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甲乙經》~ 卷三 (3)
卷三 (3)
1. 肩凡二十八穴第十三
肩井,在肩上陷者中,缺盆上大骨前,手少陽、陽維之會,刺入五分,灸三壯。(氣府論注云:灸三壯。)
肩貞,在肩曲胛下,兩骨解間,肩髃後陷者中,手太陽脈氣所發,刺入八分,灸三壯。
巨骨,在肩端上行兩叉骨間陷者中,手陽明、蹺脈之會,刺入一寸五分,灸五壯。(氣府論注云:灸三壯。)
天窌,在肩缺盆中毖骨之間陷者中,手少陽、陽維之會,刺入八分,灸三壯。
肩髃,在肩端兩骨間,手陽明、蹺脈之會,刺入六分,留六呼,灸三壯。
肩窌,在肩端臑上,斜舉臂取之,刺入七分,灸三壯。(氣府論注云:手少陽脈氣所發)。
臑腧,在肩臑後大骨下胛上廉陷者中,手太陽、陽維、蹺脈之會,舉臂取之,刺入八分,灸三壯。
白話文:
肩井穴位於肩膀上凹陷處,鎖骨上大骨前緣,是手少陽經和陽維脈交會之處,針刺深度五分,灸三壯。
肩貞穴位於肩膀彎曲處的肩胛骨下方,兩骨交接處凹陷處,是手太陽經脈氣所發之處,針刺深度八分,灸三壯。
巨骨穴位於肩膀頂端,兩叉骨之間凹陷處,是手陽明經和蹺脈交會之處,針刺深度一寸五分,灸五壯。
天窌穴位於肩膀鎖骨窩中,毖骨之間凹陷處,是手少陽經和陽維脈交會之處,針刺深度八分,灸三壯。
肩髃穴位於肩膀頂端兩骨之間,是手陽明經和蹺脈交會之處,針刺深度六分,留針六次呼吸,灸三壯。
肩窌穴位於肩膀端部臑骨上,斜舉手臂取穴,針刺深度七分,灸三壯。
臑腧穴位於肩膀臑骨後方大骨下方,肩胛骨上緣凹陷處,是手太陽經、陽維脈和蹺脈交會之處,舉臂取穴,針刺深度八分,灸三壯。
秉風,俠肩窌在外肩上小髃骨後,舉臂有空,手陽明太陽、手足少陽之會,舉臂取之,刺入五分,灸五壯。(氣府論注云:灸三壯。)
白話文:
秉風穴,位於肩胛骨的外側,舉起手臂時有空隙,是手陽明、太陽和手足少陽經的交界處。舉起手臂,用針刺入五分,灸五壯。(氣府論注中記載:灸三壯。)
天宗,在秉風后大骨下陷者中,手太陽脈氣所發,刺入五分,留六呼,灸三壯。
肩外俞,在肩胛上廉,去脊三寸陷者中,刺入六分,灸三壯。
肩中俞,在肩胛內廉,去脊二寸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曲垣,在肩中央曲甲陷者中,按之動脈應手,刺入八九分,灸十壯。
白話文:
天宗穴位於肩胛骨下角外側凹陷處,是手太陽小腸經的起始點,針刺深度五分,留針六個呼吸,灸三壯。
肩外俞穴位於肩胛骨上緣,距脊柱三寸凹陷處,針刺深度六分,灸三壯。
肩中俞穴位於肩胛骨內緣,距脊柱二寸凹陷處,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個呼吸,灸三壯。
曲垣穴位於肩部中央,肩胛骨外緣與肱骨交界處的凹陷處,按壓時可觸摸到動脈跳動,針刺深度八九分,灸十壯。
缺盆,一名天蓋,在肩上橫骨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刺太深,令人逆息。(骨空論注云:手陽明脈氣所發。氣府論注云:足陽明脈氣所發。)
白話文:
缺盆穴,又稱天蓋穴,位於肩部橫骨陷處,刺入皮膚三分,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再灸三壯。若針刺太深,會導致呼吸急促。(《骨空論注》認為缺盆穴是手陽明脈氣所發,《氣府論注》認為缺盆穴是足陽明脈氣所發。)
臑會,一名臑窌,在臂前廉,去肩頭三寸,手陽明之絡,刺入五分,灸五壯。(氣府論注云:手陽明、手少陽二絡脈之會。)
白話文:
肘會穴,別名臑窌穴,位於上臂前面橈骨邊緣,距肩頭三寸,是手陽明經絡的會穴。針刺直刺五分,艾灸五壯。(《氣府論注》中說:手陽明、手少陽二條絡脈的會穴。)
2. 胸自天突循任脈下行至中庭凡七穴第十四
天突,一名玉戶,在頸結喉下二寸(氣穴論注云:五寸)中央宛宛中,陰維、任脈之會,低頭取之,刺入一寸,留七呼,灸三壯。(氣府論注云:灸五壯。)
白話文:
天突穴,又名玉戶,位於頸部,喉結下二寸(氣穴論注中記載為五寸)的中央凹陷處,是陰維脈和任脈的交會穴位。取穴時,患者低頭,將針刺入一寸深,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並灸三壯。(氣府論注中記載為灸五壯)
璇璣,在天突下一寸中央陷者中,任脈氣所發,仰頭取之,刺入三分,灸五壯。
華蓋,在璇璣下一寸陷者中,任脈氣所發,仰頭取之,刺入三分,灸五壯。
紫宮,在華蓋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任脈氣所發,仰頭取之,刺入三分,灸五壯。
玉堂,一名玉英,在紫宮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任脈氣所發,仰頭取之,刺入三分,灸五壯。
膻中,一名元兒,在玉堂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任脈氣所發,仰而取之,刺入三分,灸五壯。
中庭,在膻中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任脈氣所發,仰而取之,刺入三分,灸五壯。
白話文:
璇璣位於天突下一寸正中央凹陷處,是任脈氣的發源地,仰頭取穴,針刺入三分,灸五壯。華蓋位於璇璣下一寸凹陷處,是任脈氣的發源地,仰頭取穴,針刺入三分,灸五壯。紫宮位於華蓋下一寸六分凹陷處,是任脈氣的發源地,仰頭取穴,針刺入三分,灸五壯。玉堂,又名玉英,位於紫宮下一寸六分凹陷處,是任脈氣的發源地,仰頭取穴,針刺入三分,灸五壯。膻中,又名元兒,位於玉堂下一寸六分凹陷處,是任脈氣的發源地,仰頭取穴,針刺入三分,灸五壯。中庭位於膻中下一寸六分凹陷處,是任脈氣的發源地,仰頭取穴,針刺入三分,灸五壯。
3. 胸自輸府俠任脈兩傍各二寸下行至步廊凡十二穴第十五
輸府,在巨骨下,去璇璣傍各二寸陷者中,足少陰脈氣所發,仰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壯。
彧中,在輸府下一寸六分陷者中,足少陰脈氣所發,仰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壯。
神藏,在彧中下一寸六分陷者中,足少陰脈氣所發,仰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壯。
靈墟,在神藏下一寸六分陷者中,足少陰脈氣所發,仰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壯。
神封,在靈墟下一寸六分陷者中,足少陰脈氣所發,仰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壯。
步廊,在神封下一寸六分陷者中,足少陰脈氣所發,仰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壯。
白話文:
輸府穴位於巨骨下方,距離璇璣穴旁各兩寸凹陷處,是足少陰脈氣發源的地方,仰著取穴,針刺深度四分,灸五壯。彧中穴位於輸府穴下方一寸六分凹陷處,足少陰脈氣發源的地方,仰著取穴,針刺深度四分,灸五壯。神藏穴位於彧中穴下方一寸六分凹陷處,足少陰脈氣發源的地方,仰著取穴,針刺深度四分,灸五壯。靈墟穴位於神藏穴下方一寸六分凹陷處,足少陰脈氣發源的地方,仰著取穴,針刺深度四分,灸五壯。神封穴位於靈墟穴下方一寸六分凹陷處,足少陰脈氣發源的地方,仰著取穴,針刺深度四分,灸五壯。步廊穴位於神封穴下方一寸六分凹陷處,足少陰脈氣發源的地方,仰著取穴,針刺深度四分,灸五壯。
4. 胸自氣戶俠輸府兩傍各二寸下行至乳根凡十二穴第十六
氣戶,在巨骨下,輸府兩傍各二寸陷者中,足陽明脈氣所發,仰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壯。(氣府論注云:去膺窗上四寸八分,灸三壯。)
白話文:
氣戶穴,位於巨骨的下方,輸府穴的兩側各二寸的陷凹處,是足陽明脈氣發出的地方。仰臥取穴,刺入四分,灸五壯。(氣府論注云:距離膺窗穴上方四寸八分,灸三壯。)
庫房,在氣戶下一寸六分陷者中,足陽明脈氣所發,仰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壯。(氣府論注云:灸三壯。)
屋翳,在庫房下一寸六分,刺入四分,灸五壯。(氣府論注云:在氣戶下三寸二分,灸三壯。)
白話文:
庫房穴,在氣戶穴下方一寸六分的凹陷處,是足陽明胃經的氣所發出的位置,患者需仰卧施術,針刺應插入四分深,可進行五壯的艾灸。(氣府論注記載:可灸三壯。)
屋翳穴,在庫房穴下方一寸六分處,針刺應插入四分深,可進行五壯的艾灸。(氣府論注記載:位於氣戶穴下方三寸二分,可灸三壯。)
膺窗,在屋翳下一寸六分,刺入四分,灸五壯。(氣府論注云:在胸兩傍俠中行各四寸,巨骨下四寸八分陷者中,足陽明脈氣所發,仰而取之。)
白話文:
膺窗穴,位於腋窩直下 1.6 寸,刺入穴位 0.4 寸,灸 5 壯。(氣府論注云:在胸的兩側,也就是側胸部,各 4 寸,巨骨(鎖骨)下 4.8 寸,凹陷處,足陽明經氣的發出處,仰臥取穴。)
乳中,禁不可刺灸,灸刺之,不幸生蝕瘡,瘡中有膿血清汁者可治,瘡中有息肉若蝕瘡者死。
乳根,在乳下一寸六分陷者中,足陽明脈氣所發,仰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壯。(氣府論注云:灸三壯。)
白話文:
乳房中央的地方,禁止进行针刺或艾灸,如果进行了针刺或艾灸,不幸会导致生出腐蚀性的疮,如果疮中有脓血和清澈的液体是可以治疗的,但如果疮中有息肉或者是腐蚀性的疮则是无法治愈的。
乳根穴位于乳头下方一寸六分的凹陷处,是足阳明经脉气血所发之处,患者仰卧时可以进行针刺,针刺深度为四分,可以艾灸五壮。(《气府论》注解中说可以灸三壮。)
5. 胸自雲門俠氣戶兩傍各二寸下行至食竇凡十二穴第十七
雲門,在巨骨下,氣戶兩傍各二寸陷者中,動脈應手,太陰脈氣所發,舉臂取之,刺入七分,灸五壯,刺太深令人逆息。(氣穴論注云:在巨骨下,任脈兩傍各六寸。刺熱穴論注云;手太陽脈氣所發。)
白話文:
雲門穴,位於鎖骨下緣,氣戶穴旁各二寸的凹陷處。動脈在這裡明顯可觸,是太陰脈氣開始發出的地方。舉起手臂取穴,針刺七分深,艾灸五壯。針刺太深會使人出現逆息。(據《氣穴論注》記載:雲門穴在鎖骨下緣,任脈旁各六寸。《刺熱穴論注》記載:雲門穴是手太陽脈氣開始發出的地方。)
中府,肺之募也,一名膺中俞,在雲門下一寸,乳上三肋間陷者中,動脈應手,仰而取之,手太陰之會,刺入三分,留五呼,灸五壯。
白話文:
中府穴是肺氣匯聚的地方,又名膺中俞,位於雲門穴下一寸,乳房上三肋骨間的凹陷處,動脈在手觸摸時會有跳動感,仰臥位取穴,手太陰肺經的交會穴,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五呼,灸五壯。
周榮,在中府下一寸六分陷者中,足太陰脈氣所發,仰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壯。
胸鄉,在周榮下一寸六分陷者中,足太陰脈氣所發,仰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壯。
天溪,在胸鄉下一寸六分陷者中,足太陰脈氣所發,仰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壯。
白話文:
周榮穴位於中府穴下方一寸六分凹陷處,是足太陰脾經脈氣發出之處,向上取穴,針刺深度四分,灸五壯。
胸鄉穴位於周榮穴下方一寸六分凹陷處,是足太陰脾經脈氣發出之處,向上取穴,針刺深度四分,灸五壯。
天溪穴位於胸鄉穴下方一寸六分凹陷處,是足太陰脾經脈氣發出之處,向上取穴,針刺深度四分,灸五壯。
食竇,在天溪下一寸六分陷者中,足太陰脈氣所發,仰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壯。(氣穴論注云:手太陰脈氣所發。)
白話文:
食竇在比如天溪下一寸六分的位置的凹陷處,是足太陰經脈氣血發出的地方。仰起頭取穴,針刺進去四分,灸五壯。(《氣穴論注》說:是手太陰經脈氣血發出的地方。)
6. 腋脅下凡八穴第十八
淵腋,在腋下三寸宛宛中,舉臂取之,刺入三分,不可灸,灸之不幸生腫蝕馬刀,傷內潰者死,寒熱生馬瘍可治。(氣穴論注云:足少陽脈氣所發。)
白話文:
淵腋穴,位於腋下三寸,在腋窩中間。抬起胳膊取穴,刺入三分,不能灸,如果灸,不幸會腫脹,形成疼痛難忍的潰瘍,內部潰爛的人會死亡,但是,可以治療因寒熱引起的馬瘍。(氣穴論注釋:足少陽經的氣匯聚之處。)
大包,在淵腋下三寸,脾之大絡,布胸脅中,出九肋間,及季脅端,別絡諸陰者,刺入三分,灸三壯。
輒筋,在腋下三寸,復前行一寸,著脅,足少陽脈氣所發,刺入六分,灸三壯。
白話文:
大包穴位於淵腋穴下方三寸處,是脾經的大絡穴,分布於胸脅之間,從第九根肋骨間伸出,到達季脅的末端,並連絡各陰經,針刺時應插入三分深,艾灸時則用三壯。
輒筋穴位於腋下三寸處,再往前一寸,位於脅部,是足少陽經脈氣所發,針刺時應插入六分深,艾灸時則用三壯。
天池,一名天會,在乳後一寸(氣府論注云二寸),腋下三寸,著脅直掖撅肋間,手厥陰足少陽脈之會(一作手心足少陽脈之會),刺入七分,(氣府論注云:刺入三分。)灸三壯。
白話文:
天池穴,又名天會穴,位於天柱骨後一寸(據氣府論註上說為二寸),腋下三寸,在肋骨之間,正對著腋窩,是手厥陰心包經與足少陽膽經的交會穴(另有一說為手心與足少陽膽經的交會穴)。刺入 7 分深,(據氣府論註上說:刺入 3 分深。)灸 3 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