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甲乙經》~ 卷二 (3)
卷二 (3)
1. 奇經八脈第二
黃帝問曰:脈行之逆順奈何?岐伯對曰: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曰:少陰之脈獨下行何也?曰:衝脈者,五臟六腑之海也,五臟六腑皆稟焉。其上者出於頏顙,滲諸陽,灌諸陰。其下者注少陰之大絡,出於氣衝,循陰股內廉,斜入膕中,伏行髀骨內,下至內踝之後屬而別。其下者,至於少陰之經,滲三陰。
其前者,伏行出屬跗,下循跗入大指間,滲諸絡而溫肌肉。故別絡結則跗上不動,不動則厥,厥則寒矣。曰:何以明之?曰:以言道之,切而驗之,其非必動,然後可以明逆順之行也。
衝脈任脈者,皆起於胞中,上循脊裡,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上(一作右)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血氣盛則充膚熱肉,血獨盛則滲灌皮膚,生毫毛。婦人有餘於氣,不足於血,以其月水下,數脫血,任沖並傷故也。任沖之交,脈不營其唇,故髭鬚不生焉。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上,以下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
衝脈者,起於氣衝,並少陰之經俠臍上行,至胸中而散(其言衝脈與《九卷》異)。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衝脈為病,逆氣裡急。督脈為病,脊強反折(亦與《九卷》互相發也。)
曰:人有傷於陰,陰氣絕而不起,陰不為用,髭鬚不去,宦者獨去,何也?曰:宦者去其宗筋,傷其衝脈,血瀉不復,皮膚內結,唇口不營,故無髭鬚。夫宦者,其任沖之脈不盛,宗筋不成,有氣無血,口唇不營,故髭鬚不生。(督脈者經缺不具,見於營氣,曰上額循巔,下項中,循脊入骶,是督脈也。)
《素問》曰:督脈者,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絡循陰器,合纂間,繞纂後,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與太陽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其男子循莖下至纂,與女子等,其小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中。此生病從小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
其女子不孕,癃痔遺溺嗌乾。督脈生病,治督脈。
《難經》曰:督脈者,起於下極之俞,並於脊裡,上至風府,入屬於腦,上巔循額,至鼻柱,陽脈之海也。(《九卷》言營氣之行於督脈,故從上下。《難經》言其脈之所起,故從下上。所以互相發也。《素問》言督脈似謂在沖,多聞闕疑,故並載以貽後之長者云。)
曰:蹺脈安起安止,何氣營也?曰:蹺脈者,少陰之別,起於然骨之後,上內踝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裡入缺盆,上循人迎之前,上入鼽(《靈樞》作頄字),屬目內眥,合於太陽陽蹺而上行,氣相併相還,則為濡(一作深)目,氣不營則目不合也。
曰:氣獨行五臟,不營六腑何也?曰:氣之不行無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陰脈營其臟,陽脈營其腑,如環之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其流溢之氣,內溉臟腑外濡腠理。
曰:蹺脈有陰陽,何者當其數?曰:男子數其陽,女子數其陰;其陰(一本無此二字)當數者為經,不當數者為絡也。
難經曰:陽蹺脈者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陰蹺脈者,亦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入喉嚨,交貫衝脈。此所以互相發明也。又曰:陽維陰維者,維絡於身,溢蓄不能環流溉灌也。故陽維起於諸陽會,陰維起於諸陰交也。又曰:帶脈起於季脅,回身一周。(自衝脈以下是謂奇經八脈)。
又曰:陰蹺為病,陽緩而陰急。陽蹺為病,陰緩而陽急。陽維維於陽,陰維維於陰。陰陽不能相維,為病腰腹縱容,如囊水之狀(一云腹滿腰溶溶如坐水中狀)。此八脈之診也。(維脈帶脈皆見如此,詳《素問》痿論及見於《九卷》)
白話文:
奇經八脈第二
黃帝問道:經脈氣的運行,順行和逆行是怎麼回事?岐伯回答說:手的三條陰經,是從臟腑走向手部。手的三條陽經,是從手部走向頭部。足的三條陽經,是從頭部走向足部。足的三條陰經,是從足部走向腹部。黃帝問:只有少陰經脈是向下走的,是為什麼呢?岐伯說:衝脈是五臟六腑的氣血之海,五臟六腑的精氣都靠它供應。衝脈向上走的,會從額頭處發散,滲入陽經,灌溉陰經。向下走的,會注入少陰經的大絡脈,從氣衝穴出來,沿著大腿內側斜行進入膝蓋後方的膕窩,再潛伏著沿著大腿骨內側向下,到達腳踝內側後方,然後分開。向下走的,會到達少陰經脈,滲入三條陰經。
衝脈向前走的,潛伏著延伸到腳背,沿著腳背進入大腳趾間,滲入各絡脈,溫養肌肉。所以,如果別絡阻塞,腳背就會不能活動,不能活動就會導致厥冷,厥冷就會感覺寒冷。黃帝問:要如何才能明白這些道理?岐伯回答說:可以用語言解釋,用切脈來驗證,如果脈搏不是一定跳動的,才能明白經脈運行的順逆。
衝脈和任脈,都起於子宮中,向上沿著脊柱內側行走,是經絡氣血的海洋。它們浮在表面,會沿著腹部向上(有版本說向右)行走,在咽喉處會合,然後分開聯絡嘴唇。如果氣血旺盛,就會使皮膚肌肉充盈發熱;如果血獨自旺盛,就會滲入皮膚,長出毫毛。婦女的氣偏於有餘,血偏於不足,是因為月經來潮時經常失血,所以任脈和衝脈都會受損。當任脈和衝脈交會時,脈氣不能夠滋養嘴唇,所以不會長鬍鬚。任脈是從中極穴上方開始,向下沿著陰毛邊緣,沿腹部內側向上,經過關元穴,到達咽喉,然後沿著下巴,沿著臉部進入眼睛。
衝脈是從氣衝穴開始,和少陰經脈並行,夾著肚臍向上走,到達胸中然後散開(這裡說的衝脈和《九卷》不同)。任脈有病,男的會導致內結七疝,女的會導致帶下病和腹中結塊。衝脈有病,會導致氣逆而腹內急迫。督脈有病,會導致脊柱強直反折(這裡的說法和《九卷》也不同)。
黃帝問:如果人損傷了陰精,陰氣耗竭而不能振作,陰液失去作用,鬍鬚不會脫落,但是太監卻會脫落,這是為什麼呢?岐伯回答說:太監是被割掉了宗筋,損傷了衝脈,血流失後不能恢復,皮膚內結,唇口得不到滋養,所以沒有鬍鬚。太監,他們的任脈和衝脈不興盛,宗筋不能形成,有氣而無血,唇口得不到滋養,所以鬍鬚不生。(督脈的經脈描述不完整,可以參考營氣,它說督脈是從額頭向上沿著頭頂,向下到後頸,沿著脊柱進入骶骨,這就是督脈。)
《素問》中說:督脈,是從少腹以下骨頭的中央開始,女的會進入系廷孔,也就是小便孔的末端,它的絡脈沿著生殖器官,會合在會陰部,繞過會陰後,分開繞過臀部到達少陰經脈,和足太陽經的中絡脈相合,向上沿著大腿內後側,貫穿脊柱,與腎相連。它和足太陽經脈一起,從眼睛內眥開始,向上到額頭交會於頭頂,向上進入腦部,再出來向下到達後頸,沿著肩部內側,夾著脊柱到達腰部,向下沿著脊柱內側到達腎臟。男的會沿著陰莖向下到會陰,和女的路線一樣,而小腹直上的,會穿過肚臍的中央,向上穿過心臟,進入喉嚨,到達下巴,環繞嘴唇,向上聯繫著兩眼的中間。這種病會從小腹向上衝擊心臟,導致疼痛,無法排泄大小便,這就是衝疝。
女的會因此不孕,小便不暢、尿失禁、口乾。督脈發病,要治療督脈。
《難經》中說:督脈是從下極的腧穴開始,沿著脊柱內側向上,到達風府穴,進入腦部,向上到頭頂,沿著額頭,到達鼻柱,是陽經之海。(《九卷》說營氣在督脈中運行,所以是從上到下。而《難經》是說督脈的起源,所以是從下到上。兩者互相啟發。《素問》說的督脈好像是說在衝脈,所以要多聽多問,把疑問放著,所以一起記載,留給後人研究。)
黃帝問:蹺脈是從哪裡開始,到哪裡結束,是什麼氣在運行?岐伯回答說:蹺脈是少陰經的分支,從腳跟骨後方開始,向上到達內腳踝上方,直接向上沿著大腿內側,進入陰部,向上沿著胸部內側進入鎖骨上窩,向上沿著人迎穴的前方,向上進入鼻竅(《靈樞》寫作頄字),連結到眼睛內眥,和足太陽經的陽蹺脈會合向上走,氣互相併合循環,就能滋潤眼睛,氣不能運行,眼睛就會不能閉合。
黃帝問:為什麼氣只運行五臟,而不運行六腑呢?岐伯回答說:氣的運行是沒有停歇的,就像水的流動,就像太陽和月亮的運行不會停止,所以陰經脈運行臟腑,陽經脈運行六腑,像一個沒有盡頭的圓環,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循環往復。它們流溢的氣,向內灌溉臟腑,向外滋潤皮膚紋理。
黃帝問:蹺脈有陰陽之分,哪一種應該計算為經脈的數量?岐伯回答說:男子計算陽蹺脈,女子計算陰蹺脈;應該計算數量的為經脈,不應該計算數量的為絡脈。
《難經》中說:陽蹺脈是從腳跟中間開始,沿著外腳踝向上行走,進入風池穴。陰蹺脈也是從腳跟中間開始,沿著內腳踝向上行走,進入喉嚨,交會貫穿衝脈。這兩者互相啟發說明。又說:陽維脈和陰維脈,維繫身體,它們的氣只能蓄積而不能循環灌溉全身。所以陽維脈起始於諸陽經會合的地方,陰維脈起始於諸陰經交會的地方。又說:帶脈是從肋骨下緣開始,環繞身體一周。(從衝脈以下說的都是奇經八脈)。
又說:陰蹺脈有病,會導致陽經鬆弛而陰經拘急。陽蹺脈有病,會導致陰經鬆弛而陽經拘急。陽維脈維繫陽經,陰維脈維繫陰經。陰陽脈不能互相維繫,會導致腰腹鬆弛無力,像裝水的袋子一樣(也有人說腹脹腰部軟弱無力,像坐在水里一樣)。這些都是八脈的病症。(維脈和帶脈的病症也類似,詳見《素問》痿論和《九卷》的描述)
2. 脈度第三
黃帝問曰:願聞脈度?岐伯對曰:手之六陽,從手至頭,長五尺,五六合三丈。手之六陰,從手至胸中,長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合三尺,凡二丈一尺。足之六陽,從頭至足,長八尺,六八合四丈八尺。足之六陰,從足至胸中,長六尺五寸,六六合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凡三丈九尺。
蹺脈從足至目,長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合一尺,凡一丈五尺。督脈、任脈各長四尺五寸,二四合八尺,二五合一尺,凡九尺。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氣之大經隧也。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絡,孫絡之盛而有血者疾誅之,盛者瀉之,虛者飲藥以補之。
白話文:
黃帝問道:我想了解脈的長度。岐伯回答說:手部的六條陽經,從手到頭,長度為五尺,六條經脈加起來總共長三丈。手部的六條陰經,從手到胸部中間,長度為三尺五寸,六條經脈加起來總共長一丈八尺,再加上零頭三尺,總共長二丈一尺。腳部的六條陽經,從頭到腳,長度為八尺,六條經脈加起來總共長四丈八尺。腳部的六條陰經,從腳到胸部中間,長度為六尺五寸,六條經脈加起來總共長三丈六尺,再加上零頭三尺,總共長三丈九尺。
蹺脈從腳到眼睛,長度為七尺五寸,兩條蹺脈加起來總共長一丈四尺,再加上零頭一尺,總共長一丈五尺。督脈、任脈各長四尺五寸,兩條加起來總共長八尺,再加上零頭一尺,總共長九尺。以上所有經脈加起來總共長十六丈二尺。這些是氣運行的大通道。經脈是主要的,分支橫向的是絡脈,絡脈再分出去的是孫絡。孫絡如果過於旺盛而有血液積聚,就要治療並除去它;過於旺盛的要疏瀉;虛弱的要用藥補益。
3. 十二經標本第四
黃帝問曰:五臟者,所以藏精神魂魄也。六腑者,所以受水穀而化物者也。其氣內循於五臟,而外絡支節。其浮氣之不循於經者為衛氣,其精氣之行於經者為營氣。陰陽相隨,外內相貫,如環無端,亭亭淳淳乎,孰能窮之?然其分別陰陽,皆有標本虛實所離之處。能別陰陽十二經者,知病之所生。
候虛實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知六經之氣街者,能知解結,紹於門戶。能知虛實之堅濡者,知補瀉之所在。能知六經標本者,可以無惑於天下也。岐伯對曰:博哉聖帝之論!臣請悉言之:
足太陽之本,在跟上五寸中,標在兩絡命門,命門者目也。
足少陰之本,在內踝下上三寸中,標在背腧與舌下兩脈。
足少陽之本,在竅陰之間,標在窗籠之前,窗籠者耳也。(《千金》云:窗籠者,耳前上下脈以手按之動者是也。)
足陽明之本在厲兌,標在人迎上頰頏顙。(《九卷》云:標在人迎頰上俠頏顙。)
足厥陰之本,在行間上五寸所,標在背腧。
足太陰之本,在中封前四寸之中,標在背腧與舌本。
手太陽之本,在外踝之後,標在命門之上一寸(《千金》云:命門在心上一寸)。
手少陽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間上三寸(一作二寸),標在耳後上角下外眥。
手陽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別陽,標在腋下合鉗上。
手太陰之本,在寸口之中,標在腋下內動脈是也。
手少陽之本,在兌骨之端,標在背腧。
手心主之本,在掌後兩筋之間,標在腋下三寸。凡候此者,主下虛則厥,下盛則熱,上虛則眩,上盛則熱痛。故實者絕而止之,虛者引而起之。請言氣街:胸氣有街,腹氣有街,頭氣有街,胻氣有街。故氣在頭者,上(一作止,下同)之於腦。在胸中者,上之膺與背腧。氣在腹者,上之於背腧,與衝脈於臍左右之動脈者。
氣在胻者,上之氣街,與承山踝上以下。取此者用毫針,必先按而久存之,應於手乃刺而予之。所刺者,頭痛眩僕,腹痛中滿暴脹,及有新積。可移者,易已也。積不痛者,難已也。
白話文:
黃帝問道:五臟是儲藏精神、魂魄的地方,六腑是接受水穀並將其轉化為營養的地方。它們的氣在體內循環,五臟之氣在內運行,而外則聯繫著肢體的各個關節。不循經脈而浮於體表的氣稱為衛氣,循經脈運行的精微之氣稱為營氣。陰陽相互依存,內外貫通,如同圓環沒有盡頭,運行得如此和諧完美,誰能完全了解它們的奧秘呢?雖然如此,它們的陰陽區分,都有其標、本、虛、實所處的不同位置。能夠辨別陰陽十二經脈的人,就能知道疾病的發生原因。
能夠掌握虛實所在的人,就能判斷病位的上下。了解六經的氣街,就能知道氣機鬱結的地方,疏通氣機的出入門戶。能夠了解虛實的堅硬或柔軟,就能知道如何補虛或瀉實。能夠了解六經的標本,在醫理上就沒有什麼可以迷惑的了。岐伯回答說:您的論述真是廣博精深啊!我將詳細地說明:
足太陽經的本,在腳跟向上五寸的部位,標在兩眼的內眥,內眥,又稱作命門。
足少陰經的本,在內踝骨下方三寸的部位,標在背部的俞穴和舌下兩條脈絡。
足少陽經的本,在竅陰穴之間,標在耳朵前方的窗籠穴位置。窗籠穴指的是耳朵前的上下脈搏,用手按壓時能感覺到搏動的地方。
足陽明經的本,在厲兌穴,標在人迎穴上,向上到臉頰和額頭的部位。
足厥陰經的本,在行間穴向上五寸的地方,標在背部的俞穴。
足太陰經的本,在足內踝前四寸的位置,標在背部的俞穴和舌根部位。
手太陽經的本,在外踝骨的後方,標在命門穴上方一寸的位置。(有的說法是命門在心臟上方一寸。)
手少陽經的本,在小指和無名指之間向上三寸(有的說是兩寸)的位置,標在耳後上角下方外眼角的部位。
手陽明經的本,在肘關節的骨頭中間,向上到別陽穴,標在腋下,肘關節彎曲處的上方。
手太陰經的本,在寸口脈的部位,標在腋下的內動脈。
手少陽經的本,在兌骨的末端,標在背部的俞穴。
手心包經的本,在手掌後兩條筋脈之間,標在腋下三寸的部位。凡是診察這些部位,下部虛弱則會導致厥冷,下部實熱則會發熱,上部虛弱則會頭暈目眩,上部實熱則會感到熱痛。所以,實證要用瀉法使之消散,虛證要用補法使之興起。
接下來我來說說氣街:胸部有氣街,腹部有氣街,頭部有氣街,脛部有氣街。氣在頭部的,向上引導到腦部。氣在胸部的,向上引導到胸骨和背部的俞穴。氣在腹部的,向上引導到背部的俞穴,以及在肚臍左右跳動的衝脈。
氣在脛部的,向上引導到氣街,以及在承山穴和腳踝以上的位置。在這些部位用毫針治療時,必須先按壓並保持一段時間,感覺手下有回應後再下針,治療頭痛眩暈、突然倒地,腹痛、腹部脹滿、暴脹,以及新產生的積聚。可以移動的積聚,容易治癒;不痛的積聚,難以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