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謐

《針灸甲乙經》~ 卷十一 (6)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一 (6)

1. 邪氣聚於下脘發內癰第八

黃帝問曰:氣為上鬲。上鬲者,食入而還出,余已知之矣。蟲為下鬲,下鬲者,食晬時乃出,未得其意,願卒聞之?岐伯對曰:喜怒不適,食飲不節,寒溫不時,則寒汁留於腸中,留則蟲寒,蟲寒則積聚,守於下脘,守下脘則腸胃充郭,胃氣不營,邪氣居之。人食則蟲上食,蟲上食則下脘虛。

下脘虛則邪氣勝,勝則積聚以留,留則癰成,癰成則下脘約。其癰在脘內者,則沉而痛深;其癰在脘外者,則癰外而痛浮,癰上皮熱。按其癰,視氣所行,先淺刺其傍,稍內益深,還而刺之,無過三行,察其浮沉,以為淺深,已刺必熨,令熱入中,日使熱內,邪氣益衰,大癰乃潰,互以參禁,以除其內,恬淡無為,乃能行氣,後服酸苦,化谷乃下鬲矣。曰:有病胃脘癰者,診當何如?曰:診此者,當候胃脈,其脈當沉澀(《素問》作細)。

沉澀者氣逆,氣逆者則人迎甚盛,甚盛則熱。人迎者,胃脈也,逆而盛則熱聚於胃口而不行,故胃脘為癰。肝滿腎滿肺滿皆實,則為瘇。肺癰喘而兩脛(《素問》作胠)滿;肝癰兩脅(《素問》作胠)下滿,臥則驚,不得小便;腎癰胠(《素問》作腳)下至少腹滿,脛有大小,髀脛跛易偏枯。

白話文:

黃帝問道:氣在身體上部,也就是上膈,食物進去後又出來,這個道理我已經知道了。蟲在身體下部,也就是下膈,食物消化一天後才排出,這個道理我還不明白,希望你能詳細地告訴我。

岐伯回答說:如果情緒波動太大,飲食沒有節制,時冷時熱沒有注意,寒冷的液體就會停留在腸道中。液體停留就會使腸道中的蟲受寒,蟲受寒就會聚集在下脘部位。蟲聚集在下脘,腸胃就會脹滿,胃氣無法正常運行,邪氣就會侵入。當人進食時,蟲就會向上搶食,蟲向上搶食就會導致下脘虛弱。

下脘虛弱,邪氣就會旺盛,旺盛就會積聚停留,停留就會形成癰。癰形成後,下脘就會收縮。如果癰長在胃內,就會感到深層的疼痛;如果癰長在胃外,就會感到表層疼痛,而且癰的表面皮膚會發熱。按壓癰的時候,要觀察氣的運行方向,先在癰的旁邊淺淺地刺入,然後逐漸加深,再返回來刺,不要超過三行,並仔細觀察刺入的深淺,以便調整。刺完後一定要用熱敷,讓熱力進入體內,每天都用熱敷,邪氣就會逐漸衰弱,大的癰就會潰破。還要配合其他禁忌事項,以便清除體內邪氣。保持心境平和,無欲無求,才能使氣順暢運行,然後再服用酸苦味的藥物,就可以幫助消化食物,使食物順利通過下膈排出。

黃帝又問:如果患有胃脘部位的癰,診斷時應該如何判斷?岐伯回答說:診斷這種疾病,應該觀察胃脈,胃脈會呈現沉澀的狀態。脈象沉澀,表示氣不順暢,氣不順暢,人迎脈就會非常強盛。人迎脈強盛,表示體內有熱。人迎脈代表胃脈,如果氣逆且脈象強盛,就表示熱聚集在胃口,無法正常運行,所以胃脘部位才會形成癰。如果肝、腎、肺都過於充實,就會形成腫塊。肺癰會引起喘氣,而且兩小腿會脹滿;肝癰會引起兩脅下脹滿,躺下時會感到驚恐,而且無法順利排尿;腎癰會引起腳部以下到小腹部脹滿,小腿會出現粗細不一的現象,大腿和小腿會出現跛行,甚至半身不遂。

2. 寒氣客於經絡之中發癰疽風成發厲浸淫第九(上)

黃帝問曰:腸胃受谷,上焦出氣,以溫分肉,以養骨節,通腠理。中焦出氣如霧,上注溪谷而滲孫脈,津液和調,變化赤而為血,血和則孫絡先滿,乃注於絡脈,絡脈皆盈,乃注於經脈。陰陽乃張,因息而行,行有經紀,周有道理,與天合同,不得休止。切而調之,從虛去實,瀉則不足,疾則氣減,留則先後,從實去虛,補則有餘,血氣已調,神氣乃持。

余已知血氣之至與不至,未知癰疽之所從生,成敗之時,死生之期,或有遠近,何以度之?曰:經脈流行不止,與天同度,與地合紀,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蝕,地經失紀,水道流溢,草螢不成,五穀不殖,經紀不通,民不往來,巷聚邑居,別離異處。血氣猶然,請言其故。夫血脈營衛,周流不休,上應天宿,下應經數。

寒邪客經絡之中則血泣,血泣則不通,不通則衛氣歸之,不得復反,故癰腫也。寒氣化為熱,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膿不瀉則筋爛,筋爛則骨傷,骨傷則髓消,不當骨空,不得泄瀉,則筋骨枯空,枯空則筋骨肌肉不相親,經絡敗漏,熏於五臟,臟傷則死矣。

白話文:

黃帝問道:腸胃消化食物,上焦產生溫暖的氣,用來溫養肌肉、滋養骨骼關節,並疏通皮膚紋理。中焦產生的氣像霧一般,向上注入溪谷,滲入孫脈,使津液調和,轉化成紅色血液。血液調和後,孫絡首先充滿,然後注入絡脈,絡脈都充滿後,再注入經脈。陰陽因此擴張,隨著呼吸運行,運行有規律,循環有道理,與天道的運行相同,永不停息。切脈時要調和,把虛證轉成實證,瀉法會使氣不足,加速會使氣減弱,停滯會產生先後問題。要把實證轉成虛證,補法則會有多餘。當血氣調和後,精神才能保持。

我已經了解血氣的運行與不運行,但還不知道癰疽是如何產生的,發病到痊癒的時間,死亡的時間,以及病程的長短如何判斷?黃帝說:經脈的運行永不停歇,與天道的運行相同,與大地的規律相合。所以天體運行失常,就會發生日蝕月蝕;地脈的規律失常,就會發生水災,草木無法生長,五穀無法耕種;經絡運行不暢,人民無法正常往來,只能聚集在村落或城邑,各自分離。血氣的運行也是如此,請讓我說說原因。人體的血脈營衛,週而復始地運行不停,向上對應天體的星宿,向下對應經絡的數目。

寒邪侵入經絡之中,會使血脈凝滯,血脈凝滯則不通暢,不通暢則衛氣會聚集,無法回歸正常,所以就形成了癰腫。寒氣會轉化成熱,熱盛則肌肉腐爛,肌肉腐爛就會化膿,膿不排出就會導致筋脈爛掉,筋脈爛掉就會傷到骨頭,骨頭受傷就會導致骨髓消耗。如果不該骨骼空洞化,又無法排泄膿液,就會導致筋骨枯竭,筋骨枯竭就會導致筋骨肌肉無法相互親近,經絡破損洩漏,進而影響五臟,五臟受到損傷就會導致死亡。

3. 寒氣客於經絡之中發癰疽風成發厲浸淫第九(下)

黃帝問曰:病之生時,有喜怒不測,飲食不節,陰氣不足,陽氣有餘,營氣不行,乃發為癰疽,陰陽氣不通,而熱相搏,乃化為膿,小針能取之乎?岐伯對曰:夫致使身被癰疽之疾,膿血之聚者,不亦離道遠乎。癰疽之生,膿血之成也,積聚之所生。故聖人自治於未形也,愚者遭其已成也。

曰:其已有形,膿已成,為之奈何?曰:膿已成十死一生。曰:其已成有膿血,可以小針治乎?曰:以小治小者其功小;以大治大者其功大;以小治大者多害大,故其已成膿血者,其惟砭石䤵鋒之所取也。曰:多害者,其不可全乎?曰:在逆順焉耳。曰:願聞順逆曰:已為傷者,其白晴青黑,眼小,是一逆也;內藥而嘔,是二逆也;腹痛渴甚,是三逆也;肩項中不便,是四逆也;音嘶色脫,是五逆也。除此五者為順矣。

邪之入於身也深,其寒與熱相搏,久留而內著,寒勝其熱則骨疼肉枯,熱勝其寒則爛肉腐肌為膿,內傷骨為骨蝕。有所疾前,筋屈不得伸,氣居其間而不反,發為筋瘤也。有所結,氣歸之,衛氣留之,不得復反,津液久留,合而為腸(一本作瘍)疽,留久者數歲乃成。以手按之柔。

有所結,氣歸之,津液留之,邪氣中之,凝結日以易甚,連以聚居為昔瘤,以手按之堅。有所結,氣深中骨,氣因於骨,骨與氣並息,日以益大,則為骨疽。有所結,氣中於肉,宗氣歸之,邪留而不去,有熱則化為膿,無熱則為肉疽。凡此數氣者,其發無常處而有常名。

曰:病癰腫,頸痛胸滿腹脹,此為何病?曰:病名曰厥逆,灸之則喑,石之則狂,須其氣並,乃可治也,陽氣重上(一本作止),有餘於上,灸之,陽氣入陰,入則喑;石之,陽氣虛,虛則狂;須其氣並而治之,使愈。曰:病頸癰者,或石治之,或以針灸治之,而皆已,其治何在?曰:此同名而異等者也。

夫癰氣之息者,宜以針開除去之;夫氣盛血聚者,宜石而瀉之。此所謂同病而異治者也。曰:諸癰腫,筋攣骨痛,此皆安在?曰:此皆寒氣之腫也,八風之變也。曰:治之奈何?曰:此四時之病也,以其勝治其俞。暴癰筋濡(一本作軟),隨分而痛,魄汗不盡,胞氣不足,治在其經俞。

腋癰大熱,刺足少陽五,刺而熱不止,刺手心主三,刺手太陰經絡者,大骨之會各三。癰疽不得頃回。癰不知所,按之不應手,乍來乍已,刺手太陰傍三,與纓脈各二。治癰腫者刺癰上,視癰大小深淺刺之,刺大者多而深之,必端內針為故止也(《素問》云: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內針為故止)。

項腫不可俯仰,頰腫引耳,完骨主之。咽腫難言,天柱主之。䪼腫唇癰,顴窌主之。頰腫痛,天窗主之。頭項癰腫不能言,天容主之。身腫,關門主之。胸下滿痛,膺腫,乳根主之。馬刀腫瘻,淵腋、章門、支溝主之。面腫目癰腫,刺陷谷出血立已。犢鼻腫,可刺其上,堅勿攻,攻之者死。癰疽,竅陰主之。

白話文:

黃帝詢問:疾病發生的時候,若病人喜怒無常,飲食不節制,陰氣不足,陽氣過盛,氣血運行不暢,就會發作癰疽。陰陽氣機不通,熱邪互相搏結,就化膿了,可以用小針治療嗎?岐伯回答:導致身體長癰疽,膿血聚集的疾病,不都是因為違背養生之道嗎?癰疽的產生,膿血的形成,都是因為積聚而生的。所以聖人會在疾病未成形時就自我調理,愚人卻要等到疾病已經成形才治療。

黃帝問:如果已經成形,膿液已經形成,該怎麼辦?岐伯答:膿液已成,十死一生。黃帝問:如果已經形成膿血,可以用小針治療嗎?岐伯答:小針治療小病效果小,大針治療大病效果大,用小針治療大病則有害無益。所以已經形成膿血的,只能用砭石或鋒利的刀具來治療。黃帝問:有害無益,豈不是無法痊癒嗎?岐伯答:取決於順逆。黃帝問:願聞順逆之法。岐伯答:已經受傷,而呈現白色、青色、黑色,眼睛凹陷,這是第一個逆;內服藥物而嘔吐,這是第二個逆;腹部疼痛口渴嚴重,這是第三個逆;肩頸活動不便,這是第四個逆;聲音嘶啞,面色萎靡,這是第五個逆。除了這五個情況以外,便是順。

邪氣侵入身體較深,寒邪和熱邪互相搏結,久留體內,寒邪勝過熱邪則骨頭疼痛肌肉萎縮,熱邪勝過寒邪則肌肉腐爛化膿,侵蝕骨頭造成骨蝕。疾病前期,筋脈屈曲不能伸展,氣血停滯不通,就會形成筋瘤。某些部位有結塊,氣血聚集於此,衛氣停滯,不能回流,津液久留,就會形成腸疽(或瘍疽),時間長達數年才會形成,用手按壓感覺柔軟。

某些部位有結塊,氣血聚集於此,津液停滯,邪氣侵入,凝結日益嚴重,互相連接聚集形成腫塊,稱為昔瘤,用手按壓感覺堅硬。某些部位有結塊,邪氣深入骨髓,邪氣依附在骨頭上,骨頭和邪氣同時增長,日益增大,則形成骨疽。某些部位有結塊,邪氣侵入肌肉,宗氣聚集於此,邪氣停滯不去,有熱邪則化膿,沒有熱邪則形成肉疽。以上幾種疾病,發病部位不定,但名稱卻是固定的。

黃帝問:患有癰腫,頸痛胸悶腹脹,這是什麼病?岐伯答:這病叫做厥逆,灸治則會失聲,用砭石治療則會發狂,必須等到氣血平衡才能治療。陽氣過盛上浮,灸治,陽氣會進入陰經,進入陰經則會失聲;用砭石治療,陽氣虛弱,虛弱則會發狂;必須等到氣血平衡才能治療,才能痊癒。黃帝問:頸部癰腫,有的用砭石治療,有的用針灸治療,都能治癒,其治療方法的區別在哪裡?岐伯答:這是名稱相同而病情不同的疾病。

癰疽的氣機停滯,宜用針刺疏通排除;氣盛血聚,宜用砭石瀉血。這就是所謂的同病異治。黃帝問:各種癰腫,筋脈拘攣骨頭疼痛,這些都是什麼原因?岐伯答:這些都是寒邪引起的腫脹,是八風(六淫)侵襲所致。黃帝問:如何治療?岐伯答:這是四季常見的疾病,用相克的治療方法治療其相關穴位。突然發作的癰腫,筋脈鬆軟,疼痛不定,汗出不止,元氣不足,治療應在相應的經絡穴位。

腋下癰腫,發熱嚴重,刺足少陽膽經穴位五個,如果刺針後熱邪不止,再刺手心主穴三個,再刺手太陰肺經絡穴位,大骨交會處各三個。癰疽不能很快痊癒。癰腫位置不明確,按壓時沒有反應,時好時壞,刺手太陰肺經旁三個穴位,和纓脈穴各兩個。治療癰腫,刺癰腫上方的穴位,根據癰腫的大小深淺來刺針,癰腫大的,多刺幾針,刺得深一些;必須將針尖朝內,這樣才能停止出血。(《素問》說:癰腫大的,多刺幾針出血;小的,刺得深一些,必須將針尖朝內,這樣才能停止出血)。

項部腫脹不能俯仰,面頰腫脹牽連耳朵,完骨穴主之;咽喉腫脹不能說話,天柱穴主之;嘴唇腫脹,顴骨部位癰腫,顴髎穴主之;面頰腫脹疼痛,天窗穴主之;頭項癰腫不能說話,天容穴主之;全身腫脹,關門穴主之;胸部以下脹滿疼痛,膺部腫脹,乳根穴主之;馬刀腫瘻,淵腋、章門、支溝穴主之;面部腫脹,眼睛癰腫,刺陷谷穴出血即可痊癒;犢鼻部位腫脹,可以刺其上方的穴位,腫塊堅硬的不要攻伐,攻伐則會致死;癰疽,竅陰穴主之。