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謐

《針灸甲乙經》~ 卷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

1. 諸穴

(總計六百五十四穴。單四十八穴,雙三百零八穴。)

2. 頭直鼻中髮際傍行至頭維凡七穴第一

黃帝問曰:氣穴三百六十五以應一歲,願聞孫絡溪谷亦各有應乎?岐伯對曰:孫絡溪谷,三百六十五穴會,以應一歲,以灑(《素問》作溢)奇邪,以通榮衛。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溪,肉分之間,溪谷之會,以行榮衛,以舍(《素問》作會)大氣也。

白話文:

黃帝問道:人體的氣穴有三百六十五個,與一年的天數相符。請問身上的孫絡和溪谷,也各有相應的數目嗎?岐伯回答說:孫絡和溪谷,總共有三百六十五個穴位,與一年的天數相符,可以宣洩奇邪之氣,以使榮衛之氣通暢。肉體的大會合處稱為谷,肉體的小會合處稱為溪,肉的分界之處,是溪谷的會合處,可以運行榮衛之氣,以容納大氣。

神庭,在髮際直鼻,督脈、足太陽、陽明之會,禁不可刺,令人癲疾,目失精,灸三壯。

曲差,一名鼻沖,俠神庭兩傍各一寸五分,在髮際,足太陽脈氣所發,正頭取之,刺入三分,灸五壯。

本神,在曲差兩傍各一寸五分,在髮際(一曰直耳上入髮際四分)足少陽、陽維之會,刺入三分,灸三壯。

頭維,在額角髮際俠本神兩傍各一寸五分,足少陽、陽維之會,刺入五分,禁不可灸。

3. 頭直鼻中入髮際一寸循督脈卻行至風府凡八穴第二

上星一穴,在顱上直鼻中央,入髮際一寸陷者中,可容豆,督脈氣所發,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

囟會,在上星後一寸,骨間陷者中,督脈氣所發,刺入四分,灸五壯。

前頂,在囟會後一寸五分,骨間陷者中,督脈氣所發,刺入四分,灸五壯。

百會,一名三陽五會,在前頂後一寸五分,頂中央旋毛中,陷可容指,督脈、足太陽之會,刺入三分,灸三壯。

後頂,一名交沖,在百會後一寸五分,枕骨上,督脈氣所發,刺入四分,灸五壯。

強間,一名大羽,在後頂後一寸五分,督脈氣所發,刺入三分,灸五壯。

腦戶,一名匝風,一名會額,在枕骨上強間後一寸五分,督脈、足太陽之會,此別腦之會,不可灸,令人喑。(《素問》刺禁論云:刺頭中腦戶,入腦立死。王冰注云:灸五壯。又骨空論云:不可妄灸。《銅人》經云:禁不可灸,灸之令人瘂。)

白話文:

腦戶,又稱「匝風」和「會額」,位於枕骨上強間後一寸五分處,是督脈和足太陽經的交會穴位。這個穴位是腦部的別名,不能灸,因為灸之會讓人昏啞。《素問》刺禁論說:刺頭中的腦戶穴,會立刻死亡。王冰注釋說:灸五壯。又骨空論說:不可妄自灸此穴。《銅人》經說:禁止灸此穴,灸之會使人舌謇。

風府,一名舌本,在頂上,入髮際一寸,大筋內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其肉立下,督脈、陽維之會,禁不可灸,灸之令人喑,刺入四分,留三呼。

白話文:

風府穴,又名舌本,位於頭頂,進入髮際一寸,在大筋內部彎曲的地方,說話時,肌肉會凸起,停止說話時,肌肉會平伏。是督脈和陽維經的交匯處,禁止針灸,針灸會導致失聲。針刺深度為四分,留針三呼。

4. 頭直俠督脈各一寸五分卻行至玉枕凡十穴第三

五處,在督脈傍,去上星一寸五分,足太陽脈氣所發,刺入三分,不可灸(《素問》水熱穴注云灸三壯)。

承光,在五處後二寸,足太陽脈氣所發,刺入三分,禁不可灸。

通天,一名天臼,在承光後一寸五分,足太陽脈氣所發,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絡卻,一名強陽,一名腦蓋,在通天後一寸三分,足太陽脈氣所發,刺入三分,留五呼,灸三壯。

玉枕,在絡卻後七分,俠腦戶傍一寸三分,起肉枕骨,入髮際三寸,足太陽脈氣所發,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壯。

白話文:

玉枕穴,位於絡卻穴後的七分,接近腦戶旁一寸三分,起於肉枕骨,入髮際三寸,是足太陽經氣發出的地方,針刺入三分,留針三呼,灸三壯。

5. 頭直目上入髮際五分卻行至腦空凡十穴第四

臨泣,當目上眥直入髮際五分陷者中,足太陽、少陽、陽維之會,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五壯。

目窗,一名至營,在臨泣後一寸,足少陽、陽維之會,刺入三分,灸五壯。

正營,在目窗後一寸,足少陽、陽維之會,刺入三分,灸五壯。

承靈,在正營後一寸五分,足少陽、陽維之會,刺入三分,灸五壯。

腦空,一名顳(音熱)顬(音儒),在承靈後一寸五分,俠玉枕骨下陷者中,足少陽、陽維之會,刺入四分,灸五壯。(《素問》氣府論注云:俠枕骨後枕骨上)

白話文:

腦空穴,別名為顳顬穴。位於後腦杓承靈穴後一寸五分處,玉枕骨下陷處的中央。是足少陽膽經與陽維脈的交會穴。針刺深度四分,艾灸五壯。(《素問》氣府論注中說:俠枕骨在枕骨後方,上枕骨上)

6. 頭緣耳上卻行至完骨凡十二穴第五

天衝,在耳上如前三分,刺入三分,灸三壯。(氣府論注云:足太陽、少陽之會。)

率谷,在耳上,入髮際一寸五分,足太陽、少陽之會,嚼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三壯。

曲鬢,在耳上,入髮際曲隅陷者中,鼓頷有空,足太陽、少陽之會,刺入三分,灸三壯。

浮白,在耳後,入髮際一寸,足太陽、少陽之會,刺入三分,灸二壯。(氣穴注云:灸三壯,刺入三分。)

竅陰,在完骨上,枕骨下,搖動應手,足太陽、少陽之會,刺入四分,灸五壯。(氣穴注云:灸三壯,刺入三分。)

白話文:

竅陰穴,位於枕骨的上方,完骨的下方,搖動頭部時有明顯感覺,是足太陽經與足少陽經的交會穴。針刺入四分,艾灸五壯。(氣穴注中說:艾灸三壯,針刺入三分。)

完骨,在耳後,入髮際四分,足太陽、少陽之會,刺入二分,留七呼,灸七壯。(氣穴注云:刺入三分,灸三壯。)

白話文:

完骨穴,位於耳後,進入髮際四分之處,是足の太陽經與少陽經的交會穴。刺入二分,留七次呼吸的時間,灸七壯。(《氣穴注》說:刺入三分,灸三壯。)

7. 頭自發際中央傍行凡五穴第六

喑門,一名舌橫,一名舌厭,在後髮際宛宛中,入系舌本,督脈、陽維之會,仰頭取之,刺入四分,不可灸,灸之令人喑。(氣府論注云:去風府一寸。)

白話文:

喑門,別名舌橫或舌厭,位於後髮際彎曲的地方,連接到舌根,是督脈和陽維經絡交會的穴位。取穴時仰頭,針刺深度四分,不能灸,灸之會讓人失聲。(《氣府論注》雲:距風府穴一寸。)

天柱,在俠項後髮際大筋外廉陷者中,足太陽脈氣所發,刺入二分,留六呼,灸三壯。

風池,在顳顬後髮際陷者中,足少陽、陽維之會,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壯。(氣府論注云:在耳後陷者中,按之引於耳中,手足少陽脈之會,刺入四分。)

白話文:

風池穴,位於顳部和枕部後髮際陷窩中,是足少陽膽經和陽維脈交會的穴位,刺入三分,留針三呼,灸三壯。(《氣府論注》說:在耳後陷窩中,按壓此穴會引發到耳朵裡面,是手足少陽絡脈交會的穴位,針刺深度四分。)

8. 背自第一椎循督脈下行至脊骶凡十一穴第七

(氣府論注云:第六椎下有靈臺,十椎下有中樞,十六椎下有陽關)

大椎,在第一椎陷者中,三陽督脈之會,刺入五分,灸九壯。

陶道,在大椎節下間,督脈、足太陽之會,俯而取之,刺入五分,留五呼,灸五壯。

身柱,在第三椎節下間,督脈氣所發,俯而取之,刺入五分,留五呼,灸三壯。(氣府論注云:灸五壯。)

神道,在第五椎節下間,督脈氣所發,俯而取之,刺入五分,留五呼,灸三壯。(氣府論注云:灸五壯。)

至陽,在第七椎節下間,督脈氣所發,俯而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壯。

筋縮,在第九椎節下間,督脈氣所發,俯而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壯。(氣府論注云灸五壯。)

脊中,在第十一椎節下間,督脈氣所發,俯而取之,刺入五分,不可灸,灸則令人痿。

懸樞,在第十三椎節下間,督脈氣所發,伏而取之,刺入三分,灸三壯。

命門,一名屬累,在十四椎節下間,督脈氣所發,伏而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壯。

腰俞,一名背解,一名髓空,一名腰戶,在第二十一椎節下間,督脈氣所發,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五壯。(氣府論注云:刺入三分。熱注、水穴注同。熱穴注作二寸,繆刺論同。)

白話文:

腰俞穴,別名背解、髓空、腰戶,位於第二十一椎節下間,督脈氣所發源之處,針刺入三分,留針七次呼吸間,再灸五壯。(氣府論注中說:針刺入三分。熱注、水穴注與此同。熱穴注記載為二寸,繆刺論與此相同。)

長強,一名氣之陰郄,在脊骶端,督脈別絡,少陰所結,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氣府論注及水穴注云刺入二分。)

白話文:

長強穴,又名氣之陰郄穴,位於脊椎骨最末端與臀部的夾縫中,屬於督脈別絡,是少陰經的起始點。針刺長強穴的深度為三分,留針七呼,灸三壯。(氣府論注和水穴注中記載,針刺深度為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