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謐

《針灸甲乙經》~ 卷一 (1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1)

1. 奇邪血絡第十四

黃帝問曰:願聞其奇邪而不在經者,何也?岐伯對曰:血絡是也。曰:刺血絡而僕者,何也?血出而射者,何也?血出黑而濁者,血出清而半為汁者,何也?髮針而腫者,何也?血出若多若少而面色蒼蒼然者,何也?髮針而面色不變而煩悶者,何也?血出多而不動搖者,何也?願聞其故。曰:脈氣甚而血虛者,刺之則脫氣,脫氣則僕。

血氣俱盛而陰氣多者,其血滑,刺之則射。陽氣積蓄久留不瀉者,其血黑以濁,故不能射。新飲而液滲於絡,而未和合於血,故血出而汁別焉。其不新飲者,身中有水,久則為腫,陰氣積於陽,其氣因於絡,故刺之血未出而氣先行,故腫。陰陽之氣,其新相得而未和合,因而瀉之,則陰陽俱脫,表裡相離,故脫色而蒼蒼然也。

刺之不變而煩悶者,刺絡而虛經,虛經之屬於陰者,陰氣脫,故煩悶。陰陽相得而合為痹者,此為內溢於經,而外注於絡,如是陰陽皆有餘,雖多出血,弗能虛也。

曰:相之奈何?曰:血脈盛堅橫以赤,上下無常處,小者如針,大者如箸,刺而瀉之萬全,故無失數;失數而返,各如其度。曰:針入肉者,何也?曰:熱氣因於針則熱,熱則血著於針,故堅焉。

白話文:

黃帝問:我想知道那些不在正常經脈上的奇特邪氣,是什麼呢?岐伯回答說:那是血絡。黃帝問:為什麼刺血絡會導致人昏倒?為什麼血會噴射出來?為什麼流出來的血是黑色又混濁的?為什麼流出來的血是清澈的,但一半卻是像汁液一樣?為什麼針拔出來後,皮膚會腫起來?為什麼流血有多有少,臉色卻會變得蒼白?為什麼針拔出來後,臉色不變,卻感到煩悶?為什麼出血很多,但身體卻沒有搖動?我希望知道這些原因。岐伯回答說:這是因為脈氣過盛,但血卻虛弱,刺了之後就會脫氣,脫氣就會昏倒。

血氣都很旺盛,但陰氣比較多的,他的血會比較滑,刺了就會噴射出來。陽氣積蓄很久,沒有發洩出來的,他的血就會呈現黑色又混濁,所以不會噴射出來。如果剛喝過水,水分滲入血絡,但還沒有和血融合,所以流出來的血會和汁液分離。如果不是剛喝水,身體裡面有水,久了就會變成腫脹,陰氣累積在陽氣,它的氣是因為血絡,所以刺了之後,血還沒出來,氣就先出來,所以會腫起來。陰陽之氣,剛結合還沒融合,就把它瀉掉,陰陽之氣都會脫離,表裡也會分離,所以臉色會變蒼白。

刺了血絡,臉色沒有改變卻感到煩悶的,那是因為刺血絡,讓經脈變得虛弱了,虛弱的經脈屬於陰,陰氣脫離,所以會煩悶。如果陰陽之氣結合形成痹症,那是因為體內的邪氣溢出到經脈,又流注到血絡,這樣陰陽都是多餘的,即使大量出血,身體也不會虛弱。

黃帝問:要怎麼診斷呢?岐伯回答說:血脈盛大且堅硬,橫向分布呈現紅色,上下位置不固定,小的像針,大的像筷子,刺了瀉血就能完全治癒,所以不會有失誤。如果失誤,情況就會反覆,各人情況不一樣。黃帝問:為什麼針插入肉裡會變熱?岐伯回答說:是因為熱氣會隨著針進入,產生熱,熱了之後血就會黏在針上,所以會覺得堅硬。

2. 五色第十五

雷公問曰:聞風者,百病之始也;厥逆,寒濕之所起也。別之奈何?黃帝答曰:當候眉間(《太素》作闕中),薄澤為風,沖濁為痹,在地為厥,此其常也,各以其色言其病也。曰:人有不病卒死,何以知之?曰:大氣入於臟腑者,不病而卒死矣。曰:凡病少愈而卒死者,何以知之?曰:赤色出於兩顴,大如拇指者,病雖少愈,必卒死。

黑色出於顏(《太素》作庭),大如拇指,不病亦必卒死矣。曰:其死有期乎?曰:察其色以言其時。顏者,首面也。眉間以上者,咽喉也(《太素》眉間以上作闕上)。眉間以中(《太素》亦作闕中)者,肺也。下極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膽也。下者,脾也。

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腸也。俠傍者,腎也。當腎者,臍也。面王以上者(王古本作壬字),小腸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字子處也。顴者,肩也。後顴者,臂也。臂以下者,手也。目內眥上者,膺乳也。俠繩而上者,背也。循牙車以上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胻也。

當胻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里也。巨屈者,膝臏也。此五臟六腑支局(一作節)之部也。五臟五色之見者,皆出其部也。其部骨陷者,必不免於病也。其部色乘襲者,雖病甚不死也。曰五官具五色,何也?曰:青黑為痛,黃赤為熱,白為寒,是謂五官。曰:以色言病之間甚奈何?曰:其色粗以明者為間,沉堊(一作夭,下同)者為甚,其色上行者病亦甚,其色下行如雲徹散者病方已。五色各有臟部,有外部,有內部。

其色從外部走內部者,其病從外走內。其色從內部走外部者,其病從內走外。病生於內者,先治其陰,後治其陽,反者益甚。病生於外者,先治其陽,後治其陰(《太素》云:病生於陽者,先治其外,後治其內。與此文異,義同),反者益甚。用陽和陰,用陰和陽。審明部分,萬舉萬當。

能別左右,是謂大通。男女異位,故曰陰陽。審察澤堊,謂之良工。沉濁為內,浮清為外,黃赤為風,青黑為痛,白為寒,黃而膏澤者為膿,赤甚者為血,痛甚者為攣,寒甚者為皮不仁。各見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淺深,審其澤堊以觀成敗,察其浮散以知近遠,視色上下以知病處,積神於心以知往今。故相氣不微,不知是非。

屬意勿去,乃知新故。色明不粗,沉堊為甚。不明不澤,其病不甚,其色散駒駒然未有聚,其病散而氣痛,聚未成也。腎乘心,心先病,腎為應,色其(一作皆)如是。男子色在面王,為少腹痛,下為卵痛,其圜直為莖痛,高為本,下為首,狐疝㿗陰病之屬也。

女子色在面王,為膀胱字子處病,散為痛,薄為聚,方圜左右各如其色形,其隨而下至骶為淫,有潤如膏狀,為暴食不潔,左為右(一作左),右為左(一作右),其色有邪,聚空滿而不端,面色所指者也。色者青黑赤白黃,皆端滿有別鄉。別鄉赤者,其色亦赤,大如榆莢,在面王為不月。

白話文:

五色第十五

雷公問道:聽聞風邪是百病的開始,厥逆則是寒濕引起的。如何區分呢?

黃帝回答:應觀察眉間(《太素》作闕中),色澤薄弱的是風邪,渾濁的是痹證,在地位的是厥逆,這是常見的症狀,都根據其顏色來判斷疾病。

雷公又問:有些人無病突然死亡,如何得知?

黃帝說:大氣進入臟腑,不生病也會突然死亡。

雷公又問:凡是病情稍有好轉卻突然死亡的,如何得知?

黃帝說:兩顴出現紅色,大如拇指,即使病情稍有好轉,也會突然死亡。

黑色出現在面部(《太素》作庭),大如拇指,即使沒有生病,也必定會突然死亡。

雷公問:他們的死亡時間有徵兆嗎?

黃帝說:觀察顏色來判斷時間。面部,指頭面。眉間以上是咽喉(《太素》眉間以上作闕上)。眉間(《太素》亦作闕中)是肺。眉間往下是心。再往下是肝。肝的左邊是膽。再往下是脾。

往上是胃。中央是大腸。兩側是腎。在腎的部位是臍部。面部壬字(古本「王」字作「壬」)以上是小腸。面部壬字以下,是膀胱經所過之處。顴骨處是肩部。顴骨之後是臂部。臂部以下就是手部。眼內眥上方是胸乳部。沿着鎖骨往上是背部。沿着牙齒往上是股部。中央是膝蓋。膝蓋以下是小腿。

小腿以下就是腳部。股內側是大腿內側。膝蓋骨處是膝蓋骨。這些是五臟六腑的部位和分支。五臟的五種顏色,都會在相應的部位出現。如果該部位的骨頭凹陷,就一定會生病。如果該部位的顏色深重且持續,即使病情嚴重也不會死亡。

雷公問:五官為什麼會有五種顏色?

黃帝說:青黑色代表疼痛,黃赤色代表熱證,白色代表寒證,這就是五官的顏色。

雷公問:根據顏色判斷病情輕重,怎麼判斷呢?

黃帝說:顏色粗糙而明亮的,病情較輕;顏色沉著晦暗的,病情較重;顏色上行的,病情也較重;顏色下行,像雲彩一樣散開的,病情將要好轉。五種顏色各有臟腑部位,有外部,也有內部。

顏色從外部向內部蔓延的,病情由外向內發展;顏色從內部向外部蔓延的,病情由內向外發展。疾病生於內部的,先治陰,後治陽;反之則病情加重。疾病生於外部的,先治陽,後治陰(《太素》說:病生於陽者,先治其外,後治其內,與此文不同,但意思相同),反之則病情加重。用陽來調和陰,用陰來調和陽。明確辨別部位,治療就能百發百中。

能夠區別左右,就叫做大通。男女部位不同,所以叫做陰陽。仔細觀察顏色的深淺,才是良醫。渾濁的屬於內部,清亮的屬於外部,黃赤色為風邪,青黑色為疼痛,白色為寒證,黃色而油潤的為膿,紅色很重的為出血,疼痛很重的為痙攣,寒冷很重的為感覺麻木。根據這些在各部位出現的情況,觀察其浮沉來判斷深淺,觀察其顏色深淺來判斷成敗,觀察其浮散來判斷遠近,觀察顏色的上下來判斷病位,集中精神來判斷過去和現在。所以,觀察氣色不仔細,就無法判斷是非。

專心觀察,才能知道疾病的新舊變化。顏色明亮而不粗糙,顏色沉著晦暗的,病情較重。顏色不明亮也不油潤的,病情不重;顏色散漫沒有凝聚的,病情散漫而疼痛,病情尚未成形。腎臟影響心臟,心臟先生病,腎臟隨之反應,顏色也是如此。

男子面部壬字處出現顏色,是少腹疼痛,往下是睾丸疼痛,圓形的部位是陰莖疼痛,上面為根部,下面為頭部,是疝氣、陰部疾病等。

女子面部壬字處出現顏色,是膀胱經所過之處的疾病,散開的為疼痛,聚集的為腫塊,方圓左右各部位的形狀和顏色一樣,顏色往下延伸到骶骨處是性病,有油潤如膏狀的,是暴飲暴食不潔造成的,左側代表右側(一作左),右側代表左側(一作右),顏色不正,聚集而脹滿而不平整,是面色所指的部位。顏色有青黑赤白黃,都端正飽滿,有區別。與眾不同的紅色,顏色也是紅色,大如榆莢,出現在面部壬字處,是月經不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