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謐

《針灸甲乙經》~ 卷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

1. 面凡二十九穴第十

懸顱,在曲周顳顬中,足少陽脈氣所發,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氣府注云:在曲角上,顳顬之中。)

白話文:

懸顱位於耳朵上方曲髮處,是足少陽經的氣所發出的位置,針刺時應插入三分深,停留並數到七個呼吸的時間,可以進行三壯的艾灸。(氣府注記:位置在曲角上方,位於兩側頭颥之間。)

頷厭,在曲周顳顬上廉,手少陽、足陽明之會,刺入七分,留七呼,灸三壯。(氣府注云:在曲角顳顬之上廉,刺深令人耳無聞。)

白話文:

頷厭穴,位於頭部耳後的髮際上,是手少陽三焦經和足陽明胃經的交會穴。針灸時,針刺深度為七分,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然後灸三壯。(氣府注中記載:在彎角顳顬的上面,針刺後會讓人耳暫時失聰。)

懸釐,在曲周顳顬下廉,手足少陽、陽明之會,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氣府注云:在曲角顳顬之上刺深令人耳無聞。)

白話文:

懸釐穴,位在曲周穴顳顬之下面的斜坡上,是手足少陽經、陽明經交會的穴位。針灸時,刺入三分,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灸三壯。(氣府注云:在曲角穴顳顬的上方,針刺很深的話,會導致人聽不到聲音。)

陽白,在眉上一寸直瞳子,足少陽、陽維之會,刺入三分,灸三壯。(氣府注云:足陽明、陰維二脈之會。今詳陽明之經不到於此,又陰維不與陽明會,疑《素問注》非是。)

白話文:

陽白穴,在眉向上方一寸直對瞳孔的位置,是足少陽膽經和陽維脈的交會穴。針刺陽白穴深度三分,艾灸三壯。(《氣府注》雲:陽白穴是足陽明胃經和陰維脈的交會穴。但我詳細考察,陽明經的循行路線並未到達此處,而且陰維脈也不與陽明經相交會,懷疑《素問注》的說法不正確。)

攢竹,一名員在,一名始光,一名夜光,又名明光,在眉頭陷者中,足太陽脈氣所發,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

白話文:

攢竹穴,又名員在、始光、夜光、明光,位於眉頭凹陷處,是足太陽經氣發出的地方。刺入三分,留針六呼,灸三壯。

絲竹空,一名巨窌,在眉後陷者中,足少陽脈氣所發,刺入三分,留三呼,不宜灸,灸之不幸令人目小及盲。(氣府論注云手少陽,又云留六呼。)

白話文:

絲竹空,又名巨窌。位於眉毛後緣凹陷處,是足少陽膽經氣血輸注的部位。刺入三分,留針三呼,不宜灸。如果灸之,恐怕會導致視力減退,甚至失明。(《氣府論注》中說,它是手少陽三焦經的腧穴,並說留針六呼。)

睛明,一名淚孔,在目內眥外,手足太陽、足陽明之會,刺入六分,留六呼,灸三壯。(氣府論注云:手足太陽、足陽明、陰陽蹺五臟之會。)

白話文:

睛明穴,又名淚孔,位於眼睛內眥的外側,是手足太陽經、足陽明經的交會穴。針刺睛明穴,針入六分,保留六次呼吸的時間,再灸三壯。(《氣府論注》中說:手足太陽經、足陽明經、陰陽蹺脈和五臟的經絡都匯聚於此。)

瞳子窌,在目外去眥五分,手太陽、手足少陽之會,刺入三分,灸三壯。

承泣,一名鼷穴,一名面窌,在目下七分,直目瞳子,陽蹺、任脈、足陽明之會,刺入三分,不可灸。

白話文:

瞳子髎這個穴位,在眼睛外側,離眼尾五分的地方,是手太陽經和手足少陽經的交會點,針刺時入皮三分,可以灸三壯。

承泣穴,又叫做鼷穴或面髎,在眼睛下方七分處,正對著瞳孔的位置,是陽蹻脈、任脈和足陽明經的交會點,針刺時入皮三分,不可以灸。

四白,在目下一寸,向頄骨(即顴骨)顴空,足陽明脈氣所發,刺入三分,灸七壯。(氣府論注云:刺入四分,不可灸。)

白話文:

四白穴,在眼睛下方一寸處,向顴骨顴空部位,屬於足陽明經脈氣血發出的部位,針刺時深度為三分,艾灸時艾炷應使用七壯。(《氣府論注》說:針刺時深度為四分,不可艾灸。)

顴窌,一名兌骨,在面頄骨下廉陷者中,手少陽、太陽之會,刺入三分。

素窌,一名面王,在鼻柱上端,督脈氣所發,刺入三分,禁灸。

迎香,一名衝陽,在禾窌上鼻下孔旁,手、足陽明之會,刺入三分。

巨窌,在俠鼻孔旁八分,直瞳子,蹺脈、足陽明之會,刺入三分。

禾窌,在直鼻孔下俠水溝傍五分,手陽明脈氣所發,刺入三分。

水溝,在鼻柱下人中,督脈、手足陽明之會,直唇取之,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兌端,在唇上端,手陽明脈氣所發。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

齦交,在唇內齒上齦縫中,刺入三分,灸三壯。(氣府論注云:任、督脈二經之會。)

地倉,一名會維,俠口傍四分,如近下是,蹺脈、手足陽明之會,刺入三分。

白話文:

顴骨下方凹陷處稱為顴窌,又名兌骨,是手少陽、太陽經脈交會之處,針刺深度三分。

鼻樑上端稱為素窌,又名面王,是督脈氣所發之處,針刺深度三分,禁止灸灼。

鼻翼兩側鼻孔旁稱為迎香,又名衝陽,是手、足陽明經脈交會之處,針刺深度三分。

鼻孔旁八分處,與瞳孔平齊,稱為巨窌,是蹺脈、足陽明經脈交會之處,針刺深度三分。

鼻孔下方,靠近水溝穴五分處,稱為禾窌,是手陽明經脈氣所發之處,針刺深度三分。

鼻樑下方人中穴稱為水溝,是督脈、手足陽明經脈交會之處,針刺方向直對嘴唇,深度三分,留針七呼,灸灼三壯。

嘴唇上端稱為兌端,是手陽明經脈氣所發之處,針刺深度三分,留針六呼,灸灼三壯。

嘴唇內側齒齦縫中稱為齦交,針刺深度三分,灸灼三壯。

嘴巴兩側,靠近下顎四分處稱為地倉,又名會維,是蹺脈、手足陽明經脈交會之處,針刺深度三分。

承漿,一名天池,在頤前唇之下,足陽明任脈之會,開口取之,刺入三分,留六呼,(氣府論注作五呼,)灸三壯。

白話文:

承漿穴,別名天池,位於下巴前脣之下,足陽明胃經和任脈的交會穴。用開口針刺法取穴,針刺深度為三分,留針六次呼吸的時間(《氣府論注》中記載為五次呼吸的時間),灸三壯。

頰車,在耳下曲頰端陷者中,開口有孔,足陽明脈氣所發,刺入三分,灸三壯。

大迎,一名髓孔,在曲頷前一寸三分骨陷者中,動脈,足太陽脈氣所發,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白話文:

頰車穴位於耳朵下方顴骨末端的凹陷處,張開嘴巴時可以見到一個孔,這是足陽明胃經的氣所發出的位置,針刺時應插入三分深,可進行艾灸三次。

大迎穴,又名髓孔,位於下巴彎曲處前方約一寸三分的骨頭凹陷中,這裡可以感受到動脈搏動,是足太陽膀胱經的氣所發出的位置,針刺時應插入三分深,保持針刺時間長到能數七次呼吸,可進行艾灸三次。

2. 耳前後凡二十穴第十一

上關,一名客主人,在耳前上廉起骨端,開口有孔,手少陽、足陽明之會,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刺太深令人耳無聞。

白話文:

上關穴,又叫客主人,位於耳前上緣骨頭的最高處,穴位是開放的,有孔洞,是手少陽三焦經和足陽明胃經的交匯穴。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呼的時間,再艾灸三壯。如果針刺過深,會造成病人聽不到聲音。

下關,在客主人下,耳前動脈下空下廉,合口有孔,張口即閉,足陽明、少陽之會,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耳中有干䘓(音適)抵,不可灸。(䘓抵一作適之,不可灸。一作針灸留針。)

耳門,在耳前起肉當耳缺者,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壯。

白話文:

下關穴,位於耳垂根部下方,有一條動脈下方的空隙裡,張口時為開口,閉嘴時為閉口,是足陽明胃經和足少陽膽經相交的穴位,刺入三分,留針七呼,灸三壯,耳朵裡有幹絲(適)相連,不可灸。

禾窌,在耳前銳發下橫動脈,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刺入三分,灸三壯。(氣府論注云:手、足少陽二脈之會。)

白話文:

禾窌穴,位於耳朵前面,銳發下橫動脈處,手足少陽經、手太陽經的交會穴。刺入三分,灸三壯。(氣府論注中說:手少陽經和足少陽經兩條經脈的交會穴。)

聽會,在耳前陷者中,張口得之,動脈應手,少陽脈氣所發,刺入四分,灸三壯。(繆刺注云:正當手陽明脈之分。)

白話文:

聽會穴位於耳前凹陷處,將嘴張開時可以發現。動脈在你手底下觸診可得,是少陽脈氣發出的地方。針刺深度為四分,灸三壯。(《繆刺注》說,這個穴位正好位於手陽明經的分佈範圍。)

聽宮,在耳中,珠子大,明如赤小豆,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刺入三分,灸三壯。(氣穴注云:刺入一分。)

白話文:

聽宮穴位於耳中,穴位如一顆珠子般大,其色鮮紅如赤小豆,是手足少陽經和手陽明經的交匯穴。針灸治療時,針刺穴位深度為三分,艾灸三壯。(氣穴注中說:針刺穴位深度為一分。)

角孫,在耳廓中間,開口有孔,手足少陽、手陽明之會,刺入三分,灸三壯。(氣府論注云:在耳上廓表之間髮際之下,手太陽、手足少陽三脈之會。)

白話文:

角孫穴,位於耳廓中央,有開放的孔道,屬於手足少陽經和手陽明經的交會穴位。針刺深度為三分,艾灸三壯。(《氣府論注》中說:角孫穴位於耳廓外緣上方,髮際下方,是手太陽、手足少陽三條經絡的交會穴位。)

瘈脈,一名資脈,在耳本後雞足青絡脈,刺出血如豆汁,刺入一分,灸三壯。

顱息,在耳後間青絡脈,足少陽脈氣所發,刺入一分,出血多則殺人,灸三壯。

翳風,在耳後陷者中,按之引耳中,手、足少陽之會,刺入四分,灸三壯。

白話文:

瘈脈,又稱資脈,位於耳朵根後方青色的筋脈處,刺針放血,血色如豆汁,針刺深度一分,艾灸三壯。

顱息,位於耳朵後方的青色筋脈處,是足少陽經脈氣血發出的部位,針刺深度一分,出血過多會危及生命,艾灸三壯。

翳風,位於耳朵後方的凹陷處,按壓時會牽動耳中,是手足少陽經脈交會的穴位,針刺深度四分,艾灸三壯。

3. 頸凡十七穴第十二

廉泉,一名本池,在頷下,結喉上,舌本下,陰維、任脈之會,刺入二分,留三呼,灸三壯。(氣府論注云:刺入三分。)

白話文:

廉泉穴,又名本池穴,位於下巴下方,喉結上方,舌根下方,是陰維脈和任脈的交會穴。針刺本穴直刺二分,留針三呼,灸三壯。(《氣府論注》說:針刺直刺三分。)

人迎,一名天五會,在頸大脈動應手,俠結喉,以候五臟氣,足陽明脈氣所發,禁不可灸,刺入四分,過深不幸殺人。(《素問》陰陽類論注云:人迎在結喉旁一寸五分,動脈應手。)

白話文:

人迎穴,又稱天五會穴,位於頸部,在動脈跳動明顯,靠近喉結的地方。這個穴位可以診斷五臟的氣,足陽明經的氣ここから發出。這個穴位嚴禁施灸,針刺時只能刺入四分,刺得太深會危及生命。(《素問》陰陽類論注說:人迎穴位於結喉旁邊一寸五分的位置,脈搏跳動明顯。)

天窗,一名窗籠,在曲頰下,扶突後,動脈應手陷者中,手太陽脈氣所發,刺入六分,灸三壯。

天牖,在頸筋間,缺盆上,天容後,天柱前,完骨後,髮際上,手少陽脈氣所發,刺入一分,灸三壯。

天容,在耳曲頰後,手少陽脈氣所發,刺入一寸,灸三壯。

水突,一名水門,在頸大筋前,直人迎下,氣舍上,足陽明脈氣所發,刺入一寸,灸三壯。

氣舍,在頸,直人迎下,俠天突陷者中,足陽明脈氣所發,刺入三分,灸五壯。

扶突,在人迎後一寸五分,手陽明脈氣所發,刺入三分,灸三壯。(《針經》云:在氣舍後一寸五分。)

白話文:

天窗,又名窗籠,位於曲頰下方、扶突之後,動脈可觸及的地方,為手太陽經脈氣所發,針刺深度六分,灸三壯。

天牖,位於頸筋之間,缺盆之上,天容之後、天柱之前、完骨之後,髮際之上,為手少陽經脈氣所發,針刺深度一分,灸三壯。

天容,位於耳曲頰之後,為手少陽經脈氣所發,針刺深度一寸,灸三壯。

水突,又名水門,位於頸大筋之前,直人迎之下、氣舍之上,為足陽明經脈氣所發,針刺深度一寸,灸三壯。

氣舍,位於頸部,直人迎之下,與天突相鄰的凹陷處,為足陽明經脈氣所發,針刺深度三分,灸五壯。

扶突,位於人迎之後一寸五分,為手陽明經脈氣所發,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針經》記載,扶突位於氣舍之後一寸五分。

天鼎,在缺盆上,直扶突,氣舍後一寸五分,手陽明脈氣所發,刺入四分,灸三壯。(氣府論注云:在氣舍後半寸。)

白話文:

天鼎穴,位於缺盆穴的上方,沿著直扶突穴的穴位一直向上,在缺盆穴後一寸五分的地方,是手陽明脈的氣血所發出之處,針刺入四分,灸三壯。(《氣府論注》中說:位於缺盆穴後方半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