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謐

《針灸甲乙經》~ 卷一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0)

1. 陰陽清濁精氣津液血脈第十二

黃帝問曰:願聞人氣之清濁者,何也?岐伯對曰:受谷者濁,受氣者清。清者注陰,濁者注陽。濁而清者,上出於咽;清而濁者,下行於胃。清者上行,濁者下行。清濁相干,名曰亂氣。

曰:夫陰清而陽濁,濁中有清,清中有濁,別之奈何?曰:氣之大別,清者上注於肺,濁者下流於胃;胃之清氣上出於口,肺之濁氣下注於經,內積於海。曰:諸陽皆濁,何陽獨甚?曰:手太陽獨受陽之濁,手太陰獨受陰之清。其清者上走孔竅,其濁者下行諸經。故諸陰皆清,足太陰獨受其濁。

曰:治之奈何?曰:清者其氣滑,濁者其氣澀,此氣之常也。故刺陰者深而留之,刺陽者淺而疾取之,清濁相干者以數調之也。

曰:人有精氣津液血脈,何謂也?曰: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腠理發泄,汗出腠理(一作溙溙)是謂津。谷入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屈伸,出泄,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中焦受汁,變化而赤,是謂血。擁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也。

曰:六氣者,有餘不足,氣之多少,腦髓之虛實,血脈之清濁,何以知之?曰:精脫者耳聾;氣脫者目不明;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液脫者骨痹,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胻酸,耳數鳴;血脫者色白,夭然不澤;脈脫者其脈空虛。此其候也。曰:六氣貴賤何如?曰:六氣者各有部主也,其貴賤善惡可為常主,然五穀與胃為大海也。

白話文:

黃帝問道:我想知道人體氣的清和濁,是什麼意思?岐伯回答說:從食物攝取的就屬濁,從呼吸攝取的就屬清。清氣注入陰,濁氣注入陽。濁氣中的清的部分,會從咽喉向上排出;清氣中的濁的部分,則會向下流到胃。清氣向上走,濁氣向下走。如果清氣和濁氣互相干擾,就叫做亂氣。

黃帝又問:陰氣清而陽氣濁,濁氣中又有清,清氣中又有濁,要如何區分呢?岐伯說:氣的大致區分是,清氣向上注入肺,濁氣向下流到胃;胃中的清氣從口向上排出,肺中的濁氣向下注入經脈,積存在體內。黃帝問道:所有的陽氣都濁,為什麼手太陽經脈的陽氣特別濁呢?岐伯說:手太陽經脈獨自承受陽氣的濁,手太陰經脈獨自承受陰氣的清。清氣向上走,到達孔竅,濁氣向下走,流到各個經脈。所以,所有的陰氣都清,只有足太陰經脈獨自承受濁氣。

黃帝問:要如何治療這種情況呢?岐伯說:清氣的特性是流動順暢,濁氣的特性是阻滯不暢,這是氣的正常狀態。所以,針刺陰經時要深刺並留針,針刺陽經時要淺刺並快速出針,如果清濁之氣互相干擾,就要用頻率來調節它。

黃帝問:人體有精、氣、津、液、血、脈,它們是什麼呢?岐伯說:陰陽二氣互相激盪,結合而成形體,總是先於身體產生,這就叫做精。上焦開啟,宣發五穀的氣味,像霧露一樣滋潤皮膚和毛髮,這就叫做氣。皮膚毛孔開泄,汗液從毛孔排出,這就叫做津。食物進入體內,氣充盈,精微物質滋養骨骼,使骨頭能夠屈伸,並能補充腦髓,滋潤皮膚,這就叫做液。中焦接受食物的汁液,轉化成紅色,這就叫做血。血液包裹著營氣,使其無法散失,這就叫做脈。

黃帝問:六氣(精、氣、津、液、血、脈)的盈餘或不足,氣的多寡,腦髓的虛或實,血脈的清或濁,要如何知道呢?岐伯說:精氣脫失會導致耳聾;氣脫失會導致視力模糊;津液脫失會導致毛孔開泄,大量出汗;液脫失會導致骨頭麻木,屈伸不利,面色憔悴,腦髓消減,小腿酸痛,耳朵經常鳴叫;血脫失會導致面色蒼白,皮膚沒有光澤;脈脫失會導致脈搏空虛無力。這些都是判斷的徵兆。黃帝問:六氣的貴賤如何區分呢?岐伯說:六氣各有其主管的部位,它們的貴賤和好壞可以作為判斷的標準,但五穀和胃是人體的大海,一切都依賴於它們。

2. 津液五別第十三

黃帝問曰:水穀入於口,輸於腸胃,其液別為五。天寒衣薄則為溺與氣,天暑衣厚則為汗,悲哀氣並則為泣,中熱胃緩則為唾,邪氣內逆,則氣為之閉塞而不行,不行則為水脹,不知其何由生?岐伯對曰:水穀皆入於口,其味有五,分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上焦(一作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者為津,其留而不行者為液。

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寒留於分肉之間,聚沫則為痛。天寒則腠理閉,氣澀不行,水下流於膀胱,則為溺與氣。五臟六腑,心為之主,耳為之聽,目為之候,肺為之相,肝為之將,脾為之衛,腎為之主外,故五臟六腑之津液,盡上滲於目。心悲氣並則心系急,急則肺葉舉,舉則液上溢。

夫心系急,肺不能常舉,乍上乍下,故咳而涎出矣。中熱則胃中消穀,消穀則蟲上下作矣,腸胃充郭故胃緩,緩則氣逆,故唾出矣。五穀之津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入於骨空,補益腦髓,而下流於陰股。

陰陽不和,則使液溢而下流於陰,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則腰脊痛而胻酸,陰陽氣道不通,四海閉塞,三焦不瀉,津液不化,水穀並於腸胃之中,別於迴腸,留於下焦,不得滲於膀胱,則下焦脹,水溢則為水脹。此津液五別之順逆也。

白話文:

黃帝問道:食物從口中進入,輸送到腸胃,其中的液體會分化成五種不同的形式。天氣寒冷、衣服單薄時,會變成尿液和氣體;天氣炎熱、衣服厚重時,會變成汗水;悲傷時,氣機鬱結就會變成眼淚;身體內熱、胃部鬆弛時,就會變成口水;邪氣侵入體內,導致氣機逆亂,就會使氣機閉塞不暢,不暢就會形成水腫,我不知道這是怎麼發生的?

岐伯回答說:食物都從口中進入,味道有五種,分別流入各自的經脈,津液也各有其運行的途徑。所以,上焦(或說三焦)輸出的氣,用來溫養肌肉、充實皮膚的,稱為津,停留在體內而不運行的,稱為液。

天氣炎熱、衣服厚重時,皮膚的毛孔會張開,所以會出汗。寒氣停留在肌肉之間,凝聚成泡沫,就會產生疼痛。天氣寒冷時,毛孔閉合,氣機運行受阻,水液向下流到膀胱,就會變成尿液和氣體。五臟六腑中,心臟是主導,耳朵負責聽,眼睛負責觀察,肺臟負責輔助,肝臟負責執行,脾臟負責防衛,腎臟負責主導對外,所以五臟六腑的津液,最終都會向上滲透到眼睛。

心臟悲傷,氣機鬱結,心脈就會繃緊,心脈繃緊,肺葉就會上舉,肺葉上舉,液體就會向上溢出。心脈繃緊,肺臟不能一直上舉,時上時下,所以就會咳嗽,並且有痰液咳出。體內有熱時,胃部會消化食物,消化食物就會導致寄生蟲上下活動,腸胃充滿食物,所以胃部鬆弛,鬆弛就會導致氣機逆亂,所以會流口水。食物的津液融合而成的濃稠物質,會向內滲透到骨頭的空隙中,用來補養腦髓,並且向下流到大腿內側。

陰陽不調和,就會使液體溢出並向下流到陰部,髓液也會減少並向下流失,過度流失就會導致虛弱,虛弱就會導致腰背疼痛、腿腳痠軟。陰陽氣機的通道不通暢,身體的各個部位就會閉塞,三焦的功能失調,津液無法正常轉化,食物和水液都積聚在腸胃中,區分於迴腸,停留在下焦,無法滲透到膀胱,就會導致下焦脹滿,水液溢出就會形成水腫。以上就是津液五種變化順逆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