十四穴,並任脈氣所發。)

白話文:

曲骨穴,位於橫骨穴的上方、中極穴的下方一寸處,在毛際凹陷處,動脈搏動明顯,是任脈和足厥陰經的交會穴。針刺曲骨穴,深度為一寸五分,留針七次呼吸,灸三壯。(《氣府論注》中提到:鳩尾穴到曲骨穴這十四個穴位,都是任脈之氣的發源地。)

會陰,一名屏翳,在大便前、小便後,兩陰之間,任脈別絡,俠督脈衝脈之會,刺入二寸,留三呼(氣府論注云:留七呼),灸三壯。

白話文:

會陰穴,又稱屏翳穴,位於大便前、小便後,兩陰之間,是任脈的分支,與督脈、衝脈交會。針刺會陰穴的深度為二寸,留針三呼(根據《氣府論注》的說法,留針七呼),並灸三壯。

2. 腹自幽門挾巨闕兩傍各半寸循衝脈下行至橫骨凡二十一穴第二十

幽門,一名上門,在巨闕兩傍各五分陷者中,衝脈、足少陰之會,刺入五分(氣府論注云:刺入一寸),灸五壯。

白話文:

幽門穴,又稱上門,位於巨闕穴兩旁各五分凹陷處,是衝脈、足少陰經的交會穴。針灸時,針刺深度五分(《氣府論注》中提到:針刺深度一寸),灸艾五壯。

通谷,在幽門下一寸陷者中,衝脈、足少陰之會,刺入五分(氣府論注云:刺入一寸),灸五壯。

陰都,一名食宮,在通谷下一寸,衝脈、足少陰之會,刺入一寸,灸五壯。

石關,在陰都下一寸,衝脈、足少陰之會,刺入一寸,灸五壯。

商曲,在石關下一寸,衝脈、足少陰之會,刺入一寸,灸五壯。

肓俞,在商曲下一寸,直臍傍五分,衝脈、足少陰之會,刺入一寸,灸五壯。

中注,在肓俞下一寸,衝脈、足少陰之會,刺入一寸,灸五壯。(《素問》水穴論注云:在臍下五分,兩旁相去任脈各五分。)

白話文:

中注穴,位於肓俞穴下一寸,是衝脈和足少陰經氣交會的穴位,針刺一寸深,灸五壯。(《素問》水穴論注中說:在臍下五分,左右兩側距離任脈各五分。)

四滿,一名髓府,在中注下一寸,衝脈、足少陰之會,刺入一寸,灸五壯。

氣穴,一名胞門,一名子戶,在四滿下一寸,衝脈、足少陰之會,刺入一寸,灸五壯。

大赫,一名陰維,一名陰關,在氣穴下一寸,衝脈、足少陰之會,刺入一寸,灸五壯。

橫骨,一名下極,在大赫下一寸,衝脈、足少陰之會,刺入一寸,灸五壯。

3. 腹自不容俠幽門兩傍各一寸五分至氣衝凡二十三穴第二十一

不容,在幽門傍各一寸五分,去任脈二寸,直兩肋端相去四寸,足陽明脈氣所發,刺入五分,灸五壯。(氣府論注云:刺入八分。又云:下至太乙各上下相去一寸。)

白話文:

不容穴,在幽門旁各一寸五分,距離任脈二寸,直達兩肋端,兩肋端相距四寸,是足陽明脈氣起始的地方,針刺深度五分,灸五壯。(《氣府論注》雲:針刺深度八分。又說:下至太乙穴,上下相距一寸。)

承滿,在不容下一寸,足陽明脈氣所發,刺入八分,灸五壯。

梁門,在承滿下一寸,足陽明脈氣所發,刺入八分,灸五壯。

關門,在梁門下,太乙上,足陽明脈中間穴外延,足陽明脈氣所發,刺入八分,灸五壯。

太乙,在關門下一寸,足陽明脈氣所發,刺入八分,灸五壯。

滑肉門,在太乙下一寸,足陽明脈氣所發,刺入八分,灸五壯。

天樞,大腸募也,一名長溪,一名谷門,去肓俞一寸五分,俠臍兩傍各二寸陷者中,足陽明脈氣所發,刺入五分,留七呼,灸五壯。(氣府論注云:在滑肉門下一寸,正當於臍。)

白話文:

天樞穴,是足陽明大腸經的募穴。別名有長溪、谷門。在距離肓俞穴一寸五分的位置,肚臍旁兩側各二寸的凹陷處。足陽明脈的氣血在此發出。針刺深度五分,留針七次呼吸,灸五壯。(《氣府論注》說:在天樞穴下面一寸,正對著肚臍)。

外陵,在天樞下,大巨上,足陽明脈氣所發,刺入八分,灸五壯。(氣府論注云:在天樞下一寸。水穴論注云:在臍下一寸,兩傍去衝脈各一寸五分。)

白話文:

外陵穴,位於天樞穴的下方、大巨穴的上方,是足陽明脈氣所發生的部位。針刺深度為八分,灸壯數為五壯。(氣府論注說:外陵穴在天樞穴下方一寸。水穴論注說:外陵穴在臍下一寸,左右兩側距衝脈各一寸五分。)

大巨,一名腋門,在長溪下二寸,足陽明脈氣所發,刺入八分,灸五壯。(氣府論注云:在外陵下一寸。)

水道,在大巨下一寸,足陽明脈氣所發,刺入二寸五分,灸五壯。

歸來,一名溪穴,在水道下一寸,刺入八分,灸五壯。(水穴論注云:足陽明脈氣所發。)

氣衝,在歸來下,鼠鼷上一寸,動脈應手,足陽明脈氣所發,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灸之不幸,使人不得息。(氣府論注云:在腹臍下,橫骨兩端鼠鼷上一寸。刺禁論注云:在腹下,俠臍兩傍相去四寸鼠鼷上一寸,動脈應手。骨空注云:在毛際兩傍,鼠鼷上一寸。)

白話文:

氣衝穴,位於肚臍下方,兩側鼠鼷線上1寸處,動脈搏動明顯,是足陽明胃經氣血發出的地方。刺入深度為3分,留針7次呼吸的時間,再灸3壯。如果灸得不好,會讓人無法休息。(氣府論注:在肚臍下方,橫骨兩端鼠鼷線上1寸。刺禁論注:在肚子下方,兩側肚臍向外4寸,鼠鼷線上1寸,動脈搏動明顯。骨空注:在兩旁長陰毛的部位,鼠鼷線上1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