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謐

《針灸甲乙經》~ 卷二 (4)

回本書目錄

卷二 (4)

1. 經脈根結第五

黃帝曰:天地相感,寒熱相移,陰陽之數,孰少孰多?陰道偶而陽道奇,發於春夏,陰氣少而陽氣多,陰陽不調,何補何瀉?發於秋冬,陽氣少而陰氣多,陰氣盛陽氣衰,故莖葉枯槁,濕雨下歸,陰陽相離,何補何瀉?奇邪離經,不可勝數,不知根結,五臟六腑,折關敗樞,開闔而走,陰陽大失,不可復取。九針之要,在於終始,能知終始,一言而畢,不知終始,針道絕矣。

太陽根於至陰,結於命門,命門者目也。

陽明根於厲兌,結於頏顙,頏顙者鉗大,鉗大者耳也。

少陽根於竅陰,結於窗籠,窗籠者耳也。

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故關折則肉節潰緩而暴病起矣,故候暴病者取之太陽,視有餘不足,潰緩者皮肉緩膲而弱也。闔折則氣無所止息而痿病起矣,故痿病者皆取之陽明,視有餘不足,無所止息者,真氣稽留,邪氣居之也。樞折則骨搖而不能安於地,故骨搖者取之少陽,視有餘不足,節緩而不收者當核其本。

太陰根於隱白,結於太倉。

厥陰根於大敦,結於玉英,絡於膻中。

少陰根於湧泉,結於廉泉。

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故開折則倉稟無所輸膈洞,膈洞者取之太陰,視有餘不足,故開折者則氣不足,而生病。闔折則氣弛而善悲,善悲者取之厥陰,視有餘不足。樞折則脈有所結而不通,不通者取之少陰,視有餘不足,有結者皆取之。

足太陽根於至陰,流於京骨,注於崑崙,入於天柱、飛揚。

足少陽根於竅陰,流於丘墟,注於陽輔,入於天容(疑誤)、光明。

足陽明根於厲兌,流於衝陽,注於下陵,入於人迎、豐隆。

手太陽根於少澤,流於陽谷,注於少海。入於天窗(疑誤)、支正。

手少陽根於關衝,流於陽池,注於支溝,入於天牖、外關。

手陽明根於商陽,流於合谷,注於陽谿,入於扶突,偏歷。此所謂十二經絡也,絡盛者,當取之。

白話文:

黃帝問道:天地之間互相感應,寒熱之氣相互轉移,陰陽的數量,究竟哪個多哪個少呢?陰氣的運行是偶數,陽氣的運行是奇數,春夏時節,陽氣多而陰氣少,陰陽不協調,應該如何補益或洩瀉?秋冬時節,陽氣少而陰氣多,陰氣旺盛而陽氣衰弱,所以草木枯萎,雨水下降回歸大地,陰陽分離,應該如何補益或洩瀉?不正的邪氣離開經脈,多得數不清,如果不知道經脈的根源和歸結,五臟六腑的機能就會像關節折斷、樞紐損壞,開合失常,陰陽嚴重失調,就無法恢復。運用九針的要點,在於了解經脈的開始和終結,能了解開始和終結,一言就能說完,不了解開始和終結,針灸的道理就終止了。

足太陽經脈的根源在於至陰穴,歸結於命門穴,命門穴指的是眼睛。

足陽明經脈的根源在於厲兌穴,歸結於頏顙,頏顙指的是鉗大,鉗大指的是耳朵。

足少陽經脈的根源在於竅陰穴,歸結於窗籠,窗籠指的是耳朵。

足太陽經脈是「開」,足陽明經脈是「闔」,足少陽經脈是「樞」。所以關節折損,就會導致肌肉鬆弛、潰爛,而突發疾病,因此診察突發疾病,要取太陽經脈,觀察其氣血的盈餘或不足,肌肉鬆弛、潰爛,說明皮肉鬆弛虛弱。閉合折損,就會導致氣血無法停止流通而產生痿症,因此痿症都要取陽明經脈,觀察其氣血的盈餘或不足,氣血無法停止流通,是因真氣滯留,邪氣佔據。樞紐折損,就會導致骨頭搖動而無法安穩站立,所以骨頭搖動要取少陽經脈,觀察其氣血的盈餘或不足,關節鬆弛無法收縮的要探究其根本。

足太陰經脈的根源在於隱白穴,歸結於太倉。

足厥陰經脈的根源在於大敦穴,歸結於玉英穴,聯繫到膻中穴。

足少陰經脈的根源在於湧泉穴,歸結於廉泉穴。

足太陰經脈是「開」,足厥陰經脈是「闔」,足少陰經脈是「樞」。所以開合折損,就會導致倉儲不能輸送到膈腔,膈腔出問題要取太陰經脈,觀察其氣血的盈餘或不足,開合折損說明氣血不足,而產生疾病。閉合折損,就會導致氣血鬆弛而容易悲傷,容易悲傷要取厥陰經脈,觀察其氣血的盈餘或不足。樞紐折損,就會導致經脈有阻結而不通暢,不通暢要取少陰經脈,觀察其氣血的盈餘或不足,有阻結都取少陰經脈。

足太陽經脈的根源在於至陰穴,流向京骨穴,注入崑崙穴,進入天柱穴、飛揚穴。

足少陽經脈的根源在於竅陰穴,流向丘墟穴,注入陽輔穴,進入天容穴、光明穴。

足陽明經脈的根源在於厲兌穴,流向衝陽穴,注入下陵穴,進入人迎穴、豐隆穴。

手太陽經脈的根源在於少澤穴,流向陽谷穴,注入少海穴,進入天窗穴、支正穴。

手少陽經脈的根源在於關衝穴,流向陽池穴,注入支溝穴,進入天牖穴、外關穴。

手陽明經脈的根源在於商陽穴,流向合谷穴,注入陽谿穴,進入扶突穴、偏歷穴。這些就是所謂的十二經絡,經絡氣血旺盛,應該取這些穴位來治療。

2. 經筋第六

足太陽之筋起於足小指上,結於踝,斜上結於膝。其下者,從足外側,結於踵,上循跟結於膕。其別者,結於腨外。上膕中內廉,與膕中並上結於臀,上挾脊上項。其支者,別入結於舌本。其直者,結於枕骨,上頭下額(一作顏),結於鼻。其支者,為目上綱,下結於鼽(《靈樞》作頄字)。

其下支者,從腋後外廉,結於肩髃。其支者,入腋下,出缺盆,上結於完骨。其支者,出缺盆,斜上入於鼽。其病小指支踵跟痛(一作小指支踵痛),膕攣急,脊反折,項筋急,肩不舉,腋支缺盆中紐痛,不可左右搖。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名曰仲春痹。

足少陽之筋,起於小指次指之上,結於外踝,上循胻外廉,結於膝外廉。其支者,別起於外輔骨,上走髀,前者結於伏兔,後者結於尻。其直者,上乘䏚季脅,上走腋前廉,繫於膺乳,結於缺盆。直者,上出腋貫缺盆,出太陽之前,循耳後,上額角,交巔上,下走頷,上結於鼽。

其支者,結於目外眥為外維。其病小指次指支轉筋,引膝外轉筋,膝不可屈伸,膕筋急,前引髀,後引尻,上乘䏚季脅痛,上引缺盆膺乳頸,維筋急,從左之右,右目不開,上過右角,並蹺脈而行,左絡於右,故傷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維筋相交。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孟春痹。

足陽明之筋,起於中三指,結於跗上,斜外上加於輔骨,上結於膝外廉,直上結於髀樞,上循脅屬脊。其直者,上循骭,結於膝。其支者,結於外輔骨,合少陽。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結於髀,聚於陰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結,上頸上俠口,合於鼽,下結於鼻,上合於太陽。太陽為目上綱,陽明為目下綱。

其支者,從頰結於耳前。其病足中指支脛轉筋,腳跳堅,伏兔轉筋,髀前腫,㿗疝,腹筋乃急,引缺盆及頰,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熱則筋弛縱緩不勝,目不開。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不勝收,故僻。治之於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塗其緩者,以桑鉤鉤之,即以生桑灰置之坎中,高下與坐等,以膏熨急頰,且飲美酒,啖炙肉,不飲酒者,自強也,為之三拊而已。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

名曰季春痹。

足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端內側,上結於內踝。其直者,上絡於膝內輔骨。上循陰股,結於髀,聚於陰器,上腹結於臍,循腹裡,結於脅,散於胸中。其內者,著於脊。其病足大指支內踝痛,轉筋,內輔骨痛,陰股引髀而痛,陰器紐痛,上臍兩脅痛,膺中脊內痛。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孟秋痹。

足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下,入足心,並足太陰而斜走內踝之下,結於踝踵,則與足太陽之筋合而上結於內輔之下,並太陰之筋而上循陰股,結於陰器,循膂內俠脊上至項,結於枕骨,與足太陽之筋合。其病足下轉筋,及所過而結者皆痛及轉筋。病在此者主癇瘈及痓,病在外者不能俯,在內者不能仰。

故陽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陰病者不能仰。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在內者熨引飲藥。此筋折紐,紐發數甚者死不治,名曰仲秋痹。

足厥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結於內踝之前,上循沖胻,上結內輔之下,上循陰股,結於陰器,絡諸經(一作筋)其病足大指支內踝之前痛,內輔痛,陰股痛,轉筋,陰器不用,傷於內則不起,傷於寒則陰縮入,傷於熱則縱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陰器。其病轉筋者,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季秋痹。

手太陽之筋,起於小指之上,結於腕,上循臂內廉,結於肘內兌骨之後,彈之應小指之上,入結於腋下。其支者,從腋走後廉,上繞臑外廉,上肩胛,循頸出足太陽之筋前,結於耳後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結於頷上,屬目外眥。其病小指支及肘內兌骨後廉痛,循臂陰,入腋下,腋下痛,腋後廉痛,繞肩胛引頸而痛,應耳中鳴痛,引頷目瞑,良久乃能視,頸筋急則為筋痿頸腫。寒熱在頸者,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其為腫者復而兌之,名曰仲夏痹。

(原本復而兌之下有「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屬目外眥,上頷,結於角,其痛當所過者支轉筋,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段)。

手少陽之筋,起於小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循臂,結於肘,上繞臑外廉,上肩走頸,合手太陽。其支者,上當曲頰入繫於舌本。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屬目外眥,上乘頷,結於角。其病當所過者,即支轉筋,舌卷。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季夏痹。

手陽明之筋,起於大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循臂,上結於肘,上繞臑結於髃。其支者,繞肩胛,俠脊。其直者,從肩髃上頸。其支者,上頰,結於鼽。其直者,上出手太陽之前,上左角,絡頭,下右頷。其病當所過者,支(一本下有痛字及字)轉筋痛,肩不舉,頸不可左右視。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孟夏痹。

手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結於魚際後,行寸口外側,上循臂,結肘中,上臑內廉,入腋下,上出缺盆,結肩前髃,上結缺盆,下結於胸裡,散貫賁,合脅下抵季肋。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痛,甚成息賁者,脅急吐血。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仲冬痹。

手心主之筋,起於中指,與太陰之經並行,結於肘內廉,上臂陰,結腋下,下散前後俠脅。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結於臂。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痛,及胸痛息賁。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孟冬痹。

手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內側,結於兌骨,上結肘內廉,上入腋,交太陰,挾乳里,結於胸中,循賁下繫於臍。其病內急,心承伏梁下為肘綱。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痛。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其成伏梁吐膿血者,死不治。凡經筋之病,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縱緩不收,陰痿不用,陽急則反折,陰急則俯不伸。

淬刺者刺寒急也,熱則筋縱不收,無用燔針劫刺。名曰季冬痹。

足之陽明,手之太陽,筋急則口目為之僻,目眥急不能卒視,治此皆如右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