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甲乙經》~ 卷十二 (6)
卷十二 (6)
1. 手太陽少陽脈動發耳病第五
暴厥而聾,耳偏塞閉不通,內氣暴薄也。不從內外中風之病,故留瘦著也。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
黃帝問曰:刺節言發蒙者,刺府腧以去府病,何俞使然?岐伯對曰:刺此者,必於白日中,刺其耳聽(一作聽宮),中其眸子,聲聞於外,此其俞也。曰:何謂聲聞於外?曰:已刺以手堅按其兩鼻竅令急偃,其聲必應其中。耳鳴,取耳前動脈。耳痛不可刺者,耳中有膿,若有干擿抵(一本作盯聹),耳無聞也。
耳聾,取手少指(《太素》云少指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先取手,後取足。耳鳴,取手中指爪甲上,左取右,右取左,先取手,後取足。聾而不痛,取足少陽;聾而痛,取手陽明。
耳鳴,百會及頷厭、顱息、天窗、大陵、偏歷、前谷、後谿皆主之。耳痛聾鳴,上關主之,刺不可深。耳聾鳴,下關及陽谿、關衝、腋門,陽谷主之。耳聾鳴,頭頷痛,耳門主之。頭重,頷痛,引耳中憹憹嘈嘈,和窌主之。聾,耳中癲溲若風,聽會主之。耳聾填填如無聞,憹憹嘈嘈若蟬鳴,頞頰鳴,聽宮主之。
下頰取之,譬如破聲,刺此(即《九卷》所謂發蒙者)。聾,翳風及會宗、下關主之。耳聾無聞,天窗主之。耳聾,嘈嘈無所聞,天容主之。耳鳴無聞,肩貞及完骨主之。耳中生風,耳鳴耳聾時不聞,商陽主之。聾,耳中不通,合谷主之。耳聾,兩顳顬痛,中渚主之。耳熇熇渾渾無所聞,外關主之。
卒氣聾,四瀆主之。
白話文:
手太陽少陽脈動引發耳病第五
突然昏厥而導致耳聾,或是耳朵單側堵塞不通,這是因為體內氣機突然衝逆所致。這不是內外中風所引起的疾病,所以會留下身體消瘦的現象。頭痛耳鳴,以及全身九竅不通暢,這些都是腸胃功能失調所導致的。
黃帝問道:書中說的「刺節以開竅」是透過針刺穴道來治療五臟的疾病,那用什麼穴道可以達到這個效果呢?岐伯回答說:針刺耳疾的穴道,一定要在白天光線充足的時候進行,針刺在耳朵的聽宮穴,針尖對準眼睛瞳孔,讓聲音能夠傳到外界,這就是正確的穴道。黃帝問:什麼叫做聲音傳到外界?岐伯說:針刺之後,用手緊緊按住病人的兩個鼻孔,讓頭部稍微後仰,如果聽到耳內有聲音發出,就代表針刺的位置正確。耳鳴,可以針刺耳朵前面的動脈。如果耳朵疼痛而不能針刺,可能是因為耳朵裡面有膿,或是耳垢堆積阻塞,導致聽力受損。
耳聾,可以針刺手少指(或說是小指的旁邊一指)指甲與肉交接的地方,先針刺手部,再針刺足部。耳鳴,可以針刺手中指指甲上方,左耳鳴刺右手中指,右耳鳴刺左手中指,先針刺手部,再針刺足部。耳聾但不疼痛,針刺足少陽經的穴道;耳聾又疼痛,針刺手陽明經的穴道。
耳鳴,可以針刺百會穴以及頷厭穴、顱息穴、天窗穴、大陵穴、偏歷穴、前谷穴、後谿穴等穴位。耳痛、耳聾、耳鳴,可以針刺上關穴,但針刺不能過深。耳聾、耳鳴,可以針刺下關穴以及陽谿穴、關衝穴、腋門穴、陽谷穴等穴位。耳聾、耳鳴、頭和下巴疼痛,可以針刺耳門穴。頭部沉重、下巴疼痛,感覺耳朵內像有蟲在爬、嘈雜作響,可以針刺和窌穴。耳聾,感覺耳朵裡面像有風在吹、嗡嗡作響,可以針刺聽會穴。耳聾,感覺耳朵裡面像被東西塞住、聽不清楚,或是嘈雜作響像蟬鳴,以及頞部和臉頰有鳴響,可以針刺聽宮穴。
下巴疼痛,好像聲音破裂一樣,針刺這裡(也就是書中所說的「開竅」的穴位)。耳聾,可以針刺翳風穴以及會宗穴、下關穴等穴位。耳聾聽不到聲音,可以針刺天窗穴。耳聾,耳朵裡面嘈雜作響聽不到外界聲音,可以針刺天容穴。耳鳴聽不到聲音,可以針刺肩貞穴以及完骨穴。耳朵裡面像有風在吹,時而耳鳴,時而耳聾聽不見,可以針刺商陽穴。耳聾,感覺耳朵裡面不通暢,可以針刺合谷穴。耳聾,兩邊太陽穴疼痛,可以針刺中渚穴。耳朵聽不清聲音,像有火在燒一樣,可以針刺外關穴。
突然氣機阻塞導致耳聾,可以針刺四瀆穴。
2. 手足陽明脈動發口齒病第六
診齲痛,按其陽明之來,有過者獨熱,在左者左熱,在右右熱,在上上熱,在下下熱。臂之陽明,有入鼽齒者,名曰大迎,下齒齲取之臂,惡寒補之(一作取之),不惡瀉之(《靈樞》名曰禾窌,或曰大迎。詳大迎乃足陽明脈所發,則當云禾窌是也。然而下齒齲又當取足陽明大迎,當試可知耳)。
手太陽有入頄遍齒者,名曰角孫,上齒齲,取之在鼻與鼽(一作頄)前。方病之時,其脈盛,脈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一曰取之眉外,方病之時,盛瀉虛補。齒動痛,不惡清飲,取足陽明;惡清飲,取手陽明。舌緩羨下煩悶,取足少陰。重舌,刺舌柱以䤵針。
上齒齲腫,目窗主之。上齒齲痛,惡風寒,正營主之。齒牙齲痛,浮白及完骨主之。齒痛,顴窌及二間主之。上齒齲,兌端及耳門主之。齒間出血者,有傷酸,齒床落痛,口不可開,引鼻中,齦交主之。頰腫,口急,頰車痛,不可以嚼,頰車主之。上齒齲痛,惡寒者,上關主之。
厥口僻,失欠,下牙痛,頰腫,惡寒,口不收,舌不能言,不得嚼,大迎主之。失欠,下齒齲,下牙痛,䪼腫,下關主之。齒牙不可嚼,齦腫,角孫主之。口僻不正,失欠口不開,翳風主之。舌下腫,難言,舌縱,喎戾不端,通谷主之。舌下腫,難以言,舌縱涎出,廉泉主之。
口僻,刺太淵,引而下之。口中腫臭,勞宮主之。口中下齒痛,惡寒䪼腫,商陽主之。齒齲痛,惡清,三間主之。口僻,偏歷主之。口齒痛,溫留主之。下齒齲,則上齒痛,腋門主之。齒痛,四瀆主之。上牙齲痛,陽谷(一作陽谿)主之。齒齲痛,合谷主之,又云少海主之。
舌縱𬌺下,煩悶,陰交主之。
白話文:
診斷蛀牙疼痛時,要檢查陽明經脈的狀況,如果發現有異常亢奮的現象,單側發熱,左邊痛就是左邊熱,右邊痛就是右邊熱,上面痛就是上面熱,下面痛就是下面熱。手臂上的陽明經脈,有分支進入牙齒,這個分支的穴位叫做大迎。如果是下牙蛀牙,就針刺手臂上的大迎穴,如果怕冷就用補法(有版本寫作「取之」),不怕冷就用瀉法。《靈樞經》稱這個穴位為禾窌,也有人說是叫大迎。仔細研究,大迎是足陽明經脈所發的穴位,所以應該說禾窌才對。然而,下牙蛀牙又應該取足陽明經脈的大迎穴,這需要試驗才能知道。
手太陽經脈有分支進入面頰,並分佈到牙齒,這個分支的穴位叫做角孫。如果是上牙蛀牙,就針刺鼻子與面頰的前方。發病的時候,它的經脈會旺盛,脈旺盛就用瀉法,虛弱就用補法。另一種說法是針刺眉毛外側,發病的時候,脈盛就瀉,脈虛就補。如果是牙齒鬆動疼痛,不怕喝冷水,就取足陽明經脈的穴位;如果怕喝冷水,就取手陽明經脈的穴位。如果舌頭鬆弛、口水過多、心煩意亂,就取足少陰經脈的穴位。如果是重舌(舌下腫脹),就用三稜針刺舌根的舌柱。
上牙蛀牙腫痛,就針刺目窗穴來治療。上牙蛀牙疼痛,又怕風怕冷,就針刺正營穴來治療。牙齒蛀牙疼痛,就針刺浮白穴和完骨穴來治療。牙齒疼痛,就針刺顴髎穴和二間穴來治療。上牙蛀牙,就針刺兌端穴和耳門穴來治療。如果是牙齒間出血,有酸痛的感覺,牙齦萎縮疼痛,嘴巴無法張開,疼痛還會牽引到鼻腔,就針刺齦交穴來治療。如果是面頰腫脹、嘴巴僵硬、頰車穴疼痛,不能咀嚼,就針刺頰車穴來治療。如果是上牙蛀牙疼痛,又怕冷,就針刺上關穴來治療。
如果是口角歪斜,經常打哈欠,下牙疼痛、面頰腫脹、怕冷、嘴巴合不攏、舌頭不能說話、不能咀嚼,就針刺大迎穴來治療。如果經常打哈欠、下牙蛀牙、下牙疼痛、下巴腫脹,就針刺下關穴來治療。如果牙齒不能咀嚼,牙齦腫脹,就針刺角孫穴來治療。如果口角歪斜、經常打哈欠、嘴巴張不開,就針刺翳風穴來治療。如果舌頭下腫脹,說話困難、舌頭鬆弛、口角歪斜不正,就針刺通谷穴來治療。如果舌頭下腫脹、難以說話、舌頭鬆弛、流口水,就針刺廉泉穴來治療。
口角歪斜,就針刺太淵穴,並向下引導。如果口中腫脹發臭,就針刺勞宮穴來治療。如果口中下牙疼痛、怕冷、下巴腫脹,就針刺商陽穴來治療。如果牙齒蛀牙疼痛,又怕喝冷水,就針刺三間穴來治療。如果口角歪斜,就針刺偏歷穴來治療。如果口齒疼痛,就針刺溫溜穴來治療。如果是下牙蛀牙,導致上牙也痛,就針刺腋門穴來治療。如果牙齒疼痛,就針刺四瀆穴來治療。如果是上牙蛀牙疼痛,就針刺陽谷穴(或作陽谿)來治療。如果牙齒蛀牙疼痛,就針刺合谷穴來治療,也有人說是針刺少海穴。
如果舌頭鬆弛下垂、心煩意亂,就針刺陰交穴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